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95081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一、地租地价理论 二、土地区位理论 三、持续利用理论 四、生态经济理论 五、人地协调理论 六、系统工程理论 七、外部性理论 八、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理论 九、规模经济理论 十、地域分工理论 十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一、维护土地公有制原则 二、因地制宜原则 三、综合效益原则 四、逐级控制原则 五、动态平衡原则 六、集约与节约用地原则,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一、地租地价理论 地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有组织的土地利用和土地所有权的出现,就产生地租。 理论简介: 1、威廉配弟: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

2、入。 2、亚当斯密: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代价”,“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 3、大卫李嘉图:地租产生必须具备土地数量有限、土地肥沃程度与位置的差别。 4、杜能:地租是田庄所处的位置和土地性质的偶然优势带来的。 5、马克思: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1、当土地需求为D时, 土地开发量为Q1,尚未发生地租; 2、当土地需求增至D时,土地已全部开发量为Q0,尚未产生地租。 3、当土地需求增至D时,土地供给量为Q0,土地供给困难,造成地租R0的产生。,级差地租是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的产生的原因是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 位置的差别。

3、级差地租的产生的原因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 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异。 地价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地价是地租资本化, 即 常用的土地估价方法有:市场比较法 收益还原法 成本估价法 剩余法 路线价法,1、通过规划,合理利用土地以提高土 地肥力和改善土地质量。 2、通过规划,修建交通运输网络改变 土地的资源地理位 置和交通运输条件。 3、通过规划,确定土地用途以影响地 价的变化,“规划即地价”。 4、通过规划,合理布局用地,使商业 用地、住宅用地位于城市中心区,行政办 公用地远离城市中心区,农业用地配置于 郊区,集约经营度高的用地(果园、蔬菜 地等)配置于近郊,大田作物用地配置 于远郊。,规划应

4、用,二、土地区位理论 区位为站立之地 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杜能,1826) 农业用地区位选择 工业区位论(韦伯,1920) 工业用地区位选择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勃,1930) 城市用地区位选择 市场区位论(廖什) 市场区位选择,(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即: P = p - (c + t),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区位因素是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

5、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即指对工业定点和生产起到存利作用的因素,而不包括那些对企业定点起不利影响的因素。,把成品从P运到M1、M2 、 M3三点,每吨成品所需的总费用F为: F=(W1S+W2S2+W3S3)f 总费用F的最小值的地点P即为企业的最佳区位。,M1,M2,M3,S1,W1,P,W2,S2,S3,W3,W产品重量(吨) S距离(公里) f单位吨公里价格(元/吨公里) F总费用,最小值,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

6、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关于一定区域(国家)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或城市区位理论。1933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城市在空间上的结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的投影。,克氏认为对周围地区承担中心服务职能的中心地应位于于最接近所属地区的地点,在正常情况下应当位于正六角形服务区域的中央。就是中心城市应当位于它所辐射的或所服务的区域里面一个六角形的中心地点。,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1、理论假定,(1)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其居民是工业品的购买者;这些居民偏

7、好相同,他们有相同个人需求曲线。 (2)工厂规定价格,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只要这些居民的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那么有两种情况并存: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以工业所在地为中心的半径越大,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 (3)假定没有新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地区,那么工业区位主要由对它的产品的需求量来决定。 (4)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点,它就能获得利润,否则,它就不能获利,而不能获利的地点,它就不适宜成为工业所在地。,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4个因素,价格高低、需求强度、市场半径、单位距离的产品运输成本。 在平均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厂要增加总利润量,必须使销售量

8、增加或总成本减少。 廖什认为,近代西欧的工业区位正是按产品需求量的大小而逐步形成的,每一个新出现的工业点都离不开它周围的消费者。,从工业配置寻求最大市场角度,从总体均衡的角度来揭示整个系统的配置问题,以利润来判明企业配置的方向,并且把利润的原则同产品的销售范围联系起来。,影响区域选择的因素称为“区位因素”, 包括经济因素、社会政治因素、自然因素等。,经济因素 运输条件; 劳动成本; 原材料费用; 市场区域; 贸易关系等,社会政治因素 城市规划; 产业政策; 环境政策; 国家保护政策; 城市基础设施; 就业岗位等,自然因素 土地自然特性; 矿产质量; 环境条件; 气候条件等,区位决策合理性标准:

9、 (1)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成本 (2)最大市场区域和最大利润; (3)最低购置价格; (4)最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最理想的环境。,三、持续利用理论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6世纪至3世纪) “永续利用”思想的产生。 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只有一个地球”;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J)向联合国 大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 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VNCED)通 过的里约宣言,提出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 1994年我国也通过了中国的白皮书,就是中国的 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如何落实到我们国家怎么样来实 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持续发展被

10、定义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 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 于1990年2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首次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研讨会上正式提出 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 1.耕地减少量耕地增加量 2.土地资源退化率土地资源更新率 3.废弃物的排放量环境对废弃物的吸收量 4.人口发展规模土地的人口承载量 5.要做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分配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资源利用领域内的具体应用。 1990年2月在印度新德里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正式提出持续土

11、地利用的思想。 1993年FAO发表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将持续土地利用定义为“将技术政策和旨在同时关心社会经济原理与环境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即同时考虑以下几点:保持和提高生产力(生产性)、降低生产风险(安全性)、保护自然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持性)、经济上可行(可行性)和社会可以接受(接受性)。 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土地持续利用的必要性土地面积有限性 土地持续利用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端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两个里程碑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中国21世纪议程的颁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

12、发展,一次性木筷的技术是日本人发明的,但日本人不用本国木材做木筷,而是从中国和印尼进口大量木材制造。,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1、建立立体的土地观和土地利用观 2、解决好土地利用的系统性和外部性 3、开展土地利用项目费用效益分析 4、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 四、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学(Ecology)产生于1866年,是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的,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 Ecology,经济学 Economics,景观生态学(1937) Landscape Ecology 地生态学 Geoecology,生态经济学 Ecolomics,土地生态经济学 Geoecolomic

13、s,2、无锡太湖蓝藻暴发引发严重环保事件,2007年5月从29日开始,江苏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 恶臭难当,不仅不能喝,连洗澡都不能用,手沾一下那臭水,臭味半个小时都散不去,满城的人见面提起这个事情都气愤。 29日,抢购矿泉水的狂潮开始,一个无锡市市民回忆,他从5点半下班,跑了6个超市,在人群里挤了三个小时,最后只抢到了5大桶水。 30日上午,很多公司就已经开始放假,9点多的时候无锡市城区的大润发、家乐福等几家超市,发现各种瓶装、桶装的纯净水已被抢购一空。有水的地方,价格也翻了一倍。不少市民开始大量购买其他品种的饮料,他们担心用变质水做

14、饭影响健康。,5月30日,无锡市前宋巷小区居民家中的自来水伴有刺鼻异味,无锡市城区的大润发、家乐福等几家超市,发现各种瓶装、桶装的纯净水已被抢购一空,5月30日,无锡从上海调来的纯净水,准备出售,居民们排队等待着得到干净的饮用水,最佳观湖景点,因蓝藻成祸,游客已经不能与太湖水亲密接触了,3、太湖蓝藻暴发原因,2004.12.08报道:江苏太湖污染八年未除,水质持续恶化,蓝藻爆发,天灾背后的人祸-江苏太湖污染八年未除,水质持续恶化。1998年12月,国务院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至今,投资过百亿元,但收效甚微,但自2001年以来,蓝藻年年爆发。政府的治理行动,远远抵不上污染扩展的速度。

15、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控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太湖水质污染甚至有加重趋势,对于水富营养化最直接的总氮、总磷指标,非但没有下降,甚至有上升趋势。,五、人地协调理论 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 古代 环境决定论 人类活动受制于自然环境 近代 征服自然论 过分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 现代 人地协调论 人类是地球环境进化的产物 人类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人体组成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 物质和能量动态平衡关系,六、系统工程理论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组合起来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它本身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 S=Si、SiR,I

16、=2、3、4 式中S系统, Si第i个组成部分, R定义域。 传统工程=一般的逻辑思维+专业工程知识 系统工程=传统工程+系统观点+数学方法 +计算机技术 系统工程方法论为研究方法的整体性,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学化。,A 土地生态 经济复合系统 X(t) x,耕地,牧地,林地,市地,水地,矿地,未利用地,a1,a2,a3,a4,a5,a6,a7,Aa1、a2、a3a6,土地 自然生态 系统,土地 经济 系统,岩石,经济肥力,人工肥力,自然肥力,岩石分化,肥力形成,人类劳动投入,输入U(t) u,输出y(t) y,u1,u1,y1,y1,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七、外

17、部性理论 1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 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如果外部经济性得不到有效补偿,会导致资源的配置失误。 资源经济学认为,如果在给定的资源配置条件下,没有替代方法来配置资源,使某些人比原有配置下得到更多的福利,而又不损害其他人的福利,则就称这种原有的资源配置为帕累托有效(Pareto Efficiency)或帕累托最优。,八、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理论 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即市场失

18、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存在能影响价格的市场势力、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 资源利用最相关的市场失灵原因是它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政策和改革制度来纠正市场失灵。,政府制定的政策不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把市场进一步扭曲,这时就称之为政策失效。一种是宏观经济政策对资源的不良影响。另一种是资源政策本身的失误。 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有: 1决策判断失误 2利益集

19、团的影响 3决策信息不全 4体制不健全 政策失效可能有4种结果: (1)把本来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扭曲了。 (2)实现自身政策目标是成功的,但是对资源产生外部效应。 (3)政策失效的结果比市场失灵更糟。 (4)当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时,政府却没有反应。,九、规模经济理论 1规模经济和规模经济原理 规模经济,是指资源使用者和生产经营者按照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反映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扩大生产规模会引起经济效益的增加,这表明大规模生产通常具有优越性。规模报酬是指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同时按相同比例增加时产量发生变动的情况。,规模经济可以分别从内

20、在经济与外在经济两方面来考察。 内在经济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扩大规模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经济收益的增加。 外在经济是指整个经济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企业增加了收益。经营规模扩大也可能会引起招工困难、动力不足、交通运输紧张、土地价格猛涨、环境污染等,将导致企业经营收益的减少。 (1)规模收益递增。 (2)规模收益递减。 (3)规模收益不变或“固定规模报酬”。 2适度规模和适度规模经营 适度规模的原则,至少应是规模收益不变,尽可能使规模收益递增,而不能使规模收益递减。我国土地规模经济必须与集约经营同步发展。,十、地域分工理论 1地域分工的概念 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固有的现象,也是一种重

21、要的社会经济规律。 (1)自然分工 (2)社会分工 (3)部门分工 (4)地域分工 2地域分工理论的基本观点 地域分工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地域分工发展论、地域分工竞争论、地域分工层次论、地域分工协调论、地域分工合作论和地域分工效益论六大方面。,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一、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矿产、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 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 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

22、地 的行为。,二、因地制宜原则 土地具有空间特性 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土地利用与土地适宜性 土地质量(区位和土地肥力)是一个动态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固定模式和标准设计 三、综合效益原则 综合效益单项效益,(融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为一体),(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表为三效益最大化 即 最大化 式中CB综合效益(总效益) Ei分别表示社会(E1)、经济(E2)、生态(E3)效益 最小化 式中CL总损失 Si分别表示单项损失 土地利用效率,四、逐级控制原则 不同等级、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存在着内在有机联系。上一层次和级别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下一层次

23、和级别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下一层次和级别土地利用规划同时是上一层次和级别土地利用规划的落实和完善。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关联,相辅相成 五、动态平衡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行动过程,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均遵守动态平衡原则。 规划区的土地总面积固定不变 各类用地面积之和应等于土地总面积 式中P土地总面积,Pi各类用地面积 I=1、2、3、8,土地利用的方式 土地集约利用方式和土地粗放利用方式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系指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得高额收入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集约利用包括3层次涵义: (1)微观层次侧重于单块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 (2)中观层次强调用地功能布局和结构合理性; (3)宏观层次强调土地利用效益综合化,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六、集约与节约用地原则,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分析思路,(节约),(集约),国土资源部对节约集约用地的权威解读: (1)节约用地各项建设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少占或不占耕地; (2)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强度,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 (3)土地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节奏和数量,改善建设用地的结构与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