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70799 上传时间:2019-08-07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8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生物教学,前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关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技巧。围绕课程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的同时在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方面得到拓展和升华。下面我以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为例说说:我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熟悉教材、分析教材 1.初中生物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教材。首先要熟悉全套教材的知识网络框架。,人教版全套教材的知识框架图,七年级下册知识结构简图,作为物种的由来,作为个体的由来,人的由来,生物圈中的人,营养 呼吸 循环 排泄 调节,人

2、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结构物理及卫生,与环境的关系,2、本节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本节知识重点: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和原理 从整套教材来看,是对七年级上册生命的特征之一“呼吸”知识点的深入和细化。把七年级上册中的生物体结构、和生物体结构层次,与八年级下册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的生活等知识点的连接起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特点:阐述的是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不能直观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和掌握。,二、学情分析,学生基础差。主动学习的欲望不强,特别是阅读分析、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善思考。课余时间不会主动复习和提前预习课文,认为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呆板

3、,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离。,三、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1问题情景法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 学法:合作探究、交流与讨论、分析和总结达成共识。 、目标()、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体验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通过预设问题的思考探究,理解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原理。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师:挂图、教学设计、香水、 无针头注射器个。 2. 学生:预习课文、完成课外实验(测量胸 围差)、完成课文页实验讨论题。 3. 课时

4、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课外探究实验的结果: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和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请找出原因。(同学间的胸围差有差异。这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等有关系。 )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胸围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膈顶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 ) (二)课堂小实验(每两人一个无针头注射器) 1、用针筒吸满空气后,再排出空气(是否容易?) 2、针筒吸满空气后,用手指堵着针筒口,再排出空气。 (是否容易?)

5、,讨论:针筒排出空气的难易与什么有关系?(与压力有关) 教师解析:地理课学习的气流流动的原理:气体的流动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这节课学的肺与外界气体交换也是同一原理。问:那么,它是怎 么实现的?(这个问题需要从肺的位置、形态结构去认识) (三)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阅读讨论) 、位置: 、形态: 、组成: 、结构特点: 、呼吸频率:,总结,位置:胸腔内 形态:叶形,左两片叶、右三片叶 各级支气管 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 组成 肺泡 毛细血管(包绕着肺泡) 肺泡体积小(直径约0.2mm) 肺泡数目多(3-4亿个) 特点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极薄(公由一层扁平的 上皮细胞构成) 富有弹性 呼吸频率

6、:次分,有得于气体交换,呼气过程: 呼吸肌舒张 膈肌舒张 肋骨向内向下运动 膈顶上升 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缩小 胸廓上下径减小 肺收缩 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肺泡内的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外界,(四)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展示膈肌运动挂图),引导学生看挂图和说明: 胸廓横向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结果。胸腔容积的变化还和 膈肌的活动有关。请看下面的图解:,吸气过程: 呼吸肌(肋间外肌)收缩 膈肌收缩 肋骨向上向外运动 膈顶下降 胸廓前后径、左右径增大 胸廓上下径增大 肺扩张(为什么?) 肺内气压下降 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 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总结: 通过改变胸腔的容积,使肺内的

7、气压与外界不平衡,根据气体运动原理完成呼吸过程。 问题:1、谁能说说为什么冬天盖被子过重会感到胸闷呢? 2、气体进入肺内之后发生什么变化?(引入下一课时) 第二课时 (五)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分组进行讨论分析50页资料,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更正不恰当的结论,达成共识。 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 2.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通常地说,实验组减去对照组的变化数量,可以得到实验组产生的变化数量。但是,这一实验只是定性观察,因此,只能起到对比的作用。 3.人体吸入的空气,二氧化碳含量较少;而

8、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较多。再加上吸入的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中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2、观察50页IV27图,并进行小实验:在课室不同位置选取两三处的同学身上喷一些香水。 问题:为什么没有喷香水的远处的同学一会儿能闻到香水的气味呢? 结论: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这是气体的扩散原理,同学们将在八年级物理中学习到,同理,气体进入人体内也遵循这个扩散原理。请看如下图解:,外界 肺泡 肺泡壁 流动的血液 毛细血管壁,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讨论 氧气为什么总是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总是从血液到肺泡? 答案:因为肺泡内的氧气浓度高,二氧化碳的浓度低,相反,血液中氧气的浓度低,二氧化碳的浓度高。根据气体扩散原理,所以氧气总是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总是从血液到肺泡。 小结和练习: 1、请同学们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2、请说说胸腔、胸廓和肺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应气体交换过程? 3、课本51页练习1、2题。,讲得不好,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指正.,谢谢!,膈肌的运动图片,返回,返回,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