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法的生活观察I.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04179 上传时间:2019-08-1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66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缘起法的生活观察I.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缘起法的生活观察I.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缘起法的生活观察I.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缘起法的生活观察I.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缘起法的生活观察I.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缘起法的生活观察I.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缘起法的生活观察I.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緣起法的生活觀察(I),陳勁甫 高雄正信佛青會 2008.09.05,2,人生所為何事,茫茫生死事難知 碌碌終生何所得 孳孳行善復何益 逐逐此心安不得,3,有情為問題的根本,世間問題雖多,根本為有情自身。釋尊單刀直入的從有情自體去觀察,從此揭開人生的奧秘。 苦:從所對的環境說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自我身心的苦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自他社會的苦 所求不得苦:物我自然的苦 略說五蘊熾盛苦,4,自我身心,心,身,5,自他社會,你,我,他,6,物我自然,7,中阿含苦陰經,隨其技術以自存活,或作田業,或奉事王。作如是業求圖錢財,若不得錢財者,便生憂苦愁戚懊惱。若得錢財者,彼便愛惜守護密藏。亡失,

2、彼便生憂苦愁戚懊 惱。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姊妹親族展轉共諍。 以欲為本故,王王共諍,梵志梵志共諍,居士居士共諍,民民共諍,國國共諍;彼因鬥諍共相憎故,以種種器仗轉相加害,或以拳扠、石擲,或以杖打、刀斫。,8,世間離苦得樂的方法,每每是舊問題還沒解決,新問題又層出不窮,總是扶得東來西又倒!這是由於枝末的而不是根本的。 有情的發生眾苦,問題在於有情(五蘊為有情的蘊素)本身。有此五蘊,而五蘊又熾然如火,這所以苦海無邊。要解除痛苦,必須對此五蘊和合的有情,給予合理的解脫才行。所以佛法對於生產的增加,政治的革新等,雖也認為確要,但根本而徹底的解脫,非著重於對有情自身的反省、體察不

3、可。,9,有情自體,是物質與精神的緣成體。外界與內心的活動,一切要從有情的存在中去把握。以有情為本,外界與內心的活動,才能確定其存在與意義。 所以佛法不偏於物質,也不應偏於精神;不從形而上學或認識論出發,而應以現實經驗的有情為本。,10,人在有情界的地位 -人身難得,有精神作用的一切有情,佛經分為五趣: 天、人、畜生、餓鬼、地獄 人間有什麼特勝 一、環境:天上太樂,畜生、餓鬼、地獄三途太苦 二、慚愧:輕拒暴惡,崇重賢善梵行勝 三、智慧:從經驗的記憶中,啟發抉擇、量度等慧力,能設法解決問題 憶念勝 四、堅忍:娑婆世界 勇猛勝,11,成佛之道-聞法趣入,離彼三途苦 不生長壽天 佛世生中國 根具離邪

4、見 生死流轉中 人身最難得 憶梵行勤勇 三事勝諸天 難得今已得 精勤修法行 莫使入寶山 垂手歎空歸,12,成佛之道-聞法趣入,聞法而發心 隨機成差別 下求增上生 現樂後亦樂 中發出離心 涅槃解脫樂 最上菩提心 悲智究竟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攝下 隨機五三異 歸極唯一大 不滯於中下 亦不棄中下 圓攝向佛乘 不謗於正法,13,信願慈悲智慧,法體 人天行 二乘行 菩薩行 信願 希聖希天 出離心 菩提願 慈悲 眾生緣慈 法緣慈 慈悲心 智慧 世俗智慧 偏真智慧 般若智 (苦少一點)(不要苦了)(苦而不苦) 愚癡凡夫呢?(苦不了) ps: 一切智智相應 、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14,緣起法的生活觀察

5、(II),陳勁甫 高雄正信佛青會 2008.09.19,15,世間正見,一、正見有善有惡。 二、正見有業有報。 三、正見有前生,有後世。 四、正見有凡夫,有聖人。,16,佛法對生命延續的看法,有情為本 佛法所說的生生不已之流,是出發於有心理現象的,而且是每一生命單位。有情或命者。有情,是有情識的,有情愛的。命者,是從業報而來的,有一期壽命的個體。所以佛法所開示的生命之流,不是說生理的,而是有心理活動的,大抵與動物的含義相近。 佛法所說的有情或命者,不單是物理的,生理的或心理的,而是複合體的生命現象,17,佛法對生命延續的看法,有情為繼往開來的瀑流 凡是有(情識的)生命的,死去了,絕對不就是毀滅

6、; 同樣的,未生以前,也不是什麼都沒有。 三世論的生命觀,才能圓滿而正確的 三世流轉的生生不已,不但是生,而包含著死。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生死 死生的無限延續,是這裡所說的生生不已的意義。生生不已,也就是死死不已。,18,佛法對生命延續的看法,有情為繼往開來的瀑流 生生不已的變化不居,試舉兩個譬喻: 一、如瀑流從山谷中流去 二、生命的生而又死的告一段落(內在當然是延續的),如燃放花筒(火花),一層層的,斷斷續續的,前後放出不同的人物花卉,19,佛法對生命延續的看法,一生又一生,看來自成段落,互不相關,而實在是繼往開來的不斷過程。這樣的過去因起現在果,現在(過去)因起未來果,前前影響後後的繼往開

7、來,國家、社會、家庭,都是如此。所以三世相續的生命觀,可說是最符事實,最容易信受的。 ps: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 今生作者是,20,平凡的一生-印順導師,自己如水面的一片落葉,向前流去,流去。忽而停滯,又忽而團團轉。有時激起了浪花,為浪花所掩蓋,而又平靜了,還是那樣的流去。為什麼會這樣?不但落葉不明白,落葉那樣的自己也不太明白。只覺得有些是當時發覺,有些是事後發現,自己的一切,都在無限複雜的因緣中推移。因緣,是那樣的真實,那樣的不可思議!有些特殊因緣,一直到現在,還只能說因緣不可思議。,21,平凡的一生-印順導師,人生,只是因緣前後延續,自他關涉中的個性生活的表現,因緣決定

8、了一切。因緣有被動性、主動性。被動性的是機緣,是巧合,是難可思議的奇跡。主動性的是把握、是促發、是開創。在對人對事的關係中,我是順應因緣的,等因緣來湊泊, 從一生的延續來看自己,來看因緣的錯雜,一切是非、得失、恩怨,都失去了光彩而歸於平淡。,22,佛法對生命延續的看法,有情為即心色而非心色的存在 依佛法說,組成有情的要素:五蘊 一、精神的,是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四蘊; 二、肉體的,是五蘊中的色蘊。 根、塵、識三事和合觸,俱生受、想、思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23,佛法對生命延續的看法,惟有真實修行人,心地安定,才能多少察覺到微細的心理活動 一、自我

9、的認識:由於相似(似一),相續(似常)的生命態,不自覺的引起自我的觀念,自我是真實存在的,成為一切活動中最內在的觀念。 二、不同的個性:個性雖不是絕對的,而一生的性格,興趣,重情的,重智的,始終保有一種統一性。 三、經驗的保存,24,佛法對生命延續的看法,在身心的統一中,現起有情的特性與作用。在不息的身心變化中,有情始終保持著身心的統一性,與前後的統一性。有情不但是身心的統一,而且還統一著身心,而使他成為生命的一體。 佛法所說的生命有情,雖然身心在不斷的變化中,彼此間起著相依的作用,互相影響,然而無始以來,一一有情都營為相對的獨立生活。一一有情,是身心和合的別別系統。佛法所說的生生不已,是從這

10、樣的各各有情來說,不是從宇宙或社會的全體去說。,25,佛法對生命延續的看法,前生與後世 就佛法來說:物質是不息生滅的。生滅的滅,不是說毀滅而等於沒有,而是存在的另一態。 有情的心識,並不是物質所產生,不過依物質而顯示他的作用。人死了,生理機構解體了,一向生滅不已的心識,滅而不再生起,然而並非等於沒有。因緣和合時,前滅的心識,又為緣而引起心識的生滅相續。(滅而不無,滅而為緣能生的存在),26,佛法對生命延續的看法,佛法所說的因果,雖有同時的,而主要為前能起後,前前影響後後的因果。 我們或善或惡的種種言行,都由內心的活動,而引發身語的活動;對他引起影響時,當下即引起自己身心的影響,成為一種潛力,成

11、為未來的因緣。如能深信這自己身心所起的對自影響力,就能信解開創未來生命的動力來源。我們有意識的(或善或惡的)行動,必然影響自己,由自身受其後果。死了並非完了,生前所有的善惡業力,還需要自己負責。,27,佛法對生命延續的看法,生命是一期一期的不斷展開,生死未盡,會無限的延續下去。凡夫是不斷的流轉;聖賢是不斷的進化,一直到成佛而後已。,28,佛法對生命延續的看法,流轉者誰 依佛法的特勝義,三世流轉,是成立於無常無我的緣起觀上。肯定一切的物質、精神、生命,都在息息變化中,沒有絲毫是不變的。在無常無我的身心活動中,生命是延續(不常)不斷的。對於身心的影響力業力,是決定存在的。,29,業感說之價值 自力

12、創造非他力 機會均等非特殊 前途光明非絕望 善惡有報非懷疑,30,佛法對生命延續的看法,佛法的三世延續,並非有一不變的主體,一切都在生滅不居。這只是某一業系得勢了,出現一身心和合的單位;其他的業力,新起的業力,暫不能起 用。等到舊有生命告一段落,複雜繁多的業系中,另一業系感得了新的身心,新的生命。由於業力的善惡,造成了墮落與增進的不同。這樣的無常無我的生命觀,那裡會有實體的東西?,31,佛法對生命延續的看法,生命的光光之網 佛法著重在一一人類,著重在一一有情識活動的有情。肯定每一人,每一有情,成一生命單位,在三世的因果中,不斷的延續,不斷的死而又生。 家族而成社會,國家依於(約人類說)每一人的

13、生命延續而成立,每人是生生不已的生之核心。,32,佛法對生命延續的看法,自然界的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佛說他是無情這些並不是生命當體,有情才是生命的核心。 佛教的信徒,著重於每一有情的生生不已,確信每一有情的行為價值,從自作自受到共作共受。從人類的展轉增上,互助共存,實現社會的進步。由於人類(有情)自身的和樂善生,而全宇宙的一切,都充滿和諧活潑的生意。,33,佛法對生命延續的看法,生命的愛悅與悲哀 生命,在三世流轉中,是無限的因果網絡;每一有情,活像網結一樣。有愛悅,有悲哀 人生,有情的生命,矛盾!矛盾!,34,佛法對生命延續的看法,止惡而向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修學出世法戒、定、慧,對於不徹底

14、的,充滿缺陷的生命,作一番徹底的改造,徹底解除苦痛。把三世流轉的生命,淨化而成為究竟圓滿的生命。自淨其意,35,體證解脫的那一夜 (阿含經故事選上冊31-33),五、體證解脫的那一夜 在持續的禪修中,我進入了初禪,再繼續經第二禪、第三禪,進入第四禪。就在第七天的初夜,我以第四禪的定力,憶起了我長遠以來的過去生,每一生中的種種生活細節,而證得了宿命通的第一智。 到了中夜,再以第四禪的定力,通達了天眼神通,而能知曉眾生的各種業力,看見眾生死後依怎樣的業力往生何處,證得了生死神通的第二智。 到了後夜,想起未出家以來就存在心裡的問題,亦即這生、老、病、死的流轉,實在讓此世間陷入了極大的苦惱,怎樣才能脫

15、離這老與死的苦難呢?於是,又以第四禪的定力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無間慧,了悟到老與死是因為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等層層因緣,在當下身心活動的觀察下,由識而返,亦即了悟到識也不離身心,識又緣於名色。我在這樣的正思惟中,覺了其中環環相扣的流轉面,關鍵就在問題根源的集,這樣的體證,讓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覺,這是我前所未聞的無師自悟。,36,體證解脫的那一夜,接著,我又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無間慧,了悟到生滅了,老與死才能滅;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滅了,名色才能滅,這樣,全部的苦迫才息滅。我在這樣的正思惟中,覺了其中環環相扣的還滅面,讓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覺

16、,這又是我前所未聞的無師自悟。 這樣的正思惟觀察,讓我發現了歷來諸佛走到正覺的古道!古道的內容是什麼呢?就是從正見到正定的八正道。追隨著這古道而修,就能如實知老死等;知其集;滅;滅之道跡,亦即如實知眾生苦迫的流轉,苦迫流轉的原因何在,應當用什麼方法滅除,而能斬斷流轉生死的貪愛與無明,證得了滅盡煩惱的第三智,而成就了解脫生死的涅槃正覺。,37,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問曰汝以摩訶衍說第一義道。我今欲聞說聲聞法入第一義道。答曰。 眾生癡所覆 為後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 隨行墮六趣 以諸行因緣 識受六道身 以有識著故 增長於名色 名色增長故 因而生六入 情塵識和合 而生於六觸 因於六觸故 即生於三受 以因

17、三受故 而生於渴愛 因愛有四取 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 則解脫無有 從有而有生 從生有老死 從老死故有 憂悲諸苦惱 如是等諸事 皆從生而有 但以是因緣 而集大苦陰 是謂為生死 諸行之根本 無明者所造 智者所不為 以是事滅故 是事則不生 但是苦陰聚 如是而正滅,38,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凡夫為無明所盲故。以身口意業。為後身起六趣諸行。隨所起行有上中下。識入六趣隨行受身。以識著因緣故名色集。名色集故有六入。六入因緣故有六觸。六觸因緣故有三受。三受因緣故生渴愛。渴愛因緣故有四取。四取取時以身口意業起罪福。令後三有相續。從有而有生。從生而有老死。從老死有憂悲苦惱種種眾患。但有大苦陰集。是故知凡夫無智

18、。起此生死諸行根本。智者所不起。以如實見故。則無明滅。無明滅故諸行亦滅。以因滅故果亦滅。如是修習觀十二因緣生滅智故是事滅。是事滅故乃至生老死憂悲大苦陰皆如實正滅。正滅者畢竟滅。是十二因緣生滅義。如阿毘曇修多羅中廣說。,39,雜阿含第二九六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

19、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智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40,41,參考資料,成佛之道(印順導師) 佛法概論(印順導師) 學佛三要(印順導師) 平凡的一生(印順導師) 阿含經故事選上冊(莊春江居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