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心理应激.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38544 上传时间:2019-08-13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4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心理应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六章心理应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六章心理应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六章心理应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六章心理应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心理应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心理应激.ppt(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心理应激,第一节 概述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1.1936年,加拿大学者塞里(Selye.H)认为指机体对伤害性 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2.1968年,拉泽鲁斯(Lazarus)认为心理应激是个体对外界环 境有害物、威胁、挑战经认知、评价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 和行为反应。 3.现代应激理论将其定义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认知、 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 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看作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包括引起机体应激的生物、心理、社会刺激(应激源)个体对不良刺激和应激情境的反应(应激反应);刺激物与机体之间的互动(中介机制);个体对应激过程的应

2、对(应对过程)。关于应激,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 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拥挤、迁居等。 (2)应激是一种反应 应激是个体对刺激或应激情境所作 的应答反应,它导致个体各种机能的变化,且个体能够体验到这些变化。 (3)应激是刺激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现代应激理论 将应激过程分为输入、中介、反应、应对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4)应激是机体对内在和外在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 应对 能力和技巧是决定机体是否产生应激及应激强度的 重要因素。,二、应激源,1.概念 应激源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能引起心理及或生理反应的刺激或情绪。

3、2.种类 (1)躯体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 (3)社会性应激源,第二节 应激的中介机制,1.概念 是指机体将传入信息(应激源或环境需求)转变为输出信息(应激反应)的内在加工过程,是应激的中间环节。包括心理中介机制和生理中介机制。 2.心理中介机制(认知评价或觉察) 一般情况下,将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分为两类,既积极的评价和消极的评价,产生积极的应激和消极的应激。 应激的评价过程即是通过原发和继发性评价,衡量全部潜在应激情境因素,运用人格归因及应对能力对潜在应激源做出再评价,确定是否应激。 Lazarus(1993年)认为时间和空间因素可影响认知评价和应对能力。,3.生理中介机制 (1)

4、应激生理中介涉及的中枢区域 Chrousos 和Gold(1992)提出“应激系统”的概念,用以说明应激刺激与反应间的神经与体液变化。“应激系统”是指协调一般性应激的中枢结构及外周效应器和有关的神经分支。 (2)应激生理中介的主要途径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是应激反应的重要功能途径 。 心理应激过程的分子机制是:心理应激 脑神经元释放递质和内分泌腺分泌应激激素(第一信使)靶细胞内第二信使激活。cAMP、甘油二酯、Ca+(第二信使)作用于靶细胞核内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第三信使),此时转录生成的mRNA逸出细胞核到胞质翻译成fos、Jun等含磷酸蛋白质表达出应激功能。,第

5、三节 应激反应,一、概念 当个体觉察应激源的威胁后,就会通过心理和生理中介机制产生心理、生理反应,这种变化称为应激反应。 1.应激的心理反应 可分为积极的心理反应和消极的心理反应。 积极的心理反应是指适度的觉醒水平,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调整及适度的情绪紧张度。 消极的心理反应包括过度警觉导致的紧张焦虑、过低或过高的情绪张力,兴趣降低,放弃责任等。包括: (1)认识反应 (2)情绪反应 (3)行为反应 (4)自我防御反应,2.应激的生理反应 应激源作用于人体时,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信息接受、整合,传递至下丘脑,下丘脑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增加心、脑、骨骼肌的血流供应。

6、同时,下丘脑分泌的神经激素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广泛影响体内各系统的功能。 应激生理反应动态发展的三个阶段 ( Selye.H): 第一阶段(警戒期):表现为体重减轻、肾上腺皮质增大。 第二阶段(抵抗期):表现为体重恢复正常,肾上腺皮质变小,淋巴腺恢复正常,激素水平恒定。 第三阶段(衰竭期):表现为肾上腺增大,最终耗竭。体重再次减轻,淋巴系统功能紊乱,激素再次增加,然后耗竭。 3.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1)应激源的性质 (2)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指个体对应激事件所抱有的态度和信念。,(3)人格因素 人格特征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决定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方式和强度及所采取的应对技巧。 (

7、4)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受到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或援助。 (5)应对能力 恰当评估应激事件和自己的应对能力,并能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能较好地适应和应对应激源。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或对应激事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而导致不能很好地应对应激事件者,则应激强度高。,应激反应的主要表现,行为表现 生理表现 情绪表现 工作能力或效率下降 血压升高 焦虑或急噪不安 判断力降低、失误增多 肌肉紧张或僵硬 紧张感 思维缓慢或停顿 心跳、呼吸加快 易激惹 记忆力降低 手心出汗或发冷 恐惧、多疑 注意力下降或难以集中 紧张性头痛 倾诉增多 创造性工作能力下降 胃痛 抑

8、郁 开始或增加饮酒或药物 低热 哭泣 吸烟或喝咖啡 食欲下降 冲动、敌意、争斗 生病或不适频率增加 尿频 自残或毁物 疲乏、缺乏活力与兴趣 睡眠困难或易醒 内疚、自责、自杀倾向 发生事故的频率增加 休息不好或萎靡不振 无价值感 生病或不适频率增加 疲乏、缺乏活力与兴趣 发生事故的频率增加,4.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适度的心理应激可以提高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适应能力,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促进人格的成长与发展及身心健康水平。 但是,持久而强烈的应激、长期的紧张和困扰,可导致交感-肾上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活化而产生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 从发展的观点看,不良的生活环境或

9、应激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导致发展缓慢或停止,引发各种情绪、认知和人格问题,并影响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能力,甚至出现发展危机 。 成人后,应激可破坏原有的心理平衡,出现心理功能失调,导致神经症、性偏好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障碍,严重者可导致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 老年人若遭遇孤独、创伤等事件,可导致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第四节 应对,一、应对的概念 应对是个体处理应激情境的种种认知行为努力。应对一词由“cope”变化而来,其原意为:个体有能力或成功地对付环境的挑战或处理问题。 lazaruas的定义是:应对是个体为实现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

10、而做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 目前不少学者认为,应对应包括有意识应对和无意识应对的更广泛的范畴。从发展的观点看,个体首先发展了无意识的应对过程,然后,才发展有意识的应对技巧。这两种应对技巧在功能上有所不同,个体对其改变和调控的程度也存在差异。,二、应对的分类,从应对活动的主体角度看,应对涉及个体的心理活动(如再评价)、行为操作(如回避)和躯体变化(如放松);从应对活动和应激过程的关系看,应对涉及应激各个环节,包括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和心身反应;从应对活动的指向性来看,有针对问题的应对和针对情绪的应对。 1. lazaruas的分类 lazaruas等(1980年)对应对提出了三种

11、基本类型:积极的认知应对 ;积极的行为应对 ;回避应对 。 2. Folkman 和Lazarus的分类 Folkman 和Lazarus (1966年)提出应对类型分为问题指向性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和情绪指向性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 3. Moos和Schaefer的分类 分为认知性和行为性两类,然后考虑应对取向性因素,出认知探索型、行为探索型、认知回避型、行为回避型四大类。,三、应对的评估,应对是心理应激过程中的重要中介因素,与应激的强度和结果密切相关。 目前,对应对的评估主要采用自我报告、半结构式访谈、他人报告和行为观察等方

12、法。其中,根据自我报告和他人报告的研究和相关分析较多,而根据半结构式访谈和行为观察的研究相对较少,标准化程度也较低。目前,国内正式出版的应对方式测量工具有以下几种。 1.应付方式问卷 适用于14岁以上的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人 2.防御方式问卷 适用于正常人和各种精神障碍。 3.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4.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5.医学应对问卷 另外,应对方式还包括个体利用和获得社会支持的多少。国内已有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可供应用。,应激处理对策,由于现代应激学说是心身障碍的主要理论基础,因此,应激处理对策也就成为干预心身障碍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应激处理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应激的强度来维护心身健康,这种处理模式的核心称为“重组”(reorganize),包括再思(rethink)、降低(reduce)、放松。 1.再思 也即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2.降低 即降低应激源的影响。主要措施包括消除、回避、 改变。 3.放松 主要指心理放松,使思维和情绪恢复平静。 4.释放 应激使机体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能量动员,扰乱机体内稳态从而损害机体健康。 5.重组 重组是指将上述各种手段结合起来,重新改建新的生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