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分析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哪五个“重大关系”?参考答案(共15篇)目录篇一、试分析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哪五个“重大关系”?参考答案3篇二、2024年国开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考大作业(试题)参考答案7篇三、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10篇四、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大作业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商品的理解参考答案17篇五、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大作业: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理解参考答案23篇六、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
2、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参考答案30篇七、请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怎样理解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参考答案35篇八、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参考答案38篇九、论述题: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42篇十、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大作业试卷51篇十一、2024年春季国家开放大学形势与政策形成性考核大作业参考答案60篇十二,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76篇十三、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82篇十四2024年大作业:试分析新
3、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哪五个“重大关系”93篇十五、试述“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年轻人,如何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109篇一、试分析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哪五个“重大关系”?参考答案大作业:试分析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哪五个“重大关系”?参考答案1: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五个重大关系”即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
4、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实践证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5、新发展阶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保护作为支撑。高水平保护不是不谋发展,而是要推动发展的绿色转型,进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也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准确把握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是辩证关系。重点攻坚为协同治理奠定了基础,协同治理有利于更扎实有效地开展重点攻坚;重点攻坚有利于带动全局工作提升,协同治理有利于全局工作的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治理涉及方方面面、不同领域、
6、多个环节,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以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带动工作整体推进。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重点攻坚的必要性;生态环境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又决定了协同治理的必要性。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要坚持系统观念、标本兼治,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
7、文明建设。准确把握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遵循自然界演化的内在规律,给予其充足的自我恢复、休养生息的时间空间,还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自然恢复创造条件和环境,加速恢复进程、提升恢复效能。因此,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统一起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准确把握外部约
8、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对事物发展越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常态化外部约束,必须做到内与外的有机统一。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机制、法治供给机制,总结好、运用好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和胜利法宝;又要下决心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重心逐步转向依靠科学技术创新的轨道上来,更加注重创新理念引领,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关键
9、核心技术突破,更加注重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在牢牢把握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创造绿色低碳新业态。同时,要注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增强人民群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推动全体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将建设美丽中国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准确把握“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
10、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等关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实践角度出发,就是要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通盘谋划,先立后破,不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把握好“双碳”工作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坚决反对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工具化,争取战略主动和于我有利的国际环境。篇二、2024年国开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考大作业(试题)参考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1
11、小题,共100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历史,总会在一些特殊的年份给人们以深刻启迪。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伟大历史性变迁,决定性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参考答案1:1、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而确认的客观真理。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
12、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最先进的政党,中国人民依据一百多年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就是:只有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的旅帜下,实行正确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依靠各族人民自身力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一个重要的原
13、因就是实行了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使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在中国建立起来。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由于没有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最终都失败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虽然也经历了曲折,但最终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各族人民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
14、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8年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验证了一条真理: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奋力前行,国家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一穷二白”迈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0多年新中国乘风破浪的历史进一步验证了一个结论: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沧桑巨变,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
15、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2、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脸,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由于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压迫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是十分广泛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必须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
16、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必须深人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革命之所以胜利发展,就在于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这建党学说,在
17、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成为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篇三、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它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18、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日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J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参考答案1:实践,这一词汇在人类哲学和社会科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实践更是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的深刻阐述,不仅批判了以往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也为我们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首先,实践是趋向善的活动。
19、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将实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加以研究,他将人类活动分为理论、实践和制作三种。理论活动的本性是求知,“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理论主要研究“既不运动也不分离的东西”,即事物的原因和原理。理论知识是关于事物永恒和必然的知识,其知识形态是物理学、数学和神学。理论活动不以任何外在目的为目的,仅以自身为目的,即为了求知而求知,求知本身就是目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是最高贵的活动,也是拥有闲暇的人才能从事的活动。实践活动的本性是趋向善,”实践或行为,是对于可因我们(作为人)的努力而改变的事物的、基于某种善的目的所进行的活动“。也就是说,实践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其知识形态是伦理学和
20、政治学,实践活动希冀解决的是个人的完善和善治问题。创制活动指生产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活动,也就是生产性活动,其知识形态表现为技艺或者技术。它是人类迫于生存压力而不得不从事的活动,它以产品为目的,人变成了手段,产品变成了目的。“当目的是活动以外的产品时,产品就自然比活动更有价值”,因而,创制活动是最低贱的活动。可见,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区分了实践和创制,实践的目的是人自身,是人希望自身更完善的活动,具有价值指向和人文关怀,而创制的目的在人之外。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善,幸福是“最大的和最好的善“。所以,他讲的实践是人追求幸福、实现幸福的过程,也是人逐步走向完满的过程。亚里士多德
21、关于实贱与创制的区分带有明显的古希腊城邦社会阶层划分的色彩,在古希腊社会,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是公民从事的活动,而创制活动则是奴隶从事的活动。马克思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思想中实践趋向善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应该导向实践,而不是创制。他认为任何物种的本质在于其存在,而人的存在就在于其生产性,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所以,劳动本身应该成为人生命的目的和意义。据此,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性活动的异化性质,他区分了“对象化”与“异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性劳动的异己性、手段性和工具性特征。其次,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时,他认为“从前的
22、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这里,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感性”是哲学的基本概念,一般与理性相对而言,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即从“感性确定性”开始。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的东西是最贫乏的东西,因为它没有任何规定性。与此相反,马克思则确立了感性的优先性原则。在马克思看来,感性的人即从事现实活动的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则将“感性的人”具体化为从事异化劳动的工人。可见,马克思用“感性”作为“人的活动”的限定词,意在说明主体并不是黑
23、格尔意义上的“绝对精神”,而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这也可以从马克思对“人的活动”的定义得到佐证,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意在批判黑格尔将“人的活动”理解为“绝对精神”的演化运动。“活动”概念也彰显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意在说明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革命性。所以,”实践”指向的是对现实生活过程的改变,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自己的历史观表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即“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唯物主义,他认为要“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可见,所谓“感性的人的活动”就是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和生命活动。再次,实践是人的
24、存在方式。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劳动、生产、实践是交替使用的,马克思未对他们之间的差异进行过严格区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生产是创制的特征,而在马克思这里,生产、劳动等同于实践,只是在学科划分上,我们一般将生产、劳动视为经济学概念,而将实践视为哲学概念。在马克思看来,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具有本体论意义,生产是劳动的本质,进而是包括劳动在内的全部实践活动的本质,甚至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创制的生产性仅仅是理论和实践的非生产性的手段和基础。而在马克思这里,劳动的生产性直接决定着政治、伦理等实践活动的生
25、产性,也决定理论活动的生产性。生产实践是整个人类世界的存在基础,“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活着,而人们为了活着,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在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关系,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自然关系、人的社会关系都被生产出来。可见,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不仅生产人们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也生产着伦理、政治规范,在此基础上,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得以存在和展开。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存在和展开的过程中,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生产实践只有作为目的本身才是合法的、道
26、德的,否则就是异化的、不道德的。在这个意义上,实践也是社会达至自由的途径。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劳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总是以自我否定的形式存在,劳动表现为产品的手段,其顶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劳动。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在于:这种手段性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在此过程中,人的主体能力得到巨大彰显,基于此,劳动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转化为对这种异化的自我扬弃,“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由此可见,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概念仅指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获得生活资料的物质生产活动;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概念意指人实现自身价
27、值和自由的全部活动,既包括维持人生存和生命的活动,也包括改变整个世界的活动。参考答案2:一、在分析旧哲学缺陷中,确立科学实践观“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J在提纲中,马克思首先剖析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同时,马克思也分析了唯心主义的不足。旧唯物主义只认识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忽视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把人的认识从直观和消极的层面去理
28、解,没有把客观物质当成实践对象。因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上是局限和片面的。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唯心主义承认并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唯心主义抽象地理解主体的能动作用,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在认识中的作用,是把实践当成一种精神或主观的活动,把人的能动作用抽象的发展To二、运用科学实践观,阐发了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1 .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在第八条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把社会生活放到实践里去理解,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等历史观的问题,揭开了神秘主义的面纱。这是因为实践本身就是主体和客体的运动过程,人们通过实践看到了人的主观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承
29、认了实践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受到实践的发展水平的限制,所以只能从既定的客观条件为主要内容,这些条件是后人所不能超越的客观存在。马克思反对把社会生产活动主体化,强调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因为把实践和历史观联系起来的结果。2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己经撇清了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现实的、历史的、从事实践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经济和社会关系。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的实际存在,而社会关系的改变势必影响人的变化,马克思从生物学上的人的类本质转为人的社会,打破了个人和类的模版,把个人和类的关系转为人和社会的关系,并在其中找到人的本质,从而区别人和
30、动物。马克思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使哲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三、升华科学实践观,强调新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提纲一方面概括了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立足点。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市民社会”,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C新世界观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另一方面.马克思提出了新唯物主义伟大的历史使命。以往的哲学(不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只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现实世界做出理论说明和解释;而新唯物主义以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客观世界,并以之为指导,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和变革。篇四、2024年国
31、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大作业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商品的理解参考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的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马克思正是从解剖这个细胞开始,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通过揭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为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奠定了科学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商品的理解。参考答案1:商品首先是一种物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即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然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不仅仅是满足需要的物质,它还具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它体现了商品生产
32、过程中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商品的交换价值则是在市场交换中表现出来的,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在深入探讨对商品的理解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商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多重意义和其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不仅承载着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双重属性,更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础元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我们提供了解析商品的钥匙,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本质。首先,从基本概念上讲,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基本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即商品的有用性。而价值则
33、是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社会尺度。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这两种属性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核心。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商品不仅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工具,也是工人出卖劳动力换取生活资料的媒介。在这里,商品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即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利用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马克思从商品这个细胞出发,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
34、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它也导致了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分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成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以工资的形式支付劳动力的价值,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通过揭示商品的价值规律,马克思为我们揭开了这一秘密,指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仍然扮
35、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然而,无论商品经济如何发展,其背后的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都没有改变。此外,商品在现代社会中还承载着更多的象征意义。商品不仅是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物品,更是社会地位、品味和文化的象征。人们通过消费不同的商品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个性。因此,商品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了更为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内涵。综上所述,商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扮演着多重角色。它不仅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础元素,还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同时也是社会地位和文化的象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我们深入解析商品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也为我们揭
36、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在今天这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深入理解商品的多重意义,以更好地把握社会经济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参考答案2:商品是通过市场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首先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对人类或社会有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是我们外界的一个对象,它有许多性质,可以满足人类的某种欲望。其次,商品是劳动产品,但是劳动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如果某种劳动产品直接用于劳动者自己或家庭成员的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或无偿地供他人使用,就不是商品。相互交换的礼品也不是商品,通过市场交
37、换的产品才是商品。可见,商品就是通过市场交换而供他人或社会使用的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中,广义的商品并不单单包含有形的物品,还包括各类服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分析商品,重在分析商品的价值。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根据商品的含义,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即判断一件物品是不是商品,就要从两个条件着手:劳动产品和交换一、前提条件必须是劳动产品非劳动产品不是商品,因为它无人类劳动,不反映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但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非劳动产品商品化的情况,这又如何理解呢?非劳动产品商品化是指把非劳动产品,诸如自然资源的开发权、开采权,姓名使用权、名誉等等当作商品
38、来交换,这是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非劳动产品为什么能“化”为商品呢?在买卖双方的交换中,买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只要所买的东西对他有用就行,至于它是不是劳动产品,有没有价值,他不会介意。而使用价值不是劳动产品的特有属性。在有用物范围内,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非劳动产品也有使用价值。因此,劳动产品有人买,非劳动产品也有人买。而卖者让渡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为了取得货币。只要手中的东西能卖钱就行,至于它是不是劳动产品、有没有价值,他同样不介意。因此,为了取得金钱,可以出卖劳动产品,也可以出卖非劳动产品。由此可知,非劳动产品虽然不是商品,但由于买卖双方都有把它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需要,所以非
39、劳动产品就能披上商品的外衣,以假乱真,混迹于商品交换之中,取得商品的形式。不过,非劳动产品并没有因此而成为真的商品,因为用于交换的非劳动产品没有凝结人类劳动,也就没有价值,人们只是根据需要赋予它一个价值形态,这个价值形态仅仅是一件没有价值内容的外衣。可见,非劳动产品的商品化并没有违背“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当然,非劳动产品的商品化,有的是积极的,如自然资源的开发权、历史名人姓名使用权的出让等;有的是消极的,如权力、官职、良心的买卖等等。因此,我们对非劳动产品的商品化要做到具体分析,辩证地看待它的作用。二、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关键条件是交换关于交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要看交换
40、的基本含义。交换的基本含义是指买卖关系,不是买买关系的交换绝不是商品交换。如送给人的礼物。礼品,顾名思义,它是无偿赠给别人的物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赠送不属于交换”行为,没有体现有偿的买卖关系或交换劳动的关系,因此,送给人的礼品就不是商品。二要理解交换的现象和本质。商品交换从现象上是物物交换,即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在本质上却是劳动者互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因为产品不用于交换,就没有必要探讨它到底凝结了多少人类劳动,即没有价值,也就不反映劳动者互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例如,自家种的蔬菜目的是留给自己食用,它不用于交换,也就不是商品。但工厂生产的电脑,即使没有走出厂门,其
41、目的是用于交换的,因而是商品。三要掌握交换的存在领域。商品只存在与流通领域,存在于交换过程中,商品一旦完成交换,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就不是商品。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形:是只要商品最后终止了交换,就不再是商品。例如,商品羽绒服几经销售者转手,最后落到消费者手里,不再用于交换,羽绒服就成了一般物品。又如,商品棉花进入棉纺厂,先纺成纱,再织成布;棉布又被制衣厂买去制成衣服;衣服转手到消费者手上,最后被消费者买去穿了。至U此,交换终止,我们看到了商品使用价值形态的多次变化,最后落实在人们所需要的衣服这一使用价值上,也就是说商品走到了“终点二是商品丧失了使用价值,没有发生形态的变化,同时实现了价值
42、转移,它就不再是商品。例如,工厂里机器的价值一次次转移到产品上去了,直到使用价值丧失了,它就成了废品0当然,经济生活中的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凝固不变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转化的条件是经过人类劳动并进入交换领域,如自然状态下的水就不是商品,但经过加工净化成为纯净水并进入流通领域就是商品了。篇五、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大作业: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理解参考答案试卷A一、论述题(本题共I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不只有一条,西方的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不能被奉为圭
43、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二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理解。参考答案1: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进程,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现代化的道路并非千篇一律,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国情和发展轨迹。在中国,我们提出并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立足中国实际、体现中国智慧、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
44、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实现现代化,将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的版图,也将重塑世界现代化格局。同时,中国这样超大规模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必须探索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要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而鹫
45、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贯穿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縻实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
46、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传统的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意志不动摇。参考答案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深
47、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内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社会发展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二重性,人口的发展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人口的数量和规模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促进或延缓作用。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总数不超过10亿。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拥有14亿多人口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客观实际。人口规模巨大,固然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可观的消费潜力,但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
48、难、担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面临矛盾风险挑战之多、经受治国理政考脸之大是任何西方国家所不曾遇到过的,世界上还未有如此巨大人口体量的国家进入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对人类历史产生巨大的、空前的、世界性的影响。在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在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上要遵循自己的特点,始终从自身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驾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逐利性是资本的本质特性和源动力,这必然导致“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和“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是资本主义的天生顽疾。可以说,西方式现代化是“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不同于以资本为中心和两极分化的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