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48947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67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漳州师范学院 侯曙光教授 主讲 2008年7月25日 于逸夫楼201教室,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进 二、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 三、缩小收入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简介,当前社会关系概况 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 讨论收入分配问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007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合在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群众最关注的十大问题依次是: (1)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2)反腐倡廉(3)教育乱收费及教育腐败(4)看病难(5)国有资产流失(6)打造法治政府(7)重视信访,解民疾苦(8)打击假冒伪劣(9)维护公平正义(10)城市住房紧张。 2007年10

2、月份针对中央党校学员调查。您认为中国2007年最大的社会问题。 (1)物价上涨30.5% (2)居民收入差距23.4% (3)腐败13.0%。,2006年5月26日,政治局会议研究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规范分配秩序问题。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着重研究了从体制上、机制上来保障社会公平,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新党章中提到“逐步消灭贫困,达到共同富裕。”,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进,切实贯彻 按劳分配 的原则,生产要素 按贡献参 与分配,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实行的

3、是平均主义分配,这种收入分配格局无法对个人产生激励作用,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而这反过来又制约了收入提高的可能性,结果导致了共同的贫穷。 甚至会发生大面积饥荒。1978年,贫困率64%。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要打破平均主义。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底提出:分配制度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要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平均主义只讲精神鼓励不讲物质利益,对少数人可以,对多数人不行;短期可以,长期不行。,2、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召开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一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4、,在这个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党的十三大,1987年召开了十三大,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以外,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出现凭债权取得利息;随着股份经济的产生,就会出现股份分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险补偿;私营企业雇佣一定数量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以上这些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 关于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主要有两点突破: 第一点,第一次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第二点,第一次提出了非劳动收入只

5、要是合法的,都应当允许。,4、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召开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主要有三点突破: 第一点,第一次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第二点,在效率和公平这个问题上,作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样一个选择。 第三点,就是在党的文献里面,第一次提出了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1806年,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所谓三位一体指的是劳动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息,土地获得地租,

6、也就是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分享收入。,三 位 一 体 分 配 公 式,劳动获得工资,土地获得地租,三 者 都 创 造 价 值,资本获得利息,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 。劳动创造价值,只有人的活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土地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 我认为仍然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是,要把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区别开来,创造价值的仍然是劳动,但是其它的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要参与分配。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人多,劳动力多。实际很难做到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5、党的十五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7、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五大会场,6、党的十六大 2002年召开了党的十六大,在十六大报告里面,关于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主要两个突破。,第一点,第一次提出了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根据各个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投入的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主要有五种形式:,(1)按资本要素分配。例如,利息收入。 (2)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按劳动力的价值分配,按市场所认可的劳动量参与分配 。 (3)按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分配。国家、集体可以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

8、来获取租金。 (4)按技术要素分配 。主要包括以专利权的形式获得专利收益或者以专利入股获得分红。 (5)按管理要素分配 。,城镇居民收入趋向多元化,6、党的十六大,(1)铁饼型,(2)金字塔型,(3)橄榄型,第二点突破,就是第一次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的比重。,(1)铁饼型 特征:所有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很小。 好处: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平等程度高,大家在收入水平上没有什么可攀比的。 坏处:每个人的经济贡献不能够显示出来,不能有效形成激励机制。,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2)金字塔型。 特征:社会上少数人的收入水平远远处于平均水平之上,而少部分人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左右,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收入

9、水平很低,仅处于贫困线和温饱水平之间。 优点:能够在短期内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鼓励竞争。 坏处:容易形成贫富分化,处于低收入群体的人社会认同感很低,容易引起社会动荡。,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3)橄榄型 特征:最富的人是少数,社会大部分成员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而且贫困的人也是少数。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收入分配结构。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使分配结构更加合理化。中等收入者阶层从经济、从政治上可以构成社会稳定的基础。,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2004年芬兰居民收入分布状态,资料来源:芬兰统计年鉴 芬兰的收入分布呈现“橄榄”型状态,即:低收入者占的比例不高,中等收入者

10、占主体部分,而高收入者数量较少。并显示了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人类发展指数高。,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洋葱头型,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既不是金字塔型也不是橄榄型,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可描绘为鸭梨型或洋葱头型。不管是鸭梨型的分配结构也好还是金字塔型的分配结构也好,都不是一个最好的分配结构,都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未来我们的分配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高收入者是少数,低收入者是少数,大多数人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也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的比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

11、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12、3)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7、党的十七大,以上就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我国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的变化过程,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从打破平均主义开始,到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我们分配的体制在一步一步地深化。其结果是打破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二、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调查:您认为目前我国居民的 收入差距是什么状况? A、收入差距根本不严重 B、收入差距不太严重 C、收入差距比较严重 D、收入差距很严重,二、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一)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二)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三)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四)如何

13、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一)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1、整体差距扩大,收入分配的结果不公 这里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资料。 第一个指标,基尼系数不断上升 第二个指标,实际收入呈现扩大的趋势 第三个指标,金融资产也出现了扩大趋势,柯拉多基尼是意大利著名统计学家。基尼系数测算是按人口的百分比占全社会收入的的百分比来衡量全社会收入差距,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部分占总收入的比例。,人口,收入,G=A/(A+B),1978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经历了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逐渐扩大的过程。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是多少?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收入差距扩大了,基尼系数也扩大了。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有不同的版本:按照200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是0.417。按照2006年8月World Bank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基尼系数是0.467(“尤其是1985年以来,中国的基尼系数上升速度创下了世界记录”)。超过了0.4这个警戒线。不加控制地按这样速度发展下去,基尼系数还会持续上升。收入差距的剧变带来巨大的社会冲击力。,警戒线,世界各地区基尼系数平均值: 东欧:0.289 撒哈拉以南非洲:0.47 南亚:0.381 东亚和太平洋:0.381 中东和北非:0.380 拉美和加勒比:0.493 工业化和高收入发展中国家:0.29,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