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95928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7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教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有效教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有效教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有效教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有效教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效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教学.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涵义 有效教学的特征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有效教学的策略,什么是有效教学,一类定义是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一类定义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界定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学好。 有效教学是指成功实现了明确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涵义,从“教学

2、”的内涵来看 有效教学是教师教的活动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指教学过程合规律性。,从“有效”来看,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 有效果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 有效益教学目标是否与特定的社会与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 有效率单位教学投入内所获得的产出,有效教学的特征,正确的目标 合理的设计 清晰的讲解 融洽的关系,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有效教学的策略,广义教学设计一例:狄克和凯里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型,狄克(Dick)和凯里(Carey)与加涅同为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著名教授。加涅在写他的名著教学设计原理(1992年第四版)时,引述了狄克和凯里(1990)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型。我们这里简介狄克和凯里19

3、96年修订过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型。,确定教学目标,这里的教学目标(instruction goal)是由教学完成之后学生会做什么界定的。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是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要做需要评估。例如,中国公民要能读书看报,必须识约3000字;要能读懂鲁迅著作,必须识约5000字,由此决定语文教学不同年级的识字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包括分析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技能确定开始新的教学任务之前,学生已具有哪些知识和技能。 例如,一个教学目标是“当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学生能用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造句或改错句”。要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必须依次掌握句子概念,句子主

4、要成分和次要成分概念,最后掌握“主语和宾语的修饰词带“的”,谓语前的修饰词带“地”,谓语后的修饰词前带“得”的规则。,分析学生和环境,分析学生他们的已有知识、技能、爱好、态度以及其他与学习有关的人格特征。 分析环境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情境以及知识与技能运用的情境。 这些分析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决定教学过程和方法。,陈述作业目标(performance objectives)。,作业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用可以观察的行为陈述的具体教学目标。这样目标将便于测量和评估。,开发评估工具,目标设置和明确陈述以后,在教学实践中,目标是否实现,教学设计者预先需开发测量工具来评估目标实现的情况,此时考虑的重点是测验与

5、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选择与开发教学策略,预备活动 呈现信息 提供练习与反馈 测验以及课后活动 学习策略是根据学习理论、当前要教的内容以及学生特点决定的。,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包括学生的手册、教材、测验和教学指导书。 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依赖学习类型,设计与进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为改进教学提供数据。 形成性评估分三级水平: 第一级水平是一对一评价,即一名教师对一名有代表性的学生,详细了解学生掌握教学目标的情况; 第二级水平是小组评价,所得到的数据更有代表性; 第三级水平是针对全班学生的评价。,修正与补救教学,根据形成性评价,如果学生未达到教学目标,或发现学生存在

6、学习困难,教学设计者应重新考虑教学设计,包括考察目标定位是否适当,教学任务分析是否准确。 如果上述设计不适当,则应予以修正,并重新撰写作业目标和进行补救教学; 如果发现目标定位适当,且任务分析正确,则需要重新考虑教学策略及其实施情况,并进行补救教学,直到达到原定目标为止。,克服目标含糊性的目标陈述技术,传统教学目标是用含糊的术语如“知道、了解、理解、热爱、欣赏”等词语陈述的。为了增加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在教学目标陈述时需要克服目标的含糊性,目前一致公认可以采用行为目标、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来克服目标陈述的含糊性。,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来自行为主义心理学。其基本观点是,教学目标是用于指

7、导教学和测量的。含糊的目标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难以指导教学和测量。为了克服目标的含糊性,必须把目标陈述由陈述内在心理变化改为陈述学生行为变化。也就是,不能陈述学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而应陈述通过教学之后,学生“会说什么”和“会做什么”。会说什么和会做什么是行为,可以观察和测量。,例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供报上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85%的句子分得正确。”,马杰(R.E.Mager)行为目标陈述技术,行为目标应符合三条标准: (1)说明教学后出现的行为表现,即学生能做什么(或会说什么); (2)规定行为产生的条件; (3)规定符合

8、要求的作业的标准。,加涅行为目标陈述技术。,精确的行为目标包括如下五个成分: (1)行为产生的情境; (2)习得的性能动词; (3)行动(action)动词; (4)学习的对象; (5)工具和限制条件。,如236除以4(即2364=?) “给出10道需要用短除法的算式(情境),通过写出答案(行动动词)演示(性能动词)除法规则(学习的对象),在无帮助条件下达到90%的正确率(工具和限制条件)。”,描述人类性能的标准动词和含有为行动动词的短语,激发与维持外源性动机的策略,1. 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2. 适当使用表扬和批评 3. 外部奖励的使用要适当,罗斯(DRoss)实验,赫洛克(EBHunlock)实验,莱珀(MRLepper, 1989)外部奖励的隐蔽性代价,即对原来有内在兴趣的活动因不适当外在奖励而损害对活动本身的兴趣。 奖励并非越多越好,尤其是外部的物质性奖励应当慎用。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然后再考虑外部奖励是否必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