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杭传输系统技术规格书.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265598 上传时间:2019-08-07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3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杭传输系统技术规格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宁杭传输系统技术规格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宁杭传输系统技术规格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宁杭传输系统技术规格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宁杭传输系统技术规格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杭传输系统技术规格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杭传输系统技术规格书.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宁杭客运专线技术规格书传输系统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宁杭客专指挥部2009年11月目 录一 总则- 1 -1 工程概况- 1 -二 本次招标范围- 3 -三 技术方案- 3 -1传输系统技术方案- 3 -四 技术规格- 5 -1 技术规范总则- 5 -2 传输系统总体要求- 9 -3 传输设备要求- 9 -4 比特率和帧结构- 12 -5 网络性能要求- 12 -6 系统接口及再生段距离计算- 14 -7 保护倒换要求- 15 -8 定时和同步要求- 17 -9 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17 -10 可靠性要求- 21 -五 接口- 21 -1 传输系统与其它通信子系统接口- 21 -2 传输系统

2、与其它相关专业的接口- 22 -3 工程界面- 23 -4 与其它系统、设备厂家接口- 24 -六 供货需求- 25 -1 供货范围- 25 -2 供货要求、质保期及交货时间、地点- 26 -3 报价要求- 26 -4 备品备件- 27 -5 专用工具及测试仪表- 28 -七 试验、检验、验收- 28 -1 基本要求- 28 -2 型式试验- 28 -3 出厂试验- 28 -4 现场检验- 29 -5 验收- 29 -八 技术文件和技术服务- 30 -1 技术文件- 30 -2 技术服务- 31 -九 标志、铭牌、包装、运输、储存- 33 -1 标志、铭牌- 33 -2 包装、运输、储存- 3

3、4 -十 其他- 35 -附件1 技术建议书应包含的内容- 35 -一 总则1 工程概况1.1 铁路正线南京南站(不含)至杭州东站(不含),宁杭客专交通正线DK1+852.41DK250+097.266,全长248.963km;其中江苏境内146.773公里,浙江境内102.190公里。南京枢纽包含宁杭至宁杭客专场联络线;杭州枢纽包含宁杭至杭州站联络线。(1) 线路及轨道:宁杭客专正线南京南(不含)至杭州东(不含)(DK1+852.41DK250+097.266)全长248.963km,其中有砟轨道区段244.012km,无砟轨道区段(宜兴东站DK127+300DK129+800、湖州南站DK

4、183+550DK186+000)4.95km。(2) 桥梁:正线共有桥梁61座、157.373公里,占线路长度的63.2%,其中京杭运河特大桥长29.187公里,主跨采用84+152+84m刚构为全线第一大跨。(3) 隧道:正线共有隧道16座、27.078公里,占线路长度的10.9%,其中湖州巷隧道5.512公里为全线最长隧道。(4) 车站:全线新建上坊、句容西、溧水、瓦屋山、溧阳、宜兴东、长兴东、湖州南、德清9个车站,平均站间距25公里。1.2 配套工程南京枢纽联络线(速度目标值120140km/h)下行联络线L3XDK1+136.07L3XDK3+554.44,线路全长为2.418km。

5、上行联络线L3SDK0+891.71L3SDK3+516.26,线路全长为2.625km。杭州枢纽联络线(速度目标值120140km/h)下行联络线L1DK0+000(=宁杭正线CK246+586.642)L1DK4+850(=沪杭正线下K195+401.78),线路全长4.850km。上行联络线L2DK0+000(=宁杭正线DK246+586.642)L2DK2+802.85 (=杭州东扩建工程改宣杭线GXK232+180),线路全长2.803km。1.3 通信系统概况1.3.1 干线通信线路宁杭客专全线沿线路两侧预留的槽道各敷设1条32芯单模光缆。1.3.2 通信承载网采用STM-16 2

6、.5Gb/s系统组建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骨干层;站间采用STM-4 622Mb/s系统组建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站间接入层,区间采用STM-4 622Mb/s接入网系统组建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区间接入层,站间接入层和区间接入层在车站、线路所共用ADM设备;采用核心/汇聚层/接入层的三级网络拓扑结构组建了本线的IP数据网。1.3.3 通信业务网固定通信业务网(包括区段调度、站场通信及公务通信系统)、移动通信业务网(包括无线调度、公务移动通信)、会议电视、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等。1.3.4 通信支撑网数字同步系统以及通信网管系统。1.3.5 传输信息传输的信息类别有语

7、音、数据、图像等。1.4 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客运专线正线数目:双线基础设施速度目标值:350km/h正线线间距:5.0m限制坡度:12,局部地段20最小曲线半径:7000m。枢纽范围可适当减小。到发线有效长度:650m。牵引种类:电力机车类型:电动车组列车运行方式:自动控制行车指挥方式:综合调度集中。1.5 适用范围本规格书适用于宁杭客运专线本次招标范围内的车站、通信站、通信基站、信号中继站和电气化所亭的传输系统设备的制造、试验、包装、运输、指导安装、调试、验交和负责保修有关规定。1.6 遵循的标准新建时速300 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 47号)铁路运输通信设计

8、规范(TB 10006-2005)铁路光(电)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TB 10026-2000)基于SDH传送网的同步网技术要求(YD/T 1267-2003)同步数字系列(SDH)长途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YD/T 5095-2000)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信部电1999728号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总体(YD/T 1170-2001)基于网络的虚拟IP专用网(IP-VPN)框架(YD/T 1190-2002)铁路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 39号)数字同步网工程设计规范(YD/T 5089-2005)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9-1992

9、)其它未详尽标准或规范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现行标准执行。二 本次招标范围宁杭客运专线铁路正线、南京枢纽、杭州枢纽及枢纽联络线通信系统所需的传输设备,包括骨干层、站间接入层、区间接入层的多业务传输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三 技术方案1传输系统技术方案1.1 传输系统技术需求(1)应能提供对物理层业务、数据链路层业务的支持,实现TD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并实现统一网管。(2)应满足计算机监测、CTC系统、AFC系统、供电系统等涉及安全生产、资金往来的应用系统的通信传送需求,并为通信业务网提供传送通道,系统能力应考虑适当预留。(3)应采用不同物理路由光缆构成系统保护。(4)系统网管应完成

10、标准管理信息的交换及安全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和性能管理,并提供与通信综合网管的接口,预留与上层网管的接口。(5)应满足区间及段所的信号系统、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电力、电气化、通信等各种业务的接入与传送需求。(6)系统应具备迂回保护能力。1.2 网络结构方案利用新设2条光缆中的各2芯光纤开设骨干层SDH 2.5Gb/s传输系统作为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骨干层;站间利用2条光缆中的各2芯光纤开设SDH 622Mb/s系统作为站间接入层。区间利用2条光缆中的各2芯光纤开设SDH 622Mb/s系统作为区间接入层,车站接入汇聚点与区间点在相邻的两个站段之间组成622Mb/s二纤保护环。1.2.1

11、 骨干层在南京南、溧水、宜兴东、湖州南、杭州东、杭州站6处设置MSTP 2.5Gb/s ADM设备。利用本线线路两侧不同物理径路的2条光缆中的各2芯光纤组织链型MSP 1+1复用段骨干汇聚层多业务传输系统。骨干层满足本线实时性、安全性要求高的业务的相关通道需求,主要解决大站间2Mb/s及2Mb/s以上多业务通道的需求,并为接入层提供通道保护。1.2.2 站间接入层在各车站、线路所等处设置MSTP 622Mb/s ADM设备。利用本线线路两侧不同物理径路的2条光缆中的各2芯光纤组织链型MSP 1+1复用段骨干汇聚层多业务传输系统。站间接入层满足本线实时性、安全性要求高的业务的相关通道需求,主要解

12、决车站间2Mb/s及2Mb/s以上多业务通道的需求,并为下层接入网提供通道保护。1.2.3 区间接入层区间接入点包括沿线信号区间中继站、区间无线基站、牵引变电所、分区所、AT所等。各区间点在相邻的两个站/线路所之间利用2条光缆中各2芯光纤开设SDH 622Mb/s传输系统,组成两纤保护环。站内业务接入点包括站内综合维修工区、电力配电所等。站内业务接入点分别与相应车站组成站内155/622Mb/s二纤通道保护环,用于提供站内业务的承载。站内业务接入点设置MSTP 155/622Mb/s ADM设备。多业务传输接入系统提供2Mb/s通道、10M/100M宽带数据的接入,兼顾区间应急通信的接入条件。

13、站间接入层、区间接入层在各车站、线路所合用MSTP 622Mb/s ADM设备。各车站、线路所、区间节点等处设置MSTP 622Mb/s ADM设备。站间接入层、区间接入层MSTP 622Mb/s ADM设备应具备平滑升级至2.5Gb/s ADM设备条件。1.3网络管理方案分别在南京南、杭州东设置传输系统网元级网络管理系统,管理整个通信系统的SDH设备。在宜兴东综合工区设置一套本地维护终端(LCT)。传输系统网元级网管系统按照通信综合网管系统所定义的规范和接口接入通信综合网管系统。1.4 公务联络电话每个站点均配置公务系统,用于站间的公务联络。每个SDH设备都提供公务电话需求。四 技术规格1

14、技术规范总则1.1 材料和工艺所选择的材料和工艺应能适应预期功能,且适应工程现场条件。通用工艺应具最高质量,且应采用高档设备和最好的现代化工艺。系统采用的材料和零部件应经选择以使其能够满足技术要求中关于性能、物理和功能特性的要求,以及关于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要求。材料、加工和零部件应按相应的规范和图纸进行控制。系统元件应以良好的商业惯例制造加工,应特别注意下述过程的整洁和仔细:锡焊、配线、零部件铭牌、电镀、喷涂、铆接、机械化装配、电焊气焊,以及零部件的倒角和去毛刺。1.2 可互换性和标准化本系统内相同功能的元件在电气上和机械上都应具有充分的可互换性,而不需修整或调整。所有系统项目的可互换

15、性应遵照商业惯例。投标人应对本工程中所有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的标准化负责。投标人应安排并执行在标准化方面与其分包商的协调工作。所有批量生产的设备、零部件和元器件均应是标准产品。1.3 设备监督和测试所提供通信系统设备应具有下述监督和测试性能:(1)前面板上具有视觉指示,表明设备中各主要组成模块的运行状态。(2)设备和模块应具有测试点,便于在线运行时进行测量。(3)根据需要而设的内置仪表。(4)所有微处理器控制设备应内置诊断程序,周期运行,至少可将故障定位到模块级。(5)能够周期性实时输出测试结果,实现远程监督、测试和诊断。1.4 设备设计准则所提供通信系统设备的设计均应符合有关工业控制产品的设

16、计标准,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设计准则:(1)设备的组成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不应施加超出制造商规格书给定值的电压、电流、温度、应力或任何其它条件。(2)电路的设计应考虑上述参数值在设备启动时会有变化,或在设备生命期的运行中会有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变化,设备设计应允许一定范围内的此类变化或使变化之影响得以补偿,但不应采取调整控制的方式。(3)只应采用标准元器件,而不需要特殊选择。(4)零部件的布置、排列和固定应保证在检查、拆除和更换时不影响或损坏连线上的其它零部件。(5)所有印刷电路板都应具有防护涂层,防止因潮湿/盐气或其它腐蚀性环境、发霉和灰尘引起的开裂、生锈和变质。(6)所有设备的输入和输出应遵照A

17、NSI标准C 37.9CA-197A“抗浪涌控制测试”或类似标准,避免设备受到损坏或产生误动。模块的热插拔操作,不应损坏设备,而且不应影响设备或系统其它设备的运行,否则应采取预防措施。(7)所有设备应具有短路保护,包括电源本身的保护。(8)当电源系统切换、线路故障或地电位升高引起电压幅度和相位变化时,设备不应受到损坏且保持正常性能,适应本线电气化铁路的的使用环境,并考虑电气化接触网故障情况下的应对措施。(9)设备或其接地和电缆布置不应产生任何不利于其它设备性能的干扰,或者使人员烦恼或不适的干扰。1.5 电磁兼容与雷电防护旅客/工作人员可能在站台、车站建筑或隧道接触到的所有金属部分(诸如钢杆和钢

18、管以及其它金属设备)应接地,以防电击。(1)投标人所提供的系统设备应包括屏蔽、滤波、其它器材及技术以抑制自我产生的电磁干扰,电磁辐射应不超过可以接受的向外辐射电平。(2)投标人应提交设备的电磁兼容(EMC)方案。(3)投标人应采取措施解决电磁干扰/兼容的问题。(4)投标人应采取雷电防护措施,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5)投标人应采取措施防止因强电电缆对通信系统产生的电磁干扰。(6)投标人应采取措施防止因牵引和或配电所与通信设备室相邻而产生的电磁干扰。(7)系统设备应全面遵守TB/T 3034-2002中有关的电磁兼容规定。(8)系统设备应按照TB/T 3034-2002中规定的程序分别进行对环境的

19、电磁干扰测试和抗环境电磁干扰的测试。(9)应采用有效方式防护通信系统电子设备及人身安全。(10)投标人应提供设备的电磁兼容测试报告。(11)应在通信设备、通信线路、电源、机架结构、地线、室外设施等方面采取电磁兼容和防雷设计。1.6 机柜(架/箱)机柜和机箱应采用国际标准化设计,机架布置应有利于散热通风。所有机柜应提供锁匙或扳手等安全措施。钢制机柜、机架、盘及其它支撑结构应经细致清洗和防锈处理,并可经受现场环境条件。机箱和支撑结构应涂底漆并着色,机柜、机架、盘和机箱的颜色应协调,并经招标人确认。所有机柜和机架应可随意安置,并应有固定装置,其高度应根据房间最小高度选择。电缆进出机柜方式应满足现场条

20、件。机柜的设计应防止空气中灰尘和昆虫的侵入,以及防啮咬措施。在每一机柜、机架和机箱的正面应提供描述设备功能的铭牌。所有设备均采用高度为2米或2.2米的标准机柜,机柜颜色需统一,由招标方提供色号、机柜高度要求并确认。1.7 外观一致性整个系统设备的形式和外观应协调一致,并应给招标人和公众一个一致的形象并宜于识别,比如可以通过采用统一风格的标志、字母和符号,以及采用协调的颜色来实现。所有室、内外设备及其端子排、电缆和接线应采用适当标签标识。1.8 环境条件1.8.1 工作环境温度:(1)车站室内设备:-540;(2)室外设备:-2055;(3)车载车内设备:-2570;(4)车载车外设备:2055

21、。1.8.2 存储温度:-4070。1.8.3 相对湿度:当温度为25时,周围空气相对湿度不大于95。1.8.4 应满足海拔高度1000m。1.9 相关标准1.9.1 标准本工程设备的制造和测试,以及使用的材料,均应参照如下标准的最新版本(报价前),如果采用其他相关标准,应在设备技术文件中对引用之处加以注明,并提供纸质中文版文件:(1)IEC62278铁路应用: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RAMS)规范和说明;(2)IEC61508铁路应用:安全相关电子系统;(3)国际电工学会标准(IEC);(4)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标准(IEEE);(5)国际电信联盟有关标准(ITU-T);(6)

22、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ISO)(7)国际铁路联盟标准(UIC);(8)所采用的通信技术所在国的有关国家标准;(9)铁路行业标准1.9.2 单位制所有设备的设计、制造、文件、资料及图纸标注都必须采用公制单位。2 传输系统总体要求(1)所提供的产品应符合有关的ITU-T建议、符合我国信息产业部通信产品进网标准并满足本文件的技术要求。(2)所提供的设备要求技术上先进、成熟,所投设备的硬件和软件在定型系列产品中属新的、成熟的产品。(3)设备应该具备在单一子架中上下2M、FE、GE等业务的能力。(4)设备的关键电路板(如:主控板、交叉板、电源板、时钟盘)具备1+1保护功能。设备应能实现故障隔离、故障排除后

23、自动恢复、容许单板带电插拔,具有误操作容错设计等多种保护措施。支路业务接口板应能工作在11热备或1:N热备状态,说明设备背板总线的工作特性。(5)设备应可以灵活配置为TM、ADM、REG设备,可以组成各种网络结构(网状、环形、树状、星型、线形等)。设备应具多种保护功能,如:SNCP、MS-SPRING、线性复用段保护等。(6)设备应支持不中断业务进行升级,以方便后期扩容增加带宽。(7)设备的光群路/中继板要求按照单板单群路/中继模式配置,同一环网的东西向链路配置在不同光板上。(8)应分析本线视频业务的应用,针对该业务的特点提出传输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详细描述。(9)采用的产品具备电信

24、行业国家级相关资质(如信息产业部入网许可证),同类产品在电气化铁路应用5年及3000km以上并具有良好应用业绩,近2年内无铁路不良质量通报。3 传输设备要求本工程选用MSTP制式的光传输设备,其主要功能要求如下:3.1 SDH功能(1)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应满足SDH节点的基本功能要求,具体要求应符合YD/T 1208-2002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要求和YDN 099-1998光同步传送网技术体制中的相应规范。(2)对于SDH传送节点,其SDH帧结构、VC映射部分应满足G.707规范中对于级联、虚级联业务的要求,包括提供低阶通道VC-12, VC-3级别的虚级联和连续级联功能,

25、提供高阶通道VC-4级别的虚级联和连续级联功能,并提供级联条件下的VC通道的交叉处理能力。(3)设备应具有灵活的SDH VC交换矩阵,同时支持高低阶交叉类型,并提供从VC-12,STM-1,STM-4,STM-16的全速率的TDM业务。投标人应提供所有备选厂家设备所支持的高低阶交叉类型,以及交叉矩阵的大小(等效于VC-n)。支路接口在支路侧应可以进行任意配置。在改变和增减支路口时不应对其他支路的业务产生任何影响。(4)骨干层MSTP 2.5Gb/s ADM设备要求具备平滑升级到10Gb/s系统的能力,要求高阶交叉容量不小于256256 VC4的交叉,设备群路侧应支持不少于8个STM-16 (2

26、.5Gb/s)光口,支路侧必须支持不少于10个STM-4(622Mb/s)光口。低阶交叉容量不小于20162016 VC12的交叉。(5)接入层(车站)MSTP 622Mb/s ADM设备要求具备平滑升级到2.5Gb/s系统的能力,高阶交叉容量不小于256256 VC4的交叉,设备群路侧应支持不少于8个STM-16(2.5Gb/s)光口,支路侧必须支持不少于10个STM-4(622Mb/s)光口。低阶交叉容量不小于20162016 VC12的交叉。(6)接入层(区间)MSTP 622Mb/s ADM设备要求具备平滑升级到2.5Gb/s系统的能力。高阶交叉容量不小于6464 VC4的交叉,设备群

27、路侧应支持不少于4个STM-16(2.5Gb/s)光口,同时支路侧必须支持不少于4个STM-4(622Mb/s)光口。低阶交叉容量不小于20162016 VC12的交叉。注:以上每个“光口”包括光发送、光接收,其中一半数量可用于实现1+1保护。(7)设备的主控板、交叉板、时钟板、电源板等关键模块必须冗余配置,实现故障时在运行业务的无损伤切换。投标人须详细描述上述关键模块如何进行冗余配置及其工作原理(如主备保护、故障切换等)。(8)业务板卡要求能支持热插拔。3.2 以太网业务透传功能以太网业务透传功能是指来自以太网接口的数据帧不经过二层交换,直接进行协议封装和速率适配后,映射到SDH的虚容器(V

28、C)中,然后通过SDH节点进行点到点传送。投标SDH设备以太网透传功能要求如下:(1)应支持点到点的以太网业务,以及透明LAN业务。(2)应支持传输链路带宽可配置,带宽调整应以很小的颗粒度以适应用户的需求。对于FE的接口,颗粒VC-12;对于GE的接口,颗粒VC-3、VC-4可选。(3)应保证以太网业务的透明性,保证对所有的二层/三层以上的协议透明,包括以太网MAC帧,VLAN标记等的透明传送。(4)应支持不同以太网透传业务之间的数据安全隔离以及VLAN重用功能。(5)以太网数据帧的封装应采用GFP封装协议。(6)设备在处理数据帧时应支持连续级联和虚级联两种级联方式。(7)设备处理数据帧采用虚

29、级联映射时,应支持LCAS机制,能动态地调整虚级联组的VC个数。(8)设备应支持透传模式下的业务汇聚功能。3.3 以太网二层交换功能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支持二层交换功能是指在一个或多个用户侧以太网物理接口与一个或多个独立的系统侧的VC通道之间,实现基于以太网链路层的数据包交换。以太网业务在每个节点进行封装、解封装,并进行二层交换,使得各个节点可以共享共同的传输通道,局端接口也得以节约。投标SDH设备二层交换功能要求如下:(1)应支持点到点的以太网业务,多点到点以太网业务汇聚,以及透明LAN业务。(2)应支持传输链路带宽可配置。对于FE的接口,颗粒VC-12;对于GE的接口,颗粒VC-3

30、、VC-4可选。(3)应同时支持千兆以太网端口(GE)和快速以太网端口(FE)的二层交换功能,应支持多以太网端口的带宽共享,以及业务汇聚。(4)以太网数据帧的封装应采用GFP封装协议。(5)数据帧应支持连续级联和虚级联两种级联方式。在采用虚级联映射时,必须支持LCAS机制,能动态地调整虚级联组的VC个数,虚级联的最小颗粒度要求为VC-12。(6)设备应实现转发/过滤以太网数据帧的功能,该功能应符合IEEE802.1d协议的规定。(7)设备必须能够识别IEEE 802.1q 规定的数据帧,并根据VLAN信息转发和过滤数据帧,应支持VLAN Trunk功能。(8)设备应提供自学习和静态配置两种可选

31、方式来维护MAC地址表。(9)支持以太网端口流量控制支持半双工模式下的反压流控功能;支持全双工模式下的IEEE 802.3x 流量控制功能。(10)设备应支持基于用户的端口接入速率限制。对于超过接入速率限制的数据包,在交换拥塞时优先丢弃。投标人应说明设备支持的端口接入速率限制的范围及颗粒大小。(11)设备应支持业务分类CoS,说明设备支持的CoS队列数量。3.4 以太环网功能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的以太环网功能是指在SDH环路中分配指定的环路带宽用来传送以太网业务。投标SDH设备要求具有如下功能:(1)以太网环路的传输链路带宽可配置:可按照用户需求配置传输链路带宽,颗粒度应足够小;如对于F

32、E的接口,颗粒度不大于VC12;对于GE的接口,颗粒度不大于VC4。投标人必须说明投标设备支持、可用的颗粒度大小。(2)应支持以太网环路带宽的统计复用功能:应支持节点内所有以太网端口的统计复用,以及环路上全部节点的所有以太网端口的统计复用。(3)应支持以太网环路中各节点端口带宽的动态分配,当用户端口流量变化时,应支持不中断业务地实时调整占用的网络带宽。(4)应支持IEEE 802.1w 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或TTL机制,避免产生环路。(5)应支持IEEE 802.1Q VLAN的划分,实现环网内用户端口间的隔离和互通。4 比特率和帧结构比特率和帧结构性能指标须满足SDH长途光缆传输系统工

33、程设计规范(YD/T5095-2005)要求。5 网络性能要求5.1 传输性能指标传输性能指标须满足SDH长途光缆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5095-2005)要求。5.2 SDH性能指标SDH性能指标须满足SDH长途光缆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5095-2005)要求。5.3 以太网性能指标5.3.1 以太网业务透传功能的性能指标5.3.1.1 最大帧长投标人须说明设备FE、GE口支持的最大帧长。5.3.1.2 吞吐量设备在同一模块和经过背板,单对端口间的稳态吞吐量必须达到线速。投标人必须说明设备的以太网板在全部端口满负荷下的吞吐量以及各单板的背板带宽和各WAN口分别支持的VCG类

34、型。5.3.1.3 时延设备必须具有较低的转发时延。转发时延为测试设备发出带时戳的测试帧到收到该帧的时间间隔。投标人应根据本工程情况,分别说明100M以太网端口和GE端口64 Byte以太网包的最大时延。5.3.1.4 时延抖动指时延变化,投标人应说明设备的时延抖动情况。5.3.1.5 丢包率丢包率是指节点在稳定的连续负荷下,由于资源缺少在应该转发的以太网数据包中不能转发的数据包所占比例。投标人应说明设备丢包率情况。5.3.2 以太网二层交换功能的性能指标5.3.2.1 最大帧长投标人须说明设备FE、GE口支持的最大帧长。5.3.2.2 吞吐量设备在同一模块和经过背板,单对端口间的稳态吞吐量必

35、须达到线速。投标人必须说明设备的以太网板在全部端口满负荷下的吞吐量。投标人应说明支持二层交换功能的以太网单板WAN口的数目、各单板的背板带宽、以太网板卡的交换能力以及各WAN口分别支持的VCG类型。5.3.2.3 时延设备必须具有较低的转发时延。转发时延为测试设备发出带时戳的测试帧到收到该帧的时间间隔。投标人应根据本工程情况,分别说明100M以太网端口和GE端口64 Byte以太网包的最大时延。5.3.2.4 丢包率丢包率是指节点在稳定的连续负荷下,由于资源缺少在应该转发的以太网数据包中不能转发的数据包所占比例。投标人应说明设备丢包率情况。5.3.2.5 支持VLAN数量投标人须提供设备单端口

36、支持的VLAN的个数及每端口可以同时开通的VLAN数量。5.3.2.5 时延抖动指时延变化,投标人应说明设备的时延抖动情况。6 系统接口及再生段距离计算6.1 PDH/SDH接口PDH/SDH接口须满足SDH长途光缆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5095-2005)要求。6.2 光接口参数光接口参数须满足SDH长途光缆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5095-2005)要求。投标人应对照上述国家标准中“附录B光接口参数规范”的表B.1至B.9的内容作出技术性应答,并提交投标物品的相关技术参数。6.2.1 光再生中继段计算光再生中继段衰耗按设计规范中的最坏值法计算,取衰减受限和色散受限长度两者中的

37、最小值。每段衰耗在正常计算的基础上额外增加2dB传输衰耗储备。投标人应根据所供设备的光接口性能,结合本工程站址分布情况和光缆线路通用基本技术参数,给出各段衰耗限制和色散限制的再生段距离计算,并详细说明如何满足工程实际使用需求。投标人应根据所供设备的发送机和光放大器,提供其激光器性能。光放大器应具有激光器寿命预告警功能。激光器必须具有明显的安全标志以确保人身安全。当光纤断开时,应按G.664的建议提供泵浦自动关闭功能。6.3 十兆/百兆以太网接口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应支持10Mbit/s以太网接口和100Mbit/s以太网接口。10Mbit/s以太网接口应符合IEEE 802.3,物理层接

38、口上采用曼切斯特编码,用+0.85V和0.85V分别表示“1”和“0”。电缆可采用I0Base-T。100Mbit/s以太网接口应符合IEEE 802.3u。100Base-T技术中可采用两类传输介质:100Base-TX和100Base-FX,采用4B/5B编码方式。投标人需详细说明以上各种接口板的端口密度、板卡内部逻辑端口密度,以及单机所能提供的最大配置数目。6.4 千兆以太网接口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支持的千兆以太网接口应符合IEEE 802.3z。1000Mbit/s以太网物理接口支持1000Base-SX和1000Base-LX。投标人需详细说明以上各种接口板的端口密度、板卡内部

39、逻辑端口密度,及单机所能提供的最大配置数目。6.5 公务和使用者通路接口每个系统使用RSOH的E1字节提供一条再生段公务联络信道,供再生器间或再生器与终端间通话;使用MSOH的E2字节提供一条终端间通话的复用段公务联络信道。系统用F1字节提供一条使用者通路。终端设备有再生段公务联络,复用段公务联络和使用者通路三个接口,再生器设有再生段公务联络和使用者通路两个接口。公务通路接口和使用者通路接口应符合G.703的同向型接口规范。6.6 开销通路接口开销通路接口应不少于2路,接口特性为64kbit/s G.703同向型接口或V.11接口。6.7 管理接口6.7.1 设备与网元管理设备间接口SDH光缆

40、线路系统与网元管理设备之间为Qx接口,信息模型必须是ITU-T建议G.774系列的子集。SDH网元管理设备与上一级网络管理系统的连接应采用Q3或CORBA接口。6.7.2 工作站接口SDH光缆线路系统的终端设备应配置与工作站的通信接口,接口特性应符合F接口的要求,目前可采用 ITU-T建议 V.10/V.11或 V.28/V.24的规定。7 保护倒换要求7.1 概述SDH设备应支持保护倒换功能,支持复用段保护(MSP)、子网连接保护(SNCP)、双节点互联保护(DNI)、以太网快速生成树保护(RSTP),RPR环网保护。复用段保护(MSP)、子网连接保护(SNCP)遵照G.841,双节点互联保

41、护(DNI)遵照G.842,以太网快速生成树保护(RSTP)遵照IEEE 802.1w。7.2 系统保护根据本网络的节点结构,系统保护可采用以下的几种方式:(1)1+1线路保护方式,适用于点对点和线型结构电路。(2)自愈环保护方式,适用于环形结构,投标人必须说明所供应的设备可采用的自愈环的种类和方式,并就不同的方式给出推荐种类的根据。(3)节点失效保护倒换、以太网快速生成树保护(RSTP)除以太网快速生成树保护(RSTP)方式,其余切换时间必须小于50ms(投标人应提供以太网快速生成树保护RSTP倒换时间)。根据本项目业务分布特点,投标人需要详细说明骨干层、接入层的保护方式,并计算倒换时间,说

42、明环内业务以及跨环业务保护方式支持和实现情况。7.3 单元保护公共单元部分如控制器、电源盘、时钟发生器、交叉连接矩阵等的1+1保护及支路的N+1保护均适用于以上保护方式。保护切换应具有自动和人工切换两种方式。为防止由于断续失效引起保护频繁的切换,失效段必须先处于无故障状态,以后才能再次使用,投标人须给出无故障状态的时间。投标人必须说明设备在切换过程中对DCC数据的保护措施,并给出信号在设备中的传输时延。7.4 复用段保护(MSP)倒换准则光缆线路系统的复用段保护倒换准则为: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倒换,一旦检测到符合开始倒换的条件后,保护倒换应该在50ms内完成。完成倒换动作后应向SDH网管系统报告保

43、护倒换事件。在返回式倒换方式下,当失效工作系统已经从失效状态中恢复时,必须至少等待5分钟至12 分钟后才能被重新使用。(1)信号丢失(LOS)(2)帧丢失(LOF)(3)告警指示信号(AIS)(4)信号劣化(5)以太网业务保护倒换以太网业务透传保护:直接利用SDH提供的保护。以太网二层交换保护:采用分层保护方式。物理层采用SDH提供的保护,包括复用段保护、子网连接保护,或者MAC层采用RSTP协议保护。当MAC层倒换与物理层倒换(如SDH的复用段)同时使用时,应采用相应策略以保证两种倒换不会重叠发生。例如,可以采用拖延MAC层倒换时间来支持层间倒换;以太环网保护:采用分层保护方式。物理层采用S

44、DH保护来提供以太网业务的保护;MAC层采用RSTP协议或其他保护算法提供以太网业务保护。当MAC层倒换与物理层倒换同时使用时,应采用相应策略以保证两种倒换不会重叠发生。8 定时和同步要求定时和同步要求须满足SDH网同步状态信息(SSM)技术规范(YDN121-1999)要求。9 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分别在南京南、杭州东设置多业务传输系统的网元管理中心,共同完成对全线MSTP传输设备的性能、故障、配置及安全方面的管理,并通过规范接口与上一级通信综合网管相连。在沿线宜兴东综合工区设置复式终端及本地维护终端(LCT)一套, 对其管内的设备进行现场维护管理。SDH管理系统的管理功能、网络结构、ECC

45、功能及协议均应符合ITU-T建议G.784 Q.811和Q.812。管理信息模型应符合ITU-T建议G.744系列。9.1 系统总体要求(1)投标人应提供对其他工程所设网管系统的扩容方案(包括软硬件)。(2)将来在现有的SDH系统基础上扩容和延伸时,投标人所提供的网管设备应具有兼容性。(3)在建立高层网络管理系统(通信综合网管)时,投标人应给予全面的配合使网元管理设备能在综合网管系统中兼容。(4)网管系统应采用服务器/客户端系统结构,投标人应说明客户端同时登陆的数量。(5)投标人需说明系统是否提供基于SNMP的网管平台,并说明建议的组网方式。(6)投标人应详细描述网管系统、对网元的定义以及所能

46、管理的网元数量。(7)网管系统应能按系统功能和管理域细分操作权限,权限不得少于四级。服务器也要能支持权限操作管理。9.2 网元管理系统(EMS)9.2.1 系统要求被管理的整个网络中的各网元均应由一个管理软件平台进行管理。在工作站的一个窗口上应能监视被管理的整个网络。通过WIMP(窗口、图标、菜单、光标)方式的人机接口,监视和控制整个被管理网络中的每一个网元。告警和事件记录追踪至每一块电路板。被管理的整个传输网络,若由两个或多个EMS进行分区域管理时,至少有一个EMS应能监视整个传输网络。投标人应说明当一个EMS发生故障时,EMS的保护方案和EMS切换方式、时间(互为主备用)。被管理的整个工程传输网络若由两个或多个EMS或X终端进行管理时,EMS的管理软件应具有灵活地划分其管理区域的功能。管理区域的划分应包括被管理的网元的划分和管理功能和权限的划分。网元管理系统(EMS)应同时具有QX接口和Q3/CORBA接口。EMS与网元的连接通过“网关”的QX接口;EMS与上级管理系统连接通过Q3/CORBA接口;传输系统的网元间互连应通过DCC通道的Qecc接口。DCC通道的D1D3字节用于再生段数据通信;D4D12字节用于复用段数据通信。网元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