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章节程标准修订及其实施要点.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38070 上传时间:2019-08-13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33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章节程标准修订及其实施要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章节程标准修订及其实施要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章节程标准修订及其实施要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章节程标准修订及其实施要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章节程标准修订及其实施要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章节程标准修订及其实施要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章节程标准修订及其实施要点.ppt(1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课程标准修订及其实施要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 峡 2012.8.,2,重温德育工作改革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6月),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3,小学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集体以及社会、生活常识教

2、育。初中加强国情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品格修养。高中阶段注重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4,课程标准修订前调研的基本情况,教育部于2006年对全国29省市42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实施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对象为2274名优秀骨干教师、教研员。 调查结果总的表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及相应的课程标准获得了广大教师、教研员、学校的高度认同。,5,95.8%较好或很好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 97% “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

3、“设计思路”表示“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 94.6% “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在实践中“完全能实现”或“经过努力,能教好地实现”; 96.9%课程总目标的描述“好”或“较好” 。,6,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7,像任何新设课程一样,品德与生活课程及相应课程标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教师尽管喜欢,但一时难以完全适应。 认为实施“内容标准”存在一定困难,超过三分之一(35.4%) 特别是“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部分的内容标准,35.0%的人认为实施“有一定困难”。,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8,课标修订的总体思想和原则,调整 充实 完善 提高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程

4、标准 以儿童发展为本 方向性与操作性统一,9,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点,前言突出了课程设置的社会与时代背景; 课程性质突出了综合性。 课程基本理念微调。 课程设计思路强调了儿童的主体性、动手能力。 课程目标:微调、补充 内容标准: 微调、补充。更符合儿童的实际需要、与其他课程衔接。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进一步突出了“儿童”与“活动”。 评价建议进一步突出了“过程”与“个性”。,10,各部分修改说明,前言部分 引言中加入了时代背景=外在需求 强调了儿童发展阶段的特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内在需求 课程性质中,增加了“综合性”生活是综合的,以此为基础的课程理应是综合的;实验中割裂课程内容的现象,影响了课程

5、实施效果 调整四个特性的顺序,以合逻辑,11,课程性质与特征,生活性 开放性 活动性,生活性 活动性 综合性 开放性 (根据课程发展趋势与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更符合课程的逻辑。),12,综合的含义 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体现儿童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内在整合;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把儿童的品德和创造能力基于儿童的生活探究与体验而紧密融为一体 。 儿童的学习体现其生活体验、道德体验、知识建构、思考探究、社会参与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融为一体。,13,教育内容正在由单一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由学术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由内容知识向方法性知识转化。 新的发展分段研究表明,低幼阶段儿童应当学习体验性知识,生活

6、性知识,教育应当密切贴近生活,综合化、多样化、具体化。 日安彦忠彦学校知识的转换1998),14,课程基本理念的调整,(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学会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四)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15,设计思路 修改标题,删去图示 突出儿童的主体性、动手能力 如实验稿中“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原解读为“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现

7、在修改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并解读为“是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16,课程目标部分情感目标中 删去:“热爱科学”,增加了“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探究” =避免与科学课重复; 改:“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为:“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改:“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为:“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增加:“参加劳动”,17,课程目标部分知识与技能目标中 增加了: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方法和技能 增加了: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体现“能力为重”,与内容部分相呼应 课程目标部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 增加“体

8、验提出问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区别于科学标准,强调本课程特色,18,“内容标准”部分(现称:课程内容) 小修改 合逻辑、有条理 更简洁、明确 要求符合儿童实际 与目标相对应 例如 增加:卫生习惯,防病防灾,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等 改:“能在成人帮助下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为:“能在成人帮助下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19,修改标题: 诚实友爱 学会做事,学会关心 遵守社会规范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爱家乡、爱祖国 爱集体、爱家乡、爱 祖国 降低要求: 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会唱国歌 学唱国歌 “学习维护自己的权利”。考虑这阶段儿童对“权利”和“义务”尚无明晰概念,

9、故删去,20,教学建议 根据实验区的要求和目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 增、减、扩 新增3条重要的方向性教学建议; 删去了 “教学活动”; 扩展了 “教学指导的注意点”,实施建议部分,21,教学建议中增加了: 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 把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以活动为教学的基本形式,22,儿童期与儿童的特性,“儿童是人”,要把儿童当做人来看待 “儿童是儿童”,儿童不是小大人 儿童不是静止不变的,他们要成长、要发展,最终要成长为成人 日崛尾辉久全球化时代的教养与学力p.74,23,“儿童权利”的特性,儿童权利是以“人权”为前提的。儿童权利是人权的基石 儿童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

10、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实现的,整个社会的人权若得不到保障,儿童权利也将得不到保障。 “尊重儿童的最善利益”的原则 儿童权利条约, 1989,24,考察儿童的视角,儿童在成长中从成长过程的角度看待儿童 儿童在关系中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待儿童 秋田喜代、佐藤学新时代教职入门,p.91-92,25,儿童4类兴趣,第一类:社会本能-交往活动(人为对象,语言为中介) 第二类:制作本能-制作活动(物为对象) 第三类:探究本能-探索性活动(外部世界为对象的) 第四类:艺术本能-表现活动(自我) 杜威 杜威教育论著选p.3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6,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

11、 柯尔伯格,27,教学过程的注意点,教学 准备,教学 内容 选择,活动 组织,活动 指导,理念 儿童 活动,尊重儿童、重视活动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28,标准首次提出:“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 针对现实问题增加了“评价的注意点”、“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评价建议,29,对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过分地依赖于心理测试和标准化测量。把标准化学业课程和具有同样倾向的标准化测验推向教育。 把评价学习的方法以自然的(也是系统的)方式融入到教室里每天的日常活动中去。,加德纳、费尔德曼多元智力理论和儿童能力评价中文

12、版序,30,品生教师的专业发展 儿童为本教育的能力结构,了解儿童的知识与能力:观察、理解、研究儿童 教育儿童的知识与能力: 对话、互动的能力,帮助儿童孕育课题意识,主动、有效地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实施综合性活动课程的能力,3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32,修订工作的目标,巩固成果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完善自身 面向实践吸纳各界意见,更好地服务教师 应对挑战适应时代变化、社会进步的新需求,33,反思,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反映 意见少,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 前瞻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改革是需要时间磨砺的过程,34,对课标的理解与实施存在着的难点,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

13、的实施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将课程标准的理念变成教师的实践操作策略有一定的难度; 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比较宏观、上位,有些内容要求过高,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把握不准;,35,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理解不到位,容易出现简单的重复;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不够具体明确,教学建议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课程标准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定位不够清晰。,36,需要重申:本课程内容的特征,德育为先。体现大德育观,非德目体系,但包含德目内容,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涵养功能 育人为本。儿童是成长中的人,不是成人。需要理解、尊重、宽容、引导 能力为重。重要的:道德行为能力、人

14、际交往能力、社会参与能力 知识为基础。主题构建,内容广博;综合性强,非学科逻辑,但并非无知识。 道德教育不应是无知的教育,37,修订思路和原则,(一)体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性。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部分做出更清晰、严谨的表述,对内容标准做必要的补充与修正。 (二)立足课程改革创新的原则。遵循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补充的原则,调整、补充与完善课程目标的表述。 (三)体现与时俱进特征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课程内容的开放和生成性,并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加以落实。,38,(四)落实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要求的原则。不能“无限扩张”。通过对内容标准部分的调整,适当减少相关内容点的要求,适当降低难度。并对各

15、年段(中、高)内容安排做出更为具体的建议和说明。 (五)贯彻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原则。为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提高质量的要求,需在实施建议的各个部分对教师教学、评价和开发课程资源等做出更为详细的、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补充与完善。,39,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修订立足于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十年实验的经验和现实问题进行修改,做到: 务实着力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前瞻着眼于今后十年的发展; 审慎保持稳定,维护大局。 在坚持整体框架和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立足调整和完善。,40,各部分修订要点,第一部分 前言 1. 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在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标准的前言中明确了这一思想

16、,并在课程内容中加以渗透。 背景(人的发展需求、国际、国内) 课程价值(本课程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41,2. 进一步明确课程性质,突出以品德形成为核心。 实验稿:“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42,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清晰了“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消除多年来的模糊认识。 本别以“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具体阐释了课程性质。更加突出了这

17、门课程在内容框架、品德养成过程和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特征。,43,3. 体现为教师服务,使课程设计思路更加清晰。 实验稿中,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稍显复杂,修订中对文字作了调整;课程设立之初为便于理解,出示了三个框图,鉴于教师们已经熟悉,保留意义不大予以删除。这样更简洁、更清晰,有助于教师理解。,44,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总目标 没有大的变化,主要是与课程性质中的表述相一致,对文字做了梳理。 分类目标 为使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更加清晰和适度,增加、删除了一些条目,并修改了一些提法。,45,情感目标例 增加了爱亲敬长;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改表述将“公平公正”改为“崇尚公平与公正

18、”,“开放的国际意识”改为“开放的国际视野”,“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改为“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等。,46,能力目标例 改表述将“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改为:“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以体现上位目标的特点; 改表述将“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为:“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降低了难度; 增加了 “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47,知识目标例 增加了“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 “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等 删除了“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

19、和社会规则”,等 改写了将“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改为:“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将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进一步明确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等。,48,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内容修订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容量难度的问题。如何看待难度? 内容的合理配置和学段衔接问题。如何遵循认知规律?什么是螺旋上升? 内容的范围、要求明确具体的问题。如何实现刚性并具有可选择性? 教学建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49,内容修订要点解析,保持框架,调整名称。以使表述更合理 适当削减不适宜的内容。以使更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理解能力

20、适当增加所需内容。以体现与时俱进 重新规划年段学习内容和总量。以使安排更合理 对各条目进行归并整理。以使每条要求更清晰。,50,5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与含义,第一类: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包含:了解、知道、理解、懂得、掌握等 第二类: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包含:识读、识别、学会、观察、比较、辨别等 第三类: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包含:体验、体会、尝试、感受、参与、遵守等,52,说 明,这些动词在指向具体的学习内容时,有些是属于同等水平的行为要求。 上述动词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方式的目的的指引。 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考察时,也可以参照这些分类,以多种方式设计任务型活动,检验学

21、生的达成水平。,53,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并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知道是什么 同类词:知道,识别,辨别 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 了解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4,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懂得为什么 同类词:懂得,说明,辨析,列举 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 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荣誉感和知耻心; 懂得感恩; 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55,掌

22、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知道怎样做 同类词:能够,学会,具备,参与,遵守 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平面图以及上学路线图; 能够独立的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 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 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 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56,感受: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同类词:比较,尝试,体会 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 感受并感激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感受和平的美好; 尝试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57,体验: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同类词:体会,观察 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体会同学之

23、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 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 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58,如何理解课程内容,理解含义 把握要点 与目标对应的关系分解和具体化 例如,自尊、平等、尊重 我们将其分别与不同主题内容组合,构成为彼此相联系的、具有层次性的内容: “健康成长” 第2、5条; “家庭生活” 第1、3、5条 “学校生活” 第2、4、7条; “社区生活” 第3、8、9条 “国家” 第2条; “世界” 第2条,等等。 虽各自对象和要求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概念都离不开“自尊”、“平等”、“尊重”。,59,与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对应关系是刚性的也是弹性的 刚性“课程内容”对学生要学习的具

24、体知识技能、要经历的学习过程、要掌握的方法以及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不仅仅是需要学习的客观知识,更多地包括了学习活动过程本身。这是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达到的。 弹性“教学活动指导建议”所具有的指导性,它是对学习“课程内容”的补充说明,其中主要呈现的是体验、探究、解决问题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60,3. 与教材、课时的对应关系是学习的要点和要求、或是一个范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各项内容及排列顺序与教材单元或课时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相对上位的课程内容在转化为教材时,其内涵会有所延展,呈现方式会有所变化。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一

25、条一课”。 教学时可以散点,可以整合、集中,也可以将某个学习内容的过程放大。这需要教师的创造。,61,各主题内容解读,主题一 我的健康成长,62,修订前,这个主题中共有9个条目。 修订中,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删除了原第7条(反邪教),将原第9条调整到第五个主题中(法律),其余各条内容保留,但对各条表述做了重新梳理和调整。 修订后的8条内容中,有2条(1和6条)是指向中年级学生的;1条(8条)是指向高年级学生的;其余5条(2、3、4、5、7条)是需要在中高年级学习中循环上升的。,63,主题的内容围绕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设计的。主要涉及对己、对人和对事三方面。 “对己”的内容认

26、识自己的优缺点,自信、自尊、自爱,自省,有荣辱感,知道生命的可贵,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积极健康地生活。 “对人”的内容知道他人的长处,诚实守信,感恩,欣赏、宽容、尊重他人。 “对事”的内容能面对困难和问题、尝试解决,体验成功,了解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的危害,抵制不良生活方式,知道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64,主题二 我的家庭生活,65,修订前,这个主题中共有6个条目。 修订中,根据实验过程中反映出的意见,我们降低了各条的难度,删除了原第4条,并删除了其余各条中的部分内容(如原第3条中“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 形式”)。 修订后的5条学习内容的年级分布为:中年级4条,高年级1条。,66,主题内容

27、围绕着小学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应当懂得的伦理规范和遇到的问题设计,其中也包括邻里生活,共分为5条。 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家庭责任分担、家庭经济和消费、家庭矛盾的处理和解决、邻里关系及居住环境的维护。围绕对己、对人和对事三方面展开: “对己”的内容自理,承担,责任感。 “对人”的内容感恩,尊重,关心他人,和睦相处,沟通,谅解。 “对事”的内容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爱护环境。,67,主题三 我们的学校生活,68,修订前,这个主题中共有8个条目。 修订中,我们将意思比较接近的原第3、4两条做了简化,合并为1条。 修订后,共分为7条,年级分布为中年级5条,高年级1条,中高年级通用的1条。为降低难度,其他各条

28、也做了文字调整。,69,主题内容围绕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展开。可以将其归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有关对学校的认识,包括学校环境、设施,机构组成,人员和工作,历史与今天;二是有关学习和学校生活,包括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同学交往,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生活,学校规则等。,70,本部分围绕对己、对人和参与集体生活三方面展开: “对己”的内容珍惜时间,独立学习,诚实学习。 “对人”的内容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尊重人的劳动,诚心、平等待人。 “参与集体生活”的内容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责任,遵守规则、纪律。,71,从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来看,有初步的地图技能(辨别方向、认识图例、识图、画图等)

29、,访问,搜集信息; 从需要形成和发展的意识、能力来看,主要涉及集体生活中的尊重、责任、平等、参与、规则、民主等。,72,主题四 我们的社区生活,73,这其中,有6条是指向中年级的,4条是指向中、高年级的,1条是指向高年级的,共11条。 与原标准相比,条数没有变化,但修订中将原第3条并入第2条,并增加了第9条; 同时对各条的文字进行了梳理、简化,降低了难度。,74,主题的内容以帮助学生了解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为目的。 主题的名称原为“我的家乡(社区)”,考虑到各主题标题表述方式的一致性,做了调整。 为体现社区生活中所包含的社会生活的广泛性,我们将“社区”作为一个上位概念来使用,并从多个方面架构了社

30、区的学习内容。包括:空间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历史的发展变化,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各行业劳动者和生活的关系,商业服务与消费,公共交通和公共秩序,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民风民俗与文化,特殊群体的利益需求与保护,等。,75,本主题围绕对己、对人和参与社区生活三方面展开: “对己”的内容讲文明,有教养,守道德,自我保护。 “对人”的内容尊重人,平等待人,关心、同情弱势群体。 “参与社区生活”的内容认识/保护环境,了解职业/行业劳动,知晓本地社会文化,懂得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参与公益活动。,76,与其他主题相比,这个主题的学习有两个难点需要解决。 一是对社区含义的理解。社区就是区域性

31、社会,社区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区域、地方,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是社会公共生活的载体。把握“三个共同”(共同生活,共同需求,共同参与 )即可。 二是怎样把握本地与他地、教科书内容与学校所在地区的关系 。立足本地区。,77,第9条 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群体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歧视,不抱有偏见。(高),背景 这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需求增加的。 在本条中,我们所说的尊重和平等,更多地指向除了老年人和残疾人以外的各种社会群体。由于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人口的流动,城乡居民之间、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受教育程度

32、的群体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人群之间,其生活状况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有加大的趋势,对比愈发显著。,78,现象 这些对成年人的心理和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得部分人的心灵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以官位和金钱衡量人的地位、价值,“仇富”的极端事件、“炫富”的异化行为时有发生,有些人为了发财不择手段,也有些人会以各种借口排斥异地居民。 借助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社会上的种种事件通过媒体和家长都会传达给孩子,他们难以明白其中的缘由,但往往会受成年人立场的影响。 小学生中,向同学炫耀自己父母有钱、官大,看不起、耻笑外地或农村来的孩子,有意疏远甚至欺侮别人的现象并不少见。,79,链接:流动儿童融入城市面临新挑战

33、中国青年报2012-5-14,第3版,全国流动儿童人数3500万(2009年) 一项调查显示: 19.1%的流动儿童认为农村比城市好 但,88.9%的儿童更喜欢老家 说明: 1,更多的儿童对自己老家的感情没有减退 2,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没有很好地融入自己的生活环境中,80,城市日常生活适应较差 他们很少出去接触校园外的城市生活 对自己的住的环境和邻居的印象消极 与城里同学深度交往缺失 引自打工子弟社会融入项目需求报告,81,建议 我们应当通过身边的事和身边的人帮助学生懂得: (1)人的能力不同、人的社会分工不同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群体之间经济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2)但

34、无论从事怎样的职业、有着怎样的收入或家庭背景,人与人之间权利的平等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 (3)社会资源不是部分人的专利,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有的; (4)以钱财或职位来衡量人的价值,对人歧视或抱有偏见是不足取的。,82,主题五 我们的国家,83,主题的内容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国家,形成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为目的设计的。 主题的名称原为“我是中国人”,考虑到各主题标题表述方式的一致性,我们将其调整为“我们的国家”。,84,本部分内容总体上没有做大的调整。 修订前,为14条。 修订中,主要重新排列了各条目的前后顺序,梳理了各条的文字表述,合并了原第9和10条,第12和13条,将原标准

35、第一主题中有关法律内容的第9条移至本部分。 修订后,为13条。 达成目标的路径是:知识-意识-情感。,85,13条内容涵盖了有关我们国家的基本常识,包括:国土、疆域,行政区划;地区自然环境、自然灾害;民族、文化;古/近/现代历史;当代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国防、法律等。 认识自己的国家对于每一个国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建立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自豪感的基础,也是各国基础教育中受到充分重视的内容。 我们国家历来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品德与社会也将认识祖国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本主题中的条目在各版块中是最多的,每一条目的内涵也极为丰富。,86,期待学生能够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了解一

36、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一些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并能够“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有人认为,要求小学生具有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似乎有些空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不容易理解归属感。,87,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归属感是形成爱国情感的基础,没有归属感也就没有所谓的爱国情感、自豪感。 “归属感”不是一个让学生理解的词汇,而是一种基于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国土、民族、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等的理解,形成的“息息相关”的依恋情结和关心; 一种由“客观存在”变成“主观心愿”的认同和信任; 一

37、种对博大精深文化和坚忍不拔民族精神的仰慕; 一种蕴含在心底里为之奉献的愿望。 它是非常具体的、实在的,可以演化在学生日常生活和行为中的。,88,需注意 小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建立在对基本事实了解的基础上;要形成学生的“国家视角” ;要注意对学生关联性思维方式的培养。 从这一主题起,课程内容的适用年级主要为高年级。 本部分学习的难点在于,每一条的内涵比较丰富,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除了一般的社会常识外,还包括历史、地理、民族、法律等。 虽然各条内容涉及的程度不深、都属于常识性的,但要总体把握这些内容,不犯常识性错误,教师还需做出努力。,89,建议,教师要善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掌握相关的

38、基本知识,无论是平日的看书、看报,或上网、看新闻,教师都要有充实自身的意识。 注意不要将一些道听途说或电视剧里演绎的情节作为真实的事实、确切的知识。 还要关注学生资料信息的来源,帮助他们选择和分辨符合真实的信息。,90,主题六 我们共同的世界,91,主题内容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世界,形成国际理解能力和全球意识为目的。 主题的名称原为“走近世界”,考虑到各主题标题表述方式的一致性以及作为“世界公民”的视角转换之需求,我们将其调整为“我们共同的世界”。 本主题内容总体上没有做大的调整,条目数量也没有增减。修订中主要调整了2和3、7和8条的前后顺序,梳理了各条的文字表述,以使条目间逻辑更清晰,内容要求

39、更具体、明确。,92,本主题内容涵盖了有关世界的基本常识,包括:地理环境和区域,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传统,人类文化遗产,经济、科技发展,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国际组织、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 本主题下的8条内容,按照其相关联程度可以分为:第1、2、3条,地理和文化;第4、5条,经济和科技;第6、8条,和平与发展;第7条,中国与世界。,93,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 充分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村”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形成他们多视角看问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发展运用资料说明和解释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关注。 以此,为学生能够具有国际视野、具有人类关怀,

40、成为自立于世界的中国人奠定基础。,94,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与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这部分是本次修订中改动最大的,我们着重细化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其最主要的理由还是要解决如何使课程标准更好地面向教师,为教师服务的问题。 为此,改变了过于原则、过于理论、概念化的表述,使建议变为教师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建议。,95,在教学建议中,较为详细地阐释了每一条教学建议,以列举的方式解释了对如何设计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能力;拓展教学空间,并对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几种需要加以重视的教学活动的特点、目的和组织方式等做出了说明。 在评价建议中,加入了“评价的实施和反馈”

41、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评价和有效运用评价的反馈功能。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系统梳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课程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结合起来,既帮助教师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又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96,有关教学和管理的几点建议,首先熟悉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的含义,改变那种只看教材的做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标准教学建议中所提出的: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学会将长远发展目标分解为一节课、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评价中,特别要注意不能仅以纸笔测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不能以此评价学生的行为水平。要学会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学习过程做出评价。,97,注

42、重和加强课程管理和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建立兼职教师的教研制度 校内-校与校合作开发教学资源 组织开展评课、赛课活动 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 不要让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成了“让路课”、“搭头课”、“剩闲课”、“某些人评职称捷径课”,98,作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不断被边缘化、生存环境并不宽松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坚守 在各种观点纷繁、各种理论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需要思考、清醒地辨别 我们处在时代转型的关口,承前启后。需要有远见和前瞻的能力,99,一起讨论、思考,关于生活论德育(鲁洁 2003年) 从知性德育走向生活德育 “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

43、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 (鲁洁),100,关于智育和德育的区别,鲁洁简要归纳为:,“智育是知道了” 课堂教-学 对象,内容,方法,结果,检测 “生活德育是去做 ”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能否实现?所需要的条件(时间,空间,教师的支配力,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责任心),101,我们为什么要再三强调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德育课程、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为什么要构建新型课程,实现教育上的突破?社会转型期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核心公民素养的教育,创造新时代的公民教育。,102,回顾: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公民教育的诞生,191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子民、臣民

44、的身份转变,国民的诞生 1919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编订公民教材案。1922 年该会拟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始把公民科列入中小学课程。1924 年江苏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发起全国公民教育运动。1926 年江苏教育会组织公民讲习会,制定公民信条:发展自治能力,养成互助精神,崇尚公平竞争,遵守公共秩序,履行法定义务,尊重公有财产,注意公众卫生,培养国际同情;议定每年5 月3 日至5 月9 日为公民教育运动周。至此,公民教育思潮盛极一时。,103,从100年前到今天 公民教育在我国曲折的发展历程,1923年的课程设置中,第一次开设了公民课。(与历史、地理、卫生并列,合称:社会)设计者:杨贤江

45、 1929年,社会课主题“生命、生活、生存、生计”;初中以上开设党义课 1932年,小学分设公民训练、社会课;初中以上开公民课,104,1952年,中学开设社会常识,政治常识 1955-56年,学习苏联高中增设开设了宪法课 1957年,改为政治课 1963年以后,初中以上开设政治课 1981年,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初中以上开设政治课 1996年,小学4-6年级开设社会课 2002年,小学开设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105,共和国教科书编辑宗旨 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 守法合群之德义 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 与专制王朝臣民之区别 道德不同于政治,具有稳定性、

46、规范性、全社会性为什么会有普适价值 学者资中筠如是说,106,发展(公民)教育 联合国1975年定义,“发展(公民)教育”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107,公民教育:让孩子学会参与、学会分享 崔 武 http:/ (2010-11-10 14:41:19),最近在网上遇到一位教师,告诉他,我们几个律师最近在和南京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进行公民教育的合作。作为从教已十年的中学老师,他竟问我什么是公民教育?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确实,很多教师埋头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有的教了一辈子,

47、还不知道现代社会要培养什么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因此,我有必要先对大家进行一番公民教育的推广。,108,要了解公民教育,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公民。公民与私民、臣民、人民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公民,就是你我他平等、互助、利益兼顾。在中国,从臣民,到人民,再到公民,走过一段崎岖曲折的路。公民教育首先是让每个人既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生活;又能参与集体生活,与他人平等沟通、有效协商、积极诉求、达成共识。,109,我们的教育,就要因应主权在民的时代变局,培养具有权利意识和责任担当,兼具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能力与美德的合格公民。,110,公民教育必须对症下药,从以下几个内容对孩子进行参与、分享能力的培训:普

48、及公民知识(如公民、权利、义务、家庭、国家、社会、政府、社团、政党、宪法等基础知识);训练公民技能(如沟通、协商、演讲、谈判、开会、立约、结社、发明、创造等能力与方法);培养公民素养(如私人生活中的道德与自律,公共生活中的合作与妥协);张扬公民价值(如平等、自由、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权、和平、科学等)。,111,全球化的进程在修改着我们每个人的体验 表达的困惑、浅薄、贫乏 人的距离近,心却远 人的主体性产生了危机 人的生活人让位给了物质,沉溺于消费、消遣、消闲文化 人没有历史意义的现代化 作家章诒和如是说,112,(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一个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科技在开放可能性。但是人没有做好选择的准备,追求自由还是逃避自由? 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必然让人弱化、物化,但必须学会选择才能面对。 台湾学者杨照如是说,113,让人们去遵守某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 使社会的发展按部就班地进行 要促使人们找回那个已经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 要使人们拥有世界,拥有自己 德育专家鲁洁如是说,114,谢谢倾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