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3.doc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3350001 上传时间:2019-08-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教案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师说》教案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师说》教案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师说》教案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教案3.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师说教案3教学目标 1、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 3、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4、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教学重点 1、理解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抓住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体会作者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背诵全文,掌握文中的语法知识;、认清本

2、文的层次结构,同时培养阅读语感。教学方法 诵读发、导读法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初步理解课文; 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不会译的用红笔把原句抄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这一堂课着重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背诵课文一、 导入课文1、 同学们,你们觉得教师应该受尊敬吗?说明:从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在教师倍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需要特别尊敬。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精彩的论说,虽然针对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变的,尊师重教的风气

3、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二、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三、 写作背景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

4、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四、 解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五、分析课文(一)、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二)、疏通文意1、请同学翻译课文,遇到重点字词句或译错的地方插进去讲(三)、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5、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做“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2、之课文中出现次,它的用法如下:、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

6、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次,用法如下:、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7、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学习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 今:常用义为“没有”。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常指许多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

8、。)2、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 以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相师为耻 3、形容词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 小的问题,大的问题(六)、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七)、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两句均为判断句2、不拘于时 “于”表被动,被动句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由“

9、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4、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反问,意为“难道吗?”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做课后练习二、三;3、思考课后练习一。第二课时这堂课重点分析课文论证结构、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一、抽查背诵情况;二、分析课文论证结构(一)、分析第一段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答:古之学者必有师。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

10、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答:道理论证;总论教师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二)、分析第二段 1.本

11、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答:主要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3、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4、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

12、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1“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三)、分析第三段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答:圣人无常师。2、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

13、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四)、分析第四段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2、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

14、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二、分析课文语言特色、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15、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三、分析课文思想内容1、韩愈在文中所提的观点是不是都是进步的?我们该借鉴哪些?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体现出韩愈思想的局限性和时代意义。四、布置作业:1、思考练习四五、板书设计段 意论 点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结论:向后学号召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