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惠铭品生课小课题之蒙古族研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04548 上传时间:2019-08-10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袁惠铭品生课小课题之蒙古族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袁惠铭品生课小课题之蒙古族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袁惠铭品生课小课题之蒙古族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袁惠铭品生课小课题之蒙古族研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袁惠铭品生课小课题之蒙古族研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袁惠铭品生课小课题之蒙古族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袁惠铭品生课小课题之蒙古族研究.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袁惠铭品生课小课题之蒙古族研究,研究名称:蒙古族研究 研究人:袁惠铭和爸爸 研究目的:通过对蒙古族的研究,了解蒙古族的由来、风俗习惯、传统服饰以及宗教信仰等知识。 研究过程: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 1、蒙古族的起源:蒙古族是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传说中的蒙古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文字记载,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蒙古族的族源问题,现在多数的学者都认为:蒙古族属东胡族系。公元前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所破,东胡诸部在匈奴人统治下达三世纪之久,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匈奴为汉朝所破,东胡人的一支鲜卑人自潢水流域转徙其地,剩余的匈奴人也都自称为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公元四世纪中叶,居住在潢水、

2、老哈河流域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自称为“契丹”;居住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则称为“室韦”。蒙古部就是室韦人的一支,在唐朝时已有记载,称为“蒙兀室韦”。,据史集记载,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生息繁衍,大约经过了多年的时间,部落逐渐兴盛起来,并产生了许多分支,公元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个分支了,这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在迁出的蒙古人当中,有一位很有声望的人,名叫孛儿帖赤那,以他为首的迭儿勒勤蒙古自称为“乞牙惕氏”(乞颜

3、的复数)。“乞牙惕氏”人迁徙到了斡难河源头肯特山一带,生活方式由狩猎转为游牧。据蒙古秘史记载,孛儿帖赤那的的十二世孙朵奔篾儿干死后,他的寡妻阿阑豁阿又生了三个儿子,传说这三个儿子是感光而生的“天子”,因为他们是从阿阑豁阿洁白的腰里出生的,因此他们的后裔被称为“尼伦蒙古”。,在尼伦蒙古中,以孛端察儿为始祖的孛儿只斤氏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迭儿勒勤蒙古和尼伦蒙古,被统称为“也克蒙古”(大蒙古),他们是原蒙古人。,2蒙古族的分布:全世界蒙古人为1000多万人。中国的蒙古人口为598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九(201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在新疆、河北、青海都有

4、分布,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中国蒙古族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辽宁70万、吉黑70多万、内蒙古蒙古族人口417万;蒙东就有340万其中云南有5000余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蒙元(拖雷汗国)初年随忽必烈大汗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人后裔。通海蒙古人从祖国西北大草原来到云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凤山脚下,已有740多年的历史。 蒙古国的总人口大约有280万人(2006年7月统计265万人),其中80%是喀尔喀蒙古人。俄罗斯有大约100万蒙古人。有在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

5、人(约40万人)、鄂温克族(在俄国被认为是蒙古人的一支)(约3万人在俄国)、卫拉特人【含卡尔梅克人17万和杜尔伯特人】,在原来为清帝国外蒙古唐奴乌梁海的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 另外,分布在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哈扎拉族人(近四百万人)是蒙古人和中亚其他民族的混血后代,3、蒙古族的居住:蒙古族住所的式样,解放前喇嘛住庙宇,牧民所住的是蒙古包,王公的府邸,多选自然环境优美,水源充足,建筑壮观,庙宇式的建筑。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

6、,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蒙古包大小不等,普通高约十三、四尺,周围高四、五尺。圆筒部直径,则依包的大小有七、八尺至十七、八尺,包门高三尺五寸左右,宽约二尺五、六寸。门大多向南或东南,蒙古包的大小虽不同,构造却一样,几百年来都是相同的样式。一般在水草适宜的地方画一直径两丈上下的圆圈,照圆圈的大小垒起比平地稍高的

7、包基、包架由上下两部构成。下部叫“哈那”以长七、八尺的柳条枝,互相衔接,绑在架的顶端,成为一固定的圆形墙壁,圆顶叫“套脑”直径三、四尺,上雕美丽的花纹。,蒙古包随牧经常搬迁。冬营地设包房,一般要寻找山湾或洼地,这样一则牲畜的饮料易得,二则可避暴风雪侵袭,夏营地,要到高处和通风的地点设包。这样可以防止牲畜受热,人住凉爽,少蚊蝇。春、秋两季移场主要看水草情形而定。 包外庭傍配置,有一定形状。一般用柳条、榆树枝、柳树枝,柳笆围一个半圆墙,墙的附近塔一个畜圈,部分蓄冬草,部分作暖棚,在另一侧堆积中,羊粪,以作燃料。有的用柳条编成囤仓,架在空中冬季储肉,生活用品,有的以勒勒车二三辆至十余辆不等排列于包屋

8、的周围。每户都有拴马桩。每户都养着二至三条牧犬,白天跟牧群,夜间看家,犬凶猛异常。 崩壳。形同蒙古包。有用草坯砌好,然后抹泥苫草搭成,也有用桦树条、杨柳条、柳树条编制而成,用于冬季春季走场的临时住处。这种崩壳在北部西乌珠穆沁旗和南部旗县牧区常见,也有 用它当仓库用的。,4、蒙古族的饮食:蒙古民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蒙古民族的饮食有农业区域、半农半牧区域及纯牧区域的差异。在纯牧区,饮食分为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夏季从4月到10月,包括从母畜产犊到乳品加工结束及奶制品的冬贮。这一时期的口粮主要是奶制品,偶尔有些肉制品。冬季主要食用宰杀和贮备 的家畜肉、夏季贮备各类型的奶制品。蒙古族食物的突

9、出特点是“肉食”和“奶食”。清代蒙古族学者松筠在绥服纪略中写道:“瀚海大漠积沙缺水之地,居人凿井而饮,赖天雨以生草畜牧,为之瀚海,蒙古语曰:“戈壁树木稀少和半沙漠地理景观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决定其畜牧经济的类型及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模式。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适应,仅仅是借用了进化论中的一个名词,而它的含义已与生物学的规律无关,这种适应,正如恩格斯所言,是创造性的、主动的活动,是历史的进步。以肉制品和奶制品为主要食物成为其饮食模式的重要标志。在中亚一带居住的藏族、哈萨克族、柯尔克族等游牧民族都属于这一食品类型,但是由于地域不同所带来的环境的差异,蒙古民族的饮食模式又与其他畜牧共同体略有差别。游牧民族

10、的饮食模式与农耕民族之饮食模式相比较,食用奶食品为主与食用谷类食品为主成为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食品模式差异的基本点。,在食品的制作上,农业民族的烹调技术较为繁复,有炒、爆、烹、炸、煎、贴、瓤、烧、焖、煨、扒、烩、汆、炖等几十种做法。誊满世界的“中国菜“正是农耕民族饮食文化的精萃。,5、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

11、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

12、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6、蒙古族歌舞: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乐器;马头琴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因为琴杆的上端雕有一个很精致的马头,所以叫“马头琴”。演奏马头琴的人多半是独奏,或是自拉自唱。马头琴的声音辽阔低沉,悠扬动听,仿佛

13、把人们带进茫茫无边的草原。,7、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

14、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如果蒙古包前左侧缚着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说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节目,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办,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群众性的盛大集会。大年和

15、小年是蒙古族比较重要的节日(大年就是春节,小年在腊月二十三)。,8、蒙古族的宗教信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以前,蒙古地区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是萨满教。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灵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蒙古族历史上有过多种宗教并存。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存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

16、,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可是,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俺答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1578年阿拉坦汗和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召开法会,举行了入教仪式。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由此产生。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五、研究结果:通过和爸爸在网络上得查找,我了解了蒙古族的由来、分布、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知识,丰富了我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