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利用.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75141 上传时间:2019-08-07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44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利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利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利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利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利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利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利用.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利用,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范 蔚,一、课程改革动态,(一)课程价值取向的调整 经验型知识型智力型智能型综合型(和谐型) 社会本位内容本位个人本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大支柱”:,1、学会认知,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唤起好奇心、使学习者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体验学习的快乐,更好地了解所处的环境,激发批判精神,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辨别是非。,2、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工作即“做事”的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

2、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的重点是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平等价值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发现他人,二是从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活动。,4、学会生存,在今天意味着学会发展自己,因为生存不仅是“活着”,而且是“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着”,因此需要“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总之,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那些基本素质,如不断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创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人际交往与

3、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等,都不是传统知识观下的教育所能奏效的,因为它们不可能靠记问之学而习得,也没有什么传统上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习得。环境的熏陶,参与相关的活动,在活动中经验、体验是形成这些品质的必由之路 。,(二)知识本质观的转向,1、从本体论的知识观转向主体论的知识观 哲学认识论认为,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 主体论视野,是从学生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来理解知识。从主体论的角度看,知识的产生问题不是一种普遍性的、一般性的人类知识生产过程,而是一种“知识再生产”的过程。,知识与学生的相遇,最根本的标志是一切进入学生发展历程的知识都应具有人文意义,此时,知识对作为知识再生产主体的学生而言,不完全是“

4、真理问题”,而还是“幸福问题”。,2、由静态的知识观转向动态的知识观,静态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作为人类认识的成果,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它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终极性、中立性、实证性、确定性、普遍性和一致性等性质。,在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假定,第一,客观性的知识、确定性的知识和普遍性的知识是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且传递的越多越好。 第二,知识的掌握是至高无上的,知识占有量的增长实现着人的发展。,动态的知识观用辩证性思维、复杂性思维、生成性思维的观点方法,看待教育中的知识本质和性质 认为知识不仅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等基本性质,还具有文化性、不确定性、境域

5、性和价值性等基本性质。,一方面,不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注重把握知识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不再把知识完全抽象为某种“符号表征”,尤其注重把握知识的文化性和价值性,超越单一的“工具理性”观念,把知识与人类的境遇、命运和幸福关联起来。,(三)课程观的重建,1、超越知识本位,让学生进入课程视野 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个体“履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2、课程是一种反思性的实践,过程属性乃其本质属性 学生在课程之中,通过与课程的对话,才能发生素质的变化和发展,才能引起学生反思现实的生活方式,并努力去建立一种合理的可能

6、生活方式,从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课程真正成为学生认识自己,获得自主发展的过程和“通道”。 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3、课程的新内涵,学科教育内容教育性的经验 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 课程就不只是“制度课程”、“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 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课程是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课程的主体,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 教育过程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教育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

7、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四)课程的分级管理,中央集权制 地方分权制 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五)课程的综合化 学科间的整合,整体感知世界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六)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 课程与学生经验世界、想象世界的联系 (七)课程的人文化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性”的教育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二、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的含义,(一)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 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和办学指导思想而设计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一是就课程开发者而言,应

8、该包括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部分课程(即学校中的部分课程遵照国家指定的,另一部分自行设计),也可涉及学校全部课程; 三是从开发的程度而言,除了新编(全新开发)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于校本课程之列。,案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实践,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针对学校的差异性而言的,其实还有更具体的学生的差异性。国家课程无法照顾到客观存在的具体学校的学生差异性,教育要满足这种差异性,只能由校本课程来实现。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指南,课程目标:培育站直了的中国人 个性特征:自信、创新、民族性、现代化、 健

9、康、坚毅,任意选修课程建议菜单: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身心健康类、生活职业技能类 论证、规范:目标指向、教师条件、学校资源 学生选课 如:垂钓技巧与实践 理由(1)目标指向“闲暇技能”、现代人高雅休闲方式之一;(2)学校特色:江南农村中学;(3)课程资源:江南水乡,河湖密布,(二) 课程开发,课程开发即决定(创建)课程的过程,有时与课程设计通用。 宏观层面上涉及学校教育系统内全部课程的整体规划; 微观层面上主要是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之间构建一种合理的结构。,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开展的具体工作,(一)课程内部结构分析 某种类型的课程其内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课程目标 课程

10、内容 相应的学习活动方式,(二)课程目标的确立,1、课程目标是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课程目标的特点 主观性和客观性 系统性和层次性 稳定性和灵活性,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三个来源: 对学生的研究 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学科专家的建议 四个筛子:教育哲学(办学宗旨);学习心理学;课程理论;教学理论。,4、课程目标的陈述,行为(预设)目标:对课程实施之后学生身上发生的变化的预期目标。 生成性目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 表现性目标:每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课程目标的分解,(1)知识与技能。

11、着眼于学生对人类已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分为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的水平层次。 (2)过程与方法。着眼于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内心体验,对学习方法有所感悟,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分为经历、体会、探索等不同的水平层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着眼于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分为感受(经历、注意)、反应(体验、认同)、领悟(内化)等不同的水平层次。,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课时目标,行为目标陈述:行为动词+内容,了解(知道).;理解(懂得).;

12、 能够做.;对作出评价; 体验.; 情境(条件)+行为动词+内容+标准(水平) 例1: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并用文字加以表述。 例2:小组合作,完成一项社会调查工作,按规范格式撰写一份调查报告(不少于100字)。,(三)课程内容的 选择 1、课程内容即课程实施所需的基本材料。 现成的 、间接的知识内容呈现 为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予以规范和提示 2、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 基础性原则:学生可接受的 整体性原则:有一定关联度的 人文性原则:有人文关怀与人文内涵的 发展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四)课程实施活动方式的安排,时间、空间 人员搭配 开展活动的支持条件(物质设备,社区机构,社会人士

13、,相关资料信息等) 评价方式(形成性、总结性、诊断性;定性、定量),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组织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单独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一组课程。 其中多门校本课程可以围绕一个“轴心”构成近似于“关联课程”的课程系统,这样就可能产生更大的教育功效。即在一组课程中,仍然以分科的形式设置课程,但科目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关联,彼此照应,使学生在同一时段对同一主题的内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多次强化,以增强教育效果。,例如,有的学校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在课程实践中加大人文教育课程内容的比重,在校本课程中以“传统文化”为轴心,把“儒家经典”、“文学”、“戏剧”、“民间工艺”等多个科目集结成校本课程

14、系统,形成学校独有的校本课程。,有的学校以“审美”为基点,建构美育课程体系,在众多的校本课程科目中,如手工制作、舞蹈、文学、武术、标本制作、书法、科学小实验等,突出美育的要求,实现美育的目标,将审美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内容渗透到各个科目之中,不仅使学生得到了该科目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上都有实在的进步。,校本课程开设案例,课程名称:名著欣赏 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 1、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开发语文课程文化资源,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设更加有效途径。 2、引导学生阅读人类文化的优秀文本文学名著,与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展开对话,促进批判性思考

15、,获得审美性体验,最终达到身心和谐发展。 3、通过有指导的阅读欣赏活动,弘扬主流文化,培养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辨别和融合的能力。,二、阶段目标,第一,起始阶段 1、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欣赏习惯,能经常地自觉地做到以摘抄为主的读书笔记。 2、初步形成阅读欣赏名著的兴趣,能主动寻找个人感兴趣的名著阅读欣赏。 3、能理清故事线索,复述故事梗概。 4、能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作简单评价 。,第二,中级阶段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自觉主动地写读书心得。 2、形成对个人感兴趣的名著的阅读兴趣。 3、能理清长篇小说的故事线索、能缩写或改写部分片断。 4、能对人物作对比性评价,能初步运用历史、政治以及道德、法律、伦理

16、等知识分析人物。,第三,高级阶段 1、巩固并发展阅读名著的兴趣,逐步博览群书; 2、能自觉地运用有关知识阅读名著,力争独立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能写简单的文学评论,对名著的写作技巧能进行鉴赏评价。,课程内容,结合教材中出现的经典作品,在收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批有一定广度、侧重经典、难度不一、可读性强的文学名著。 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老舍骆驼祥子;巴金家;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雨果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安徒生安徒生童话;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等。,课程实施方式,时间:每周安排一个阅读课时。 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

17、外,以课外为主”。 在班级内部建立图书角,人均一册以上。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单位,便于图书借阅,学生讨论和教师集中指导。 完善学校文学社、晚报小记者团等文学社团建设,积极撰写读后感,编辑“名著欣赏”手抄报等,提供学生争鸣的阵地。,评价方式 : 评价注重欣赏阅读的全过程 ; 评价方式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 ; 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的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自己的方式。一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组内互评、组间互评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一克服和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国家课程带有统一性、普遍性的特征 校本课程是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需要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具有针对性、灵活性、

18、选择性等特点,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人的发展的两个方向:社会化(人具有社会性,追求个体的共同性)、个性化(人具有个性,追求个体的独特性),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个体的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人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有着个人存在和社会存在的二重性质,人通过教育而成为人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人的二重存在方式实现统一的过程。 人的社

19、会化和个性化是辨证统一的,是个人生长发展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社会化过程并非意味着人的个性的消失,相反,它意味着人的个性的真正形成。 在社会化过程中,人总是作为主体在行动着,这是一个能动的、自觉的和自决的过程,这使得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能够实现个性化。 个性化过程中的主体性特征并不意味着人可以享有超越一切的绝对自由,他必须和必然地要受到所属群体和人类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个个性化的现实基础。,湖北武汉市育才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一是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 :(1)生命性(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学校生活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摇篮)(2)愉悦性(

20、学海无涯乐作舟,要让师生快乐地工作、快乐地学习,学校要有可接受性)(3)差异性(每一个师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师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师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速度)(3)发展性(学校的教育要基于师生的终身发展),二是落实教育个性化的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强调校本课程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选择性,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允许学生有差异地发展,使没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发展。,校本课程的内容:(1)阅读与积累,这是与语文相关联的课程,其课程理念是:“快乐阅读、有效阅读”,具体科目有快乐读书屋、奥斯卡剧场、楚才新天地等;(2)SX开发,这是与数学相联系的课程,

21、其课程理念是:“生活中应用,应用中发现、发现中创新”具体内容有数符传真、ABC扫描、IQ链接”等;(3)艺术与欣赏课程的理念是:“享受艺术,展现美的个性”,其具体内容构成是:动漫乐园、动感世界、快乐之旅等;(4)综合实践生活课程的具体构成包括阳光心理、绿色生活、探天行动等。该校通过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三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学会站在课程的立场看待问题,从本质上把握问题的实质; 其次,校本课程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使教师直面从拟订目标、选择材料、组织安排课程结果到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会遇

22、到的问题,提升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 最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多方面人士参加、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和帮助,并反思自己在课程开发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找到答案,在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四有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学校特色就是“办学主体刻意追求逐步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广西省容县容城镇中心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根据学校作为广西乒乓球

23、传统项目学校、多年来在学校里开展乒乓球教学与训练的实际,以突出“乒乓特色”作为学校教育和课程发展的目标指向。 学校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全面优化,人文见长,乒乓特色。” 把乒乓球项目作为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开发,通过设计课程方案,确定课程结构、研制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构建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开发校本课程模式。,五有助于促进教育的民主化,课程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课程应该让学生真正受益,学生才是课程真正的“生长点”。 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所持的是“草根式民主的理念”,主张国家要赋予学校课程决策的自主权,在政策上要给予学校以弹性空间;而学校则要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和责任,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4、的兴趣,同时也要赋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和机会。,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一)含义 课程资源即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二)课程资源的分类,按形态划分:物质性课程资源、精神性课程资源; 按空间分布划分:学校内课程资源、学校外课程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功能划分: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三)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 1、非生命载体 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练习册 2、生命载体 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科专家、课程专

25、家等,以及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四)课程资源的特点:,(1)广泛多样性。 (2)客观性 。 (3)间接性。 (五)开发课程资源的要求: 1)紧扣目标。 2)讲求适度。 3)因地制宜。,例1:重庆北碚课改实验区整合社区课程资源,借助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整合了社区各类教育资源: 整合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勉仁文学院(梁漱溟)、雅舍(梁实秋)、红楼(卢作孚)、复旦大学旧址、张自忠将军烈士陵园、重庆自然博物馆等资源,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 构建了以北碚区特色为主,以“历史与文化”“健康与安全”“生态环境”为主轴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群。

26、,例2、广州协和小学“小学德育综合活动”校本课程,整合了小学思品 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队)会活动等德育内容 以模块式组合方式,以“交 往与礼仪”“生命与价值”“关心与合作”“生活与劳动”“学习与发展”“心理与健 康”“兴趣与习惯”“理想与榜样”“回报与尊重”为九大教育领域,紧密结合学生 生活与成长实际,并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融为一体。 充分利用社会 资源、学校资源以学生个体资源,体现以自我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德育模式。,一次 以“我心目中的星”为内容的德育活动 有效利用社会重大事件,如“神州五号”升空与中国第一太空人杨利伟等为课程 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英模人物以及发生在平凡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以体验、 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端正 同学们对“追星”的正确态度及有效的心理调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