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生物学(第八讲).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45608 上传时间:2019-08-1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30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处理生物学(第八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水处理生物学(第八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水处理生物学(第八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水处理生物学(第八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水处理生物学(第八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处理生物学(第八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处理生物学(第八讲).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3.2 水生微生物生态系统 微生物生态系统: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存的微生物与环境条件(包括 动植物)之间通过能量、物质、信息等联系而组成具有 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系统。 如:活性污泥微生物生态系统 “生物膜”微生物生态系统等。 一、水体中的微生物 (1)水体中微生物的来源: 水体中固有的微生物, 来自土壤的微生物, 来自空气的微生物,来自生产和生活的微生物。 (2)水体中微生物的群落: 海水微生物群落, 淡水微生物群落。 二、水体自净和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 (1)水体自净 水体自净:河流(水体)接纳了一定量的有机污染 物后,在物理的、化学的和水生物(微生物、动物 和植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得到

2、净化,水质恢复 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这叫水体自净。 自净容量:是指在水体正常生物循环中能够净化有 机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自净过程:污染物被稀释或沉淀,微生物作用,水 体自净的完成,溶解氧恢复。 自净过程: 污染物被稀释或沉淀,微生物作用,水体自净的完 成,溶解氧恢复。 河流污染对水生物的影响 衡量水体自净的指标 nP/H 指数:这是一个很方便的指标,P 代表光 合自养型微生物,H 代表异养型微生物,两者的比 即 P/H 指数。 P/H 指数反映水体污染和自净程 度。 n氧浓度昼夜变化幅度(氧垂曲线):水体中的溶 解氧由空气中的氧溶于水而得到补充,同时也靠光 合自养型微生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得到

3、补充。对于 后一个氧的来源,阳光的照射是关键因素,夜晚由 于光合作用停止,会使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下降,造 成白天和夜晚水中溶解氧浓度的差异。 P/H 指数高,则溶解氧昼夜差异大,溶解氧浓 度昼夜差异增大即完成自净过程。 (2)水体污染和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 水体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水体污染后,其中的微生物将发生变化,这与污染 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密切关系。 污化系统: 污染物排入水体后水质发生一系列变化,接近污染 源往往污染较严重,因河水有自净能力,随距离增加河 水逐渐净化。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将水体划分为一系列 的带:多污带、a-中污带、-中污带和寡污带。 n多污带 n多污带位于排污口之后的区段,水

4、呈暗灰色, 很浑浊; n含大量有机物, BOD 高,溶解氧极低(或无 ),为厌氧状态; n在此处,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 H2S、CO2和 CH4 等气体; n水生生物的种类很少,以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为主。 na-中污带 na-中污带在多污带的下游,水为灰色; n溶解氧少,为半厌氧状态,有机物量减少, BOD 下降; n水面上有泡沫和浮泥,有 NH3、氨基酸及 H2S ; n生物种类比多污带稍多。 a-中污带处细菌数量 较多,有蓝类和原生动物出现。 n-中污带 n-中污带在 a-中污带之后,水的浑浊度降低; n有机物较少, BOD 和悬浮物含量低,溶解氧 浓度升高; n由于 NH3 和 H2S

5、 分别氧化为 NO3- 和 SO42- , 两者含量均减少。 n此处的细菌数量减少,藻类大量繁殖,水生植 物出现。-中污带处,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及 昆虫出现。 n寡污带 n寡污带在-中污带之后,它标志着河流自净过 程已完成; n有机物全部无机化, BOD 和悬浮物含量极低 ,H2S 消失; n细菌极少,水的浑浊度低,溶解氧恢复到正常 含量。 n寡污带的指示生物有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 物、水生植物及鱼。 水体有机污染指标: nBIP 指数 BIP = A:有叶绿素的微生物数, B:无叶绿素的微生物数。 值越高,表明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越高。 BIP 值 水质评价 0 8 清洁水 8 20 轻度污

6、染水 20 60 中度污染水 60 100 严重污染水 n细菌菌落总数(CFU) 细菌菌落总数: 是指 l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 37 培养 24h 后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 它用于指示被检的水源水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 在饮用水中所测得的细菌菌落总数除说明水被生活 废物污染程度外,还指示该饮用水能否饮用。 但水源水中的细菌菌落总数不能说明污染的来源。 因此,结合大肠菌群数以判断水的污染源和安全程度更 全面。 n总大肠菌群(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群) 粪便污染是水体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主要来源,大肠 菌群数量的表达有两种方法: n一是“大肠菌群数”,亦称“大肠菌群指数”,即 1L 水中所含大

7、肠菌群数量; n另一方法是“大肠菌群值”,为水样中可检出 1 个大肠菌群的最小水样体积(毫升数)。 n两者的关系为: 大肠菌群值 = n微型生物监测 水体中的微型生物,包括原生动物、藻类及微型后 生动物,与水体污染情况有着密切关系。 采用 PFU (Polyurethane Foam Unit,简称 PFU)的方法,对水体内的微型生物富集后进行测定。 本方法采用含有人工基质的一定大小的聚氨酯泡沫 塑料块群集水体中的微型生物群落,在水中暴露一定时 间后,把 PFU 内的水(含微型生物群落)挤出来,置 于烧杯中,测定微型生物群落中各种结构功能参数,根 据参数的变化,评价水质。 (3)水体富营养化

8、水体富营养化: 在水体中,一般氮和磷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在 贫营养的水体中,由于营养物质(主要是氮、磷)有 限,水体内自养型的藻类生长受到限制,水质保持比较 清洁的状态。但由于某些因素,特别是人类的活动,使 营养物质随着排入的污染物质大量进入水体,结果造成 水体中的藻类过量繁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 当氮达到0.3mg/L 以上和磷达到 0.02mg/L 以上 时,水环境最适合藻类的生长,出现富营养化。 当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时,藻类大量繁殖,但是藻类 的种类很少,往往以蓝藻(蓝细菌)占优势,主要是微 囊藻属、腔球藻属和鱼腥藻属等。 营营养状态态总总磷 ( mg/L ) 无机氮 ( mg/L )

9、营营养状态态总总磷 ( mg/L ) 无机氮 ( mg/L ) 极贫营贫营 养0.11.5 中营营养0.01 0.030.3 0.65 水域营养状态的分类 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 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有: n观察蓝藻等指示生物; n测定生物量; n测定原初生产力; n测定透明度; n测定 N、P 等营养物质。 一般将五方面的指标综合起来对水体的富营养 化状态做出全面、充分的评价。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对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要求氨氮控制在 15mg/L 以下,总磷控制在 lmg/L 以下。 发生富营养化的过程和机理十分复杂,目前人们的 认识还很少,需要加强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探索其 发生的机理,

10、及时预报,减少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 的损失。 三、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 n一种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对另一种生物产生有利 的影响,或相互有利; n一种生物的对另一种生物产生不利的作用,或相 互有害; n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无重要的或有意义的相互 影响。 (1) 互生关系 : 两种不同种的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方为另一方提 供有利的生活条件。彼此又能单独生活。 如:氧化塘中的藻类和细菌。 CO2+光 O2 好氧细菌无机物,二氧化碳 废水中的有机物 藻类 (2) 共生关系: 两种不同种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形 成一个相互分工的生理整体不能分开。 (3)

11、猎食关系 :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料。 例如,原生动物和细菌间。 原生动物吃掉一部分细菌,促进生物的凝聚作用, 使出水清澈。但细菌被吃过多或活性污泥的结构破坏过 大,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4)寄生关系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取得营养用以生 长和繁殖。但使后者生长受到影响。 如:细菌和噬菌体。 (5)拮抗关系 一种微生物产生不利于另一种微生物生存的代谢产 物,该代谢产物能使另一种微生物生长受抑制甚至死 亡。 例如:青霉产生青霉素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第四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基因工程 4.1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一、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是指生物的亲代传递给其子代一套遗传信息的特性

12、。 变异:生物体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某些遗传信息发生 变化,称为变异。 遗传型:生物体所携带的全部遗传因子或基因的总称。 表型:具有一定遗传型的个体,在特定的外界环境中,通过 生长和发育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形态和生理特征的总和。 饰变:同样遗传型的生物,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会呈现不 同的表型。(不能遗传) (1)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 n细胞水平:大部或几乎全部DNA都在细胞核或核 质体中。 n细胞核水平:除了核或核质体外,在细胞质中还存 在着一些能自主复制的另一类遗传物质,广义地讲 ,它们都可称作质粒。(抗药性因子,R因子) n染色体水平:不同生物体在一个细胞核内,往往有 不同数目的染色

13、体。 n核酸水平: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 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n基因水平:在生物体内,一切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 遗传功能单位,都可称为基因。 n密码子水平:遗传密码就是指DNA链上各个核苷 酸的特定排列顺序,每个密码子是由三个核苷酸顺 序决定的,它是负载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起读”:AUG, “终止”:UAA, UGA, UAG。 n核苷酸水平:DNA 组分中,都只有腺苷酸(A MP )、胸苷酸(TMP)、鸟苷酸(GMP)和胞苷酸 (CMP)4 种脱氧核苷酸。RNA中,A、G、C、 U。 (2)基因突变 突变:就是遗传物质中的核苷酸顺序突然发生了 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 突

14、变包括基因突变(又称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两类。 基因突变:是由于DNA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 基发生改变而引起的。 染色体畸变:是 DNA 的大段变化(损伤)现象, 表现为染色体的添加即插入、缺失、重复、易位和倒 位。 n基因突变的特点: n不对应性; n稀有性; n自发性; n独立性; n诱变性; n可逆性; n稳定性。 n 突变的机制: 凡能显著提高突变频率的理化因了,都可称为诱变剂。 n诱变机制: 碱基对的置换(转换、颠换), 移码突变, 染色体畸变。 n自发突变的机制: 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的诱变, 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物的诱变。 突变的机制 (3)突变与育种 n自发突变与育种: 从生产中

15、选育; 定向培育优良菌种(驯化)。 法国的卡尔密脱(Calmette)和介林(Guerin) 两人曾把牛型结核杆菌接在牛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 上,他们坚韧不拔地连续移种了 230 多代,前后用了 13 年时间,直至1923 年才终于获得显著减毒结核杆 菌卡介苗(BCG)。 n诱变育种: 是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 细胞群,促进其突变频率的大幅度提高,然后设法采用 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育种 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生产实践或科学实验之用。 二、基因工程原理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是把来自不同性状的个体细胞的遗传物质 转移到一起,使基因重新

16、组合,产生新品种。 n转化: 受体细胞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 DNA 片段,并 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里,从而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 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 转化全过程示意图 n 转导: 以完全或部分缺陷噬菌体作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 DNA 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胞中去,并使后者发生遗传变 异,这种现象称为转导。 n普遍性转导: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菌体任何 DNA 片段的“误包”。 n局限性转导: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 菌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 n结合: 供体菌和受体菌之间直接接触,前者的部分 DNA 进入后者细胞内,并与其核染色体发生交换、整 合,从而使后者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这种

17、现象称为 结合,也称为杂交。 n原生质体融合: 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原生 质体发生融合,进而发生遗传重组,并产生同时带有双 亲性状的融合体的过程。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杂交方法 所面临的远缘杂交障碍。 (2)基因工程原理 基因工程: 是用人为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 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切割后,把它 和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导入某一受体细 胞中,从而获得一种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 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步骤: 基因分离,体外重组,载体导入,复制、表达,筛 选、繁殖。 (3)基因工程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造出许多对 污染物具有降解功能的微生物,并在一些领域中得到成 功的运用。 A B A BA C B C 3种不同的降解质粒接合在同一受体假单胞菌中的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