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58200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3.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血 液,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 血 浆,第三节 血 细 胞,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第四节 血 型 与 输 血,血液是一种在心脏和血管内循环的 流体组织,由液体成分血浆和有形成分血细胞组成。血浆一方面作为各种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另一方面作为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在心血管系统内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是沟通人体内外环境以及机体内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媒介;而各类血细胞完成机体各种重要的功能。 血液具有物质运输、维持内环境稳态、防御、营养、参与生理性止血功能,当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因此临床上常以血液检验作为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第一节 概 述 一、血量和血液的组成 血

2、量是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7%8%,相当于每千克体重7080ml。 安静时,人体绝大部分的血液心血管系统内快速循环,称为循环血量。 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脾、肺和皮下静脉丛等处,流速相对缓慢,称为贮存血量。,足够的血量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血量不足时将导致血压下降、血流减慢、组织细胞缺血,最终引起组织细胞或器官的代谢障碍。 轻度失血:一次失血量在500ml以下 即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 中度失血:一次失血量约1000ml 即达到血液总量的20% 重度失血:一次失血量约1500ml以上 即达到血液总量的30%以上,组 成: 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

3、细胞红细胞、白细胞 和血小板,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当血液凝固一段时间后,血凝块可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血清, 血浆,血细胞比容 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 4050, 女性 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血液,血浆 (50%-60%),水(91%-92%),溶质 (8%-9%),血浆蛋白,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电解质(无机盐),气体,其它物质,非蛋白氮,不含氮的

4、有机物,血细胞(40%-50%),RBC WBC 血小板,7%-8%,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中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呈鲜红色。 静脉血中含还原血红蛋白较多,呈暗红色。 (二)相对密度: 全血的密度:1.0501.060,主要决定于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的密度: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三)黏滞性: 全血:是水的4-5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是水的1.6-2.4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四)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 7.357.45 pH7.35=酸中毒, pH7.45=碱中毒 pH6.9或7.8,将危及

5、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 次:Na2HPO4/NaH2PO4,(2)红细胞缓冲对: 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3)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 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五)血浆渗透压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正常值:5800mmHg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 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第二节 血浆,血浆 (50%-60%),水(91%-92%),溶质 (8%-9%),血浆蛋白 (60-80g/L),白蛋白:维持胶体渗

6、(40-55g/L) 透压 球蛋白:免疫、防御 (20-30g/L) 纤维蛋白原:血液凝固,电解质(无机盐):以Na+、Cl+为主 形成和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气体,其它物质,非蛋白氮:氨基酸、尿,不含氮的有机物,(2-4g/L),素、尿酸、肌酐等,:葡萄糖、乳酸、 维生素、激素等,二、血浆渗透压 5800mmHg(773kPa) 概念: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 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80%为Na+、Cl-) (75%-80%

7、为白蛋白) 压力 大(5700mmHg或770KPa) 小(25mmHg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分类:,几点说明: 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第三节 血细胞,学习要求: 1、掌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 2、掌握白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 3、掌握血小板的正常值及功能,一、红细

8、胞,(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84.6)1012/L;Hb:110150g/L 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解酸碱平衡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ESR) 血沉:RBC在第一小时末RBC下沉的距离。 数值:男子为015mm/h,女子为020mm/h,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 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心肌梗死等)

9、,血沉可明显加快。 血沉减慢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酸中毒,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本身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血浆成分变化致使RBC叠连,RBC彼此以凹面相贴聚集在一起,血沉加快。,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RBC叠 连,血沉,白蛋白、磷脂,RBC叠 连,血沉,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 铁: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血红蛋白),其

10、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来自RBC破坏)的再利用。Fe3+需还原成Fe2+才能被利用。 临床: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蛋白质:来源于食物 贫血患者应补充肝、肾、瘦肉等较高 质量的蛋白质 (3)成熟因子:叶酸和VitB12 细胞分裂时DNA分裂复制合成,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 临 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血) Vit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体内贮存量:每天生成所需量=10001 B12吸收障碍后常在34年才引起贫血),Hb有2条肽链和2条肽链。 每条肽链上有一个亚铁血红素。 每个

11、亚铁血红素能结合一个O2分子。,2、红细胞的破坏,破坏场所,平均寿命120天,10%在血管中受机械冲击 而破碎,90%被肝、脾中巨噬细胞吞噬,PO2 RBC Hb,雄激素,(四)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性腺,二、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 总数:(4.010.0)109/L 分类: 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40 单核细胞占38 嗜酸性粒细胞占14 嗜碱性粒细胞占01,1.中性粒细胞 是炎症时的主要反 应细胞。当急性化脓 性感染时,白细胞总 数增多,尤其是中性 粒细胞增多,(二)白细胞的功能 防御和保护功能,2.嗜碱性粒细胞 胞内的颗粒中含有 多种具有生物活性 的物质 肝素:具有

12、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 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吸引、 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 过敏反应,3.嗜酸性粒细胞 限制嗜碱性粒细 胞和肥大细胞的 致敏作用。其胞 内的过氧化物酶 和某些碱性蛋白 质,参与对寄生虫 的免疫反应。,4.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细胞免疫 B 淋巴细胞:体液免疫,5.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 巨噬细胞后,其 吞噬力大为增强, 能吞噬较大颗粒, 参与激活淋巴细 胞,(二)生理特性 1、黏附 2、聚集 3、释放 4、收缩 5、吸附 6、修复 (三)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膜的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促进凝血,三、血小板 (一)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

13、9/L,功能特性: 粘附: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 吸附:吸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 修复:沉积于血管壁并融合在血管内皮细胞上 填补血管内皮损伤形成的间隙,修 补血管壁。,血管收缩,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出 血,数分钟后 自行停止的现 象。,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简称为凝血

14、。 它是一系列顺序发生的酶促反应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将血细胞及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这个过程需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与。,(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特点 1、除因子外,都在血浆中 2、除因子外,都是血浆中的球蛋白 3、除因子外,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 4、因子、由肝脏合成,需维生素参与 5、因子缺乏时将发生血友病,凝血的基本过程 瀑布学说,(二)凝血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分 类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凝血过程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组

15、织和血中 参与酶数量 多 少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快、约十几秒钟,(形成凝血块),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因子、Ca2+复合物,激活因子,因子X,激活因子 结合因子、Ca2+,激活因子IX,形成、Ca2+复合物 ,Xa、Ca2+、V,内外原性凝血的区别,(三)抗凝系统 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原因在于: 1、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对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无激活作用 2、血流速度快,凝血因子不易集结 3、即使血管损伤,启动凝血过程,也只限于局部,多余凝血因子会被血流冲走稀释,并在肝、脾等处

16、被吞噬破坏 4、血液中还有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存在,体液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是肝脏合成的球蛋白。 作用: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 使凝血酶失去活性;能使激 活的因子、a 、a失活; 肝 素:是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粘多糖 作用:增强抗凝血酶的抗凝活性 抑制凝血过程 增强纤维蛋白溶解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二、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概念: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 意义:使血液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 ,-,激 活 物 血管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 因子激活的激肽释放酶物,抑 制 物 抗活化素 抗纤溶酶,纤 溶 酶,纤溶酶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17、,-,+,+,+,血液凝固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二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对维持血流的通畅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凝血作用强与纤溶作用,就会发生血栓,反之则会出现出血倾向。,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概 述: 血型的发现:在17世纪80年代的英国,有位医生曾经给一个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输羊血,奇迹般的挽救了他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一位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20世纪初,我们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人类最早认识的血型系统是ABO血型系统。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卡尔兰

18、德施泰纳发现:健康人的血清对不同人类个体的红细胞有凝聚作用。如果把取自不同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成对混合,可以分为A、B、C(后改称O)三个组。后来,他的学生 Decastello和Sturli又发现了第四组,即AB组。 ,一、ABO血型系统 (一)ABO血型分型依据 1.ABO血型分型的 依据和判定 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 定型。 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 原物质 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 的特异抗体,当含有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与其对应的凝集素相遇时,会发生凝集反应(抗原-抗体反应),出现红细胞凝集成团、破裂溶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临床上根据凝集反应鉴定血型,2.血型的鉴定,(二)交叉配血实验与输血

19、原则 直接配血(主侧) RBC + 血清 - - + + 间接配血(次侧) 血清 + RBC - + - + 输血原则,结论: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中凝集素所凝集为原则。,可 慎少 不 不,供血者 受血者 结 果,二、Rh血型系统 1.Rh血型抗原:人类RBC膜上有C、c、D、E、e 五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 Rh-:无D抗原为Rh阴性 (苗族12,塔塔尔族16) 2.Rh血型抗体: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 故可通过胎盘。 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 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 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抗D抗体)。,3.临床意义 (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 (2)妊娠:Rh-的母亲 若输过Rh+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者,孕妇的抗Rh+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 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D抗体。 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D的抗体,通 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