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种新史观.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91366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种新史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影响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种新史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影响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种新史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影响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种新史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影响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种新史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种新史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种新史观.ppt(1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影响中学历史教学的 几种新史观,潘树林 四川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新世界需要新史学。 -斯塔夫里阿诺斯,一样的客观历史事实,经不同历史观诠释,便形成了 “不同的历史”。,1.2007年全国文综试题,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先看几道历史

2、试题,2.2007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中国近代化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做解释。,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

3、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3.2009台湾社会科学能力测验题第31题 明初政府规定:“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死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这项法规反映了明代怎样的社会情况? A.妇女道德规范的严格化 B.致力提升妇女社会地位 C.政府鼓励敬老尊贤风气 D.政府重视妇女社会福利,4.2013文综四川卷14题(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4、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

5、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 延伸思考:你认为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补充完善?试写出一两点。,5. 2014年中考历史四川自贡卷,15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这一评价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 B文明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 6.2014中考成都卷 28.(14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8 丝绸之路示意图 (1)据材料一,描述“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必须包括图中字母所示的地区),并概括“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材料二:

6、 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2)公元1500年前后,使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遭遇”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3)1500年19世纪末,西方文明以其强势对亚非拉地区的文明形成巨大的冲击。概括说明这种冲击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材料三: 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外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历史证明,一切

7、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吴思科文明对话与交流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认识。,7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历史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生态史观 B.全球史观 C.社会史观 D.革命史观,上面几道历史试题都涉及到历史观的问题。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有何关系?目前主要有哪些新的历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怎样运用这些新史观呢?,主 要 内 容,一.历史新课改需要史学观念更新 二.几种新的历史观 三.新史观在中学历史教

8、学中的运用,一、历史新课改需要史学观念更新,(一)史观与唯物史观 (二)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史观 (三)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中的史观问题,(一)史观与唯物史观,1.历史观 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授史学思想史,其中第一讲就是史观。他把史观看作是做人的必需,“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什么是“史观”?李大钊说,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2.唯物史观,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不同于

9、过去的一切历史理论。其基本观点主要有: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统一的社会有机系统。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唯物史观对历史科学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现,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它创立以来,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唯物史观的发展阶段,经典唯物史观 流行唯物史观 现代唯物史观,(二)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史观 1.基本内容 五种社会形态史观是我国传统的历史观,一直

10、以来是我国影响最大的历史解释模式。 该史观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由低到高依次更替,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并据此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世界近代史属于资本主义时代。,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它确信,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无一例外地遵循共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逐一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因此,苏联史书都以阶级斗争为纲,历史变成了完全的阶级斗争史。 如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一卷中指出:“阶级斗争贯穿于对抗社会的全部生活中,时而表现为公开的阶级冲突形式,时而表现为隐蔽的形式,蒙上了思想

11、体系的外衣、宗教的外衣和他种外衣”。,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对我国史学的影响是在我国史学界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革命史观是从革命即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正如历史学家罗荣渠所说:“按革命史的传统范式,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被概括为两个过程论。在这个革命史框架下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反帝反封建,论及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也突出帝国主义如何压制这一萌芽的成长。” 对待世界历史也是以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1)其时代性很强。该史观是在苏联和我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现在该史观已丧失了其时代性。,(2)它包容性小。该史观容不下当代历史学所提出的新的研究课题。如现代化问

12、题、文明多样性问题。 (3)解释能力有限。社会形态史观难以解释某些历史问题,如中西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该史观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现实也缺乏解释能力。, 2.五种社会形态史观的局限性,总之,五种社会形态史观的涵盖面不广,伸缩性不大,难以自我调节。该史观的基线是阶级斗争,用阶级斗争来贯穿整个历史。 人类自从有阶级以来,一切时代都存在阶级斗争,这是不容质疑的。但若将这个命题解释为“历史的全部内容就是阶级斗争”,就显得太狭窄,抹杀了内涵丰富的历史内容,需要对它作重新审视。,(三)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中的史观问题,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有关表述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

13、叙述中指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在“课程设计思路”的叙述中提出: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目标”的叙述中提出: 通过学习,“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在

14、“过程与方法”的叙述中提出: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叙述中提出: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在“教学建议”的叙述中提出: “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

15、光看待问题。”, 2.新课标、新教材中体现的新史观 近年来,新的史学观念(或史学范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新史观主要有整体(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这些新史观已逐步运用于大学和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对人们史学观念的更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历史新课标及新教材都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史观,较少使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高中 模块专题式的编排基本打破旧史观的影响,高中中外合编明显体现了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特征,历史新课标中较多体现了现代化史观,历史新课标中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在本世纪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文明史观已经

16、融入中学历史课程。,高中历史课标 三个必修模块,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 历史选修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这六个选修模块也主要是针对文明史相关问题的。 几种版本的新教材的一些具体内容,也都不同程度的渗透了文明史观。随着史学研究的进展,文明史观日益受到重视。,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文明史观,多次提到“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

17、、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等。,高中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在内容选择上,以文明史观来统驭教科书的编写,正如岳麓版教科书在必修一的前言中所说,“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 各教科书都突出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在一些具体的提法和表述中,课程标准与相关教科书也注意使用文明史观的术语,抛弃和淡化了社会形态方面的理论和语汇。 如古代部分,很少提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封建统治阶级等概念;在论述中国古代

18、剧变和社会转型时,不再提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明清阶段特征的阐述中,抛弃了明清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说法,有的教科书认为明清是农耕文明发展的高峰,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夜,当时“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曹大为等主编历史(必修),长沙:岳麓书社,2008 ),新课标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德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统一,也多是从近代国家政体、民主制度等角度来阐述的,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也都置于工业文明的范畴中加以论述。,课

19、标和教材不再按社会形态划分编排历史,很少使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这在中国史部分尤为突出。, 板块+主题式的课程设计思路已基本打破了旧史观的影响, 初中, 初中课标和教材世界史内容明显体现了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特征,课标指出:“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课标又说:“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

20、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 “了解当代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多样性的整体,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初中课标和教材体现的现代化史观,这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方面都有体现。课标指出:“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 旧课标和教材在中国近代史板块中专门有一个主题为“近代化的起步 ”。, 初中课标和教材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课标指出:(旧课标) 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

21、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 增强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加强。,中国古代史板块的第一个主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 世界古代史板块中有“上古人类文明 ”、“中古亚欧文明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等主

22、题。,义务教育历史新课标相关教科书都直接体现了文明史观,各类教科书都加强了直接反映文明史成果的科技文化史的分量。 如川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学习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世界历史更是直接按文明史观构建了学科体系,教科书的第一学习主题“史前时期的人类”(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第二学习主题是“古代亚非文明”,第三学习主题“古代欧洲文明”,第四学习主题是“古代文明的交融”。,2011版新课标虽在这方面的表述有较大减少,但仍有不少内容。如 “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 “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

2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看,初中历史新课标及新教材文明史特征更加突出。古今中外历史都有大量篇幅讲述文明史特别是精神文明史方面的内容。,(一)整体(全球)史观 (二)现代化史观 (三)

24、文明史观 (四)社会史观 (五)生态史观,二、几种新的历史观,(一)整体(全球)史观,研究世界历史必须以世界为一全局,考察它怎样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这个全部历程就是世界历史。 -吴于廑,世界整体的历史,应该具有世界性。 -周谷城,整体史观与全球史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史观。从学术的角度看,两者有明显差异;而从中学历史教学使用角度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我们经常将二者混用,一般把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所谓整体史观:指世界历史(含中国史)纵横发展的历史观。 该史观由吴于廑先生提出,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

25、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内向发展,纵横发展的关系: 推动横向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进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 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律和广度。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

26、,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总之,整体历史观强调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所谓全球史观:指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该史观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 全球史观是20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判而在学术界出现的一种全新史观。,早在20世纪50年代,巴勒克拉

27、夫就主张用全球观点来考察历史。70年代他又指出:“建立全球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是其显著特点,“它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在关于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关于世界近代早期的历史定位等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的价值。,(二)现代化史观,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转换,它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钱乘旦,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

28、“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罗荣渠,现代化史观:又称“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该史观认为:现代化是近现代史的主题;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多层面同步转变的动态的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因,即“一元性”。 在同一生产力状态下,不同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复杂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和动态的,即“多线性”。,罗先生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突出以生产力标准代替生产关系标准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客观主导标准,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种根本不同性质

29、、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力: 原始生产力、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 自有文字以来的历史时期,文明的演进大约经历过四个阶段:原始农业文明、古典农业文明、原始工业文明和发达工业文明。,现代化史观认为,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说所主张的“五种社会形态单线依次演进”的观点是错误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动力固然是“一元”的,但并不是单因素的,而是多因素的、互动的,是一种合力。 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同一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结构,这就造成了现代化发展的多种道路或模式并存的局面。,按照现代化理论的解析,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这种变化把全世界带

30、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就是通常所说的“近现代”。,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可以指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处的状态(完成现代化进程后的状态),也可以指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所处的状态。,现代化史观各方面:,现代化史观主要适合考察近现代历史。它要求我们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综合地审视近现代历史。 罗荣渠指出:“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必须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综合标志,对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变革给予新的客观的历史定位。” “

31、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新进展是在革命的传统范式之外出现了现代化这个范式。”,钱乘旦主张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并进而主张“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当代中国的主题是现代化,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也是现代化,这两点是以现代化为主题创建新的学科体系的时代与学术基础。,现代化史观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史学框架,科学地阐释了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建立了宏观的史学框架,为我们认识近现代史提供了新的视角。,现代化史观认为:现代化具有一种扩张的本能,从一开始这种本能就非常强烈地表现出来,它由欧洲西部推向整个世界,进至今日,世界上已没有一个角落没有受到现代化的波及,

32、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三)文明史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 -习近平,“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胡锦涛,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刘宗绪,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 -马克垚,文明史观主要观点,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 文明史

33、观在国际学术界肇始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的风俗史开创了文明史研究的先河。文明史观的创立者是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英国汤因比对文明史观进一步发扬光大,他在其历史研究中,对6000年来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创立挑战和迎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文明史的研究热潮,先后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文明史的专著,一些高校和研究部门,专门设立了研究文明史的学术机构。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马克垚是我国文明史观的主要倡导者。他所主编的世界文明史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他在该书“导言”中,集中阐释了文明史

34、观。,马克垚认为: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是世界通史。 但另一方面,文明史又不同于世界史,它所研究的单位是各个文明,是不同的文明、不同类型的文明。文明是比较稳定的人类集体,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阶段性。,1.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准,将人类文明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文明史观有如下几个内容和特点:,2.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 3.从长时段去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 4.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

35、究单位。 5.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研究。 6.关注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文明交流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可以理解为现代文明的形成和演进历程。“现代文明”的表现形式可能有多种,本质特征是科学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的三位一体,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是一种更宏观、更科学的历史观。 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强调的是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和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四)社会史观,1.社会史,西方 美国

36、学者查尔斯.蒂利认为,社会史可以是“社会关系的历史;社会结构的历史;日常生活的历史;私生活的历史;社会和谐与社会冲突的历史;社会阶级的历史;社会集团的历史,等等。” 社会史概念在西方往往在三种意义上重叠使用: 1.社会史是关于穷人或下层阶级的历史,特别是关于穷人运动的历史。 2.普遍把社会史与经济史结合使用,称社会经济史或经济社会史。 3.社会史是“除去政治的人民史”,即政治史以外的历史,人民史是社会史的核心。,我国 冯尔康认为:“社会史是研究历史上人们社会生活的运动体系。”(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 乔志强认为,社会史是研究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并必然结成的社会本身的历史。 它由社会结构、社会生活

37、、社会功能三个部分组成。(中国近代社会史) 龚书铎认为:“社会史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本身的历史,即社会构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的历史。”(中国社会通史。) 常宗虎则认为,社会史只是“一种研究方法,而不是一门独立分支学科。”(社会史浅论,历史研究1995年1期),2.社会史观,社会史观(社会史范式)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史观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从社会多层次演进与变迁认识历史的演变。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的角度去认识历史。 该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

38、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社会史是“眼光向下的历史”。,社会史观强调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关注社会的进步。 社会史观关注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

39、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3.社会史观的本质,大众化、生活化,以往历史关注的是“大人物”,社会史则提醒人们关注“小人物”。如工业革命,以往人们关注的是发明家瓦特、史蒂芬孙等大人物,社会史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无产者乃至童工、流浪汉等小人物身上(大众化)。 以往历史关注的是 “大的方面”,社会史则提醒我们不要忽略“小的方面”。如经济危机,以往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危机引起的经济问题上,社会史则引导我们关注危机下的民众生活(生活化)。, 4.社会史涉及主要内容,(五)生态史观,1.生态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发

40、展很快。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 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许多历史学家把古文明衰亡的原因归咎于战争和统治者的荒淫,而很少注意到支撑文明的生态环境。文明的

41、生态史观认为,战争不可能把一个辉煌的文明全部毁灭,真正使一个辉煌的古文明彻底消亡的原因,是支撑这个文明的自然资源的彻底破坏。当然,战争和其他方面的诸多因素,可以加速支撑文明的自然资源的耗尽。,古文明的兴衰证明,文明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透过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这迫使人类必须创造新的文化来挽救支撑人类文明的环境,这种新文化就是生态文化。, 1.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而且是一个难题,急待解决。在此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和历史上的生态环境问题。 2.我国已将生态文明作为“小

42、康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需总结和借鉴人类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经验,总结和记取破坏生态环境的教训。 3.生态史学已成为历史学中的“显学”,它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为中学历史教学和相关生态史高考试题的命制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条件。 4.历史课程具有公民教育的功能,引导年青一代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和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是历史学科的责任。可以说,生态史观会日益受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视。,2.生态史观引起中学历史教学注意的原因,美丽中国,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43、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放在一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都江堰的评语: 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运用 (一)整体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二)现代化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三)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四)多种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几点建议,三、新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一)整体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我国传统的中学历史教材基本上是按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来建构体系,强调的是历史的纵向发展。前面提到的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44、过程,也主要强调纵向发展。 而整体史观在注意纵横发展的前提下,更多是关注横向发展。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整体史观,主要是拓展教师和学生的横向视野,并注意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的关系。而且整体史观在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教学方面侧重有所不同。, 1)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2)关注中外交往和国内交往,并用“社会交往标准”进行历史评价。 3)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重要问题。 4)注意国内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的关系。,1.在中国历史教学中运用整体史观,(1)中国是历史发展连续性最强的国家。 ( 2)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3)中国是古代世界许多重大事件的策源地或驱动者。 (4

45、)中国是当时东亚区域国际交往的中心。,例1.运用整体史观审视中国古代文明, 1)按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基本理念划分人类历史发展的时期。 2)从整体角度把握重要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 3)重视国际交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轴之一。,2.在世界历史教学中运用整体史观,例2. (2004年全国文综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读图,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答范围不断扩大,摆脱相对孤立,联系不断加强。,材料二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

46、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答(2)伦布航行到美国,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材料三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

47、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答 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答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必由之路;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位置,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48、二)现代化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现代化史观为我们认识近现代史提供新的视角 现代化史观要求我们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综合地审视近现代历史。,现代化史观主要适合考察近现代史,2.以现代化史观对近现代史进行分期 中国近现代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1)18401949年的早期现代化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是按资本主义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艰难推进的,主题是“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现代国家。”工业化与文化现代化同步艰难进行。 (2)1949年以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其主题是经济建设。,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2)现代化的启动

49、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 (3)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 (4)现代化的全球扩张。 (5)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后现代化)。,3.从现代化角度疏理近现代知识体系 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个人现代化等方面构建近现代史知识体系。 政治现代化的特点为民主化和法治化,经济现代化的特点为工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社会现代化的特点为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和信息传播,个人现代化的特点为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和平等性,文化现代化的特点为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和普及中等教育等。,4.以现代化史观评价近现代历史 现代化史观为我们提供的参照坐标和评价体系有两个特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基准。有利于现代生产力发展者,肯定之,反之则否定。具有根本性。 (2)从历史发展,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