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与唯物史观广元市委党校蒲泽洪.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57604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36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众路线与唯物史观广元市委党校蒲泽洪.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群众路线与唯物史观广元市委党校蒲泽洪.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群众路线与唯物史观广元市委党校蒲泽洪.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群众路线与唯物史观广元市委党校蒲泽洪.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群众路线与唯物史观广元市委党校蒲泽洪.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众路线与唯物史观广元市委党校蒲泽洪.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众路线与唯物史观广元市委党校蒲泽洪.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群众路线与唯物史观 广元市委党校 蒲泽洪,逻辑结构,第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第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石 第三、群众路线的知与行,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问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其中起决定性的是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包括社会心理和以一定理论形态表现的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生产方式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

2、,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第二、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按一定方式进行的生产时社会赖以生存哈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3)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是历史继承性;二是不同步性;三是不平衡性;四是相互影响。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

3、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因素,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第一、生产力的含义:使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改造自然界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认同自然的关系。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实体性因素,也包括管理、科学技术等非实体性因素。,第二、生产关系的含义:使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生产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第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第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导致而这的

4、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周期性发展。这一规律叫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第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机构的政治上层建筑,其中的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核心;还包括各种意识形态构成的思想上层建筑。 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叫社会形态。,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方向。

5、 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导致二者的矛盾运动。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周期性发展。这一规律叫做“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3)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性和特殊性,3、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时期,所有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阶级、阶层、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群众这一范畴。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上产的劳动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2)个人的历史作用。 第一、任何个人都是历史过程的参

6、与者,都对历史的形成具有影响。 第二、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杰出人物的先进思想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杰出人物是社会变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杰出人物的创造性活动对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和物质精神生活一意重大。,第三、全面理解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杰出人物的历史促进作用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和决定历史过程的结局。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活动才能实现。,4、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1)社会进步的含义:社会进步必须以主体为目的,这一过程的是指是发展和实现人的本质力量。 (2)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发展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的。,(3)人的发展及其

7、历史进程 第一、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内在统一的。 社会进步为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人的发展以更强的主体能力和主体实践实现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二、人的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阶段。 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人”,(4)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以人类主体的活动目的为尺度,可以把社会划分为两个不同领域:一个是以获得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的物质生产领域,即维持人类生存的必然王国;另一个是以主体的自我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活动领域,即实现人类发展的自由王国。,二、群众路线的

8、理论基石,党的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加自觉坚定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唯物史观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决定了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 (1)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具有内在统一性。只有坚持发展生产力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一方面,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从生产力视角全面审视社会体系中经济、政治

9、、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机理,强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这是唯物史观真理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强调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这是唯物史观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2)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揭示、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高价值的追求,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摆在第一位。“一切为了群众”与党的根本宗旨和最高价值追求是

10、高度统一的,(3)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彰显了我们党对人的发展的高度重视。,(4)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更好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观点,决定了必须“一切依靠群众”,(1)对谁是人类社会发展决定性力量的回答,是检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试金石。唯心史观认为,英雄创造历史,天才人物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

11、用。而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创造着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最主要的推动者,一切社会发展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一切社会变革也都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完成。,(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是自发实现的,而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3)党的群众路线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始终是围绕人民创造历史来推进和展开的。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

12、本保证。回顾历史,无论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紧要关头还是在“风景这边独好”的顺利发展时期,我们党总是通过贯彻群众路线来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前进。 (经验总结),(4)我国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好地把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统一起来,就要把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既确保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又确保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凝聚中国力量。(阶段性特征),3、唯物史观关于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决定了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唯物史观认为

13、,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但不是一劳永逸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表面上反映的是不断重复的政权兴替,实质上是人民群众不断选择新的利益代表和政治代表的历史现象。,(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微观层面看,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 的领导实践过程;从宏观层面和长时段看,则是党践行对人民群众的承诺,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出正确决策,实现人民利益,防止被人民群众抛弃的政治实践过程。,(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

14、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自身出现许多新特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不断创造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群众路线新形式,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密切联系群众的新特点新规律,深入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汲取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与人民群众肩并肩、心贴心,使党的执政实践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4、唯物史观关于执政党的执政实践只能由人民群众评判的观点,决定了必须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1)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切执政实践

15、都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始终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衡量尺度,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2)唯物史观关于执政党的执政实践只能由人民群众评判的观点,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只有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经得起实践、历史和

16、人民的检验。,三、群众路线的知与行 (一)历史上我党群众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史”。党的群众路线经过提出、形成和发展完善三个阶段。,提出阶段:“依靠群众”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一大”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二大”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这是已知的党的决议中最早提到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1928年11月李立三根据“六大”精神,同浙江地区负责人的一次谈话中使用了“群众路线”一词,这是已知的党的“群众路线”的最早的口头表述。1929年9月由陈毅起草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三次提到“群众

17、路线”,这是已知的党的“群众路线”的最早的文字表述。毛泽东是对党、军队与群众的关系阐述得最早、最多、最为系统、最为深刻并且最努力付诸于实践的党的领袖,这些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著作、讲话和实际行动中。毛泽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奠基人”。,形成阶段: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论联合政府等许多著作和讲话中,刘少奇在“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以及在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都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七大”第一次明确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观点正式形成。,发展完善阶段: “八大”党章和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章的报

18、告对群众路线做了新的概括和系统阐述。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82年十二大党章又增加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由此,“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政治概念发展成为一个有完整表述、系统内容、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宗旨”,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此后,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都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做了丰富和发展。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的“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决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又

19、一次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1、提出阶段 1921年7月, “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俄文译稿)第三条提出“ 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 1922年7月党的“二大”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地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 1923年6月党的“三大”宣言指出,“拥护工人农民的自身利益是我们不能一刻忽忘的”。 1925年1月党的“四大”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 1927年月至月在武汉召开的党的“五大”后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

20、正章程议决案首次明确规定“支部是党与群众直接发生关系的组织”,1928年6月至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做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决定。同年11月,李立三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同浙江地区负责人的一次谈话中使用了“群众路线”一词,即“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这是已知的党的“群众路线”的最早的口头表述。 1929年9月,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三次提到“群众路线”,即筹款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没收地主豪绅财产要“经过群众路线”,红军给养及需用品问题也要“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这是已知的党的“群众路线”的最早的文字表述,也是“群众路线”最早

21、的比较全面的论述。,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毛泽东做政治报告。会议要求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次系统总结和成功实践。 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提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质量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这些是毛泽东早期的群众路线思想,并深入实践开展管饭的调查研究。毛泽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际“奠基人”。,2、形成阶段 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动员报

22、告中,提出“把党的方针变为群众的方针,还须要我们长期坚持的、百折不挠的、艰苦卓绝的、耐心而不怕麻烦的努力”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 1942年5月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这一期间,毛泽东反复阐述和强调深入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相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的重要性,进一步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1943年6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再一次系统地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阐述。他首先提出“我们共

23、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毛泽东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阐明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奠定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肯定了从1927年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革命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群众,作了政治上、军事上和思想上的伟大战斗”。,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做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强调我们的党和军队“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

24、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要求全党全军“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毛泽东还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同时,毛泽东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毛泽东的上述精辟论述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刘少奇在“七大”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就“关于党的群众路线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指出“我们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七大“党章”系统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

25、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并经常注意巩固与扩大这种联系。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 “七大”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正式形成。,3、发展完善阶段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邓小平还进一步强调党的群众路线需要与时俱进,“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

26、大地增加了。因此,目前在全党认真地宣传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也就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八大”后,中央领导同志对群众路线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刘少奇先后在宁乡、长沙农村蹲点调查天。他说:“这次是来蹲点搞调查,采取过去老苏区的办法,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既不扰民,又可以深入群众。人要少,一切轻装简从,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周恩来1966年3月日河北邢台发生大地震,周恩来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在听见一位老大娘因失去儿子的哭声时,赶紧钻进窝棚,上前拉住老大娘的手,含着泪说,“大娘,以后我就是您的儿子”,朱德一生都与群众打成一片,被称为“人民的总司令”,“朱德的扁担”家喻

27、户晓,一直被人们传颂。陈云一生生活简朴,几次回青浦老家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从来不住饭店,而是住普通农舍,吃的是粗茶淡饭,喝的是农家大麦茶。1961年邓小平在北京顺义详细了解群众对公共食堂的看法,严肃地说:“公共食堂是个大问题,现在群众议论很多,要注意一下,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要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食堂的去留”。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出了光辉榜样,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 “决议”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高度概括,形成了至今

28、一直在使用的规范表述,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82年十二大“党章”又加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的“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29、的又一重大而有力举措,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又一次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 总结上述“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完善过程,可以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史”。,(二)、群众路线与领导艺术,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自我反思 学习研究 价值建构 指导实践,(2)处理好做官、做事、做人的关系 做官是手段、做人是基础、做事是目的 官的是本质是责任 做人的道德(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诚信),(3)群众满意是做事、用权的终极目的 理念上把境界还原为职业 方法上做到来去自入 评价上达到群众满意(立身、为政、用权) 群众不满意的主要

30、表现:办事难、效率低、态度差、损利益、不公正等,用权: 为谁用权:权为民用 怎样用权:公权公用 安全用权:不能私用(私用就不道德不合法不安全),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从群众中来 身份从群众中来 智慧从群众中来 抉择从群众中来 方法从群众中来,(2)到群众中去 身份到群众中去 宣传到群众中去 落实到群众中去 检验到群众中去,3、群众路线与群众工作 (1)做好群众群众工作的理论假设 无差异属性 无距离属性 运动属性 组织属性,(2)群众工作遵循的原理 政治概念生活化原理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原理 沙漏原理 大树原理 杠杆原理,(3)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考 练型干部 给群众讲故事 关键群体 福利和荣誉 培养群众领袖 发报机似的沟通,重复就是力量 社区教育和关爱农村 重视第三方 凹凸原理,4、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