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06062 上传时间:2019-08-1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014年全国高考文综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若对选择题有疑问,请点击相关题号,即可链接到对该题的解析。,解析第24题:,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 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 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 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 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B,解析第25题:, “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

2、模地“灭佛”之 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 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 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 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答案:,C,解析第26题:,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 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 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 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

3、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解析第27题:,由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以得出,清初外国 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 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A项正确;,资本市场即金融市场,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 本市场,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与题目时间 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冲击清政府统治,故D项错误。,答案:,A,解析第28题:,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受到破坏,但这不是英国商品滞销的原 因,故A项错误;,1853年的晚清政府并没有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农耕

4、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印度,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 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的顽强抵抗,故D项正确。,答案:,D,解析第29题:,注意审题:“这一事件的发生”是指“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 书”和“近万名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A项只能说明“近 万名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的原因,不能说明前者,故A项 错误;, “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反对,这 说明了这场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与题干中“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 书”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D

5、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B,解析第30题:,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 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 B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 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 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 天津,故D项错误。,答案:,C,解析第31题:,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联系,故A 项错误;,抓住题干信息“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

6、 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增加积累和扩 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生在19591961年间,与题干时间 不符,故C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D项错误。,答案:,B,解析第32题:,材料无法体现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故A项错误;,注意题干信息“申请”“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 罪行为”,也就说题干的主旨在于强调公民的行为需要得到批准, 而不在于强调行为本身,这说明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故 B项错误,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故D项错误。,答案:,C

7、,解析第33题:,结合1787年宪法可知,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 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说明1787年宪法没有给予印第安 人、黑人同白人同等的权利,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这违反了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C、D项错误。,答案:,B,解析第34题:,从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信息,可以 看出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也不是依赖外资去建设重工业, 故A、C项错误;,1936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才正式确立,再从题干中 “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的信息, 可知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

8、制约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 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故D项正确。,答案:,D,解析第35题:,欧元在欧盟内部的流通,有利于欧盟内部国与国之间统一市场的 发展,故A项正确;, “消除了贸易壁垒”表述过于绝对化,且欧元的流通与贸易壁 垒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欧元的流通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它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 关系,像世贸组织、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可以推动对外贸易额的增 加,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是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欧洲并不是居于世 界经济的领导地位,更谈不上这一地位的巩固,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

9、共52分),40.(25分)阅读材料(见试卷,略),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 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解析:,第一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和“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来分析,可归纳出注重传统经验技术的总结,缺乏创造,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结合近代科技的特点和牛顿力学的意义来分析,可概括出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第二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背景从材料一中“

10、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概括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从“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信息,可归纳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牛顿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从材料二中“自幼喜欢钻研科学”的信息可概括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科技的产生来分析,可归纳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二、非选择题(共52分),40.(25分)阅读材料(见试卷,略),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 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

11、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 不同的原因。(10分),解析:,宋应星的原因从材料一中“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的信息可概括出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固守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文化氛围等角度来分析即可;牛顿的原因可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意义来分析。,(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2、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 不同的原因。(10分),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题目要求“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该目录肯定存在缺陷,一条建议根据什么提出呢?题目说得很清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析:,即根据上面所列目录,上面目录反映了什么呢?,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国民党:军队大溃败、反共高潮、黑暗统治,目录给我们的总印象:,抗日战争

14、胜利全靠共产党,共产党:平型关大捷、大反攻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题目要求“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该目录肯定存在缺陷,一条建议根据什么提出呢?题目说得很清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析:,即根据上面所列目录,上面目录反映了什么呢?,抗日战争胜利全靠共产党,即结合现行教材中的抗日战争,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抗日战争的目录如下:, 全民族的抗战, 日本的滔天罪行, 抗战的胜利,(正文包括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国民政府组织四次会战、两次大捷等),(正文包括百团大战、中国政府派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等内

15、容),上述目录与1960年教材目录相比,少了“国民党军队大溃败、反共高潮、黑暗统 治”等内容,多了“国民政府组织四次会战、派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等内容。 上述目录和正文内容表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结果,国共两党都作 出了重大贡献。 通过比较,参考答案不仅有了,而且有多个可供选择。,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参考答案1:,增加淞沪会战一目,(2)理由:,(1)建议:,参考答案2:,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2)理由:

16、,(1)建议:,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四次会战,取得一定胜利,并非大溃败。编 写历史必须全面、客观,尊重史实。,参考答案3:,删除“国民党反共高潮被击退”,(2)理由:,(1)建议:,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确实掀起过反共高潮,但是纵观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国民党的主流是抗日而不是反共,国共两党总体上是合作而不是摩擦。,参考答案4:,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2)理由:,(1)建议:,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17、(8分),主要特点依据材料第一段中“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的信息,可推导出魏晋时期法律改革也是原有法律不再适应现实需要,从而概括出从现实需要出发;对比第一段汉代法律,从第二段中“共20篇、620条、27600字”的信息可概括出删繁就简,从“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的信息可概括出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从“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信息可概括出突出伦理犯罪。,解析:,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从现实需要出发,(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删繁就简

18、,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 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解析:,影响从材料第一段中“春秋一书所记史实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的信息可归纳出汉武帝以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从材料第二段“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信息可归纳出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从现实需要出发,(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

19、学对西汉、东汉、魏晋 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 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9分),解析:,第一小问对比材料中“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信息,可以看出内容上后者有变化,增加了设立内阁,从“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和“着缩改于宣统五年”的信息可以得出预备立宪期限缩短。,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第二段中“人民代表呼

20、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的信息,可概括出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和清政府的主观目的来分析,可归纳出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区别,预备立宪期限缩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 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9分),革命形势的发展,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原因,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2)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 原因。( 6 分),解析:,原因可从材料第三段中预备立宪的结局来分

21、析,可得出立宪派对清政府的失望,再从清政府推行预备立宪的目的和时代发展的趋势来分析,可归纳出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革命成为大势所趋。,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区别,预备立宪期限缩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 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9分),革命形势的发展,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原因,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2)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 原因。( 6 分),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根据

22、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 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5分),解析:,原因从材料第一段中“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和材料第二段中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可归纳出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从材料第二段中“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的信息可归纳出有核国家增多。,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1

2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 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 及其作用。(10分),有核国家增多,解析:,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中“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的信息可归纳出联合国的推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再联系所学知识可从核武器的危害,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等角度来分析。,第二小问作用抓住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内容来思考, 可从维护世界和平,减少核武器扩散,维护了超

24、级大国的核垄断等角度来归纳。,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 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 及其作用。(10分),原因,作用,有核国家增多,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根据材料

25、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 因。(6分),解析:,原因从材料一中“皇帝鼓励官员议政”的信息概括出皇帝较为开明,从“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的信息可以归纳出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从“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的信息可归纳出士大夫积极议政;从“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的信息概括出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 因。(6分),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2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 的原因。(9分),解析:,原因从材料二中话本、小说等市民文化对包拯的塑造,可归纳出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影响来归纳即可。,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 因。(6分),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 的原因。(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