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标准解读与教学建议.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54209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70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单元标准解读与教学建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一单元标准解读与教学建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一单元标准解读与教学建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一单元标准解读与教学建议.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一单元标准解读与教学建议.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单元标准解读与教学建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单元标准解读与教学建议.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标准解读与教学建议,思想政治(3) 必修,湖州二中 张建庆,一、第一单元的总体说明:本单元在文化生活 中的地位、设计思路和组成结构,二、第一单元课标与意见解读;教学建议。,三、推荐几本参考书。,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文化生活的起点。 (1)从教材的总体结构看: 四个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 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分别对应了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 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 、“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 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 四个单元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成了文化生活教材的有

2、机整体。 本单元是整本教材的绪论与总论,主要为全本教材提供基础性 的知识和理论支撑。 幻灯片 37,(2)从教材的设计思路看:“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 第一,教材的宏观结构采取了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线索,体现了遵循“理论逻辑”的思路; 第二,教材文本设计的微观结构则采取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对(文化)生活现象的观察到引导学生深入理性思考情感价值选择的逻辑线索,体现了“合乎生活逻辑”的思路。 第一单元“文化与社会”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抽象的理论要求非常高的概念)。它从静态的角度,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3、揭示文化的含义,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本单元按照“从社会发展看文化”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两条 主线呈现相关学习内容。 (1)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作用(第一框);明确文化与经 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二框)。从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 (2)第二课主要帮助学生感悟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第一框);明确文 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第二框)。 (3)综合探究是对一、二两课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幻灯片 38,(4)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本单元讲述文

4、化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作用。包括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等内容。 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认识。,第一课 文化 与 社会 第 一 课 时 体 味 文 化,一、课程标准要求,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 人民的文化需要,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1)“体味文化”的三个层次:观察体察知道 (2)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

5、到抽 象,从感性到理性;从比较不同的文化生活现象中(复杂多样丰 富)进入理性层次的思考,能够理解文化的内涵。,1了解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3了解文化的形式。,(一)基本要求说明,二、省教学指导意见解读,(1)把握文化的内涵,应从文化现象、表现形式入手;从“体味”文化开始。 (2)教学中从探究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入手;如学生参与不同文化活动的感 受;感悟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环境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3)文化现象无处无时不在,体会文化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每个人 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对我们有多方面的影响”的观点。 为后面“文化的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作铺垫。,(4)“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6、文化的形式”与第三课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的衔接。,2明确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1)探究文化的丰富内涵,是本框学习重点。 “文化”的定义、内涵是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 “文化的多义性”虽然不作要求。但是建议课前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再 作些了解,对文化的定义进行比较探究。 (2)建议从教材中涉及的三个关系入手: 其一,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 象。 其二,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 文化的创造物。 其三,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 神现象。 从中归纳文化的内涵。两个层次: 第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

7、两个部分。 第二,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为下一框的学习留出思考设计的 空间。,4理解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1)“文化的力量”是全书展开的一个重要维度。设置文化生 活模块对学生加强文化知识的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 巨大作用和力量,自觉参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 的知识文化修养,投身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2)层次: 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在个人成长、民族和国家 的发展,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可以结合事例拓展。 文化的力量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 程中)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是一种间接的力量)。,体味文化的魅力,感悟文化的力量,提高分析、辨别文

8、化现象 的能力。,(二) 发展要求说明,(1)三项基本要求对应于教材的“三目”,发展要求是第一框学习的总要求。 渗透三维目标。 (2)层次: 第一,“体味文化魅力”,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对文化的内涵在理论上有一个 比较清晰完整的把握。第一框的重要知识点(知识目标)。 第二,“感悟文化的力量”,通过学习懂得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文化对一个 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重要意义(情感价值目标)。 第三,“提高分析、辨别文化现象的能力”,重视利用教材文本的合作探究, 或结合教师自己经验开发一些使学生有兴趣的案例情景,注意引导学生能够用 比较、归纳的方法分析辨别探讨研究问题(能力目标)。,2.说明现代

9、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第一课 文化 与 社会 第二课时 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课程标准要求,(1)说明“交融的意义”而不是表现。 (2)本课时的难点是“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但是 教学中的重点是“说明意义”。 结合“交融的表现”说明意义。 上升到综合国力(国际)竞争的高度说明 意义。使学生体会到重视文化的重要性。,二、省教学指导意见解读,1理解社会生活三个基本领域之间的关系。,(一)基本要求说明,(1)在理论上理解“关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教学中有一定难度。 (2)层次: 第一,通过案例情景探究,能够辨别区分社会生活中的三个基本领域,能够 思考三个领域的区分是相对

10、的,在很多情况下是有机联系的。教学中最好能选 择某个具体情景探讨,如参加民主选举活动如何涉及政治、文化。 第二,在探究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把握关系的辩 证性。教学中是否可以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学习的基础上适当提炼,如理解 西方社会民主平等法治的观念思想(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3)不作要求的教学内容。 “文化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是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重要 内容,所以本课教学不作要求。 “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关系理论的具体内容,展开有一定难度,而且本课学习中如

11、果涉及两对关系, 会进一步增加学习难度。建议在本课教学中不作要求。,2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作用。,(1)“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作用”衔接第一框第三目“文化的力量” ,角度 和侧重点有变化。 “文化的力量”强调的是文化对个人成长、民族国家发展的 重要影响意义,蕴涵的情感价值目标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了解不同 文化的不同作用”是强调辨别区分,蕴涵的情感价值目标是“我们应该重视什 么样的文化”的问题。 (2) “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作用”是对“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的深化, 突出“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3)两个层次: 第一,不同的文化。注意与第一框“文化形式

12、和文化特色”衔接;“不同”从 两个方面区分: 从文化形态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当代文化;东方文 化与西方文化、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 从文化性质上先进文化与落后 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 第二,不同的作用。从文化形态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其发展道路 的选择,如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从文 化性质上表明两种不同性质文化产生的后果,促进或者阻碍。,3把握当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在现今时代条件下具有新的特点,即三者相互交 融经济文化化、政治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政治化。 第一目侧重从知识理论上说明关系,第二目侧重引导学生去观察体会现 实生活

13、中三者交融的具体表现; 抽象具体,在理论指导下分析生活现象。 (2)层次: 文化与经济相交融,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人才教 育科技日益重要(科教兴国);从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角度,文化消费、文化 产业、文化生产力。 文化与政治相交融,教材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两个范围阐述。相对来 说政治层面涉及的文化因素理解困难些,教师要多发挥作用,选择具体的事例, 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的体会。,4明确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意义。,(1)逻辑关系:文化的力量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交融)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生活P106页)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 (2)层次: 知

14、道当代国际社会,文化在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 懂得我国要参与竞争实现发展,不仅要发展经济要讲政治,还 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适当列举我国重视文化建设的事例材料,引 导学生交流看法体会。 关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弘扬 民族精神等内容,在本框教学中不需展开。 关于“文化竞争力”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探 究活动。,(二)发展要求说明 收集和分析先进文化对社会促进作用的典型事例,体会把文 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的重要性。,(1)鼓励学生在关注文化现象的同时,课后有针对性的收集和分 析典型事例;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前的一些文化现象进行辩论探讨。 (2)

15、从两个角度收集:一是先进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个体) 考虑到和第二课教学的衔接;二是先进文化对国家、社会发 展、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探究的衔接。,三、第一课教学建议,1、建议3课时。第一课时安排一堂进入文化生活模块的 导入课。 2、第一课的知识理论要求比较高,第一框中关于“文化是什 么”,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都是需要在教学中处 理的重点难点,而且关系到后面许多问题的理解。 这两个大的理论问题在教材中的阐述非常简洁。教学中如何 处理,怎样拓展,怎样使学生的认识比较准确?教师对两个理 论的问题需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 握和理解。 3、第一课中的许

16、多内容,都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有 的地方需要留下些空间,有的地方需要预设些路径, 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前后之间的衔接关系。,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 一 课 时 感 受 文 化 影 响,一、课程标准要求,1.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1)引导学生能对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文化影响进行评 议,并表述自己的看法,说明影响的体现。 (2)两个层次: 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内容) 怎样影响。(特点) (3)现行教材中“文化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是在P10页(第一课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出现的,省意见中已经把“社 会生产方式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不列入教学要求。,1了

17、解文化对人多方面的影响。,二、省教学指导意见解读,(一)基本要求说明,(1)人总是生活于特定的社会 、文化环境之中。感受文化影响,要从观察、 体会自己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入手。联系P7页第一课第一框“人在实践中创造文化, 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注意区分与P10页第一课第二框“不同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 发展的作用”,前者侧重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本框侧重文化对个体的影响。 (2)了解文化影响的不同侧面(表现),即影响什么。 第一,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浅层次)。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个体、 人群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差别来感受背后的文化因素。 第二,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行)、认

18、识活动(言)和思维方式(深 层次)。 人们在认识、实践活动中,受不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形成特定的 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思维方式反作用于人的认识和 实践活动。 (3)“了解影响”意味着人需要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文化环境(情感价 值目标),如孟母三迁的故事。,2懂得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文化影响人的特点,即怎样影响、如何影响? (2)层次: 从文化影响个体成长的过程看,是潜移默化的,春风细雨润 物无声。 从文化影响个体成长的效果看,是深远持久的。 (3)两个“影响”是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难点。 (4)结合“特点”懂得“影响”的重要性,渗透情感价值目标。使学 生感受到个人

19、成长过程中,自觉接受或者在他人的指导下接受优秀 文化熏陶的重要性。,3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1)本框教学的重点和落脚点。 (2)层次: 回顾P7页第一课第一框:“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 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教育而逐步 培养出来的”,通过参与、受教育,一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腹有诗书气自华”;另一方面奠定心灵世界的基石,懂得“三观”是 核心和标志。 科学的“三观”如何形成?需要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长期熏陶。 “三观”为什么如此重要?回顾第一目文化影响。影响人的生活 方式、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最深层次最具有

20、稳 定性的文化因素。 (3)突破说教。建议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共同探讨人生话题。 比如教师可以想学生推荐一本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书。,联系生活实例,理解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力。,(二)发展要求说明,(1)结合三个基本要求的教学中,渗透发展要求。 (2)在联系生活的实例的教学中感受文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 中要善于发现实例,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事例。,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二课时 文化塑造人生,一、课程标准要求,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 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的重要作用。,(1)文化赏析指人们对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活动

21、方式的欣赏、鉴赏和分析, 以期领悟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含量和精神魅力,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与精 神享受。能否懂得文化赏析,其精神活动的表现是有所不同的。 (2)在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的基础上,使其对文化塑造人生的重要性由感触 而觉悟,进一步在价值观意义上“确信”,从而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觉地选择 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赏析侧重于能力目标;感悟确 信突出情感价值目标。 (3)建议在教学中可以播放视频讲座某一文化作品的鉴赏或解读 ;请 学生推荐自己所钟爱的文化作品,并说明理由,分享积极向上的文化体验。,二、省教学指导意见解读,(一)基本要求说明,1懂得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2、(1)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懂得人的需要不只是物质享受,更应包括精神 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精神生活的需要日显重要。 回顾经济生活P22页:“按照消费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成生存资料消费、发 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2)层次: 侧重点是“文化生活影响人”突出“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的观 点。从知识上看,是P7页“文化是什么”的具体展开。 立足现实生活分析引导,渗透情感目标。 物质生活丰富了,是否就获得快乐幸福?进一步思考怎样获得快乐和幸 福? 人需要通过参与欣赏优秀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3懂得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1)丰富精神世界与增强精神

23、力量是两个不同的内容。前者侧 重生活需要的满足,特别是在物质需要得到更多满足的前提下更需 要重视精神世界的丰富(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既有物质需要, 也有精神需要);后者强调精神世界的支撑点人的生命活动是 有意识的活动,是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人的情感意志理想 信念等精神因素对于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于主体实践能 力发挥程度及其大小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这个内容在理论 上要求比较高,教师要掌握好区分度。 (2)教材阐释较多使用了历史材料,教学中能否挖掘现实材料, 使学生确实有体会。可以结合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如何面对困难挫折 挑战的经历。,2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24、(1)观察变化。经济生活,政治生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变化。(渗透文化与经济、政治 的关系) (2)引导学生列举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哪 些文化产品能够体现精神世界的主流。,4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的关系。,(1)侧重知识理论的要求。 (2)教学中在理论上讲清“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是 有机统一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与人的发展过 程是永无止境的。 (3)这是全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讲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 量,讲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是立足于这一 观点的。,5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1)“人的全面发展”,是马

25、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观点,需要充分了解。 (2)教材的三个层次: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表现)。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历史的、动态的角度分析。 优秀文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提升情感价值目标。,体会优秀文化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健康向 上的文化熏陶。,(二)发展要求说明,(1)建议选择师生间共同关注的问题交流探讨加深理解。 (2)推荐欣赏视频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三、 第二课教学建议,(1)本课教学要抓住文化与个人生活、个人成长这个重要的 切入点。除了要

26、充分挖掘历史的、社会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外, 也要充分挖掘学生成长和教师自身成长中的丰富资源。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师生共同探讨的问题。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作为问题探讨的参与者,学生可能有肤浅的 感受,教师应该在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更有理性的思考。这种 有教师本人切身感受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一种积极的文 化影响。 (3)如果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准备充分的理论知识的话,那 么本课的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运用自己在生活“感受”基础上的理 性思考、理性引导。重视情感教学,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情感交流 有助于目标达成。,第三单元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一、课标内容 资料演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

27、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见“提示和建议”)。 二、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知道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 2了解科技教育在文化竞争力中的地位。 3懂得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性。 发展要求:探求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1、教师在理论上要作些梳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 (教学要求在知识层次上并不高) (1)文化生活P11页第一课第二框“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 中”。(可以作为本框学习内容的拓展) (2)政治生活P104页第九课第二框“世界多极化”。 2、分两个阶段进行: (1)感受:主要是感受在当代国际竞争中各国都高度重视提升文 化竞争力。 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问

28、题交流。 教学中可以选择更具体的情景、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 话题切入,鼓励交流探讨。 如“从好莱坞大片中感受美国的文化竞争力”; “从韩潮日流感受文化的竞争力”。,(2)提升:主要是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从三个方面,提供给学生选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 (考虑问题设置的切口尽量小些) 收集近年来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的表现(材料)。 分析近年来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的原因(结合文化与政治、 经济的关系)。 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活动建议。 根据教材的建议进行。 是否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作 进一步的研究。,推荐几本文化方面的书籍,国学大师

29、钱穆继其国史 大纲后第一部系统阐述 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 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 代表作。,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 代表作,原书于1949年出版,影响甚大, 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得经 典作品。,主要谈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中国文化的前途和命运、中国传 统文化在现时代的地位和出路、 中华文化发展过程及其在世界文 化发展中的地位、世界文化的未 来走向等。,著名学者赵林教授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讲座汇集。 包括全球范围的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历 程;中西文化比较;西方文化演进等。,谢谢倾听多提意见,从社会发展看文化,从人的发展看文化,文化的概念,文化影响的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 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人类文化素养的形成和表现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一定的文化给与一定的经济政治 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 式和思维方式 文化影响是潜移默化 和深远持久的,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