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51731 上传时间:2019-08-16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线索提示范式 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目录,返回抑制的定义 返回抑制经典实验 返回抑制的稳定性 返回抑制的容量,返回抑制近年来研究成果,领域中返回抑制(inhibit注意ion of return,IOR)的研究始于本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逐渐成为注意研究的一个热点。该现象最早见于Posner 与 Cohen1的报道。 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m,简称IOR)是指对某个空间位置进行线索化,若线索与靶子呈现的时间闯隔(SOA)达到300ms左右,被试对出现在该位置上靶子的反应要比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上靶子慢的现象(PcsnerCohen)。返回抑制是选择性注意中的一个重要

2、现象,已成为注意研究的重点。 补充:范式概念是哲学家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从本质上讲范式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出:“用即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的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及其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心理学实验中,实验范式就是固定的实验程序。,返回抑制现象是指对原来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进行反应时表现出的对目标刺激反应时变慢或正确率降低的现象。 经典实验 Posner和Cohen的实验被看作是经典IOR实验。他们发现,如果提示线索与目标出

3、现的时间间隔大于300毫秒,被试检测呈现在提示位置的目标比检测呈现在非提示位置上的目标更慢,他们将这种现象定义为返回抑制现象。 提示范式(Cuing Paradigms)的基本原理是: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经典IOR实验,首先呈现水平排列的三个方框(A),要求被试眼睛始终盯住中间小框,然后两个外周方框之一变亮(B);这一过程叫线索化;最后目标刺激随机出现在某个小框内(C),要求被试觉察到靶子时尽快做出按键反应*。,A,B,C,或,或,壹,如果被试对在线索化的位置出现的目标刺激反应更快,那么就出现了易化效应,如果在对线

4、索化位置上的目标刺激的反应比非线索化位置更慢,那么就出现了返回抑制效应。 关于返回抑制的机制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返回抑制是注意再次回到先前注意过的位置受到了抑制:另一种观点认为返回抑制是避免对线索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反应上的抑制。,返回抑制的稳定性,Berger2通过比较注意位置与忽略位置的返回抑制,探讨了返回抑制的稳定性。他首先在中心位置呈现一个箭头,指示靶子将要出现的位置(靶子出现在该位置的可能性为80%)。要求被试注意箭头所指示的周边小框,忽略另一周边小框。500毫秒后,周边某一小框变亮。之后出现靶子。结果发现,被试利用了箭头提示的信息,当靶子出现在注意的小框时,反应时短;当靶子出现在

5、忽略的小框时反应时长。但是,从线索化(即周边小框变亮)的角度而言,不论是在箭头指示框或者箭头指示的相反的框,都一致地出现了返回抑制。因此,返回抑制似乎是自动的,即便在所注意位置返回抑制也不能被主动地抑制。不过,也有研究 2发现,当指示箭头在靶子出现之前很短时间呈现时,返回抑制有所下降。所以,尽管返回抑制是一种较强的自动的现象,但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主动地抑制。 还有的研究探讨了当靶子出现的位置固定时返回抑制是否会被抑制2。在实验中,一半被试的实验条件是靶子固定地出现在左边,另一半被试的实验条件是靶子固定地出现在右边。实验开始时,第一次线索化出现在靶子要出现的周边小框,或者出现在中心小框。第一次

6、线索化后500毫秒,对中心小框线索化。之后5001000毫秒出现靶子。结果发现第一次线索出现在周边小框时的反应时慢于第一次线索出现在中心小框时的反应时。说明即便是在靶子位置固定时返回抑制仍然存在。可见,返回抑制确实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贰,线索一靶子模式进行了返回抑制容量的两个实验。实验一对外周数个位置连续线索化,实验二对外周数个位置同时线索化。结果表明:(1)在连续线索化条件下,当线索化位置是相邻时,返回抑制容量可以达到4个,当线索化位置是间隔时返回抑制容量只有1个。(2)在同时线索化条件下当线索化位置是相邻时返回抑制容量可以达到3个,当线索化位置是间隔时返回抑制容量只有1个。 实验,叁,近

7、年来研究成果 早期返回抑制的研究涉及其特性和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近期则倾向于将返回抑制和其它实验范式结合、重视特定人群的研究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等。此外,对于返回抑制机制的探讨也有一定的进展,尝试从注意运动的角度来阐释返回抑制产生的原因。 1、返回抑制与其它实验范式的结合研究 如:返回抑制与语义启动和侧翼干扰范式;返回抑制与Stroop干扰范式;返回抑制与整体局部范式 2、特定人群中的返回抑制研究 如:婴幼儿的返回抑制研究;老年人、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返回抑制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返回抑制研究 3、返回抑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4、返回抑制的注意动量说1,肆,返回抑制与语义启动和侧翼干扰范式在Fu

8、entes等(1999)【1 J考察返回抑制和语望启动关系的实验中,起初的实验程序和以往一样,但在中央注视点线索化后,一个单词(启动刺激)出现在线索化或非线索化小框很短时间(150ms),不要求反应。100毫秒后,靶子出现在启动刺激所在的位置,被试做词汇判断反应。结果发现,非线索化位置上出现语义促进效应,而线索化位置上却出现语义抑制效应,表明返回抑制可以反转语义启动效应。随后的实验采用类似的方法,考察了返回抑制和侧翼干扰的关系,发现在非线索化位置上当一侧的干扰项与靶子是不同种类时反应比相同时要慢,表现出侧翼干扰效应;而在线索化位置上则完全相反,干扰项与靶子是不同种类时反应比相同时要快,即返回抑

9、制也可以反转侧翼干扰效应。作者认为其实验结果符合“抑制标签”(inhibitory tagging)(Klein,1988)的观点,即外周位置线索化之后,在其位置上存在一个“抑制标签”,它可以有效地暂时阻断线索化位置上靶子刺激激活的表征到反应的联结,使得被试对靶子及与靶子意义相关的反应延迟。但更重要的是,目前的实验结果发现返回抑制能够反转语义启动效应,证明返回抑制和负启动一样,不仅在知觉水平上影响线索化位置上靶子的加工,也可以在语义的水平上对其发生影响。,伍,返回抑制与整体一局部范式 Fuentes等(2000)3将返回抑制范式和整体一 局部范式结合起来研究。采用通常的返回抑制程 序,对中央注视点进行线索化线索一靶子SOA固 定为1000毫秒。实验中采用的靶子是由小正方形 组成的大正方形和菱形以及由小菱形组成的大正方,形和菱形。结果发现返回抑制和整体优先没有变互 作用,即返回抑制不影响整体优先效应。作者认为 这有可能反映了整体优先效应和返回抑制是由两种 不同的机制在起作用。,WPS Office,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谢谢聆听!,临沂大学应用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