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教学教案.doc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3349126 上传时间:2019-08-15 格式:DOC 页数:211 大小:58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教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1页
马克思主义教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1页
马克思主义教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1页
马克思主义教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1页
马克思主义教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教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教学教案.doc(2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录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二、认识

2、的本质与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

3、中的作用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三、资本主义所有制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三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资本

4、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一、

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一节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一、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三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二、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记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

6、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教学要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影响力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威力,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美好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民族复兴之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立志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需要有宽广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和高远

7、的理想,需要关心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需要对宇宙、社会和人生有深刻的思考,为此就需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此外,马克

8、思主义还包含着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诗、融会贯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

9、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中,来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10、识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11、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第一,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不仅没有改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且使工人成为机

12、器的附庸。资本家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廉价雇佣女工和童工等手段,拼命压榨工人血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加剧。第二,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曾多次发生局部性经济危机,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1836年和1847年又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一次危机都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令人困惑的是:财富的增加却伴随着贫困的扩散,生产的发展却引起经济危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应如何认识这些怪现象?如何说明资本主义这个“怪物”?人类的未来在哪里呢?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13、。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的反抗,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6年英国爆发了长达十余年、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的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

14、潮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思想家求索时代课题的尝试,他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比如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等。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不只这些,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等。面对时代提出的“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课题,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无能为力。他的热衷于赞美资本主义,对尖

15、锐的社会矛盾视而不见,而且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又使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威胁,因而政治立场更趋保守和反动,竭力为资本主义辩护。时代课题吸引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工人运动召唤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胸怀伟大理想的年轻思想家以自觉的历史担当,迎接时代的挑战,成为新理论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是19世纪的德国人,都出生在当时普鲁士王国的莱茵省,那是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马克思先到波恩大学,后到柏林大学读书。他博览群书,并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为莱茵报投稿并成为该报编辑,在报纸上为穷苦农民的利益辩护,反对封建专制压迫。报纸被查封后,马克思前往巴黎,接

16、触到新的思潮,同时参与了工人运动。恩格斯于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中学没有毕业就不得不遵从父命去学习经商。但他酷爱学习,通过自学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在英国经商期间,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英国工人阶级当时的状况,并参与工人运动。从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卓越的个人才华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全有可能跻身所谓的“上流社会”,求得令人羡慕的个人前程。但是,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充满荆棘和坎坷的革命之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先知先觉的圣人,他们从小面对的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现实世界,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也曾接受过那个时代的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

17、弊端和劳动群众渴求解放的呼声,促使他们立志进行社会变革,并走上求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他们通过不倦的理论求索和实践体验,特别是通过对工人生活和斗争的考察和总结,实现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彻底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在1844年2月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他们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此前他们曾有过一面之缘,但这次会面使他们发现彼此的基本观点完全一致,并从此开始了毕生的合作。他们先是在巴黎合写了神圣家族一书,接着又在布鲁塞尔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后者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

18、史观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的邀请,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其起草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一-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候,正值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投身于这场规模巨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为了阐明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策略,指导工人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回到德国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报纸停刊后,他们到革命地区活动,恩格斯还参与了起义并受到通缉。革命失败后,他们流亡英国,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经验,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后来,马克思留在伦敦开

19、展理论研究,指导革命运动,恩格斯去曼彻斯特进入父亲合股的企业,从经济上对马克思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从事理论研究和革命活动。马克思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撰写了资本论手稿并出版了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19世纪60年代,当沉寂多年的欧洲工人运动再次兴起的时候,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于1864年9月在英国成立。马克思是协会的灵魂,为协会起草了大量重要文件。1871年3月,巴黎工人起义并成立巴黎公社,马克思代表第一国际写出了著名的法兰西内战,高度赞扬了巴黎工人的伟大创举,科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该

20、书与几年后他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一起,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8761878年,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长期繁重的工作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但他即使在多病的晚年,也没有停止奋斗。他一边为各国工人运动担当顾问,一边继续写作资本论,同时还向新的知识领域进军,阅读了大量人类学和历史学著作并作了数量庞大的笔记。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承担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并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895年8月5日,恩格斯与世长辞。(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9世

21、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出现资本垄断的局面,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有利形势。俄国在经济上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以后,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仍带有封建农奴制的残余,从而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无产阶级、农民群众与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相互交织,资本主义与农

22、奴制残余的矛盾、民族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反动堡垒的矛盾等异常尖锐。沙皇的横征暴敛也使俄国成了各族人民的大监狱。在这样的条件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与集合点,并因此成为帝国主义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俄国发生并取得胜利准备了有利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曾提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23、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外,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又一重大矛盾。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论断。1917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胜利后,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又作了有益

24、的探索。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

26、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践为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

27、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它是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以及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

28、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作用来说,它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不是一种纯粹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马克思

29、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它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四)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是完全一致的。只有无产阶级这样的先进阶级,才能领导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而无产阶级也

30、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反对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既是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全人类解放的事业。(五)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马

31、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品格。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为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

32、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我们不仅生活在当代中国,也生活在当代世界;中国不仅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需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用更加宏大开阔的视野来观察社会。对我们来说,这种宏阔视野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帮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它能够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事物和现象,从而具有极为广大的视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用这样的胸怀、站位和视野来观察当代世界,我们就能超出自身狭隘的眼界,看到世界多种多样的联系,把握当今

33、世界整体上的真实,为自己确立合理的定位。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世界格局正处在加速演变的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要把握和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学会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原则。习近平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中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从众多支流中找到主流,从局部的变幻中把握住总体和大局。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我们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既能看到

34、众多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势,又能从中找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紧紧抓住问题的症结,掌握事物矛盾斗争转化的根本所在。要善于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从国家间纷纭的说辞中看到国家间的利益博弈,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中坚持正确的义利原则,坚定维护我国的主权和发展利益。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观察当今世界局势和社会发展,不仅要看到现状,更要看到未来;不仅要把握变化脉络,更要观察演化趋势。只有眼光超前、先行一步,才能在世界变化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运动、变化、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关键词,从运动中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深邃目光。用这样的目光来观察当今

35、世界,就会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尽收眼底,从中发现其运行和演化的趋势和方向。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世界情势,我们必须冷静观察、保持定力,不为流言所惑、不为现象所迷,同时又要积极参与、精心谋划,始终以处理好中国问题为立足点,坚定走我们自己的道路。(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华民族陷入灾难深重的境地。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而前仆后继,但都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人主动。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

36、伟大胜利,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光明灿烂的前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作用和当代价值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明。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引我们发展的旗帜。不论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不会失去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干事创业精气神

37、足,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发愤图强,就可以创造出很多人间奇迹。”党的十九大强调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意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掌握了这一本领,就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

38、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持续走向繁荣富强,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就不会有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今天,马克思主义已深深扎根于中国,它指导实践的威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并将继续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而且在近年来西方的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呈现出某种激

39、化的趋势。资本主义国家一些有识之士重新到马克思主义中寻求答案,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热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讨论也出现热潮。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依然存在并发生作用。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社会是在矛盾中进步的,每一个时代的社会进步总是伴随着相应的社会问题,而不同时代的人们都面临着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困惑。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加速进步,但同时社会面临着贫困、生态恶化、恐怖主义等尖锐复

40、杂的问题。人类社会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怎样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回答和解决这样的根本性问题,还是需要到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智慧。马克思主义致力探寻人类社会的奥秘,揭示人类历史的规律,指明人类前进的方向,它的基本结论和方法中所蕴含的历史洞见和历史智慧,所展现的真理魅力和真理光芒,对于人类走向未来具有不可缺少的启示和引领价值。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指引和启迪作用,学习

41、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青年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卷帙浩繁,我们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同时,经典作家的个别提法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学习理论,当然要多读书,特别是要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写的书。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只是书本上的学问,更是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因此,要学好这一理论,就必须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一方面,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了解我们党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自身的实际,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一步端正认识,健全人格,提高自身的素质。第三,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停留在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上,还要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

43、行动指南。习近平指出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是要求我们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广大青年要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教学要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

44、认识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置身大千世界,仰望浩瀚星空,人们不禁会去思考和追问“世界是什么”“世界从哪里来”“世界与人是什么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世界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为我们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人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

45、面而深刻的思考。因此,要学会哲学思考,帮助自己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森罗万象、多姿多彩。从宇宙星体的运行,到地球物种的演化,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创造,无一不呈现出复杂的样态,体现着世界的多样性。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

46、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一)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

47、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却不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而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恩格斯总结了19世纪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对物质概念作了初步概括,“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界定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实现了物质定义的科学化。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