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气.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96681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4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瘿气.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瘿气.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瘿气.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瘿气.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瘿气.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瘿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瘿气.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瘿 气,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 杨少锋 2006-10-28,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瘿气的基本概念。 2、熟悉瘿气的病因病机。 3、掌握瘿气各种类型的证候特点、治疗方法及常用方药。,【概说】,(一)定义 瘿气又称气瘿,指由于素体阴虚,肝郁化火,气滞痰结所致,以汗多心悸,易饥消瘦,手指震颤,急躁易怒,眼球外突及颈前肿大为特征的病证。 瘿气 瘿病 瘿囊 瘿瘤 瘿,颈瘤也,从疒,婴声,【概说】,(二)症状特点 汗多心悸,易饥消瘦,急躁易怒,眼球外突,颈前肿大为主要表现。,【概说】,由于七情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攻于头,故瘿气患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头晕目眩; 肝郁化火,灼伤胃阴

2、,胃火炽盛,故消谷善饥; 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则消瘦乏力; 肝郁气滞,影响冲脉,故月经不调,经少,经闭; 肾阴不足,相火妄动,则男子遗精、阳痿; 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不制阳,则肝阳上亢,手舌震颤;,【概说】,心肾阴虚,则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多汗;阴虚内热,则怕热,舌质红,脉细数。患者素体阴虚,遇有气郁,则易化火,灼伤阴血。总之,患者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痰气交阻于颈前,则发于瘿肿;痰气凝聚于目,则眼球突出。,【概说】,(三)源流 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吕氏春秋尽数篇“轻水所,多秃与瘿人”; 千金方、肘后备急方用海藻、昆布、羊靥、鹿靥治疗瘿病;即脏器疗法。,【概说】,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

3、瘿病的名称“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并提出瘿病的分类,其病因为“瘿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由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概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并指出“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概说】,医学入门“原因忧恚所致,故又曰瘿气,今之所谓瘿囊者是也”。 本草纲目用黄药子酒治瘿病。“凉血降火,消瘿解毒”,并言“常把镜自照,觉消便停饮”,“以线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概说】,外科正宗瘿瘤论“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

4、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主张散行气血,行痰顺气,补肾气,活血消坚等,创海藻玉壶汤、活血消瘿汤、十全流气饮等。,【概说】,杂病源流犀烛瘿瘤“瘿瘤者,气血凝滞,年数深远,渐长渐大之症。何谓瘿,其皮宽,有似樱桃,故名瘿。亦瘿气,又名影袋”。 因此在病机上突出气滞、血瘀、痰浊的重要性。,【概说】,(四)范围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出现类似证候时,可按本篇论治。,【概说】,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又称甲亢,它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功能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或因甲状腺激素(T3、T4)在血液中水平增高所导致的机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系统的一系列高

5、代谢症候群以及高兴奋症状和眼部症状。,【概说】,2、临床上甲亢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慌、心动过速、怕热、多汗、食欲亢进、消瘦、体重下降、疲乏无力及情绪易激动、性情急躁、失眠、思想不集中、眼球突出、手舌颤抖、甲状腺肿或肿大、女性可有月经失调甚至闭经,男性可有阳痿或乳房发育等。 3、甲状腺肿大呈对称性,也有的患者是非对称性肿大,甲状腺肿或肿大会随着吞咽上下移动,也有一部分甲亢患者有甲状腺结节。,【概说】,4、甲亢时引起的眼部改变,一类是良性突眼,患者眼球突出,眼睛凝视或呈现惊恐眼神;另一种是恶性突眼,可以由良性突眼转变而成,恶性突眼患者常有怕光、流泪、复视、视力减退、眼部肿痛、刺痛、有异物感等,由于眼

6、球高度突出,使眼睛不能闭合,结膜、角膜外露而引起充血、水肿、角膜溃烂等,甚至失明。也有的甲亢患者没有眼部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病因病机】,1、体质因素: (1)先天禀赋不足,天癸虚弱。 (2)情志不遂,气郁痰结。 (3)郁而化火,更伤肝阴。 (4)素体阴虚,津液亏少,更易于结痰化火,使病程缠绵。 较男性而言,女性更易患瘿气。,【病因病机】,2、情志失调 (1)忧思郁虑,恼怒太过。 (2)气机郁滞,凝结生痰 (3)气郁痰结,壅于颈前。 (4)其消长又与情志变化有关。,【病因病机】,妇女等因素 先天禀赋不足 肝血暗耗 天癸虚弱 津液失养 肝失疏泄 忧思郁虑 不行津液 凝结为痰 气机郁滞 情志失调

7、郁久化火 煎熬津液,气结痰凝化火,【病因病机】,内在原因:体质因素 外在诱因:情志失调 基本病机:素体阴虚,疏泄失常,气郁化火,津烁为痰,造成气郁痰凝化火。 病位在颈前,但病变脏腑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又涉及心胃。,【病因病机】,若阴津更亏,火炽愈甚,复伤津液,造成阴衰阳亡。 初起为实证(气郁),日久火热炽盛(化火),进而更伤阴液,导致肝肾阴虚,胃阴受损,心阴耗损,甚至气阴两虚,最终阴衰阳亡。,【诊断】,(一)诊断要点 1、具有汗多心悸、易饥消瘦、急躁易怒,眼球外突及甲状腺肿大等典型症状及体征。 2、实验室检查: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有助于诊断。 3、B超、CT、MRI及核素等颈部和纵隔定位检查,有

8、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正常甲状腺图象:甲状腺位于颈前正中; 呈蝴蝶状,分左右两叶,中间由峡部相连;大小约4.5 X 2.5cm,右叶左叶,(右/左为1.2); 两叶放射性分布分布均匀,峡部较稀疏,边缘光滑。),【诊断】,(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瘿囊、瘿瘤等相鉴别。 1、瘿囊 二者均有颈前肿大,但瘿囊肿块较大,多为两侧对称,肿块一般光滑柔软,大者如囊如袋,由颈部而下垂胸前,但无瘿气之汗多心悸,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及眼突等表现。,【诊断】,2、瘿瘤 二者均有颈部肿大的表现,但瘿瘤以颈前肿块常偏于一侧,或一侧大一侧小,也有两侧均增大者,肿块大小多如核桃,质地较硬,并随吞咽上下活动。病甚者肿块增大较快

9、,质地坚硬,表现凹凸不平,活动受限。可伴有心悸汗多症。 而瘿气肿块性质与其多不相同,一般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触之柔软,无结无根,可随吞咽动作而活动,并伴典型症状。,【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1、辨实火与虚火 瘿气多见火候,如恶热、多汗、肌肤灼热、急躁易怒、舌红、脉弦数等,但要根据兼证分辨属虚属实。,【辨证论治】,(1)在实火中,更要进一步辨清脏腑属性。 肝火者:兼口苦咽干,兼胁胀乳痛,善太息,痛经,舌红,脉弦; 心火者:兼心悸失眠,多汗,烦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尖红,脉数; 胃火者:兼多食善饥,渴喜冷饮明显;,【辨证论治】,(2)虚火者,也要辨明脏腑属性。 心阴不足:兼见心悸怔忡,健忘

10、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肝肾阴虚:兼见头晕头痛,耳鸣胁痛,烦中易怒,手指震颤,舌红少苔而干,脉弦细数。 胃阴虚:兼见口干咽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燥,心烦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论治】,2、辨气虚所在 阴虚的同时,常同时出现气虚的表现。 心气虚:心悸自汗,气促水肿,脉结代。 脾气虚:纳呆乏力,腹胀脘闷,水肿,便溏,舌淡,脉虚无力。 肾气虚:耳鸣齿摇,腰膝无力者。,【辨证论治】,3、辨痰结瘀血 痰结:瘿气出现颈前肿大,眼突,水肿,舌苔腻等,与肝郁气滞、阴虚火旺、脾肾气虚有着密切关系。 多夹瘀血:瘿气日久,如见面色晦暗,心悸,水肿,舌质暗,有瘀斑,脉结代促者。 痰结与瘀血可相

11、互影响。,【辨证论治】,4、辨病情轻重 (1)初起气滞痰结、阴虚郁热者,症见胸闷,烦躁,失眠,多食易饥,颈前肿大,两眼外突,舌红、脉弱或弦细等,病情多属轻症。 (2)火邪内郁,灼阴为痰者,症见面部潮畿(ji),颈大而粗,眼突,烦怒,多汗肤热,心悸肢颤,恶热头晕,口干而苦,舌质红,苔黄,脉细或细数,病情多属重症。 (3)肝火亢盛,津液暴夺者,症见高热大汗,呕吐腹泻,狂躁谵妄,甚至四肢厥冷,神志淡漠,脉微欲绝者,为亡阴亡阳的危证。,【辨证论治】,(二)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养阴清热、解郁化痰为基本治则。,【辨证论治】,(三)分证论治 1、痰气热结 (1)辨证依据: 主症:烦热,手指震颤,颈前肿胀,两

12、目外突,急躁易怒; 兼次症:胸闷胁痛,攻窜两肋,精神抑郁,双乳胀痛,女子月经不调,或心悸,多食易饥,恶热出汗。; 舌象: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 脉象:弦或弦数。,【辨证论治】,(2)治法:解郁化痰,清热散结。 (3)方药:丹栀逍遥散合消瘰丸。,丹栀逍遥散: 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调肝; 白术、茯苓、甘草:理脾运湿; 牡丹皮、栀子:清解郁热。 消瘰丸: 玄参:清热泻火,养阴润燥; 牡蛎、贝母:化痰软坚散结。,【辨证论治】,(4)临床应用 热象明显:去当归、白术。 急躁易怒,肢震指颤者:加石决明、钩藤、白蒺藜、夏枯草等。 热扰心神,烦热心悸者:生地、丹参、夜交藤等。 双乳胀痛,月经不调

13、:加郁金、益母草。 胃热甚者:加石膏、石斛。,【辨证论治】,2、肝火旺盛 (1)辨证依据: 主症:烦躁易怒,恶热汗多,消谷善饥,面部烘热,手指震颤,眼突颈大; 兼次症;常夹口苦咽干,头晕目眩;或渴欲冷饮,大便秘结;或心悸胸闷;或失眠、女子月经量少及衍期等; 舌苔:舌质红,舌苔黄; 脉象:弦数。,【辨证论治】,(2)治法:清肝泻火。 (3)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清泻肝胆湿热; 栀子、黄芩:辅以清热泻火; 木通、泽泻、车前子:通利水道,导湿下行; 生地、当归:养血益肝,以防阴血之伤。 柴胡:疏肝解郁,引药归经肝胆; 甘草:调和诸药,防苦寒伤胃之弊。,【辨证论治】,(4)临床应

14、用 可加消瘰丸、夏枯草:养阴清热,化痰散结。 肝火上扰者:加丹皮、夏枯草、菊花。 胃热甚者:白虎汤或加石膏、黄连、或石斛、玉竹、麦冬。 便秘者:加大黄或增液承气汤或当归龙荟丸等。 热郁生风者:加石决明、珍珠母、钩藤。 热扰心神者:重用生地、加酸枣仁、夜交藤、丹参。,【辨证论治】,3、心肝阴虚 (1)辨证依据: 主症:心悸汗出,多食易饥,消瘦,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手颤,眼突颈胀; 兼次症:或饥不欲食,口干;或头晕乏力,目干而赤,胸胁胀满;或女子月经衍期,量少,闭经; 舌苔:舌质舌质红,舌体小,或舌体颤动,苔少; 脉象:弦细数。,【辨证论治】,(2)治法:益阴养血,宁心柔肝。 (3)方药:天王补心

15、丹加减。,地黄、玄参:育阴清热,壮水制火; 天冬、麦冬:养阴以增阴液; 丹参、当归:补血运血; 人参、五味子 柏子仁、酸枣仁 远志、朱砂: 补心气,养心神; 桔梗: 上行为佐药。,【辨证论治】,(4)临床应用: 肝阴虚明显者:加白芍、合一贯煎、二至丸:加强柔肝养阴之功 肢动手颤,舌体颤动者:石决明、珍珠母、钩藤、生龙牡等; 阴虚内热明显者:加牡丹皮、栀子、知母等; 胃阴不足:加玉竹、石斛等。,【辨证论治】,4、气阴两虚 (1)辨证依据: 主症:心悸怔忡,汗出气短,手足心热,手指震颤,颈大眼突,饥不欲食,消瘦; 兼次症:神疲乏力,失眠,虚烦潮热;或渴不欲饮,胀胀脘闷,大便溏薄;或头晕耳鸣,腰酸齿

16、摇;或足跗水肿; 舌象:舌质红,或红绛,或淡红,苔少; 脉象:弦滑细而无力,或细数无力,或缓而无力,或结代促。,【辨证论治】,(2)治法:益气养阴。 (3)方药:生脉散加味。,人参:甘温,益气生津; 麦冬:清热养阴; 五味子:生津敛汗滋肾。,【辨证论治】,(4)临床应用: 气虚明显者:可加党参、黄芪等; 心气阴两虚:合归脾汤; 脾虚为主者:加山药、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肾虚明显者:合六味地黄丸; 足跗水肿者:加泽泻、茯苓、猪苓、车前子等;,【辨证论治】,汗多者:浮小麦、糯稻根等; 偏阴虚者:加生地、玄参、二至丸、六味地黄丸等。 兼夹瘀血者:加丹参、三七、桃红四物汤。 若由于郁火炽盛,耗伤气阴

17、,阴脱阳亡,证见壮热大汗,呕吐腹泻,狂躁谵妄,甚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神志淡漠,脉微欲绝:此时属重危症,应施以急救,除给予清热护津救液,回阳救逆固脱外,应积极配合西医相关治疗。,【预后及预防、护理】,(一)转归预后 1、本病阴虚体质为多。 2、初起多为实证,积极治疗,病情多能缓解。 3、若气郁化火,伤阴耗气,此为重症。 4、郁火炽盛,亡阴亡阳:有厥脱之证,为危象,预后不好。,【预后及预防、护理】,(二)预防调摄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和精神刺激。 2、合理治疗,定期复查,坚持服药。 3、忌食肥腻、香燥、辛辣之品及烟酒。 4、劳逸结合,预防外感病邪。,病例讨论1,某女,初诊时患甲状腺功能

18、亢进症7年,查甲状腺功能明显异常,经用西药治疗无明显好转,症见两眼突出,甲状腺肿大,形体消瘦,消谷善饥,烦躁乏力,心悸,双手震颤,怕热,易出汗,脉细数(120次/分)舌质红嫩。,病例讨论1,诊断:瘿气(心肝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抑肝 方药:党参15、黄芪20、白芍、生地、淮山药、首乌、龟板、鳖甲、制香附各12、夏枯草30。 服14付后,诸症好转,尤以心悸手震改善较速。后经六个月的治疗,诸症状逐渐消失。,病例讨论2,王某,女,28岁。甲亢病史3年余。平素性情急躁易怒。3年前因颈前肿大,身热多汗,心烦易怒就诊于当地医院。时查出甲状腺机能亢进,FT3 :16. 5Pmo1/L, FT4:6

19、6 . 5pmo1/L(RIA法)TSH: 0. 1mU/L。后服用他巴哇5片/天,甲状腺片40mg日2次。3年中病情时好时坏,颈前肿大曰渐增大,症状无明显改善。就诊时,症见颈前度肿大,伴见全身乏力,低热自汗,心悸易惊,目胀目突,干涩作痒,眠少多梦,心情抑郁,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嫩红少苔,脉细数。化验甲状腺功能如下:FT3 :20. 2pmo1/L,FT4:78. 5pmo1/L(RIA法),TSH: 0. 1mU/L。,属于甲亢的中期,瘿气。 证属痰瘀互结、气阴两虚型。 治宜活血祛瘀,化痰散结,兼益气养阴。 予益气消瘿汤加用太子参、生地、麦冬、茯苓、三棱、莪术、丹参、当归,水煎服。嘱西药继

20、续服用。,前后共服60余剂,自觉诸症改善,体力渐增,目胀有所缓解,睡眠较前为佳。化验检查甲功:FT3: 9. lpmol/L, FT4: 26.3pmol/L (RIA法),TSH: 0. 6mU/L,已接近于正常值。继予益气养阴,祛瘀化痰散结方善后,渐减西药,又服用60余剂,诸症基本消除,甲功化验正常。嘱调畅情志,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忌酒、辛辣之物。 (益气消瘿汤:药用生黄芪30g,夏枯草15g,连翘12g,白芥子9g,玄参9g,生地9g,牡蛎30g,鳖甲10g,柴胡9g,酸枣仁30g),【小结】,1、瘿气是以急躁易怒,汗多心悸,易饥消瘦,眼球外突及颈前肿大为特征的病证。 2、病位在颈前,由于素体阴虚、情志内伤所致,主要病机为素体阴虚,疏泄失常,气郁化火,津烁痰结,伤阴耗气所致,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3、辨证应分实火虚火、气虚所在、属痰结或瘀血以及病情轻重。,【小结】,4、治疗原则 以养阴清热,解郁化痰为基本治则。 5、四型分治: 痰气热结,丹栀逍遥散合消瘰丸; 肝火旺盛,龙胆泻肝汤; 心肝阴虚,天王补心丹; 气阴两虚,生脉散加减。,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