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被膜血管.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59867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被膜血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脑被膜血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脑被膜血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脑被膜血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脑被膜血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被膜血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被膜血管.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脊髓和脑的被膜,脊髓和脑的被膜由外向内有三层:硬膜、蛛网膜、软膜。这三层被膜在枕骨大孔处互相移行。 硬脊膜 脊髓的被膜 蛛网膜 软脊膜 硬脑膜 脑的被膜 蛛网膜 软脑膜,(一)硬脊膜: 硬脊膜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周缘,下部在第二骶椎平面以下变细,包裹终丝,末端附着于尾骨。 硬膜外隙(腔):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内含静脉丛、淋巴管、疏松结缔组织、脂肪和脊神经根等。此腔略呈负压,向上止于枕骨大孔边缘,不与颅内相通。“硬膜外麻醉”,一、脊髓的被膜,(二)脊髓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间隙。终池:指脊髓下端至第二骶椎水平特别宽阔的蛛网膜下隙。 (三)软脊膜:紧贴于脊髓 表

2、面并伸入脊髓的沟裂内。,硬脊膜,蛛网膜,硬膜外隙(腔),蛛网膜下隙(腔),(一)硬脑膜:由两层膜紧密结合而成。其外层相当于颅骨内骨膜。在颅盖,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与颅底的连接紧密。在脑的某处,内层离开外层折叠成板状突起伸入脑的裂隙中,其中伸入大脑半球之间的称大脑镰。伸入大、小脑之间的称小脑幕。,二、脑的被膜,大脑镰,小脑幕,上矢状窦,窦 汇,下矢状窦,直 窦,横 窦,小脑幕,横 窦,乙状窦,海绵窦,直 窦,窦 汇,硬脑膜窦:在脑的某处,是硬脑膜内、外两层分离处形成的腔道,内面衬有内皮细胞,含静脉血,相当于静脉血管,但因窦壁无平滑肌,故无收缩性,损伤时出血较多。主要的硬脑膜窦有上、下矢状窦、

3、直窦、横窦、乙状窦、窦汇、海绵窦,岩上下窦等。 硬脑膜窦静脉回流途径 上矢状窦 窦汇 左、右横窦 乙状窦 眼V 海绵窦 岩上窦 颈内静脉 岩下窦,下矢状窦 直窦,面静脉交通,海绵窦内容,(二)脑蛛网膜:形成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池:蛛网膜下腔扩大的地方。最宽阔的是小脑延髓池:位于小脑和延髓之间。还有脚间池,交叉池,环池,桥池。 蛛网膜粒(蛛网膜颗粒):在上矢状窦两旁,脑蛛网膜形成的许多突入上矢状窦内“颗粒状”的小突起,是蛛网膜下隙内的脑脊液渗入上矢状窦内的通道。,(三) 软脑膜,薄、血管丰富,脑表面及沟内,在脑室参与 脉络丛组成;软脑膜+毛细血管+室管膜上皮。 产生脑脊液的功能。,第五节 脑脊液

4、及其循环 脑脊液:,人体有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脑脊液由各脑室的脉络丛产生,正常时,成人脑脊液的总量约150ml。,左、右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正中孔 和两个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硬脑膜窦 室间孔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正中孔 左、右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两个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硬脑膜窦,脑脊液的循环途径:,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 汇,一、脊髓的血管 1、脊髓的动脉:前、后 2、脊髓的静脉:丛,第六节 脊髓和脑的血管,二、 脑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后交通动脉 颈内动脉 大

5、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脊髓前、后动脉 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脊髓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发出细小的中央支,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的前上部,其中沿豆状核外侧上行至内囊的豆状核,纹状体动脉较粗大,在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时容易破裂,又名“出血动脉”。,皮质支,中央支 (豆纹动脉),大脑中动脉,3、大脑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两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颈内动脉末端、两后交通动脉和两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二)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 浅静脉收集皮

6、质及皮质下浅层髓质的静脉血,并直接注入邻近的硬脑膜窦。 深静脉收集大脑深部的髓质、基底核、间脑、脑室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最后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于胼胝体压部注入直窦。,颈内静脉,四、突触和突触传递,(一)突触: 1、定义: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一 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2、分类:电突触、化学突触。 3、结构:(化学性)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4、方式:轴体、轴树、轴轴等。 5、功能:完成神经元信息传递。,双极N元 假单极N元 多极N元,突触,突触的形式,(二) 突触传递:,1、定义:信息从一个神经元经突触传到另一神经元的过程。 2、过程:前神经元兴奋 前膜钙通道开放

7、突触小泡释放递质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突触后电位(2种结果)。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递质使后膜钠、钾通道开放(钠 ) 后膜去极化 局部电位达到阈电位 产生 扩布性动作电位 兴奋。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递质使后膜氯通道开放,使后膜发生超级化, 不宜爆发动作电位,表现为 抑制。,3、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突触传递的单向性。 2)突触延搁:突触越多延搁时间越长。 3)总 和:许多兴奋传到同一神经元为空间总和。 单一而连续的兴奋传入为时间总和。 4)后 放:传入刺激停止后而传出神经仍发放冲动, 使反射活动持续。 5)内环境影响:ph、O2、CO2、药物等,造成突触后 神经元疲劳。 4、神经递质(属特殊化学物质): 外周递质 传出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中枢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肽类等。,(三)中枢抑制(发生在突触;分为2类) 1、突触前抑制:是突触前膜的去极化抑制,发生在轴轴突触;使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量减少而后膜呈现抑制;常见感觉传入活动的调节。 2、突触后抑制: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 (四)CNS内的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 2、单 胺 类: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抑制为主。 3、氨基酸类:酸性者可有兴奋作用;中性者有抑制作用。 4、肽类物质:前列腺素、P物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