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276662 上传时间:2019-08-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江堰》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都江堰》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江堰》教学反思.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都江堰教学反思篇一:都江堰教学反思 走下讲台的一刻,遗憾才刚刚开始。 是谁说过,课堂本就是遗憾的艺术。正是在反思的遗憾中,我有了一点点进步。 这节课,教学目标的选择应该是恰当的。在依照课标要求、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学情三者并重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自信,我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应该能够体现我力求讲一篇,通一类的教学初衷。 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在朗读中,学生充分感悟到语言优美,作者情深。课堂语文味应该是浓郁的。 从第二部分切入,应该算是一点大胆的设计吧?从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入手,先观都江堰,再看李冰父子,最后再回到第一部分(都江堰和长城的对比),从而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地落

2、实重点(理解文中多处对比的作用),突破难点(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这一点,得到了省教研室丁老师、市教研室党老师和评课专家张玉新老师的肯定。 本节课,我并没有用课堂分组讨论的方式。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应倡导独立思考。必须讨论时,应以同桌、就近、小范围讨论为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几点方向性的问题,走下讲台,扪心自问,比较安心。 当然,遗憾很多。第三部分的语言应该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来品味。 余秋雨先生的语言特色,未能在课堂上总结明确。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总结明确,学生就能对其语言特色了然于心,而不只是停留于感觉的层面。 最后总结散文以小见大手法的时候,我更像是

3、在灌输,而不是引导 对于一篇厚重的文化散文,这节课的处理一定是挂一漏万。但是最大的遗憾是,更多的疏漏,我还认识不到。还有待各位同行指点迷津。篇二:教学反思之都江堰 在讲完都江堰一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很多值得提升的地方。 首先,教学语言得使用不够简洁。 教学语言应该简洁而明确,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量。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学生回答完后在重复学生说过的话,而这些话对于学生的提高没有任何的意义,属于垃圾语言,以后要坚决把这种垃圾语言从我的语文课堂上赶出去;而且这样也耽误了双方不少宝贵的时间,导致课堂容量不大,节奏较慢。同时,自己在课堂上是不是对不对一类的口语夹杂过多,使语言不

4、够纯净,经常使用也让人感到啰嗦,易引起听觉疲劳,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我们经常提倡高效课堂,规范和净化教学语言也应是其中内容之一。 其次,提出的各个教学环节应落实到位,且规范。 提出的问题应该具体明确,而且一旦提出来,就要规范而彻底的解决,切忌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既然要解决,就要彻底,否则不如不做。如在字音字形方面,注意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应该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都应该是学生易错易混的;还应该展示的速度慢一些,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让学生有一个充足的时间来掌握,务求实效;同时在感知文本中有一个环节快速阅读本文,全文四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并思考一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回答时,不是标题形式,而是概括文

5、章大意的形式,自己并没有指出其缺点并明确:小标题应当简洁、活泼,可以用词 、短语、句子充当,可以利用标点符号作表达的辅助手段,可以运用双关、比喻、引用、对举、警策等多种手法。然后再展示自己的标题:都江堰的价值都江堰的水势对李冰父子的评价李冰父子的影响;或者这样拟: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最驯服的水李冰的精魂贴近苍生的神。同时在处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学生只是回答出了层层递进的关系,我当时应该及时追问一句如何层层递进的?让学生来回答,最后明确:与其说都江堰在写堰,不如说在写李冰,与其说它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的精神。层层递进,最后水到渠成的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分析人物时,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

6、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这一段时,学生回答谈到我从这儿看到了李冰的认真负责的精神,我这时应该追问一句: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李冰造福于民的精神。 再次,小组活动不够。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在比较好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生生互动,他们自己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上课的过程应是学生自学交流的过程,一是展示自己小组学习的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是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非个人的展示;二是展示自己小组在讨论交流后仍然无法解决的困惑,而这正应该是老师上课需要解决的重点。我在上课

7、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发挥小组的优势,还是老师自己的提问较多。这一点还需要我花大工夫来解决。 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完课后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这些遗憾与不足正是我们不断提高的基石,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才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才能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享受。篇三:都江堰教学反思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在学习余秋雨的都江堰的第三、四节时,我让每个小组仔细研读课文的三、四节然后依据高考考点提出问题。高考关于阅读理解有这几个方面的涉及:对表现手法的把握;对概括能力的考察;对优美语句的赏析;对文章

8、主旨精神的把握。我要求学生以这几个考点为着眼点提出问题,每个小组把经过组内成员深思熟虑提出的问题写在纸上,然后交给老师。老师收集这些问题,然后提问各个小组,一一作答。有不完美的地方,其他小组可以补充,集结大家的智慧,一个问题总会得到完满的答案。 以后应该让学生问,学生答。比如一组同学提问,二组同学作答,其他组同学作补充,老师能少说就少说,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篇四:都江堰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教材与学情 都江堰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佳作,是一片通过历史遗迹来反思现实的文章。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解读历史并了解前人在历史中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在审视历

9、史中吸收和借鉴,提高自身的认识和思辨能力。这篇文章看似游记,其实表现的是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悟和深刻的世事洞察;看似叙写一个古代工程建筑,其实在评价李冰的人格魅力。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精神,更需要对社会人生的辨别思考能力,这些需要都可以围绕教材和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实践。因此,抓住这一契机,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字词,识记作家作品,了解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特点,了解与都江堰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些是打好基础,扩展知识面的重要途径。 2、能力目标:概括三部分大意,赏析都江堰水

10、的特点及写作用意,评价李冰精神。这是本文的重点目标。目的是让学生读文本,通文意,品文情。为提高语文素养服务。 3、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李冰的精魂,启示学生如何做人。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由于现代社会物质在膨胀,精神在萎缩,自然在失落。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尤其值得关注。有必要用本文的人文精神来引导,让学生体会李冰的精魂所在,从而使他们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教法与学法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老师的点拨是必要的。这节课施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并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总体思路:本课的教学安排是利用课下自读文本,解决字词,

11、通过学案提供材料了解有关作者、都江堰、李冰的知识;用一课时训练思维和表达,陶冶情操,启迪思想。 一、导入:在人类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曾经有无数的辉煌文明与不朽文化。从尼罗河畔巍峨庄严地大金字塔到神圣的雅典卫城,这些都令人慨叹不已又激动万分。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多数的奇迹今天只剩下了一副躯壳,成为闻名的标本。而在中国四川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里,有这样一座了不起的水利工程,他以其汩汩清流,源源不绝地滋润着成都平原、四川盆地乃至整个的中华民族。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余秋雨先生笔下的都江堰。这个导语,通过对比,凸显都江堰的无穷魅力,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问题导学: (一)走近作者。(学生默读

12、,圈划重点,2分钟) (二)整体感知,解读文本: 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三大部分,请同学们浏览各部分内容,划出各部分的中心句,然后给每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部分:都江堰的价值。 我用这样几句话引导探究:要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我们都会点头称是,但是如果有人把都江堰的地位抬高到历来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之上,恐怕会有许多人不敢苟同。可是余秋雨先生在开篇就语惊四座。他说: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为什么余秋雨先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断言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一个问题重新看一下文章的第一部分。 学生独立思

13、考,然后小组内交流。5分钟后请学生回答,目的是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这一环节的文本价值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写长城是为了写都江堰的写作用意。 探究第二部分:都江堰的水势 都江堰有这样的价值,又是一座水利工程,我首先给学生看三幅水流图片,三幅图片分别展示出水的翻卷咆哮、驯顺、规整,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直观的印象,为下文的活动渲染了气氛。 文章当中对水的描写都集中在第二部分,首先让学生齐读,看一看余秋雨先生笔下是怎样描写水的?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水流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体现出什么,从而理解写水是为了写李冰。 学生交流,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评价、订正并板书

14、。 然后小结:都江堰的水,从狂野不羁、改恶从善为驯顺规整,功劳应归功于李冰父子。水有了改变是因为有了都江堰,而李冰父子是都江堰工程最伟大的设计者、建造者。李冰是何其人也?对此,余秋雨先生写得更加感性,更加富有自己的情感色彩。找一下,作者是怎样评价李冰的? 探究第三部分:感知评价。 请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浏览第三部分,从课文中寻找文句来回答。提示学生从文章中划出有关词句加以归纳。 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特别重要的一句话活着或者死了应该站在那里?目的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用理性从生命的意义来思考李冰,认识到李冰的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为突破教学的难点,先给学生朗读臧克家的有的人,再向学生

15、推荐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之中的一段话。 这些内容通过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李冰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原因是什么?李冰从物质到精神给后世留下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最后小结这一部分:都江堰是朴实的,象乡间母亲一样;李冰是求真务实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心系民众的人,有了这样一份踏实执著的作风,才有了都江堰的汩汩清流,文明千年而下,得以延续。时至今日,中国仍在发展,我们的文明不断的前行,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阻挡他的脚步,我们每个渺小的人又应该为这份文明做些什么呢?这个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人。 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归纳,3分钟左右) 四、达标训练: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独立思考后小

16、组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口头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10分钟)篇五: 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二、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三、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 教学重点:文中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教学难点: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1)分析第一部分对比手法的运用 2)分析第二部分对水流的生动描写 教学过程: 一、名人零距离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后考

17、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二、咬文嚼字 1.读一读,写一写。 颓壁残垣 惊悸 邈远 庇护 濡养 炫耀 规矩 精神焕发 驯顺 众目睽睽 遴选 浚理 长锸 官场衮衮 挟着 钹磬 傩戏 韬略 怦然心动 澄澈 2释一释 冰清玉洁:。 圭臬gu ni。 修缮shn: 玉玺x: 三、身临

18、其境 欣赏有关都江堰的一组照片,了解其工作原理。(见课件) 四、洞府猎奇 1、师范读第一部分 2、问题总设计 (1)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了哪两项工程? (2)作者是用什么来描述长城和都江堰的? 3、深挖细研 (1)读第1自然段,思考:第1自然段是单句还是复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读第2段,思考:重点写了什么? (3)读第3、4、5自然段,思考:这三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4)第5段提到,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只知贡献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问:第六段它,就是都江堰-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 四、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思考都江堰水流有何特点? 五、小结: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第二部分水流特征 2:理解作者对李兵父子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学子解牛 1、问:作者为什么要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 2、学生读第二部分 (1)问:这一部分抓住都江堰的什么特点? (2)去都江堰之前作者心绪是怎样的?这样写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用意 3、读第三部分:写李冰父子为民造福,建造、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千秋伟业和高尚品质,并给予高度评价。 (1)问:第10段中这一切指什么? (2)读16-19段问:李冰为修都江堰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及深远意义。 (3)作者既是咏赞李冰,为什么又称他大愚大拙? (4)筑长城与筑都江堰指令与带来的结果有何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