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清热剂.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53156 上传时间:2019-08-16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30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部分清热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第四部分清热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第四部分清热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第四部分清热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第四部分清热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部分清热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部分清热剂.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清热剂,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适应症:里热证。 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注意事项,1、一般用于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未结实。若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应表里双解。 2、注意护胃、保津,不宜久用。 3、辨别热证之部位(阶段)、真假、虚实。 4、热邪炽盛而拒药者,可用反佐药物或服法。,第一节 清气分热,热 在 气 分,阳热亢盛,热邪伤津,高热,汗出, 脉洪大,口渴,辛寒清热,生津止渴,石膏竹叶银翘,知母麦冬,白虎汤,本方以比喻方法,从功用的角度结合剂型命名。古谓白虎为西

2、方之金神,在五行中应秋属肺,暑热之气,深秋而止,用夏热秋凉之自然不可抗拒的规律来比喻本方之清热泻火之功用,从而得名。正如柯琴说:“白虎为西方金神,取以名汤,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白虎汤 伤寒论,组成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病机 里热炽盛,热灼津伤。 治法 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白虎汤,大热 大汗 大渴 脉洪大,伤寒阳明经热 温病气分实热,清热生津,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清热透热 生津除烦,清热滋阴 益胃生津 护胃调药,特点,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增强清热生津之力。(为何不用黄连黄芩) 清透、滋养、护中 。,运用:,辨

3、证要点: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 随证加减: 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加羚羊角、水牛角。 兼阳明腑实,加大黄、芒硝。 烦渴引饮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使用注意:以下情况不可误用。,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脉见浮细或沉; 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附 方:,1、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白虎汤加人参三两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或白虎汤证见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以及暑热病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2、白虎加苍术汤,组成:白虎汤加苍术三两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

4、,汗多,舌红苔白腻以及风湿热痹,身大热,关节肿痛者。,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主治证侯分析:,气分热盛后期,余热未清-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r气津两伤-短气神疲,口干喜饮 胃气不和-气逆欲呕 舌红少苔,脉虚数,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解:,甘草 粳米 半夏 麦冬 人参 生石膏 竹叶,君 臣 佐 佐使,配伍特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扶正祛邪兼顾; 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医宗金鉴,运用,辨证要点:身热多汗,气短神疲,烦渴喜饮,气逆欲呕,舌红少津,脉虚数。 随证加减: 胃阴不足,胃火上炎,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加石斛、天花粉。 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加黄连

5、、知母、天花粉。 使用注意: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忌用。,第二节 清营凉血,适用病证: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 组方用药特点:咸寒或甘寒的清热凉血解毒药。营分证配辛凉透热之品;血分证配凉血散瘀之品。,清 营 汤 温病条辨 组成 犀角 生地黄 麦冬 玄参 丹参 黄连 银花 连翘 竹叶 主治 邪热初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病机 邪热由气传营,波及血分,损伤营阴。 治法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清营汤病机与证候分析,身热夜甚,口不渴 神烦少寐,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 口渴 舌绛而干,脉细数 目常喜开或喜闭,热邪初入营分,透热养阴 清营解毒,热初

6、入营热扰心神轻伤血络气热未尽营热阴伤阴阳失和,君: 犀角(水牛角)清营凉血解毒,兼散瘀 臣: 生地清营凉血滋阴 玄参滋阴清热解毒 麦冬养阴生津清热 佐: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透热转气” 黄连清心泄火解毒 竹叶心清心除烦 丹参凉血活血散瘀,防热与血结。 此三味共助君药清心解毒凉血。,清营凉血解毒 养阴,特点,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透热转气。 透热转气,凉而不郁。 透热转气:指温热病邪初入营分,在清营解毒的同时,配以清气分之品,将营分的邪热向外透发,使之从气分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运用,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随证加减:舌干较甚,去黄连。

7、 热陷心包,配用安宫牛黄丸。 营热动风,配用紫雪,或配加羚羊角,钩藤,地龙。 气分热盛,重用银、翘、竹叶、黄连、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兰根、贯众。,使用注意: 原书云:“ 苔白滑者,不可与也。”,犀 角 地 黄 汤 (备急干金要方) 组成 犀角(水牛角) 生地黄 芍药 牡丹皮 主治 1热灼心营证 2热伤血络证 3蓄血瘀热证 病机 热毒深陷血分,动血耗血。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热入血分证,主证分析:,血分热盛,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 。,热伤血络:吐、衄、便、尿各部出血,斑色紫黑。,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方解 君:犀角清心凉血解毒 臣:生地清热凉血

8、而滋阴,兼能止血 助犀角清血分之热;复已耗伤之阴血。 佐:赤芍药、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白芍药:养血敛阴助生地凉血泄热,养血止血-血热出血偏盛;赤芍药-瘀热偏盛),配伍特点: 凉血与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本方与清营汤在主治证候、功用、配伍特点方面的比较。,运 用,辨证要点: 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 使用注意: 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加减: 吐血 黄芩、石膏、白及、三七 衄血 黄芩、栀子、侧柏叶、白茅根 便血 地榆、槐花 尿血 白茅根,小蓟 皮下出血(紫癜) 紫草、仙鹤草、旱莲草、茜草、大枣,第三节 清热解毒,适用病证:各类

9、热毒证候。 热毒证的涵义:,热毒证,热盛 阴伤 壅遏气血 腐蚀血肉,清热,清热解毒药,疏散药 利水药 泻下药,养阴生津药,行气活血药,直接清热 间接清热,黄连解毒汤 崔氏方,录自外台秘要,证候分析:,三焦实热火毒证: 气分热毒:大热烦燥,口干咽燥,错语不眠。 血分热毒:吐血、衄血、发斑。 热毒疮疡:痈疡疔毒。 热毒(湿热)下利(痢):湿热痢、疫毒痢。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功效:泻火解毒。 方解:,桅子 黄柏 黄芩 黄连,君 臣 佐,运 用:,辨证要点: 大热烦燥,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随证加减: 便秘加大黄;吐、衄、发斑加生地、玄参、丹皮;黄疸加茵陈、大黄;疔疮肿毒加蒲公

10、英、银花、连翘。 使用注意: 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量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凉 膈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组成 川大黄 朴硝 甘草 山栀子仁 薄荷 黄芩 连翘 竹叶 蜜 主治 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证。 身热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机 热聚胸膈,火毒内结。 治法 泻火通便,清上泻下。,方解 君: 连翘重用清热解毒,去上焦诸热 臣: 黄芩清胸膈郁热 山栀通泻三焦之火,清心而导热下行 佐:薄荷、竹叶轻清疏散,解热于上 大黄、芒硝泄火通便,荡热于下 佐使:白蜜、甘草缓和硝、黄峻泻之力,益胃护津,且白蜜又可润肠通便,凉

11、膈散,配伍特点: 清上泻下并行,以泻代清。 黄芩与栀子:清胸膈、胸胁之热。 连翘薄荷竹叶扬汤止沸;大黄芒硝釜底抽薪 透散 荡热于下,运 用:,辨证要点: 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随证加减: 上焦热毒壅盛,证见壮热、口渴、烦燥、咽喉红肿,大便不干燥者,可去芒硝,加石膏、桔梗。 注意事项:服用本方得利下,应当停服,以免损伤脾胃;孕妇及体虚者本方应慎用。,普 济 消 毒 饮 东垣试效方,组成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陈皮 甘草生用 玄参 柴胡 桔梗 连翘 板蓝根 马勃 牛蒡子 薄荷 僵蚕 升麻 主治 大头瘟。 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

12、力。 病机 风热疫毒,上壅头面,外郁肌表。 治法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特 征头面红肿焮痛 伴见症恶寒发热 目不能开 咽喉不利 舌燥口渴 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大头瘟,发于头面 壅于上焦 风热疫毒,主证分析:,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方解:,君:酒黄芩、酒黄连重用清热泄火解毒,祛上焦热毒 臣: 连翘、牛蒡子、薄荷、僵蚕疏散头面肌表之 风热助君清热解毒。 佐: 玄参、马勃、板蓝根助君药清上焦热毒。 合薄荷、桔梗、甘草以清利咽喉; 玄参防止伤阴。 陈皮理气疏壅(利于散邪消肿)。,佐使: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使风热疫毒之邪宣散透发,寓有“火郁发之”之意。 芩、连得升、柴可上

13、行以清头面之热毒; 升、柴配芩、连则升中有降,可防其升发太过。 甘草清热解毒,护胃,调和诸药。,配伍特点:,清疏并用,升降同施 黄芩、黄连与升麻、柴胡配伍。 火郁发之-火热病邪郁遏在上的病证,可用轻宣、升散、清疏之品,使郁火病邪向外透散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辨证要点:,头面红肿焮痛 、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随症加减,腮腺炎并发睾丸炎:加川楝子、龙胆草 肿痛明显:加青黛、丹皮、赤芍, 并用青黛外敷 兼便秘:加大黄(热甚,无便秘亦可用),注意事项:,本方药物多苦寒辛散,素体阴虚以及脾虚便溏者慎用。,第四节 清脏腑热,适用病证: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 组方用药特点: 1、脏

14、腑用药: 心经热盛:黄连、栀子、木通、莲心; 肝胆实火:龙胆草、夏枯草、青黛; 肺热炽盛:黄芩、桑皮、石膏、知母; 热在脾胃:石膏、黄连; 热在大肠:白头翁、黄连、黄柏。,2、兼证用药: 热邪伤阴:生地、阿胶、麦冬、石斛; 兼气虚证:人参、黄芪、山药; 兼挟湿热:泽泻、车前子、木通; 气滞血瘀:当归、木香、槟榔; 火热内郁:藿香、羌活、防风; 寒凉伤阳:吴茱萸、肉桂;,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决,组成 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梢 竹叶 主治 心经热盛证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口舌生疮,舌红,脉数。或心热移于小肠,见小便赤涩刺痛。 病机 心经蕴热,循经上炎;或心火下移小肠。 治法 清心养阴,利水通

15、淋。,生地清心凉血滋阴。 木通清心降火,利水通淋 。 竹叶清心除烦,通利小便,导热下行。 生甘草梢直达茎中而止淋痛,清热解毒,防止生地、木通寒凉伤胃,调药。,功效: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方解:,君 臣 佐使,配伍特点:滋阴不恋邪,利水不伤阴,泻火不伐胃。,导赤散运用,1、辨证要点: 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2、随证加减:,心热:加黄连; 阴虚甚:加麦冬; 小便淋沥作痛:加萹蓄、瞿麦、滑石; 血淋: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 小便不利:加车前子、赤茯苓。,龙 胆 泻 肝 汤(医方集解),组成 酒炒龙胆草 炒黄芩 酒炒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酒炒当归 酒炒生地黄 柴胡 生

16、甘草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 病机 肝胆实火循经上炎或肝经湿热下注。 治法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证候分析,胁痛 头痛目赤,口苦、耳聋 阴肿、痒、汗,筋痿, 带下黄臭而稠 小便淋浊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肝郁气滞 肝火上炎 湿热下注前阴 湿热下注膀胱 肝火或湿热,肝胆湿热下注 肝胆实火上扰,功效与方义分析,龙胆草 黄芩、栀子 泽泻、木通、车前 生地、当归 柴胡 甘草,清泻肝火,清热燥湿 泻肝火,燥湿清热 清热利湿,从下而去 滋阴养血以顾肝体 行气疏肝

17、以顾肝用 引药入肝经。 护胃调药,清利湿热 清泻肝火,君 臣 佐 使,特点,炮制特点: 胆草、栀子、当归、生地四药酒炒,黄芩炒。 配伍特点: 泻中有补 ,清利并用,运用,1、辨证要点: 胁痛、口苦、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为清肝经实火的代表方、常用方。,2、加减变化,头痛头晕-加钩藤、菊花、夏枯草(清肝); 出血-黄芩、生地重用,加针对性止血药 目赤肿痛-加菊花、蝉蜕、木贼 ; 湿盛热轻-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苡仁; 玉茎生疮,阴囊肿痛,便毒悬痈-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注意事项:,本方用药多为苦寒之品,易伤脾胃,当中病即止,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弱者应慎用。,案例,陈某, 男,3岁

18、。 发热、咳嗽、气促3天来院治疗。体温39,汗出,频咳,气喘,鼻煽,大便热臭,小便短赤,唇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麻 黄 杏 仁 甘 草 石 膏 汤 (伤寒论),组成 麻黄 石膏 杏仁 甘草 主治 表邪未解,肺热喘咳证。 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伤寒由表(太阳)入里(阳明),温病由卫(表)及气(里),郁而化热,邪热壅肺,表邪未尽。,表邪未尽,脉浮数,邪热壅肺,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动态症状: 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方义分析

19、:,君:麻黄 石膏,宣肺平喘,疏表散邪。,清肺生津,解肌透邪。,臣:杏仁,降利肺气平喘咳。,佐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寒温宣降之间。,本方基础配伍组合分析: 1、麻黄、石膏: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泄肺热不碍畅表 。 (用量1:2) 2、麻黄、杏仁:宣降肺气。 3、石膏、杏仁:清肃肺气。 4、石膏、甘草:甘寒生津。,配伍特点,表里同治,治里为主 温清并用,以清为要 宣降结合,重在宣肺,麻杏石甘汤与麻黄汤比较: 本方与麻黄汤在配伍上虽仅一味之差(石膏与桂枝),但立法上辛凉与辛温迥异; 两方同治身热而喘,但麻黄汤主治风寒表闭之表寒实喘;麻杏石甘汤主治风热壅肺之里热实喘。,运用:,

20、辨证要点: 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无论有汗,无汗,有无表证皆可运用。可据肺热程度及表邪多少调整麻黄与石膏的比例。 使用注意: 风寒咳嗽,痰热壅盛者,非本方所宜。,随证加减: 若肺热盛,重用石膏,加桑白皮、黄芩、知母; 表寒明显,减少石膏,加薄荷、苏叶、桑叶; 痰多气急,加葶苈子、枇杷叶; 痰稠胸闷,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OTC中成药,小儿咳喘颗粒 组成:麻杏甘石汤加金银花、板蓝根、瓜蒌 功效: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主治:热邪壅肺证。发热,咳嗽有痰,气促 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 组成:麻杏甘石汤加黄芩、板蓝根、北豆根 功效:清热宣肺,利咽平喘 主治:风热感冒。发热恶寒,咳嗽痰黄,气促喘息,口

21、干音哑,咽喉肿痛。 克咳胶囊 组成:麻杏甘石汤加罂粟壳、莱菔子、桔梗 功效:止嗽,定喘,祛痰 主治:肺热咳喘证。咳嗽,喘急气促,左金丸 丹溪心法,左金丸,左金之命名系从五行生克中取义。当肝木亢盛,横逆脾胃时,多因肺金制约不力。治当助肺金以复其相辅之权,则肝气可平,脾不受害。本方泻心火以佐肺金,从而制约肝木,治疗肝火犯胃之证,故名:左金。正如汪昂曰:“肝居于左,肺居于右,左金者,谓使金令得行于左而平肝”。本方在原书中又名回令丸,其义相似,即回复肺令,制约肝木之令即是。医学入门称之为萸连丸,医方集解称之为茱连丸。,左金丸主治与病机分析,肝郁化火,肝火犯胃,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嘈杂吞酸,

22、呕吐,左金丸治法与方义分析,治法:清泻肝火,降逆止呕。,吴茱萸,清心火 清胃热,疏肝 降逆 引经,黄 连,用量:黄连 : 吴茱萸 = 6 : 1,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比较,运用:,辨证要点: 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随证加减: 知酸重,加乌贼骨、煅瓦楞; 胁痛甚,合四逆散。,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主证分析:肺中伏火,肺热喘咳证。,肺中伏热渐伤阴分,伏热郁结 肺失清肃,气喘咳嗽,肺热外蒸皮毛,皮肤蒸热,日晡 尤甚,肺热伤阴 舌红苔黄,脉细数。,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方解:,君 臣 佐使,炙甘草 粳米 地骨皮 桑白皮,配伍特点: 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

23、治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本,而是以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有标本兼顾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生理特点亦甚吻合。,运 用,辨证要点: 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 随证加减: 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燥热咳嗽,加瓜蒌皮、川贝母; 阴虚潮热,加银柴胡、鳖甲; 津伤口渴,加天花粉、芦根。,使用注意: 适用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风寒咳嗽、肺虚喘咳不宜使用。,泻白散,清胃散 脾胃论,组成 生地黄 当归身 牡丹皮 黄连 升麻 主治 胃火上攻证(胃火牙痛)。 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或牙宣出血,或牙龈肿痛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24、。 病机 胃中积热,火热循经上攻,伤及血分。 治法 清胃凉血。,胃热基本症状 胃火循经上炎 波及血分,口臭、口舌干燥 牙痛牵引头痛,面颊 发热 牙齿喜冷恶热 热伤血络牙宣出血 壅滞气血颊腮肿痛, 牙龈溃烂,化火上攻 胃中积热,舌红苔黄,脉滑数。,清胃散功效及方解,黄连 升麻,清热凉血、滋阴兼止血 清热凉血、活血 养血、活血止痛,清胃 凉血,清胃泻火、燥湿(消肿) 清热解毒、疏散郁热“火郁发之”兼使药引经,生地 丹皮 当归,君 臣 佐,清胃中积热之基本结构:,黄连 降上炎之火 升麻 散内郁之热,相辅相成,黄连得升麻 泻火不凉遏 升麻得黄连 散火不升焰 特点 清气与凉血并行,清降与升散并施。,相反

25、相成,清胃散运用,1、辨证要点: 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胃热甚:加石膏、大黄 口 臭:加芳化药(藿香、佩兰、砂仁) 牙痛冷热皆加重:加细辛、白芷 牙龈溃烂:加芳化、淡渗药(藿香、砂仁、车前、木通、滑石),2、随证加减:,3、使用注意: 风寒及肾虚牙痛不宜使用。,玉女煎,按神话传说,观音菩萨左有“善才”(金童),手执净瓶;右有“龙女”(玉女),手拿柳枝。若某地干旱,或发生火灾,观音菩萨用玉女之杨柳枝,蘸上金童之净瓶内神水,洒于大地。则如落甘雨,火灾即除,干旱即解,大地清凉甘润,以此比喻,本方具有滋阴降火之功,固而名之。,玉女煎 景岳全书,主证分析:胃热阴虚证。水亏火盛,相

26、因为病。 阳明有余头痛,牙痛,牙衄。 (胃热) 少阴不足齿松,烦热干渴。 (阴虚) 舌红苔黄且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功效:清胃热,滋肾阴。 方解:,牛膝 麦冬 知母 熟地 石膏,君 臣 佐 佐使,配伍特点: 清热与滋阴并进,虚实兼治,以治实为主。 清胃散与玉女煎比较。,运用,辨证要点: 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 随证加减: 火盛,加栀子,地骨皮。 齿衄甚,去熟地,加生地、玄参。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葛根芩连汤 伤寒论,葛根芩连汤,主治:热陷阳明,表邪未尽,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热泻 热痢,功用:解表清里。 方解:,甘草 黄连 黄芩

27、 葛根,君 臣 佐使,运用:,辨证要点:身热下利,苔黄脉数。 本方对热泻热痢,无论有无表证,皆可应用。,随证加减: 腹痛,加芍药; 痢疾里急后重,加木香槟榔; 呕吐,加半夏; 夹食滞,加山楂。 使用注意:虚寒下痢者,忌用。,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芍药汤,组成 芍药 当归 黄连 槟榔 木香 甘草炒 大黄 黄芩 官桂 主治 湿热痢疾。 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 湿热壅滞于肠,气血不和。 治法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主证分析:,湿 热 痢,湿热蓄积,气机阻滞腹痛、里急后重,脉弦数 气血瘀滞,血肉腐败下痢脓血,赤白相兼 湿热佐证肛门灼热,小便

28、短赤,苔黄腻,气血失调 湿热壅滞,君: 芍药重用安中止痛,敛阴养血 “止下痢腹痛后重”,治标。 臣: 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厚肠止痢 治湿热成痢之本。 大黄泻热破瘀,下积通便 “通因通用”。 与芩、连相伍,清中有泻。,佐: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破结消积 “调气则后重自除”。 当归、肉桂温而行之 当归助芍药养血益阴,行血和血。 “行血则便脓自愈”。 肉桂配苦寒药防其伤中,又防其冰伏湿热之邪。配活血药助行血之力。反佐药 佐使:甘草益胃和中,调和诸药。 与芍药相伍,缓急止痛。,芍药汤,配伍特点: 气血并治(调气行血),兼以“通因通用”。 寒热共投(清热燥湿与反佐药),重在“热者寒之”。,运 用,辨证要

29、点: 便脓血,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赤白相兼,苔腻微黄,脉弦数。,随证加减: 白多赤少: 加厚朴、砂仁、车前、泽泻 赤多白少: 去肉桂、当归, 加丹皮、地榆、白头翁 热盛津伤,去肉桂,加乌梅; 兼食积,苔腻脉滑,热重者,加焦山楂、银花。 使用注意: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白头翁汤 伤寒论,组成: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主治:热毒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热毒蕴结,深陷血分。,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君 臣 佐,君: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尤善清胃肠湿热和血分热毒,是治疗热毒血痢之要药。 臣: 黄连泻火解毒,

30、燥湿厚肠。 黄柏清热燥湿。 共助君药清热解毒治痢。 佐: 秦皮清热解毒,收涩止痢。 特点:清解中兼以凉血、收涩 。,运用,辨证要点: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随证加减: 兼有表邪,加葛根、连翘、银花; 里急后重甚者,加木香、槟榔、枳壳; 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 夹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 阿米巴痢,合桂园内包鸦旦子同服。,白头翁汤与芍药汤比较,均为治疗痢疾之方。白头翁汤主治热毒深陷血分而致之热毒痢疾,以腹痛,便脓血,赤多白少,舌红苔黄等为主要见症,组方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兼收涩止痢;而芍药汤主治湿热阻滞肠腑气血而致的湿热痢疾,以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舌苔黄腻等为

31、主要见症,组方以调和气血与清热燥湿并进,兼行“通因通用”,以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第五节 清虚热,虚 热,温病后期,邪热不甚,阴液已伤,肝肾阴虚,虚热内生,养 + 阴 药,或清热药 清虚热药,青蒿鳖甲汤,组成:青蒿 鳖甲 细生地 知母 丹皮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温病后期,阴虚邪伏,无力透邪。 治法: 养阴透热。,君: 鳖甲滋阴退虚热,入络搜邪 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 两药配伍,“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温病条辨)。 臣: 生地滋阴清热凉血 知母滋阴降火,助鳖甲养阴退虚热。 佐: 丹皮泻阴中伏火,助青蒿清透阴分伏热。,配伍特点: 滋清兼备,标本兼顾,清中有透,养阴不恋邪,祛邪不伤正。 运用: 辨证要点: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随证加减: 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去生地,加天花粉;兼肺阴虚,加沙参、麦冬;小儿夏季热,加白薇、荷梗。 使用注意:阴虚欲作动风者,不宜使用。,当归六黄汤,寐:卫阳内归腠理疏松 实热伤阴阴虚火旺虚火迫津外泄,盗汗,汗出过多 (日久),气随汗泄,卫气不足,滋阴, 生地、当归,益气实卫,黄芪,三黄,降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