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审题的关键环节.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95404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3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审题的关键环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物理审题的关键环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物理审题的关键环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物理审题的关键环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物理审题的关键环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审题的关键环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审题的关键环节.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物理审题的关键环节,1关键词语的理解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读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字或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特别是其中一些“关键词语”,常常视而不见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本题提出的一些限制性语言,或是对本题所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例1】(1994年高考第27题)一个质量为100g的小球从0.80m高处自由下落到一厚软垫上,若从小球接触软垫到小球陷至最低点经历了0.20s,则这段时间内软垫对小球的冲量为 .(取,不计空气阻力),本题研究的是碰撞问题,当年高考得分率不足30造成错误的原因是很多考生没有理解“厚软垫”的意义,错误地认为碰撞时间极短,冲击力比重

2、力大得多忽略了小球所受的重力,则式中就少掉了项,结果错误的得出软垫对小球的冲量为0.4NS,本题中“厚软垫”意味着小球与厚软垫的作用时间较长,同时受到软垫的作用力F与重力, 球的着地速度:4m/s 软垫对小球的冲量为0.6NS,,【例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B与水平桌面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A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至最短现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 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本题是1992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第12题,考查了两

3、个守恒定律的条件,但当年的考试通过率只有0.31,2/3以上的考生都解答错误,多数错误是选择A,他们记得老师曾讲过;“当子弹射入木块的过程中,动量守恒;在木块压缩弹簧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而本题要求讨论的是“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在这整个过程中,动量和机械能都不守恒,应选择B,【例3】验电器A不带电,验电器B的上面安一个几乎封闭的金属圆筒C,并且B的金属箔片是张开的现手持一个带绝缘柄的金属小球D,使D接触C的内壁,再移出与A的金属小球接触,无论操作多少次,都不能使A带电,这个实验说明了 AC是不带电的 BC的内部是不带电的 CC的内部电势为零 DC的内部场强为零,本题

4、的关键词语是“这个实验说明了”,有相当数量的人解答时对这几个字视而不见,他们判断选项B和D两项正确,其中D选项,单就它的内容来说,是正确的,因为金属导体在静电平衡时,内部的场强的确为零,但本题是一道专门考查演示实验的题,这个演示实验只能说明选项B的内容,因此不能选D,2隐含条件的挖掘 不少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需要经过分析把它们挖掘出来,这常常是解题的要点有些隐含条件隐藏得并不深,平时又经常见到,挖掘起来很容易,例如题目说“光滑平面”,就表示“摩擦可忽略不计”;题目说“恰好不滑出木板”,就是表示小物体“恰好滑到木板边缘处而具有了与木板相同的速度”,等等还有一些隐含

5、条件则隐藏较深,或者不常见到,挖掘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例4】在研究平抛物体的实验中,用一张印有小方格的纸记录轨迹,小方格的边长l=1.25cm若小球在平抛运动途中的几个位置如图144中的a、b、c、d所示,则小球平抛的初速度的计算式是v0_(用l、g表示),其值是_ .(取g=9.8米/秒2),这是1995年高考第25题,题目有意隐藏了平抛运动的初始位置有些考生以为图中的第1个位置a就是初始位置,这需要通过分析来排除,由于ab、bc、cd间的竖直方向的距离之比为123,它不等于135,因此a位置不是初始位置另有部分人又误认为方格纸的左上角是初始位置,这可能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明确本题的初

6、始位置未知,是不能正确解答此题的,【例5】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排成一条直线其中,2、3小球静止,并靠在一起,而1球以速度v0朝向它们运动,如图所示设碰撞中不损失机械能,则碰后三个小球的速度的可能值是: (A) (B) (C) (D),解析:因题中给出“不损失机械能”的隐含条件,显然小球之间碰撞可以看成完全弹性碰撞,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能相等另外,“2、3小球静止,并靠在一起”,也隐含着2、3两球又没有相连在一起的条件,根据这一隐含条件正确地建立物理“过程模型”,三球先后依次两两碰撞,进而得出v1=v2=0,v3=v0,因此D是正确的答案,3干扰因素的排除 在题目中设置干扰因素,常常

7、是命题者考查能力,特别是考查理解能力的一种手段所谓干扰因素,是指那些与解答本题没有关系,但却对考生的思维产生干扰的已知条件,能够迅速地找出它们,明确它们的确与本题无关,解题过程中敢于大胆地摒弃它们,解题才能迅速而正确,【例6】如图3所示,一根质量为m,长度为L的均匀的长方木料放在水平桌面上,木料与桌面间的摩擦系数为现用水平力F推木料,当木料经过图中所示的位置时,桌面对它的摩擦力等于_,题目所给出的木料1/3在桌面外,2/3在桌面内的条件就是典型的干扰因素,很多同学因此影响,把木料对桌面的压力错误地认为是2/3 mg,也有的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与面积有关,从而计算错误.,4临界状态的分析 有很多物

8、理问题都涉及到临界状态,由于临界状态是“问题”发生突变的关键所在,在物理问题中又带有其隐蔽性,稍不留心就导致错解因此,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审清题意,弄清物理过程特别要注意临界状态的分析,找出转折点,抓住承前启后的物理量,确定临界值抓住了这一关键,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7】如图4所示,甲、乙两个小孩各乘一辆冰车在水平冰面上游戏甲和他的冰车的质量共为,乙和他的冰车的质量也是游戏时,甲推着一个质量为的箱子,和他一起以大小为的速度向右滑行,乙以同样大小的速度迎面滑来为了避免相撞,甲突然将箱子沿冰面推给乙,箱子滑到乙处时乙迅速把它抓住若不计冰面的摩擦力,求甲至少要以多大的速度(相对于地面)将箱子推出,才能

9、避免与乙相撞,解析:要回答“甲至少要以多大的速度(相对于地面)将箱子推出,才能避免与乙相撞”,必须先弄清楚在什么条件下甲与乙刚好不相撞显然,甲推出箱子的速度越大,甲的向右的速度减小得越多(甚至反过来向左运动),乙的向左的速度也减小得越多(甚至反过来向右运动),它们相碰可能性越小,甲把箱子推出 乙孩抓住箱子 刚好不碰的条件要求是 . 以上三式解得,,5示意图的借助 画示意图是解题中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一幅好的示意图就是一种无声的启发,借助示意图可帮助我们审清题意,可丰富对物理图景的想像,为正确的解题叩开大门,【例8】如图所示,声源S和观察者A都沿轴正方向运动,相对于地面的速率分别为vs和VA。空气

10、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vP。设vs vP , vs vP ,空气相对于地面没有流动。 (1)若声源相继发出两个声信号,时间间隔为,请根据发出的两个声信号从声源传播到观察者的过程,确定观察者接收到这两个声信号的时间间隔。 (2)请利用(1)的结果,推导此情形下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与声源发出的声波频率间的关系式。,解(1) 由以上各式,得,(2)设声源发出声波的振动周期为T,这样,由以上结论,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振动的周期为 由此可得,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与声源发出声波频率间的关系为,结束语,总之,会审题是能解题的前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步骤只有正确的审题,才可能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正确解题的方法,才能顺利地、准确地完成解题的全过程因此,在平时的解题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认真总结、归纳审题的方法和技巧。审题能力提高了,解题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