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结构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59997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9.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结构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皮肤结构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皮肤结构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皮肤结构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皮肤结构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皮肤结构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结构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皮肤结构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皮肤结构,皮肤结构,表皮,-角质层 防水、防菌,保护作用 -透明层 控制皮肤水分,管制水分流失 -颗粒层 防止异物侵入,过滤紫外线 -棘层 具有细胞分裂增殖能力 -基底层 每一个表皮细胞都起源于此,是皮肤细胞的“发源地”。含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的多少决定肌肤颜色。,表皮-角质层,是表皮最外层,是表皮细胞的表面,由48层扁平的无核老化细胞堆积而成,表皮细胞在角质层形成皮屑状态脱离,手掌、脚掌角质层最厚,眼睑最薄,表皮-透明层,无生命力、无色、无核的细胞层,只有存在于手掌、脚掌,不容易藏污纳垢,控制皮肤水分,防止水分流失,皮肤在这层开始萎缩老化,透明层,表皮-颗粒层,

2、由25层排列紧密的有核细胞组成 细胞呈现扁形拱状长条模样 是正在退化,慢慢接近死亡的老化细胞,逐渐向角质层演变,保护作用 防止外界异物侵入 抑制内部水分的蒸发 折射光线,减少紫外线射入,表皮-有棘层,位于颗粒层之下,是表皮最厚的一层 由510有核细胞组成,是细胞成熟的过程 细胞呈现多面体,表面有如刺状突起,表皮-基底层,表皮的最下层,与真皮层紧密相连,由一层呈圆柱状细胞构成,基底层的细胞,是构成表皮每一层细胞的母体,决定皮肤的自我修复功能,再生周期,角质层,颗粒层,有棘层,基底层,表皮细胞,新生,成熟,老化,再生周期,4047天,1219天,新生表皮细胞,在基底层分裂繁殖到开始角化(新陈代谢)

3、,14天左右,表皮细胞从基底层逐渐向外推移,到达角质层的周期,14天左右,已经老化死亡的角质细胞堆积在角质层直到脱落,真皮,真皮的网状层,真皮,当皮肤划伤深及真皮时,会产生疼痛,皮肤会出血。创伤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大量增生,伤愈后会留瘢痕。,皮下组织,位于皮肤最深层,存在真皮层与肌肉、骨骼之间,存在着纤维组织,期间有着蜂窝般的无数脂肪细胞 能够储存营养、储藏能量,防止体内热量不受外界影响 抵御外界压力与冲击,保护内部机体结构,皮肤附属器官,皮脂腺,皮脂膜,汗腺,分泌汗液, 大部分会在表面蒸发 调节体温,参与皮脂膜的形成 使角质层更加柔软,易脱落,汗腺,皮 肤 附 属 器,皮脂腺,表皮细胞在角化过

4、程中所产生的脂肪质 分泌油脂,参予形成皮脂膜,皮 肤 附 属 器,皮脂腺,皮脂膜,形成 由皮肤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和汗腺分泌的汗液混合乳化而成的薄膜,又称“酸性保护膜”,结构特点 呈透明状 呈弱酸性(PH值:4.56.5),作用 防止细菌侵入,有一定的抑菌、杀菌作用 防止水分流失,控制水分含量 润泽肌肤、软化角质,防止皮肤干裂,皮肤的作用,药物经皮吸收过程,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途径,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表皮途径,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皮肤附属器官途径,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循环有两个途径,分别为表皮途径与皮肤附属器官途径。,药物在皮肤

5、内的转运途径,表皮途径,药物在角质层的扩散途径有两种: 通过细胞间隙扩散; 穿过细胞(通过细胞膜和细胞)扩散,细胞间隙扩散,药物分子主要由细胞间扩散通过细胞间隙,细胞间隙药物的扩散是角质层药物扩散质的限速过程。 角质层细胞间是类脂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的烃链部分形成疏水区。极性药物分子经角质层细胞间的水性区渗透,而非极性药物分子经由疏水区渗透。,细胞途径,角质层细胞膜不是类脂双分子层结构,而是一种致密交联的蛋白网状结构,物质的扩散较为困难,在细胞膜内充满了排列整齐的微丝角蛋白和丝蛋白,也不利于药物的扩散。 在膜内外成分之间的平衡分配也影响

6、药物分子的顺利通过。,皮肤附属器官途径,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的穿透速率要比表皮途径快,但皮肤附属器在皮肤表面所占的面积只有0.1%作用,因此不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当药物渗透开始时,药物首先通过皮肤附属器途径吸收,当药物通过表皮途径到达血液循环后,药物经皮渗透达稳态,则附属器途径的作用可被忽略。 对于一些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由于难以通过富含类脂的角质层,表皮途径的渗透速率很慢,因此通过皮肤附属器途径的吸收液是重要的。在离子导入过程中,皮肤附属器是离子型药物通过皮肤的主要通道。,渗透相与吸收相,渗透相: 途径:经表皮吸收 方式:简单扩散(大多数药物) 脂溶性药物容易通过,吸收相: 途径

7、:进入真皮血管 扩散速度:药物的水溶性 血流量 组织液和淋巴液的 动速度,经表皮屏障吸收,分为渗透相与吸收相两相:,只有同时在水、脂中易溶的药物,才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经皮给药系统,皮肤的生理和病理条件,药物的理化性质,1、药物分子大小和形状: 药物分子量越大,分子体积越大,扩散系数越小,分子量600的物质已较难通过角质层。因此做成经皮吸收的药物一般要求分子量5001000。 2、熔点: 低熔点药物易于渗透通过皮肤,一般要求熔点150200。,药物的理化性质,3、溶解度与分配系数: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主

8、要的因素之一。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角质层,药物穿过角质层后进入活性表皮继而被吸收,因活性表皮是水性组织,脂溶性太大的药物难以分配进入活性表皮,所以药物穿过皮肤的透皮系数与油水分配系数往往呈抛物线关系,即透皮系数开始随油水分配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但油水分配系数大到一定程度透皮系数反而下降。 4、分子形式: 即药物的解离状态,合适的经皮给药系统表皮内pH值为4256,真皮内pH值为74左右,根据药物的pKa调节系统介质的pH,使其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的比例有利于提高药物渗透性。,经皮给药系统,1、剂型的影响 不同给药系统的剂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药物的释放性和靶向性。药物越容易从给药系统中释放,就越有

9、利于其透皮吸收。一般凝胶剂、乳剂型软膏中的药物释放较快,骨架型经皮贴片中药物释放较慢。,经皮给药系统,基质的影响 药物在基质中的溶解状态对其透皮吸收有很大影响,只有溶解状态的药物才能进入皮肤。药物在基质中的过饱和状态可增大药物的化学势,从而大大提高透皮速率。,透皮促进剂的影响 透皮促进剂是一种可暂时调节皮肤通透性的物质,它能可逆地改变角质层的屏障功能,而又不会损伤任何活性细胞。各种透皮促进剂的作用机制不一,有的直接作用于皮肤,有的则作用于制剂。,皮肤生理和病理条件,1、年龄和性别差异: 新生儿与成人的皮肤通透性几乎相同,新生儿药物透皮吸收的增加与新生儿体表面积和体重比例有关,伴随体重增加,体表

10、面积也在增加,新生儿每单位体重的相对体表面积比成人大7倍,这样由于吸收的组织浓度在婴幼儿比成人高,因此导致全身中毒的危险性亦要比成人大得多,就此点而言注意药物的用量是很重要的。另外,男女性别之间的皮肤吸收几无差异。,皮肤生理和病理条件,2、皮肤部位差异 人体各部位的皮肤通透性有明显差异,其中以阴囊皮肤的通透性最大,其次依次为前额、头皮、背部、前臂、掌及足弓的跖表面。这主是与皮肤角质层的厚薄和毛囊皮脂腺的多少有关。例如掌跖部的角质层最厚,皮脂腺最少,因而屏障最大,相应透过的药物就会减少。,3、病理因素: (1)皮肤损伤皮肤由于机械,物理,化学创伤等损伤,破坏了皮肤结构,不同程度地损伤了角质层的屏

11、障作用,致使吸收途径敞开,对药物的吸收明显增加。如湿疹、溃疡或烧伤等创面上的渗透有数倍至数十倍的增加。 (2)炎症皮肤发生炎症时血流加快,经表皮到真皮的药物很快被移去,使表皮与深层组织间的药物浓度差距加大,促使药物更易透入。,皮肤生理和病理条件,4其他因素: (1)皮肤水合程度皮肤的角质层可被水合,即角质细胞与水分亲合,跟水分结合后使细胞体积膨大,角质层肿胀疏松。这是因为角质细胞膜实际上是一层半透性渗透膜,当含水量增加时,膜孔直径增大,组织紧密性降低,形成孔隙,使药物的渗透吸收增加。 (2)皮肤温度皮肤温度升高时吸收能力增加,这是由于温度增加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使已透人组织内的物质弥散速度加快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