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穴位.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17984 上传时间:2019-08-11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98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穴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儿推拿穴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儿推拿穴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儿推拿穴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儿推拿穴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穴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穴位.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指尖到指根推是补大肠,指根到指尖是清,四横纹:用拇指掐揉,退热除寒,散郁结,脾经:用拇指旋推,健脾补气血,推三关:发汗解表 清天河水:退热,宁心安眠 退六腑:清热、凉血、解表 用拇指或食、中两指指腹自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退六腑大寒,相当于中药之犀角、羚羊角,非40以上之高热,不可轻用。,小天心(大小鱼际凹陷处):捣小天心,拇指掐,镇静安神,板门:中指指尖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内劳宫:揉,清热除寒,清肝经:除湿热,倒积滞 清肺经: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内八卦: 顺运治寒,开胸膈,和五脏;逆运治热,降胃气,消素食。100-500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呃逆、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症

2、。 临床应用:理气化痰、行滞消食,常用于咳嗽、痰喘、乳食内伤、胸闷、呕吐、腹泻等症。多与清脾胃、清肺、揉板门、取天河水、分阴、补肾阴、揉中脘等合用。,肾水与肝木、心火、肺金的手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水”。“水”宜补不宜清,补肾水相当吊盐水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用。,用指尖揉,温阳散寒,发汗解表,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 主治:腹痛,伤风感冒,惊风等。,百会: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用拇指端按揉,约按揉30次。主治:头痛,脱肛,遗尿,惊痫等 。 天门:两拇指自下而上从两眉中至发际推称开天门 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定安神的功效 坎宫:眉头至眉梢称坎

3、宫 拇指从眉头推至眉梢称推坎宫 30-50,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头痛等。 太阳:眉后凹陷处 拇指揉,清热明目,止痛 天突:胸上正中凹陷处 中指揉,理气化痰,平喘 迎香穴:可以通鼻。位于鼻翼外缘,即眼珠中心点直下,在鼻孔两旁约拇指1/2宽处的笑纹中。用右手食、中二指,同时按揉或左右方向轻推迎香穴,通常1020次就可有效。,膻中:两乳头连线正中,中指揉,拇指从中往乳头方向分推,用食指、中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约50100次。宽胸理气,止咳化痰之功效。治疗呕吐、咳嗽、呃逆、嗳气等。 脐:用中指揉,温阳散寒,补气血和脾胃,消食导滞,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用患儿的手取),胫

4、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按揉足三里。有强壮、消炎、治胃肠道疾病作用。 揉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用患儿的手取),胫骨后缘稍后。 有强壮、消炎作用,对治肠炎、泌尿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成效。 为减轻摩擦,避免损伤小儿皮肤,可将姜汁、葱白汁、酒精或清水等涂于推拿部位,这些润滑剂可根据病情、时令选用。,肺俞:第三、四胸椎间,正中线旁开15寸处,用双手拇指指尖作揉法(右手为顺时针,左手为逆时针)。益气补肺,止咳化痰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适用于一切呼吸系统疾病。,分推肩胛骨 :沿肩胛骨骨缝从上向下推如弯月,名“分推肩胛骨”,宣肺止咳,对久咳急气患儿适用。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5、,可治疗伤风、咳嗽、发热、颈部肌肉痉挛、胸背痛等,也是治疗感冒的特效穴位之一。 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于肩部最高处 。按揉肩井穴可治疗肩酸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捏拿肩井 疏通婴儿血气,发汗解表,防治感冒,大椎:低头颈背交接凸起之骨凸处 。 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处, 用揉推大椎,然后用无名指抹天柱骨,由发际向背部擦。5-10次。 祛风散寒、治呕吐、项强直,外感发热。,龟尾-尾椎末端,中指揉,同理大肠 七节骨:拇指自下而上,止泻 “龟尾七节,摩腹揉脐”,即传统小儿推拿止泻四法。在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四明陈氏按摩经(简称按摩经)就将掐龟尾与揉

6、脐并用,指出:“掐龟尾与揉脐,治儿水泻。”幼科推拿秘书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七节骨的记载:“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此治泻痢之良法也。”俞大方主编之第五版全国统编教材推拿学明确提出“龟尾七节,摩腹揉脐”,用以治疗小儿腹泻。,捏脊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捏脊能调理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并对失眠有一定效果。捏脊方向为自下而上,从臀裂至颈部大椎穴。一般捏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在捏最后一遍时,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称为“捏三提一”。 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 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

7、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涌泉穴: 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 主治疾病: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道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小儿推拿治疗发热 (一) 发热 【概述】 发热即体温升高,是常见病症。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热,阴虚内热三种。 【病因】 1、外感发热:由于小儿体质偏弱,抗邪能力不足,加之冷热不

8、知调节,家长护理不周,易为风寒外邪所侵,邪气侵袭体表,卫外之阳被郁而致发热。 2、阴虚内热:小儿体质素弱,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或灸病伤阴而致肺曳不足,阴液亏损引起发热。 3、肺胃实热:多由于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造成肺胃壅实,郁而化热。 【临床表现】 1、外感发热:发热,头痛,怕冷,无汗,鼻塞,流涕,苔薄白,指纹鲜红,为风寒;发热,微汗出,口干,咽痛,鼻流黄涕,苔薄黄,指纹红紫,为风热。 2、阴虚发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盗汗,食欲减退,脉细数,舌红苔剥,指纹淡紫。 3、肺胃实热:高热,面红,气促,不思饮食,便秘烦躁,渴而引饮,舌红苔燥,指纹深紫。,小儿推拿治疗发热(二) 【治疗】 1

9、、外感发热:推攒竹(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清天河水,风寒者加掐揉二扇门,推三关,拿风池以发汗解表;风热者加推脊,多清天河水。咳嗽痰多者加运内八卦,推膻中,揉肺俞,揉丰隆;脘腹胀满或不思饮食者加推揉板门,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推天柱骨;烦燥不安,睡卧不宁,惊惕不安者加清肝经。 2、阴虚发热: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运内劳宫,清天河水,按揉足三里,推搓涌泉。 3、肺胃实热: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退六腑,摩腹,揉天枢。 小儿保健按摩推拿 简单易行,无痛苦,操作方便,具有健脾和胃,增进食欲,强壮身体,预防疾病,使小儿更趋于健康的作用。具体手法如下: 1、补脾经200500次

10、;2、摩腹25分钟;3、揉脐35分钟;4、按揉足三里50100次;5、捏脊35次。,来自:http:/ 1. 感冒发烧(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肺金300次,清心火、肝木各200次,补肾水、脾土各300次,推三关3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脊200次,若高热40度以上,加退六腑300次。 2. 感冒咳嗽(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肺金300次,补脾土、肾水各300次,揉外劳宫100次,推三关300次,分推肩胛骨50-100次,揉肺俞100次。(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天突,分推膻中,揉肺俞)支气管炎:揉天突,揉膻中,推肺经,揉风龙,揉肺俞 3. 腹泻(

11、3岁) 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推大肠200次,揉板门200次,推上三关300次,推尾椎300次,揉长强300次,揉双足三里300次,捏脊5遍,高烧41(2岁) 清肺金300次,清脾土、清肝木、清心火各300次,补肾水400次,揉外劳宫200次,推上三关3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推脊柱300次 4. 呕吐(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300次,清大肠(从虎口推向指尖)100次,推板门(从掌根推向指尖)100次,按双足三里3-5分钟,揉涌泉100次(左旋)。又吐又泻,加揉尾尖300次,推尾椎300次(由下向上)。 5. 便秘(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12、 说明:清大肠300次(由虎口推向指尖),清脾土300次,清心火、肝木各200次,补肾水300次,清肺金200次,指压双外关穴3-5分钟。(摩腹,揉龟尾,推七节),7.腹泻(3岁) 取左手补脾土300次,推大肠200次,揉板门200次,推上三关300次,推尾椎300次,揉长强300次,揉双足三里300次,捏脊5遍 8. 小儿腹胀不适(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脾土300次,清大肠200次(由虎口推向指尖),清板门200次(由指根推向指尖方向),清心火、肝木各100次,补肾水300次,捏脊从下向上捏,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压双足三里2-3分钟。 9. 小儿厌食(两岁小

13、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脾土300次,清肝木、心火各200次,补肺金、肾水各300次捏脊从下向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压双足三里2-3分钟。 10. 小儿盗汗(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肺金300次,补脾土、肾水各300次,清肝木、心火各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捏脊,从下向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 11. 小儿口舌生疮不吸奶(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清心火、肝木各200-300次,清肺金300次,清脾土300次,补肾水300次,揉内、外劳宫各100次。 12. 小儿夜啼(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说明:补清

14、脾土各150次,清肝木、心火各200次,补清肺金各150次,补肾水300次,捏脊(自下而上)每天捏1-2次,每次捏5-7遍。,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 一、推法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运动称为“推法”。推法主要包括“直推、旋推、分推”三种。“直推”是在表皮进行操作,不要推挤皮下组织。“直推法”常用于“线状”穴位。“旋推”也是只作用于表皮,不得带动皮下组织。“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面状”穴位。“分推”可横如直线,也可弯曲如弧线。 二、拿法 “拿法”是用拇指和食、中两指相对用力(或用拇指和其余4指相对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做一紧、一松的拿捏。拿法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不要断断续续;用力

15、要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拿法”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应用于颈项、肩部、四肢上的穴位和肌肉较丰满的部位。 三、按法 “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按压小儿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向下按压。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分别为:“拇指按法”、“中指按法”和“掌按法”。“按法”是一种刺激较强的手法,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按揉”就是先按后揉,或者边按边揉。 四、摩法 “摩法”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腹或手掌掌面放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带动前臂,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做环形抚摩。频率是每分钟摩动120次。 五、捏法(捏脊) 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轻轻捏拿肌肤,作用于背部正中,又叫“

16、捏脊”。从“长强穴”到“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时应由下向上捏拿。捏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拇指在前,食指在后;另一种是拇指在后,食、中两指在前。在捏脊时每捏35遍后,在第4或第6遍时,每捏3次,将肌肤捏住向上提拉一次,称“捏三提一”,也可以“捏五提一”。,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续): 六、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罗纹面、大鱼际或手掌,作用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环形揉动。一般以每分钟揉120-160次为宜。“揉法”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和“鱼际揉法”。用手指的罗纹面作用于穴位做环形揉动叫“指揉法”;用手掌的大鱼际作用于治疗部位做环形揉动叫“鱼际揉法”;用手掌(掌跟)作用于治疗部位做环形揉动叫“掌

17、揉法”。 七、掐法 “掐法”是用指甲着力重按穴位。运用掐法时要用指甲垂直用力按压重刺,不得抠动而掐破皮肤。“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常用于点刺穴位,是“以指代针”之法。掐后常用拇指揉法,以减缓局部不适。 八、擦法 “擦法”是用手掌、鱼际或食、中指二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往返的直线擦动。包括“指擦法”、“鱼际擦法”和“掌擦法”。擦时不论是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都应直线往返,不可歪斜;往返距离要长。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擦破皮肤。用力要稳,动作要均匀连续、呼吸自然,不可屏气。 九、搓法 “搓法”是用双手的掌面夹住或贴于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转或搓摩,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可以用双掌小鱼际(手掌内侧,即近小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夹住某部位作搓揉;也可以用单掌贴于某部位作单向搓摩。“搓法”用于上肢时,要使上肢随手法略微转动;“搓法”用于腰背、胁肋时,主要是搓摩动作。搓法常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