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人文与艺术.doc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3253092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DOC 页数:418 大小:2.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人文与艺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8页
语言、人文与艺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8页
语言、人文与艺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8页
语言、人文与艺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8页
语言、人文与艺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人文与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人文与艺术.doc(4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言、人文与艺术课程名称:口才艺术 (The Art of Eloquence) 一、课程目的、任务: “演讲学”是研究口语表达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演讲学”课程是运用口才学理论指导大学生提升口头表达能力的应用性课程。因此,它具有科学的训练系统和很强的操作性。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学习、工作、发展所必备的。大学生如果只有较为全面的知识基础,而缺乏体现个人综合素养的优秀口才,便难以在未来社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设置该课程能够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学习、模拟实战的机会,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为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好自信力和表达力的基础。二、课程内容:本课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

2、部分为“基本能力”。以“过三关、练五力”为主要框架,通过互动操练、情境模拟、实境演练、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五力:自信力、感染力、说服力、沟通力、应变力;帮助学生闯过三关:心理素质关;方法技能关;内涵修养关。最终通过自身努力成为能言善辩的人才。第二部分为“实际运用”。主要讲授演讲、谈判等专门口才学习的方法。本课程共36学时。考核方式为口试。教学对象为全校各专业本科生。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基本原则:精讲多练、互动教学、案例分析、情境模拟。以课堂内外模拟场景演练为方法,讲课堂延伸到教室之外乃至校园之外,通过实践提升学生水平,凸现应用性学科的实践特点。四、教材及参考书目:自编讲义能言善辩口才

3、学习“五力训练法”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考核方式:口试。平时实践活动占总评比例40分,期末口试占60分。口试内容:演讲、答辩、情境再现六、讲授大纲:序论:课程内容、意义、教学方法介绍第一章 自信力训练第一节 心理突破的意义第二节 心理素质的检验第三节 心理突破的方法第二章 感染力训练第一节 声音训练第二节 朗读训练第三节 态势训练第四节 描述训练第三章 说服力训练 第一节 思维训练第二节 说理训练第四章 沟通力训练第一节 听能训练第二节 复述训练第三节 问答训练第四节 交谈训练第五章 应变力训练第一节 演讲应变训练第二节 辩论应变训练第三节 其他应变训练第六章 演讲第一节 有准备的演讲第

4、二节 即兴演讲第七章 谈判第一节 谈判基本理念、方式介绍第二节 谈判口才七、教学时数分配:总时数36课时章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时2444666考试课程名称:红楼梦研究 (Studies o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一、课程目的、任务: (1)在“全球化”背景下,凸显民族文学的经典之作,了解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伟大地位与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纠正将“全球化”沦为“西方化”的错误倾向。(2)学识与技能之外,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学习,熏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体会到精神的魅力、人文的丰采,把治学与做人统一起来,使心智与灵魂的成长皆得裨益

5、。(3)贯彻“大中文”的教学理念,打破人为的学科局限,以红楼梦为载体,打通文、史、哲,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具有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评判能力与文化整合能力。(4)将旧学与新知结合起来,及时吸收红学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以新思想阐释旧经典。(5)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程的专业化与大众化能够得到很好的结合。二、课程内容:重视红楼梦研究史,不是对红楼梦浮光掠影的简介,大而化之的通论,抽象空洞的评述,而是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开红学研究的误区,深入于传统文化的内在血脉之中,对红楼梦的真义精理进行有根有据、扎实具体的探讨。勾勒红楼梦的传播史与影响史,突出红楼梦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

6、经典意义。在此基础上,以若干专题对红楼梦进行打通文史哲的精讲,以文化拓展、文学链接、前沿关注、问题点击、参考书目等栏目,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课外阅读要求,带动学生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理解红楼梦。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1)有丰硕的科研成果,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充足、优越的来源。(2)经过多年积淀,课程体系精严合理,授课内容厚重扎实,教学资料齐全充盈。(3)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寓教于乐。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郭豫适著:论红楼梦及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郭豫适著:红楼研究小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郭豫适著:红楼研究小史续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

7、81年版。郭豫适著:红楼梦问题评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郭豫适主编:红楼梦研究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一粟编著:红楼梦卷,中华书局,1963年版。一粟编著:红楼梦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一粟编著:红楼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刘梦溪著: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红楼艺苑等编:是谁误解了从刘心武“揭秘”看红学喧嚣,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平时成绩(讨论交流,期中作业):40% 期末论文:60%六、讲授大纲:第一章 红学发展历程 第一节 题咏、评点与索隐 第二节 考证与红学 第三节 红学论争

8、与红学研究的多元化 第二章 红楼梦的传播与影响第一节 版本著录禁毁第二节 续书与改编第三节 从边缘化到经典化第三章 红楼梦中的“三教” 第一节 儒学在红楼梦中的尴尬定位 第二节 红楼梦如何看待世俗化的释与道 第三节 “三教”在红楼梦中的吸收与扬弃 第四章 红楼梦中的女性观第一节 与 三国水浒之比较第二节 传统女性观与清初的才女崇拜第三节 历史地看待红楼梦的女性观第五章 红楼梦的“雅”与“俗” 第一节 红楼梦的诗化特点第二节 商业文化的渗透与底层人物的塑造 第六章 红楼梦的“真”与“假”第一节 “贵”实贱“虚”的传统小说观念第二节 何谓“真有是事”、“不敢稍加穿凿”第三节 写实层面与象征层面第七

9、章 红楼人物 第一节 宝玉黛玉宝钗湘云第二节 凤姐李纨秦可卿第三节 宝玉之外的男人们 第四节 婢女们 第八章 红楼梦的结构艺术第一节 传统小说批评中的“章法”范畴第二节 对红楼梦结构艺术的两种评价第三节 辩证看待红楼梦的结构艺术第九章红楼梦的“文法” 第一节 传统小说评批评的文章学视点 第二节 红楼梦中的“文法”类型 第三节 西方文艺理论的观照第十章红楼梦的前世今生第一节 古今官场同一律第二节 “第三种悲剧”的重演第三节 永恒的人生智慧七、教学时数分配:章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时55532343章次九十学时44 课程名称:社会语言学 (Social Linguistics)一、课程目的、任务:社

10、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诸多分支中较为年轻的一门学科,它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英美诸国兴起。与传统语言学科相比,它旗帜鲜明地关注现实社会和生活交际。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中心问题是社会语境和语言运用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会语言的复杂性,使得该学科成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它不仅涉及大量相关的人文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也需要不少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数学分析和逻辑推理。同时,该学科强调实践,除文献研读等研究方法外,更为重视个别访谈、实地观察、抽样调查、心理实验和民俗描写等研究途径。由于该学科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介入,使得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学习变得越来越现实和需要。作为全校的通识课

11、程,拟在非中文系本科二、三年级学生中开设。学生宜具备基本的语言学常识。由于社会语言学内容繁复,加之非中文系学生的前期相关语言学课程没有修读,因此,进行研究性的教学不太现实。所以,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定位在激发学生对现实语言的关注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探索性调查实践,增强对语言现实的人文关怀力度,培养敏锐的语感和批判眼光,尝试文理兼容的研究方式。二、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经典社会语言学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方法论基础、概念体系、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注重客观介绍不同学派的研究成果。同时也积极介绍社会语言学的最新发展,努力探索新的语言社会现实规律。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本课程的教学时限为一

12、学期,40课时。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课题组进行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适当安排学生的课外自学。在教学中,采用“授课-调查-研究-再授课”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被要求以课题组的方式完成课题设计、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和观点阐释的工作,并依据全体成员的总体表现获得成绩。这样做,具有明显的知识构建的性质,有利于强化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调查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讲义。徐大明等著,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祝畹瑾编社会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美左伊基著,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版。五、考核方式及评价结构

13、比例:本课程的教学时限为一学期。以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为考核形式,以3-8人的课题组形式完成,最少两次。并通过面试答辩。安排5次左右的随堂练习或研讨。 原则上,同一课题组成员将获得相对一致的成绩。 教师有权根据课题组分工的不同以及答辩会上各成员的表现为突出的学生加分。课堂讨论时表现突出的课题组也将获得加分的机会。 以团队成绩计分。以两次作业的平均分作为期终成绩。参阅平时作业的表现。 评价结构比例:发现问题的敏锐度:20%;利用理论的适合性:30%;分析现象的逻辑性:50%。六、教学大纲:第一章 社会语言学学科概述第一节 社会语言学中的语言第二节 社会语言学中的社会第二章 社会语言学论题之一:语言

14、接触第一节 双语双言现象与语码转换第二节 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第三节 借词第三章 社会语言学论题之二:语言与社会第一节 面子与人际礼貌第二节 会话中身份的协调:协调理论第三节 会话推理与交际图式第四节 非言语交际第五节 语言声望与社会阶层第六节 性别话语模式第七节 通讯媒介与言语行为 第四章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社会语言学的定量研究 第二节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总结七、教学时数分配:章次一二调查及讲评 三调查及讲评 四总结机动学时444144424课程名称:秘书写作 (Secretary Writing)一、 课程目的、任务: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从秘书的实

15、际工作出发,讲授写作的一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秘书工作中的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并通过比较系统的写作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知识和一般写作技能,切实提高秘书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秘书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二、 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涵盖各种行政类、商务类、事务类、新闻类、财经类、司法类、礼仪类等各类文体的写作基本要领和方法技巧,涉及请示、报告、通告、公告、通知、通报、批复、议案、意见、函、会议纪要、计划、总结、简报、调查报告、讲话稿、意向书、协议书、合同、广告、起诉状、上诉状、申诉状、答辩状等,每章节辅以相关例文和格式。三、 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的特色:强调理论与实际

16、相结合,除理论教学(课堂讲授)外,通过多媒体应用、正反例文分析、课堂讨论、书面练习等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在秘书工作范畴的写作能力。四、 教材及参考书目:秘书写作(杨元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新编大学写作(徐中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英汉对照商用文书范例(毛信豪,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年12月)五、 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开卷,以写作题、修改题、分析题等主观题为主(约占70%)。六、 讲授大纲:第一讲:绪论1、 大学开设“秘书写作”课程的目的、要求。2、 秘书写作的基本性质及其特点。3、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二讲:文章构成要素1、 文章四大构成要素(

17、材料、主题、结构、语言)的概念及相互关系。2、 文学类与非文学类文章语体的区别。第三讲:文章的语言1、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区别。2、 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3、 掌握并正确使用文章的修改符号(练习)。 第四讲:文章的表达方式1、 文章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概念及相互区别。2、 议论文、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和习作实践。3、 文学类与非文学类文章表达方式的区别。第五讲:行政类公文格式1、 行政公文的概念、特点和种类。2、 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的格式。3、 眉首、主体、版记的基本要素。第六讲:常用公文写作1、 常用公文(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的写作要

18、求。2、 能够根据材料拟写或修改常用公文(练习)。 第七讲:事务类文体写作1、 调查报告、总结、计划、简报、规章制度的概念、特点和种类。2、 总结的结构和写作要求。3、 简报的格式和写作要求。4、 能够根据材料拟写或修改总结和简报(练习)。 第八讲:礼仪类文体写作1、 礼仪文书的概念、种类和特点。2、 书信类、柬贴类、致辞类礼仪文书的写作要求。能够根据材料拟写或修改常用礼仪文书(练习)。 第九讲:新闻写作1、 消息的概念、特点和种类。2、 “倒金字塔”结构的涵义。3、 能够根据材料拟写或修改消息(练习)。 第十讲:财经类文体写作1、 合同的概念及其种类。2、 合同主要条款(标的、数量与质量、价

19、款或酬金、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的方式)的内容。3、 合同的结构和写作要求。4、 能够根据材料拟写或修改经济合同(练习)。 第十一讲:考核 七、教学时数分配:章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时24444443章次九十十一学时442 课程名称:会议策划与管理 (The Meeting Plan and Management)一、课程目的、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课堂的系统讲授和综合练习,使学生掌握会议策划和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原理,具备独立策划和组织一般性会议活动的基本技能。二、课程内容:会议学的基本概念,会议活动的要素、特征和类型,会议管理,会议策划,会议服务,会议接待,会议文书

20、工作,会议选举和表决,会议提案工作,国际性会议,会见与会谈,仪式与典礼,以及宴会、代表大会、领导办公会议、学术研讨会、新闻发布会、现场会、远程会议等会议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学生参与,经常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题,教学过程中共有三次综合性案例分析。四、教材及参考书目:1教材向国敏著:现代会议策划与实务,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2参考书目向国敏著:会展实务,上海财经大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1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20;2三次综合性练习(案例分析),30;3期末考试,50。六、讲授大纲:第

21、一章 现代会议概述第一节 会议是什么第二节 会议活动的基本要素第三节 会议的作用和分类第二章 现代会议策划第一节 会议目标和任务的策划第二节 会议议题的策划第三节 会议性质、参加对象、规模与方式的策划第四节 发言人与发言方式的策划第五节 会议时间与地点的策划第六节 会议名称的策划第七节 会议编组的策划第八节 议程、日程、程序的策划第九节 会议公关和宣传的策划第十节 会议活动策划书第三章 现代会议领导与管理第一节 会议领导与管理的目的和内容第二节 会议领导与管理体系第三节 会务工作系统第四节 会务工作要求第五节 议事规则第六节 会议控制第七节 会议保密管理第四章 现代会议准备第一节 制发会议通知

22、第二节 制作会议证件第三节 准备会议的物品与设施第四节 预算和筹集会议经费第五节 会场布置第六节 会前检查第五章 会议期间的会务工作第一节 会议记录第二节 会议简报工作第三节 会议期间的值班工作第四节 处理议案和提案第六章 选举和表决工作第一节 选举和表决的含义、意义和要求第二节 选举和表决的规则第三节 选举和表决的准备第四节 选举和表决的程序第七章 现代会议接待第一节 会议接待的作用、特征和原则第二节 会议接待的准备第三节 接站与引导第四节 报到与签到第五节 看望与会见第六节 安排食宿和作息时间第七节 文艺招待和参观游览第八节 返离工作第九节 现代会议接待的礼节第八章 现代会议文件的写作与处

23、理第一节 会议文件的含义和作用第二节 会议文件的分类第三节 会议文件写作与处理的基本要求第一节 会议文件的名称和用法第二节 会议文件的格式第三节 会议主要文件的结构与写法第四节 会议文件处理环节第九章 国际性会议第一节 国际性会议的性质、特点和基本准则第二节 国际性会议的主要种类第三节 国际性会议的准备工作第四节 国际性会议的会间工作第五节 国际性会议的善后工作第六节 国际性会议的礼宾次序和国旗的升挂第十章 会见与会谈第一节 会见第二节 会谈第十一章 仪式与典礼第一节 签字仪式第二节 开幕式与闭幕式第三节 开工与揭幕仪式第四节 颁授仪式第十二章 宴会第一节 宴会的含义和作用第二节 宴会的形式第

24、三节 宴会的准备第四节 宴会程序第五节 宴会礼仪第十三章 重点会议实务类举第一节 法定性代表大会第二节 听证会第三节 办公会第四节 报告会第五节 学术研讨会第六节 新闻发布会第七节 座谈会第八节 现场会第九节 现代化远程会议七、教学时数分配:章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时48488444章次九十十一十二十三考试学时44444课程名称:中学课堂教学艺术(The Art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Middleschool)一、课程目的、任务本课程开设的目的、任务是向即将踏上中学教育岗位的师范生介绍适应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新理念、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基本环节以及操作性极强、十分实用

25、的教学方法等,使他们对中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规律有个大致的了解,以利于他们踏上工作岗位时能较快地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二、课程内容整门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进行”和“课堂教学交流和研究”三部分内容。“课堂教学准备”包括观念准备(愉快教学、“教”要积极地适应“学”)、态度准备(心态和教态)和业务准备(备课上基础和步骤、备课中内容和备课下对象、方法和问题)。“课堂教学进行”包括起始阶段(学生心理、过程及教学对策、教学语言、导语和讲授)、深入进行阶段(节奏、过渡、举例、提示、板书、提问、作答、表扬和批评等)、结束阶段(练习、收尾和评价)和特殊课型(自学课、讨论课和课外学习)。“

26、课堂教学交流和研究”包括课堂教学交流(听课、评课和教学公开课)和课堂教学研究(教学经验、教学随笔和教学论文)。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总体上说来,本课程的特色为:教学方式多样化并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理论与实践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具体说来,有以下两点:(一)拓宽学生视野,更新教学观念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最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包括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抛弃传统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理念,而以现代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观念替代之,其中最值得提倡的是下列三个新观念:一是愉快教学,二是“教”必须积极地适应“学”,三是要精讲精练。(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

27、极参与教师在阐讲本教材的基本理论时,把重点放在讲清与其他同类教材不相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如“精讲精练”),并补充一些优秀中学教师的教学实例,组织他们观看教学录像并对教学的重点兼难点内容加以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到教学活动中来。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沈龙明著: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二)参考书目沈龙明主编: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丛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1. 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艺术2. 中学数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3. 中学英语实用课堂教学艺术4. 小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艺术5. 小学数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6. 小学英语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五

28、、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一)考核方式:闭卷(期中作业,期末考试)(二)评价结构比例:平时表现与集中测试相结合,平时表现占40,集中测试占60。六、讲授大纲上编 课堂教学准备 第一章 观念准备 第一节 愉快教学 第二节 “教”要积极地适应“学” 第二章 态度准备 第一节 心态 第二节 教态 第三章 业务准备 第一节 备课(上)基础和步骤 第二节 备课(中)内容 第三节 备课(下)对象、方法和问题 中编 课堂教学进行 第四章 起始阶段 第一节 中小学生心理过程及教学对策 第二节 教学语言 第三节 导语 第四节 讲授 第五章 深入进行阶段 第一节 节奏 第二节 过渡 第三节 举例 第四节 提示

29、第五节 板书 第六节 提问 第七节 作答 第八节 表扬 第九节 批评 第六章 结束阶段 第一节 练习 第二节 收尾 第三节 评价 第七章 特殊课型 第一节 自学课 第二节 讨论课 第三节 课外学习 下编 课堂教学交流和研究 第八章 课堂教学交流 第一节 听课 第二节 评课 第三节 教学公开课 第九章 课堂教学研究 第一节 教学经验 第二节 教学随笔 第三节 教学论文 七、教学时数分配(共40课时)章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复习考试学时 2 2 6 4 8 4 4 3 322课程名称:汉字文化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一、课程目的、任务: 汉

30、字是中国文化系统中的基本文化元素,它的形成和发展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它的存在又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学习研究汉字不能无视相关的文化环境因素,研究认识中国文化也每每无法撇开汉字的作用。本课程着眼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从一个不同于传统语言文字课程的全新角度向同学介绍汉字知识,以求帮助同学更深刻地认识汉字,更有效地学好汉字,更深入地研究汉字,更多用途地用好汉字。本课程定位于边缘型、交叉型的实验性课程,以拓展思路、增长见识、培养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1,从揭示汉字与中国文化方方面面内在关系的角度,以身边事

31、件、常识知识为切入点,准确、生动地阐释汉字这一民族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民族特性,历史地位、现实功用及未来发展趋向。2,形成边缘型、交叉型的教学内容特色,融合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多学科视角分析阐释汉字文化具体问题,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认知思考空间,一方面拓展思路、增长见识、培养创造能力。3,关注现实问题,随时反映汉字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最近阶段,将着重介绍汉字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中遭遇的新问题,获得的新机遇,如网络用字用语、人名用字规范、全球汉字书同文、古文字进入国际标准字符集等。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以身边事件、常识知识为切入点,准确、生动地阐释汉字这一民族文化元素的

32、丰富内涵,形成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除了设定若干研讨专题,全面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外,将以本校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的“数字化汉字博物馆”为本课程观摩基地,在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网站上设立本课程学习辅导专栏。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刘志基汉字文化综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主要参考书: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年;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9年;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黄金贵古代文化词语考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平时成绩占40,采用课堂提问、小作业等形式进行;期末闭卷

33、考试,考试成绩占60。六、讲授大纲:(两级目录)一、绪论(2学时)1. 课程的性质与研究的对象2. 目标与意义3. 要求与建议二、三千年生生不息的奥秘(4学时)1. 甲骨文与占卜文化2. 金文与宗法制度3. 小篆与“天下一统”的社会环境4. 简帛隶书与文字应用范围的拓展5. 楷书与纸的发明三、“表意”个性的塑造(6学时)1. 从“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说汉字表意特征2. 由“弓长张”、“立早章”看汉字表意特征与汉语性质的内在联系3. 从“辛苦”与“幸福”的误读看汉字表意特征的超方言性质4. 专题研讨一(思考题):l 汉字对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长期维持作用如何?l 汉字表意特性的未来命运如何

34、?l 谈谈汉语与汉字的互动性四、字里乾坤汉字文化蕴涵说(10学时) 1单字的文化蕴涵例说l 从张大民家的树说到“困”字的内涵l 怎样才算“好”l 猪是怎样跑进“家”中的l “羊”如何表“義(义)”l 古人怎样执“法”l “孔”中有只神奇鸟l “庙(廟)”中如何建朝堂l “力”从何来l 武则天错在哪里“矮”“射”新说l 里:居住和长度单位的统一2 汉字系统的文化蕴涵例说l 元角分人民币的三种货币单位名称的底层内涵l “言辞令信”中的传统语言观念l “糹”旁颜色字与古代服色文化l 汉字方形与“方”字意义系统的共同底蕴3 专题研讨(思考题):l 汉字文化蕴涵与一般文献史料的异同l 汉字文化蕴涵的民族

35、文化的传承功用l 汉字文化蕴涵的积极性和消极性l 汉字文化蕴涵的现代价值l 如何继承汉字文化蕴涵这笔文化遗产五、美学元素汉字对汉民族文学艺术的塑造和影响(6学时)1. 王羲之为什么喜欢写鹅字书法艺术与汉字构形多样性的内在联系2. 方块字与格律诗汉字体态对传统文学形式的影响3. 从“面对面的关怀”说起汉字意义内涵的丰富与追求蕴藉曲奥微言大义的文学传统4. 老舍的名字与金庸的笔名汉字形义特点与文字游戏传统六、数字化汉字博物馆导游参观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2学时)七、汉字的数字化生存(8学时)1 伊妹儿和短消息是怎么发来的汉字信息化现状和趋势2 高考报名遭电脑拒绝的教训信息化对汉字规范

36、要求的提升3专题研讨(思考题):l 汉字将被计算机取消吗?l 汉字将会统一世界文字吗?l 书法的灭亡不可避免吗? l 网络语言、字母词之类的发展趋势如何?l 汉字文化圈书同文前景如何?l 数字化时代如何学习研究汉字?l 书写训练还有意义吗?l 计算机对汉字学习研究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l 数字化环境下汉字学习的新招数。七、教学时数分配:章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时24610628章次九十十一十二学时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对外关系与外交 教学目的 根据历史事实,客观地讲述中国近代的对外关系与外交,并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中国近代的这种对外关系和外交形态形成的原因、给

37、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中国近代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本课程的教学,既是历史知识的传授,又是国情教育。 教学要求 了解和掌握中国近代的对外关系与外交的整体状况,了解和掌握中国近代的这种对外关系与外交形成的原因及给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通过以上两点,提高和加深对中国现当代的对外关系与外交的认识、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章 1840年以前的中外关系第一节 华夷秩序与朝贡体制第二节 与日本大君外交体制的比较第三节 与西方近代国际关系体制的比较第二章 对西方的冲击和挑战最初的认识和应对第一节 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机会的丧失第二节 英国的炮舰政策

38、第三节 清朝官员最初的外交策略和手段第三章 西方条约体制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 五口通商大臣时代第二节 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第三节 中国主权的进一步丧失第四章 近代外交的发端第一节 正式外交机构的设立第二节 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第三节 派遣外交使团第五章 18701880年代的外交危机第一节 中日外交危机第二节 中英外交危机第三节 中俄伊犁交涉第四节 中法战争第六章 中日战争与朝贡体制的最后崩溃第一节 中日朝鲜之争第二节 中日甲午战争第三节 列强瓜分中国第七章 中国的国际关系进一步恶化第一节 八国联军侵华第二节 联俄的恶果第三节 日俄战争中的屈辱地位第八章 中国外交自主权的完全丧失第一节 列强分裂

39、中国第二节 日本谋吞中国第三节 巴黎和会上的失败 参考书目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中译本)(英)马士著 远东国际关系史 (中译本)(英)马士、宓亨利著 费正清集 (中译本)(美)费正清著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译本)(美)费正清主编 赫德与中国海关 (中译本)(英)魏尔特著 日本外交史 (中译本)(日)信夫清三郎著 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 (中译本)(日)信夫清三郎著 甲午日本外交内幕 (中译本)(日)信夫清三郎著 英国对华外交 (中译本)(英)季南著 美中关系史话 (中译本)(美)欧内斯特.梅等编 停止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中译本)(法)佩雷菲特著 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 茅海建著 晚

40、清外交史 扬公素著 20世纪的中英关系 萨本仁、潘兴明著 甲午战争前后的晚清政局 石泉著 中日关系中的朝鲜问题 王如会著 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 戴逸 扬东梁著 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 戚其章著课程名称:影像与历史 (Image and History) 一、课程目的、任务:1. 探讨影像历史的基本理论问题。2. 学习如何以电影当做历史分析的素材。3. 透过电影了解历史,解读影像历史文本。二、课程内容: 影视史学近年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透过视觉影像的展现或再现,所告诉我们的不只是过去曾经发生了什么的历史。电影告诉我们更多文本以外的东西,尤其是方法论或认识论的许多基本的问题。本课程并非单纯的电影欣赏历史故事,相反地是在考察电影中历史叙事的建构,分析这样的建构之中,所意含的文化和社会问题,以及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设计不同的主题,放映与历史有关的电影,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以电影来呈现历史,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的基本思维方式。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 自编参考书目:1、 周梁楷:历史学的思维,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出版。2、 王凌霄译(Mark Carnes):幻影与真实:史家眼中的好莱坞历史片,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出版。3、 张广智著:影视史学,台北杨智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出版。4、 张淑娃译(Marc Fer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