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05580 上传时间:2019-08-10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8.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如何学习经济史?,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 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大块。,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 手工业 商业,中国古代经济结构,1. 基本结构,商业:大小商人从事的买卖活动,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的空间、时间的逐 步扩大,农业:农耕和家庭手工业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作坊手工业两部分构成,其发展基础在于农业,2. 相互关系,农业是基础,是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手工业、商业 是中国古代

2、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和进步的物质基础,是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前提,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远眺: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二、近观: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四、聚焦: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本课主旨),三、审视:褒贬不一的小农经济,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1中国农业的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农业三大发源地之一 中国是世界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磁山文化 磁山遗址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东南1公里的台地上,总面积三十四万平方米,分上下(即早晚

3、)两个文化层。时间距今7500多年。1972年冬,当地群众在开渠修坝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沉睡在地下的原始村落,即现在的磁山文化遗址。它的年代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炭14测定的数据显示距今7355年10000年,亦即伏羲神农时代。这个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新石器研究的空白,是我国北方重要原始文化类型。磁山文化的发掘真实地记录了八千多年前,磁山先民劳动、生活情景。其文明、进步的发展程度举世罕见,为研究原始社会气候、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多学术问题提供了大量的史料。磁山文化对远古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价值颇高,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命名为“磁山文化”。1988年,磁山文化遗址

4、升级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山文化遗址三项“世界之最”之一粟的发现。这证明我国黄河流域是世界上由人工培植粟类最早的地方。 磁山文化遗址三项“世界之最”之二:家鸡骨的发现。这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鸡的国家。 磁山文化遗址三项“世界之最”之三:出土的炭化核桃。这纠正了核桃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人中国的说法,将中国产核桃的记载上推了5000多年。,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中部的浦江县,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遗址的年代距今约900011000年。当初河姆渡遗址出土7000年的人工栽培的水稻,曾将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热点引到长江下游地区,而上山遗址又将这一记录提前了3000多年

5、。上山遗址的发现是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 在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碳陶片的表面,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夹杂大量的稻壳。对陶片取样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这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这一结论表明,上山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保存丰富栽培稻遗存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证明了上山遗址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上山遗址的“万年稻米”,二、近观: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重点突破),一、远眺: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神农是中国农业的始祖,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石器锄耕(耜耕),石刀、石斧、,耒耜。石

6、器木器骨器为主,少量青铜农具,刀耕火种,排水、沤肥 除草、治虫,南稻北粟,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刀耕火种,耕作方法:刀耕火种,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石锄,半坡氏族的磨制石器,石刀,石锄,石耜冠,石铲,石斧,原始农业出现,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五谷:,粟,六畜:,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神农是中国农业的始祖,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刀耕火种 石器锄

7、耕(耜耕),石刀、石斧、 火,耒耜。石器木器骨器为主,少量青铜农具,刀耕火种,排水、沤肥 除草、治虫,南稻北粟,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植主畜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1、古代农业的第一个阶段是 A、刀耕火种阶段 B、简单模仿阶段 C、石器锄耕阶段 D、铁犁牛耕阶段 2、商周时期农业的进步主要在 青铜农具的出现 开沟排灌技术 除草培土技术 沤制绿肥技术 治虫灭害技术 A、 B、 C、 D、,A,D,4、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 B、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C 、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 D、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6、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说法,不正确的

8、是 A.是我国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时期 B.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和确立时期 C.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耕法 D.我国农业进入耜耕阶段,D,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铁农具、牛耕,铁制农具,铁制农具,战国时代的铁农具,牛尊,(牛鼻穿着鼻环),2(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B,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铁农具、牛耕 西汉改进和进一步推广:耦犁和犁壁

9、,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了便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这比欧洲早了近千年。,牛耕图,这种牛耕方式俗称“二牛抬杠”,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铁农具、牛耕 西汉改进和进一步推广:耦犁和犁壁 隋唐完善:曲辕犁和犁评,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敦煌壁画农耕图,1(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B,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 2耕作技术的进步: 耕作方法:从春秋战国的垄作法到西汉赵过的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10、。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 2耕作技术的进步: 耕作方法:从春秋战国的垄作法到西汉赵过的代田法 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和南方水田耕耙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 2耕作技术的进步: 耕作方法:从春秋战国的垄作法到西汉赵过的代田法 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和南方水田耕耙技 耕作制度:从两汉的一年一熟到宋朝的江南一年两熟、一年三熟,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水利灌溉: 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都江堰,后人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

11、禹,写诗赞道: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宝瓶口,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水利灌溉: 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 灌溉工具: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马钧发明翻车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筒车,1(2011福建文综14)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在汉代就已出现 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 B C D,图4,C,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含义:(抄红色字体),精耕细作

12、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三、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含义:,2 、形成(抄),时间:,原因(条件):,、性质(抄):,、特征(抄红色字体):,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

13、合,自给自足,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不利于技术革新,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基本特征;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绽笑颜 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天仙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小农经济的概念(抄),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4、,生产单位,生产领域,生产目的,三、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含义:,2 、形成(抄),时间:,原因(条件):,、性质(抄):,、特征(抄红色字体):,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不利于技术革新,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基本特征;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材料一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15、。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 材料二 农民拥有材料五: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论贵粟疏,2、小农经济的形成,(3)历史评价,材料解读 合作探究,小农经济的评价:,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封建社

16、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积极方面:,消极方面:,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探究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从农业起源、内部分工、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基本模式和土地制度等角度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17、、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抄),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抄),过程(抄) 1、魏晋南北朝时: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原因: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自然条件较好,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试总结影响中国

18、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从这些影响因素中,可以看出推动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影响因素:,根本动力:,生产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生产力的发展,探究问题二,耕作方式的演变: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演变: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石器锄耕(奴隶社会)铁犁牛耕(封建社会),深化认识,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国有制(奴隶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农业出现的变化:,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属于小农经济; 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是开放的,与市场有紧密的联系,其生产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生活和交税,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是不是小农经济?,探究问题三,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