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39021 上传时间:2019-08-1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0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2,3,内凝系统 外凝系统 a 、a等 a 选择通路 传统通路 a a PL Ca2 Ca2 凝血酶原 凝血酶 a Ca2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稳定的纤维蛋白,一、凝血、抗凝和纤溶,胶原,TF组织因子 PK激肽释放酶原 K激肽释放酶 HK高分子激肽原 PL膜磷脂,K PK,HK,Ca2,凝血酶原激活物,a a PLCa2,TF a Ca2,a,4,机体的凝血功能,作用:TF入血形成TF-Ca2+-,激活为a, 启动外凝系统,启动凝血瀑布反应。,一、凝血、抗凝和纤溶,组织因子 tissue factor TF,本质:263个氨基酸构成的跨膜蛋白,来源:分

2、布全身各组织细胞,尤以肺、脑、 胎盘及前列腺组织中含量最丰富。,5,血小板GPIIb/IIIa激活,纤维蛋白原搭桥, 血小板聚集,一、凝血、抗凝和纤溶,血小板(platelet)在凝血(cruor)中的作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vWF-胶原,粘附血管,血小板激活:,血小板伪足收缩加固血栓,血小板负电荷外漏浓缩、局限凝血因子,产生 凝血酶。,血小板骨架蛋白再构筑,血小板扁平、伸展聚集,6,机体的抗凝anticoagulation功能 细胞抗凝: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凝血物质的 吞噬、清除作用,血浆中的抗凝物质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 抗凝血酶 ( AT- ) antithromb

3、in 肝素,一、凝血、抗凝和纤溶,体液抗凝:,7,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1)化学本质:276个氨基酸构成的糖蛋白,2)产生部位: 主要有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巨噬细胞 和某些恶性肿瘤细胞也可合成 。,3)存在形式:游离型、结合型,4)作用:游离型TFPI,抑制a、a,8, Fa-TF中a再与复合物中 TFPI的K1区 的丝氨酸残基结合成Fa- TFPI- Fa-TF 四合体,使a-TF失活。, TFPI的K2区的精氨酸残基与Fa结合成 Fa- TFPI复合物,抑制Fa的活性;,9, 抗凝血酶( AT- ),化学本质:糖蛋白,分子量:60000,产生部位: 主要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4、作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0,一、凝血和抗凝和纤溶,凝血活 蛋白C 性降低 蛋白S 活化蛋白C 灭活 a a,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TM,凝血酶原,蛋白C(PC)系统,内皮细胞表面,蛋白C、蛋白S及血栓调节蛋白的作用,(APC),11,一、凝血、抗凝和纤溶,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纤溶系统 fibrin dissolve system,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酶抑制物 (+) (PAI),(+),(),外源性激活途径 内源性激活途径,tPA uPA,K、 Fa 、Fa、凝血酶,12,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抗凝和纤溶中的 作用,13,14,是指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

5、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凝血酶增加,在微循环中形成广泛微血栓,从而导致的以凝血功能失常为基本特征的病理过程。,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二、概念concept,15,phase,继发性纤 溶亢进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凝血酶增多微血栓形成,无出血,凝血因子、血小板消耗,纤溶系统激活,出血,纤溶酶增多FDP形成,明显出血,16,三、原因和机理,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原因 组织损伤:严重创伤、大手术;产科意外等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大量释放, TF-Ca2+-a形成启动外凝

6、系统, 产生的凝血酶反馈激活F、F、F、F 等扩大凝血反应, 恶性肿瘤、病变器官组织的大量坏死,机制,17,三、原因和机理,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原因, 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降低 内皮细胞损伤胶原暴露,PK-F-HK-F 形成,激活激肽和补体系统促进DIC发生, 内皮细胞可释放大量TF启动外凝系统, 机制,缺氧、酸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 严重感染、内毒素等,18,机制: RBC内ADP释放血小板激活 RBC膜磷脂浓缩、局限凝血因子 白细胞破坏或激活 原因:白血病放、化疗和感染 机制: WBC破坏释放组织因子 WBC激活表达组织因子,三、原因和机理, 血小板激活, 血细胞的大量

7、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红细胞破坏,原因:异型输血、疟疾等,19,三、原因和机理, 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蛋白酶释放,胰蛋白酶,凝血酶原 凝血酶,斑喹蛇毒含两种促凝成份, 蛇毒,锯鳞喹蛇毒,激活 加强的活性,凝血酶原 凝血酶,20,诱 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血液高凝状态,肝功能严重障碍,微循环障碍,纤溶抑制剂不适当应用,四、诱发因素,21,四、诱 发 因 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原 因: 功能抑制 如内毒素、毒性物质的抑制作用, 功能被 “ 封闭 ” 大量吞噬坏死组织、细菌等,22,全身性施瓦茨蔓反应 GSR (General Shwartzman Reactio

8、n),四、诱 发 因 素,动 物,二氧化钍,小剂量内毒素,24小时,小剂量内毒素,小剂量内毒素,DIC,23,四、诱 发 因 素,全身性施瓦茨蔓反应 GSR (General Shwartzman Reaction),家兔,二氧化钍,第一次注射 小剂量内毒素,家兔萎靡 食欲不振,第二次注射 小剂量内毒素,家兔血压休克 微血栓形成,(DIC),诱发DIC,(封闭),(于第一次注射24h后),24,四、诱 发 因 素, 肝合成抗凝物质功能降低 肝灭活凝血物质功能降低 肝功能障碍的病因激活凝血因子 肝细胞坏死释放大量组织因子, 肝功能严重障碍,25,四、诱 发 因 素, 血液高凝状态, 抗磷脂综合征

9、, 酸中毒, 妊娠,26, 妊娠三周开始孕妇血液中血小板 及凝血因子、 、等逐渐增多。, 同时AT-、t-PA、u-PA, 胎盘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血液渐趋高凝状态,故产科意外时, 易发生DIC。, 妊娠,27,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凝血因子的酶活性升高,肝素的抗凝活性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加强, 酸中毒,28,四、诱 发 因 素,血清中高滴度抗磷脂抗体: .损伤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膜,使负电 荷膜磷脂暴露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抑制蛋白C的活化或抑制活化蛋白C的活性。 .使蛋白S减少。,抗磷脂综合征 APS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29,四、诱 发 因

10、素, 微循环淤滞: 红细胞聚集;血小板粘附、聚 集、酸中毒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微循环血流减少: 清除凝血及纤溶产物能力 降低,促进DIC发生。 巨大血管瘤: 血流缓慢,出现涡流,内皮细 胞损伤。, 微循环障碍, 纤溶抑制剂的不适当应用,30,五、机能代谢变化, 常为DIC患者的最初表现 有多部位出血的倾向 出血程度不一 用原发病难以解释, 出血 hemorrhage, 特 点,31,五、机能代谢变化,.激活机理 因子激活,激肽释放酶(K)增多, 激活纤溶酶原 变性、坏死组织时释放纤溶酶原 激活物 缺血、缺氧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 发生机理, 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纤溶系统激活

11、,32, 水解纤维蛋白原 水解凝血因子、 、凝血酶、a等,.纤溶酶的作用, 水解纤维蛋白,33,五、机能代谢变化, FDP的形成 (FDP/Fg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34,经纤溶酶作用产生:X 、Y 、D 、E 各种二聚体片段、多聚体片段,.FDP的形成过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 经纤溶酶作用产生:X、Y、D、E,纤维蛋白(fibrin,Fbn),35, 抗凝血酶作用: Y、E片段的作用,.FDP的作用, 抑制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X、Y、D片段的作用, 抑制血小板作用 大多数碎片有此作用

12、,36, 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 试验) (plasma protamin paracoagulation test ),. FDP片段的检查,鱼精蛋白 鱼精蛋白- FDPX复合物形成 Fbn游离 纤维蛋白单体 自我聚合 在血中凝固,DIC患者 FDP - X- Fbn复合物形成 溶解于血浆,37, D-二聚体检查 D-dimer DD,在原发性纤溶时,纤溶酶分解纤维 蛋白原,不产生D-二聚体,在继发性纤溶时,纤维蛋白增多, 产生D-二聚体,. FDP片段的检查,38,五、机能代谢变化, 机理:全身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导致 器官缺血性功能障碍, 器官功能障碍 dysfunction of

13、organ, 表现: 与累及脏器有关 肾上腺皮质出血 华-佛综合征(Waterhouse syndrome),垂体出血坏死 席-汉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39,五、机能代谢变化, 微血管舒张,通透性增高: 凝血、纤溶、激肽、补体系统激活, 组胺、 激肽增多及FDP的作用, 休克 shock, 血容量减少:广泛出血, 心输出量减少: 回心血量减少 受累心肌损伤,收缩力降低,40,五、机能代谢变化,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特征: 裂体细胞 schistocyte (红细胞碎片), 机理: (1)RBC粘着

14、、滞留或挂在纤维蛋白细丝,网孔上,由于血流冲击,RBC扭曲、 变形、破裂。,41,42,(2)血栓阻塞血流,RBC通过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间隙被“挤压”出血管外,,(3)引起DIC的因素使红细胞脆性增加, 机理,RBC扭曲、变形、破裂。,43,由于微血管病变,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红细胞流过网孔时,被网丝粘着、切割、挤压,引起碎裂,外周血中可出现各种裂体细胞,而裂体细胞脆性高,易发生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概念,44,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Pathophysiologic principle of DIC therapy, 治疗原发病 防治DIC的根本措施, 改善微循环,扩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解除血管痉挛,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45, 重建凝血和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抗凝剂:肝素, 纤溶抑制剂:6氨基己酸, 补充凝血物质:,如:新鲜全血、新鲜血浆、凝血因子, 浓缩的血小板悬液等。, 维持与保护脏器功能,46,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