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初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08030 上传时间:2019-08-11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初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银行初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银行初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银行初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银行初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初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初论.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银行初论,刘宇飞,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 2010-2011学年 第二学期,思路,一、什么是银行? 二、银行存在的理由 三、银行的起源和演进 四、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一、什么是银行?,现实中有些自诩为“银行”的不见得是“银行”,如房屋银行; 有些被大家都称作“银行”的也不见得就是“银行”,如投资银行; 还另有一些金融机构,虽然并不称呼自己是银行、一般也不被人们认为是银行的,实际上却可能从事着“银行”才从事的业务活动,理应被归入“银行”之列。 究竟怎样判断一家金融机构是否为一家“银行”呢?,通常在说到“银行”时,若前面不加修饰语,指的就是“商业银行”。 一般而言,确认银行的地位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标准:

2、一是特许(chartered)标准; 二是业务活动标准。 “特许标准”比较简单,就是看它是否被批准注册成为一家银行。,“业务活动标准”说起来稍微复杂一些。一般而言,要看它是否从事三类业务活动: 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 提供支付清算服务。 了解了确认“银行”的不同标准,就不难理解 non-bank bank的说法了。,对Bank译法的一种说明,“对于银行这个词,许多人以为是日本人先用,然后传到中国。其实最早把英文Bank译为银行的,是19世纪60年代出版的华英字典的作者,我国广东人邝其照。 “照汉字的意思,行比店的规模大,广东就有著名的十三行,而银则是中国历来使用的贵金属货币。他把经营货币业务、规模

3、较大的机构译为银行,可说是神来之笔。 ”日本人原先把Bank译作金馆,1870年财相伊藤博文拟议筹设新的金融机构,看到邝其照的华英字典把Bank译为银行,认为比他们原译的金馆恰当,乃在1872年发表的国立银行条例中沿用了。”,摘自孔祥毅金融票号史论P7778,P266272,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二、银行存在的理由,1.银行的基本业务与“金融中介化” 2.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基本作用 3.从资金供给者角度看银行的特殊性 4.从资金需求者角度看银行的特殊性 5.从银行支付清算作用看其特殊性,1. 银行的“金融中介化”过程,简化描述:资产负债资产负债 具体地: 银行将资金盈余单位的资产变成自己

4、的负债(融进资金) 又利用自己的负债形成资产(贷款) 这一贷款构成借款人的负债。,2. 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作用,一般说来,有以下主要作用: 1)降低资金供求双方直接交易的交易费用 2)协调资金供求双方对流动性的不同偏好 3)分散和分担风险,1)降低交易费用,可以降低哪些交易费用?一种归纳: Search costs Verification costs Monitoring costs Enforcement costs 其中: 降低搜寻成本和鉴别成本可减轻“逆向选择” 降低监控成本和实施成本可减轻“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都发生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米什金第6版第35-37页) 信

5、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简单说指的是交易中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译为“不利的选择”似更好,一般指由于知情较多的当事人故意隐蔽信息,而使知情较少的当事人遭遇到的不利的情形。 道德风险或冒险Moral Hazard,又译“败德行为”,一般指由于知情较多的当事人故意隐蔽行动(不采取谨慎行为)而给知情较少的当人造成损失这种情形。,思考,问题1:如何解释你愿意向家庭成员发放贷款而不向陌生人发放贷款的原因?(米什金第6版P46 题7) 问题2:为什么你愿意以5%的利率把资金存入银行的储蓄帐户,让银行向你的邻居发放利率为10%

6、的贷款,而不愿意自己贷款给你的邻居? (米什金6版P46 题13 ),2)协调资金供求双方对流动性的不同偏好,问题的提出: 资金供给方,对流动性偏好强 资金需求方,对流动性偏好弱 如果没有银行这样的金融中介,则至少一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偏好。 银行通过与资金供求双方签定合约,满足双方对流动性的偏好。,3)分散和分担风险,如果没有银行,放款人受制于资金规模,难以通过多样化放款来分散风险,但银行可以很方便地做到这一点。 如果没有银行,那么,放款人独自承担借款人违约的风险,但通过银行,单个借款人违约,银行还可以履约,放款人权益得到银行的保证。,3.从资金供给者角度看银行的特殊性,保证资金的流动性 委托

7、监控 分散风险和承担风险 支付清算服务,与其它金融机构对比: 投资银行不提供上述服务 共同基金没有委托监控,不承担风险,可以随时“赎回”的流动性保证不如商业银行,,4.从资金需求者角度看银行的特殊性,降低融资成本 满足其特殊的流动性偏好 持续的和随时的资金支持 个性化的贷款条件 向市场发送信号,与其它金融机构对比: 投资银行并不承诺满足企业的流动性偏好,遑论随时的和个性化的资金支持。 共同基金则并不直接支持企业融资。,关于“金融中介”的再思考,严格说来,“金融中介”指的是通过发行代表对其自身要求权的金融工具进行融资,并投资形成自己资产的金融机构。 投资银行不是这类“金融中介”。 共同基金是“金

8、融中介”,但与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作用不同。 狭义的金融中介还包括保险公司等。 银行是最重要的金融中介。,5.从银行支付清算作用看其特殊性,银行为其客户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意味深长: 客户不必取出现金再进行支付 银行不必为上述支付活动准备对应的现金 银行也就不必提前收回贷款或变现其它资产 相当于存款客户提供的一笔资金,可以让更多的人利用,亦即发生“货币创造” 其它金融机构也没有这一作用,这是银行特殊性的另一表现。,三、银行的起源和演进,1. 起源 有各种说法。可能最为著名的说法是认为,银行起源于意大利专门从事货币兑换和存款业务的商人。 12世纪到14世纪之间,在当时商业繁荣的背景下,这些商人支起桌子

9、(tavola)和凳子(banco)开展上述业务,逐渐被称作“摊桌兑换商”(tavolieri)或“板凳兑换商”(bancherii)。 特别是后一说法流传更广,并且据说,“破产”(bankruptcy)一词即由此派生而来,指的是,如果兑换商无法对债权人进行支付,他们的凳子就会被砸烂(banco rotto)。,追根溯源,甚至在公元前6世纪时,古希腊就有了摊桌兑换商,向客户提供广泛的服务。 除兑换钱币、吸收存款、保管贵重物品外,还发放信贷、提供担保、清偿票据、以及接受委托处理遗产帐目等。 但是,在相当长时期内,人们对于这类商业机构“放贷取息”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存有严重的争议,加上经济发展较为缓

10、慢,银行业的成长也十分有限。,约13世纪,意大利商人发明了汇票(draft;bill of exchange;money order),即,由发票人命令受票人向持票人支付规定数额款项的书面指令书。 汇票可以用一个方向所欠的债务来“冲销任何另一方向所欠的债务,减少易货贸易、当面清帐、或用大量硬币、金银器皿或金银块支付的必要” ,也相当于向负债方提供了信用,促进了交易的发展。,这时,一些信息灵通的商人的“经纪”作用就凸现出来,他们中的一些人逐渐对商品交易变得兴味索然,转而热衷于专门从事汇票经纪业务,最终成为银行家。 这样产生的银行实际上起到的是一家清算中介和信用中介的作用,有了它以后,收到汇票的一

11、方就无需再花费成本去求证其发行者的清偿能力了,银行代替许许多多收到汇票的一方完成了这种考察,这里面节省的交易费用也是十分巨大的。,意大利的银行家们还把业务扩展到欧洲各地,包括在伦敦和巴黎等大城市开设银行。 因为这些银行家主要来自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Lombard)地区,所以,“伦巴第人”逐渐成为“银行家”的代名词。 在英国伦敦,伦巴第街至今还是汇聚着众多银行的一条街道。,英国银行的起源,英国银行的起源一般认为是金匠为顾客代管金银的习俗。 起初,金匠向在他那里保存金银的客户开出保管凭证,后来,金匠注意到自己发出的收据(保管凭证)作为支付工具不断转手的现象,逐渐敢于在没人来存放金子时也发行“票据”

12、,银行随之出现。 金匠的业务范围远不仅如此,还包括经营金币和银币、贴现本票和汇票、发放贷款、买卖符木(一种政府发行的债务凭证)等等。,但是,金融史家认为银行起源于金匠的说法并不确切,或者说并非问题的全部。 在英格兰,金匠演变为银行家是17世纪中期的事情,而银行业的起源要早得多。即使到了18世纪,金匠成为银行家已有事实,大多数银行也不是金匠开的,还有从事贸易的商人、经纪人、包税商、以及公证人。,“公证人”比金匠更早成为银行家。这是因为,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年代,作为有丰富经验的顾问、中间人和掮客,公证人在起草和见证商务信件和合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银行家。,以上简要介

13、绍了关于银行的起源的主要的说法,从中可以看到,由于经济实践中存在着对于“银行”所从事的业务活动的需求,就诱使一些具有相对优势而又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响应这种获利机会,转而提供“银行”服务了。 所以,不难理解在银行起源问题上何以没有单一的答案,而是存在殊途同归的可能。,美国最早的银行,1782年,北美银行在美国创立,后改为第一宾夕法尼亚银行。 1784年,马萨诸塞州银行(后来改为波士顿银行)和纽约银行在美国创立。,我国最早的银行,“在我国,银行一词大体起于唐宋。银者,指白银,泛指货币;行者,社会分工的某种职业或同业的社团组织。所以,顾名思义,银行就是经营白银货币的行业。 “白银作为货币,大体始于唐代

14、,最早是岭南。自宋以后,流通更广。与此同时,白银仍与黄金一起,充作装饰品的重要材料。 “社会上把那些从事于纹银货币的鉴定、铸造、兑换、保管、贷放、汇兑以及金银器饰的熔炼、制作等经营活动的行业,称之为”金银行“。 “在这个行业里,由于彼此所从事的具体业务的不尽相同,故具体名称亦略有不同。有的名之曰银号,有的名之曰银炉、金店。还有的不标金、银字样,直呼钱铺、银庄、汇兑庄(票号)、账局、印局等等。”,摘自孔祥毅金融票号史论P7778,P266272,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钱庄、银号、账局、票号,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商业银行。 中国第一家现代民族资本商业银行1897年5月成立,即中国

15、通商银行。 此后,又有两家中国人自办的全国性银行相继成立,它们是1905年8月开业的户部银行(1908年改名为大清银行)和1908年1月开业的交通银行。 从产权结构看,上述三家银行都是官商合办。 最早的三家纯粹私人资本的银行是:1906年4月成立的信成银行、1907年10月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8年9月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行。 综计从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起到1911年止中国人开设过的银行,包括官商合办的和私人资本设立的共为20家,它们都采取的股份有限公司形式。”,据孔祥毅金融票号史论P7778,P266272,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在外滩开业,2. 演进的历史

16、:概览,银行起源的“殊途同归”表明,银行的出现具有内生性,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所需要,所以,无论经由什么渠道,总是会产生并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也不会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需要和具体条件不断调整和创新。 不全面地,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将银行业的演进概括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银行只是起到资金最终供求双方之间的中介的作用,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 2.存款有了新的作用,存款者可以向开户银行提出要求,指令其代为履行支付义务,也就是说,对存款的要求权被广泛用作支付手段。 3.银行之间不仅在清算结算方面互相合作,而且出现了资金方面的相互拆借,一些银行出现的准备金不足问题可以通过在短期内向有超额准备金的银行借入

17、资金来补足。,4.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加剧,不得不更积极地寻求放款的机会,扩大贷款规模。 5. 实施更积极的负债管理,表现为,为满足贷款扩张提出的对资金的需求,在存款类产品的设计和营销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吸引不同类型的存款者,甚至不惜以高利率来达到目的。 6. 表外业务逐渐成为银行获取收入的重要渠道,信贷资产证券化则成为银行获取流动性的新方式。,3. “银行消失论”及其消失,(1)背景或依据 (2)证据并不充分 (3)消失论的消失,(1)“银行消失论”的背景或依据,银行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它的活动和影响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何以会言其“消失”呢? 这要从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加剧导致其中介地位

18、的弱化说起。 所谓银行“中介地位的弱化”,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原本与银行分别签约的两类客户(资金最终供求双方)不再象以前那样积极与银行谈判签约了,而是借助金融市场的新发展所提供的机会,更多地选择直接融资,不再把银行当作交易对手,从而导致银行的业务萎缩,经营陷入困境。 这一情景起初往往被称为银行的“非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或“脱媒”。,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技术进步导致直接金融成本下降,银行的部分客户转而选择直接金融; 二是管制环境放松后,非银行机构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入侵,导致客户流失。,在前一方面,突出的表现是: 那些信用良好的、对银行而言的“好客户”有可能离开银行,转

19、往“商业票据”市场, 而那些信用不那么好的、对银行而言的“坏客户”也有可能离开银行,转往“垃圾债券”市场, 因而,银行面临严重的“脱媒”问题。,所谓“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国内明确称之为“短期融资券”)主要指的是大企业发行的短期融资的债务凭证,是债务人签发的一种“本票”(promissory note)。 伴随技术进步带来的资讯传播的便利,大企业经营绩效良好的信息更容易在潜在的投资者中散播,便利了这些企业通过直接发行融资凭证以更低的成本筹得资金。而信息披露渠道的畅通,使得企业更容易得到监督,这又使潜在的投资者可以不再考虑委托银行来做这事。,在供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商业票

20、据市场自1970年起迅速发展起来,该年底,美国未清偿商业票据余额达到330亿美元,2000年底为16192.74亿美元,到2006年2月,达到16950.37亿美元。,所谓“垃圾债券”指的是信用评级很低,一般低于BB或BBB级,甚至没有评级的高风险债券,当然承诺较高的收益率,但是违约的可能性很高。 这类企业从银行借款一向受到严格的限制,所以乐于转向更具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寻求直接投资。 而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大改善了对这类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估,提高了投资者对此类债券的需求。 从美国的统计数字看,垃圾债券的发行额增长很快,从1984年的大约11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000亿美元以上。未偿余额也从19

21、80年代中期的不到1000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近7000亿美元。,在新经济和新金融环境下,风险较高的中小型企业还可以寻求风险资本(venture capital,又译“创业资本”)的投资,或通过在“创业板市场”或“二板市场”首次公开发行(IPO)来筹集资金。 在1980年代早期,美国风险资本的投资还凤毛麟角,但是到2000年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这类企业首次公开发行的金额则从1980年代后期的每年不到50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大约300亿美元。,直接融资成本的降低,新的直接融资渠道的出现,使得银行感受到了来自金融市场的竞争压力。 与此同时,随着管制环境趋于宽松,其它金融机构,甚至非金

22、融企业,开始纷纷利用各自的优势,与银行争夺客户,甚至进入银行传统的业务领域,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与银行竞争的各类金融机构中,共同基金(mutual fund)的发展被认为是最具威胁性的。 如前所述,共同基金也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中介”,它通过出售股份获得资金,然后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证券投资。 如果是“开放式基金”(open-end fund),则股东可以随时以“赎回”的方式变现,赎回时的价格取决于基金资产组合的价值。 如果是“封闭式基金”,则股东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股份,价格随行就市。 共同基金以“专家理财”为号召,吸引小额投资者入股,帮助小额投资者以更低的交易成本,进行多样化

23、的证券投资,大受欢迎。,尤其是开放式基金,承诺投资者可以随时赎回自己的股份,满足投资者对于流动性的较强偏好,所以发展更为迅速,表现之一是,它在金融中介资产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以美国为例,从1980年的1.7,1990年的5.9,上升到1999年的15.6,2002年的16.3 。,通常,人们在使有“共同基金”一词时往往意指投资于资本市场工具的开放式基金, 而把后来兴起的专门投资于高质量短期债务工具的共同基金明确称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 它除了在资产结构上具有安全性和流动性兼备的特点外,还准许股东签发数额在一定金额以上的支票,从而更有力地对银行的传统业务优势造成挑战。,在美国,

24、该类基金的资产份额自1980年代以来也呈不断上升之势:1980年为1.9,1990年为4.6%,1999年为5.9,2002年为9.3。,养老基金的成长也令人瞩目。 私人养老金基金在金融中介资产总额中的比重从1960年的6.4,到1970年的8.4,到1980年的12.5,到1990年的14.9,再到2002年的17.8。 公共养老金基金则从1960年的3.3,到1970年的4.6,到1980年的4.9,到1990年的6.7,再到2002年的9.1。,保险公司和金融公司的上述权重自1980年代以来则大体保持稳定。 但1996年,英国的一些人寿保险公司获得了从事银行业务的特许证,可以提供存款和贷

25、款业务。 如Scottish Widows人寿保险公司提供四种储蓄存款帐户,保诚集团(Prudential Corporation)提供存款和抵押贷款业务。,与上述变化趋势相对应,美国商业银行资产在金融中介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则开始不断下降:1960年、1970年和1980年分别为38.6%,38.5%和36.7%,20年间变化还不明显,但1990年下降到30.4%,1999年下降到23.5%,2002年则进一步下降到17.1。 看起来,在非银行金融中介的竞争压力之下,银行的确表现出不断衰落的态势。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竞争的压力不仅来自非银行金融中介,也来自非金融企业,包括制造业企业和商业企业。

26、,在多重压力作用之下,银行业的地位或重要性的确呈现出某种衰落的表现。 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银行消失论的一些说法,并传播开来,可以理解。,曾经出现过的“银行消失论”的一些说法,正在变得无关紧要(irrelevant) 是20世纪90年代的钢厂和船坞(steelmills and shipyards) 是即将消失的又一批恐龙 处于terminal decline之中,经济学家Geoffrey Miller:“商业银行的obsolescence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所存在的问题只是语言表述上如何更加委婉一些,让那些仍然心存梦想的人更容易接受。”,但是,从对银行业现状的更全面的把握不难看到,“银行消失

27、论”的论点夸大了银行业面临的“危机”中的“危险”的一面,而低估了“机会”的一面。,(2)“银行消失论”的证据不足: 银行的地位仍然重要,尽管银行消失论受到普遍的关注,影响了人们对银行业的“观感”,以至于甚至在银行工作的人宁可说自己是在“金融服务机构”工作,而不愿与已经“过时”的“银行”瓜葛上。 但是,深入的分析表明,银行业的重要性并未出现真正的“衰落”,这一点可以从几个统计数据和指标上看出来。,尽管如前文述及,美国银行业资产总额占金融中介资产总额的比重呈现逐年递减之势,但是,银行业资产总值的存量仍然保持着“无与伦比”的规模,并且稳定增长。 这里只将商业银行与两类共同基金的资产总值作一简要对比。

28、 在2000年,商业银行资产总值为64687亿美元,到2005年第三季度,增加到91561亿美元。 共同基金资产总值在2000年为62474亿美元,2005年第三季度,增加到77586亿美元。,共同基金业虽一直被看好,被认为是将取代银行的新型机构。但是,近年来的数字表明,银行业仍然可与共同基金业相抗衡,不仅始终领先,而且似乎还有拉开差距的趋势。,尽管“直接融资取代间接融资已成趋势”的呼声一直保持高涨,但是,从美国非金融企业外部资金来源看,有金融中介参与的间接融资要比直接融资重要得多。 具体地,1970-1985年间,各类贷款占61.9%,而股票和债券合计才占到31.9。 从世界范围内看,银行也

29、是大多数国家的企业进行外部融资的最重要的来源。 19651989年,其它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企业来自各类贷款的支持均占其外部资金来源的50以上。,有学者认为,简单地利用银行资产或贷款指标不足以说明银行的实力,主张采用银行的增加值(value added by banks)指标,以求更好地衡量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Boyd & Gertler(1994)以美国为例,进行数据分析。考虑了各类银行资产的不同的风险特征,对资产负债表内的数据进行了调整,并运用国民收入帐户(national income account)的数据,量度银行的增加值。 结论是,并不存在毫不含糊的证据表明美国

30、的银行正在衰落,尽管银行的确面临着来自非银行机构的空前的竞争压力,但是,仔细分辩这些竞争,可以看到,迄今为止,这些机构还都是在自认为有利可图的市场上(niche market)侵蚀银行业务,尚未撼动银行业的根基。 无论是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还是非金融企业,这些非银行机构并不以银行业务为主业,在银行业务方面不见得具有竞争优势。经营不善,发生亏损的例子也很多。 比如美国通用电器的GE Capital在持有一家券商9年之久后,因为亏损严重不得不将其出售(1986年买入时的价格是6000万美元,而1994年出售时,只卖到900万美元)。,对于这些非银行机构而言,由于银行业务并非其主业,退出的

31、成本是比较小的。如果银行业务损失较大,则会退出与银行之间的竞争。 这一特点对于银行而言可以说是利弊兼具。 从不利的一面看,这意味着,银行业的可竞争性大为加强了,而银行在竞争中天生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银行的沉淀成本很高,但是其竞争者正好相反。 另一方面,这反过来会促使银行不能按照过去的垄断原则行事,转而采取种种措施,提高效率,由于非银行机构的沉淀成本低,相对而言,逼迫竞争者退出也就比较容易。,银行在竞争压力之下进行的适应性调整应该说是成功的,可以借用两个指标说明银行地位似乎重新获得了巩固。 一个指标是银行利润占GDP的比重,米什金的研究表明,在经历了经济黯淡之后,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银行盈

32、利迅速反弹。 另一个指标是银行股权资本的市场价值(MVE)对其帐面价值(BVE)的比率。如果该比率大于1,并且呈上升之势,就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还会增强。 桑德斯(Saunders,1996)的研究表明,美国银行的该比值在经历了急剧下跌到小于1的水平以后,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该比值大于1且基本保持上升的势头。,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可以说银行的发展遭遇了空前的挑战,甚至从在某些方面看也可以说银行的地位表现出衰落的迹象,但是,如果夸大到说银行会消失的地步就显得不符合实际了。 从前面对银行演进历史的概览看,银行业始终是一个处于变化之中的行业。 今日的银行已与历史上的大不相同。循着这样的演进的

33、逻辑,有理由相信,银行还会在变化中求得继续生存。,(3)“银行消失论”的消失,有趣的是,次贷危机爆发后,出现了“投资银行消失论” 华尔街大型“独立投行”改变身份,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可以从事商业银行业务,以便于获得政府救助。 简评: 坚持从银行存在的基本理由及其特殊性来看银行消失论,对该论的消失不会奇怪; 不排除以后会有舆论重温“银行消失论”旧梦,所以仍有必要在理论上澄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四、银行业的发展趋势,1.金融创新 2.边界扩展 并购,求大 混业经营,全能化,求全 国际化,求广 3.再造转型,思考题,1.有人将一些金融机构称为“非银行的银行”,是否可以理解为“非银行金融机构”? 2.投

34、资银行是否是“金融中介”?与投资银行相比,商业银行有哪些特殊之处?与共同基金相比又如何? 3.为什么会出现“商业银行消失论”?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出现危机后,又出现了“投资银行消失论”,试给出你的评论。,小结,通过本章的学习,首先应该能够判断一家金融机构是否为“银行”,无论它是否自称“银行”;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应该学会多角度剖析银行何以存在的基本理由,并由此出发,洞察银行的特殊之处,特别是其与投资银行的区别,理解专门开设“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必要性; 第三,能够对银行业的演进有一个比较综合的了解,并结合对银行存在理由及其特殊性的剖析,批判性地理解“银行消失论”,客观地认识和把握银行业的未来。,

35、参考阅读,参考米6,P8,第2章第5节和第6节,第10章第1节和第7节 关于银行的定义还可参见马丁迈耶大银行家P166-168,海南出版社2000年 关于金融中介化过程和银行协调资金供求双方对流动性的不同偏好,可参见汉森货币理论与实践P2733。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关于银行存在理由的经典文献很多,如: 交易成本节约,见Benston & Smith 1976, 指出这一行业存在的原因在于交易成本的存在。 委托监督机制,见Diamond 1984,指出放款人可以委托银行监控借款人,成本更低。 信息共享联盟,见Leland & Pyle 1977,指出若借款人形成联盟,则可以比单独借款人获

36、得更好的融资条件。,Benston, G. & C.W.Smith 1976 “A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to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31:215-31 Leland, HE. & D.H.Pyle 1977 “Informational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32:371-87 Diamond, D. 1984, “Fina

37、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1:393-414,关于银行的起源参见里瓦尔银行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P5155,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曾康霖等银行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 关于证券公司是否为金融中介,参见米什金第6版第12章第6节。,进一步的参考文献,Kent Matthews and John Thompson (2005)“The Economics of Banking”, John Wiley & Sons;马修斯和汤普森银行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Xavier Freixas and Jean-Charles Rouchet( 2008,1997) “Microeconomics of Banking”, MIT;弗雷克斯和罗歇微观银行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