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与人格发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88094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30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心理与人格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青少年心理与人格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青少年心理与人格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青少年心理与人格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青少年心理与人格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与人格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与人格发展.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青少年心理与人格发展,李正云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现代青少年心理人格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1,所谓发展就是一种变化,而且是个体内部所发生的一种变化。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青少年心理所发生的连续的、稳定的变化,或者说是一种新结构的获得过程或旧结构转化为新结构的过程。 青少年心理人格发展是指儿童在感知觉、记忆、思维、语言、行为、智力、情绪、气质和性格等诸多方面的连续的、稳定的、系统的变化。,现代青少年心理人格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2,尽管发展理论众多,但它们都必须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看待儿童? 在多大的程度上强调儿童自身作用这一点上,反映了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儿童观。 2、如何看待儿童心理

2、发展的过程? 目前发展的阶段理论被普遍认可和接受。 3、如何看待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问题是,遗传和环境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 4、如何看待先期发展对后期发展的影响? 发展理论大多认为儿童早期经验对后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重要到什么地步却仍然存在争议。,现代发展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意义,1、为心理评估和问题诊断提供视角和理论依据 2、为发展心理障碍的治疗策略与技术提供原理和理论依据 3、为心理障碍的康复、教育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 4、为心理治疗疗效的评估提供理论导向和依据,一、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行为主义理论,华生行为主义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 2、行为遵从条件反射规律 3

3、、思维、情绪、人格等都是一种行为反应,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1、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F.Skinner, 1904-1990) 2、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则是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有机体似乎自发产生的行为 3、操作性行为的原理 如果一个操作之后紧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该操作行为的强度就增加,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4、强化于行为的意义 强化的效果总是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一般而言,固定比率的强化优于固定时间的强化,不固定时间和比率的强化优于固定强化,如果将固定强化与非固定强化混合安排使用,则效果非常好。 5、言语、人格皆为操作性行为 在斯金纳看来,人格就是个体独特行为方

4、式的组合,它同样遵从操作强化原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A. Bandula, 1925- ) 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所谓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其性质是替代的,也称替代性学习,或无尝试学习。 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三种类型: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学习,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2、决定行为的因素 人具有自我反应能力,能够为自己确定某些行为标准。,二、关于儿童发展的精神 分析理论,弗洛伊德(S.Fleud, 1856-1939) 儿童人格发展的动力 :力比多(Libido) 儿童人格发展的结构 人格由本我(id)

5、、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组成。,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口腔期(01岁) 肛门期(13岁) 生殖器期(36岁) 潜伏期(611岁) 青春期(1220岁),儿童人格发展的特殊问题,焦虑 焦虑在性质上是一种由于本我与现实、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而引起的一种弥漫性恐惧。,儿童人格发展的特殊问题,防御机制 (1)自居作用 (2)压抑 (3)升华 (4)投射 (5)反作用形成 (6)固着,艾里克森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艾里克森(E. Erikson, 1920-1994) 逐渐发展了一种着重关注自我力量的、融合了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个体人格发展的8阶段理论。他认为,每一阶段都包含

6、着两个对立两极的相互斗争的特定心理社会任务,个体正是不断解决这一发展任务而依次度过发展期。儿童在前一阶段的发展的顺利与否,将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艾里克森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阶段理论,阶段1:信任对怀疑(01岁) 阶段2:自主对羞怯(13岁) 阶段3:主动对内疚(36岁) 阶段4:勤奋对自卑(612岁) 阶段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阶段6:亲密对孤独(2024岁) 阶段7:繁殖对停滞(2550岁) 阶段8:自我整合对失望(50岁以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力比多的实质:普通的生命力。,人格的结构:,Jung称人格为心灵或精

7、神,Psyche,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 意识:人格中唯一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其核心是自我,犹如“看门人”。 个人无意识(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浅层部分,常以“情结”(指一簇或一串具有情绪色彩的观念)。情结的性质通常具有病理学的涵义。 集体潜意识:指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包括人类远祖在内的世代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人类对某事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四种人格因素,人格面具 Persona :人格的最外层,可以与“真正的”人格不一致。 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即男女二性意向。分别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份(气象、特征)、女性的男性成份,源于男女相互交往所获得的经验。 阴影(Sh

8、adow):较暗的自我,人格中低级的象动物的部分,却也是生命力、自发性、创造性的源泉。 自性(Self):最核心、最主要的部分,是自我实现的一种内驱力,中年时才能发生这种情况。,人格的发展,在精神分析理论(1913)中,Jung将人生划为4个阶段:0-1岁,2岁-青春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在心理的结构与动力中,Jung重新作了划分: 童年期(0-青春期):意识自我逐渐形成 青年期(青春期-35/40岁):心灵诞生期,心灵巨变,应培养意志 中年期(35/40岁-老年期):中年心理危机,勿至心灵空虚而苦闷,加强沉思、冥想,转向内部适应 老年期:怀旧、思来世、沉浸在无意识中,人格的类型,以力比

9、多能量的指向性来划分人格的类型。 外倾:指向外部事件、人、情境,善于应付各种情境、自信 内倾:好沉思、内省,对外时,孤僻、害羞、缺自信 此外,还有机能类型 思维、情感(理性的反应自我)、 感觉、直觉(非理性的反应自我) 在某一时间里,每对机能中只有一种方式占优势。 内外倾的优势与机能优势相结合,于是有8种人格类型:,8种人格类型,思维外向型按规则办事,但武断、压抑,缺乏鲜明个性 情感外向型容易动感情,爱交际,但思维压抑,寻求和谐 感觉外向型寻求感官刺激,追求新经验,情感浅薄,直觉压抑 直觉外向型凭预感做决定,但感觉压抑,新事物敏感,但不能坚持到底 思维内向性智力高,但适应性差,情感压抑,冷漠、

10、固执 情感内向型思想丰富,但是思维压抑,沉默、忧郁 感觉内向型受情境影响做决定,不关心他人,艺术性强 直觉内向型偏执,观点稀奇古怪,以自己内部经验引导自己的生活,脱离实际,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人格理论,A.Adler,18701937 人格发展的动力: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 承认早期的重要性,但他更相信个体所设想的未来强有力的影响着他。 人格的每一方面都在追求优越。,生活风格(Life Style),因追求优越的方式不同,个体发展了他所特有的相应型式,即生活风格,个体籍此补偿其自卑。 它出现生命的第4、5个年头。 儿童早期的生活风格取决于他的生活条件及家庭、社会环境 分析个体的生活风格,可以

11、理解独特的个体 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 出生顺序 早期记忆: 潜意识梦境:释梦,关于儿童发展的认知理论,(J. Piaet, 1896-1980) 皮亚杰以思维、智慧和认识或认知为同义语,着重研究了儿童的认知结构、认知发展的机制和阶段,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奠定了他在儿童心理学领域的里程碑地位。,关于儿童发展的认知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的起因与实质 认知发展的相互作用论 、同化顺应。 儿童认知发展的结构 认知结构的最基本单元是格式(scheme),它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 适应(为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组

12、织(组织即是指协调和整合的过程 ) 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1、儿童心理发展的4个阶段 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阶段2:前运算阶段(2-7岁) 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2、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 不同阶段具有质的差异 阶段的顺序是恒定不变的 阶段之间的关系是整合的和双重的 阶段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滞差,人本主义心理学 的人格理论,要点 1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和人格 2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成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不是一只较大的白鼠或较慢的计算机,不是病人(机械论、悲观论) 3方法上,强调整

13、体研究的、折中的方法论,具体方法兼收并蓄 4并非完整、严密的体系 5仍在发展之中,有争议,但其效果或评价还为时尚早 6核心词:价值与尊严 潜能 自我 自我实现,基本观点,1内在意识经验研究对象 整体的、健康人的 2人性本善、成长自主 人性观 3。人追求完善、健康意义价值观 非被动适应的,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A. Maslow,1908-1970 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人格的动力,需要和动机:人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要求实现 生理需要 4.自尊需要 安全需要 5.认知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6.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现实知觉良好 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

14、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 超越自我中心 具有超然独立的性格 对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具有自主性 对平凡事不觉得厌烦 具有高峰体验,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爱人类并具有帮助人的真诚愿望 有知交,有亲密和温暖的家人 具有民主性格 伦理道德标准明确 富有哲理,善意的幽默感 旺盛的创造力 受自己做人原则支配,通向自我实现的8条路径,无我的生活 成长的选择 承认自我存在 诚实、反躬自问的责任心 小处做起倾听爱好 勤奋 高峰体验可得可失 承认生物学本性的很难改变,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C.Rogers ,1902-1987 健康的人是机能完善的人 机能完善人的特点: 经验开放、自我与经验协调、利用自我评

15、价过程、无条件自我关怀、与人和睦相处,人格改变七个过程,1 情绪流露情况(没有;及时和自然流露) 2 经验方式(远避经验;接受经验为内在参照) 3 不协调程度(未曾意识到自我矛盾;能够知晓不协调) 4 自我交流(回避表达自我;经验自我和能表达自我) 5 解释经验方式(固执经验;经验是可以改变) 6 对问题的态度(避开问题;接受并积极解决问题) 7 与他人的关系(逃避亲近的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发展自己),依恋是什么,依恋通常是指亲子(或婴儿与母亲、其他抚养者)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持久的情感关系(身体和情感联系)。 “一种依恋关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形成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使他们在时空上联结在一

16、起。我们通常把依恋视为提供爱或感情。”(安思沃斯M. Ainsworth),依恋的外在表现:,婴儿注视、探询、追随母亲、抓握和依偎母亲、倾听母亲说话、对母亲微笑或哭泣等等。,依恋的功能,依恋具有显著的生物学上的意义 依恋也是社会性发展和情感发展的起点和基础。,依恋发展的4阶段,阶段1:依恋的无分化反应阶段(0-3个月) 阶段2:依恋的低分化阶段(3-6个月) 阶段3:依恋形成阶段(6-30个月) 阶段4:同伴性依恋关系阶段(30个月- ),陌生人情境实验,安思沃斯(M. Ainsworth,1969)设计了陌生人情境实验,依据婴儿在受到中等程度的压力之后接近依恋目标的程度以及由此而来的安静程度

17、,来测定婴儿依恋反应及其类型。该实验由7个3分钟的情节组成。,婴儿的依恋类型:,回避型(无实质性的依恋) 安全型(有适度的分离焦虑) 反应型/矛盾型/焦虑型(分离焦虑过度),分离焦虑3阶段,阶段1:反抗 阻止分离,寻求亲近。 阶段2:失望 倍感失望和无助,表现为不睬人、表情迟钝。 阶段3:超脱 外表若无其事,内心强烈依恋,依恋中的认知,认知过程或先于依恋发展或与依恋发展相一致。 幼儿有意识运用符号系统,并根据依恋对象的认知来调节自己的依恋行为。 正是因为认知的存在,使得儿童逐渐适应与母亲的分离,增强了儿童的社会适应性。 讨论:6月3岁儿童与母亲的分离是最痛苦的?,依恋中的情感,依恋为儿童提供心

18、理上的安全感。 分离将体验到焦虑、恐惧和愤怒等情绪。,婴儿的气质特点与依恋,容易照看型 75% 缓慢活动型 15% 难以照看型 10%,婴儿的智力水平与依恋,从对智力缺陷儿童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智障儿童在亲子关系中被动,不象正常儿童把握着交往的主动权,后者更爱注视和追随母亲;聋童对母亲的依恋发展缓慢,衰减的速度也快。 另外,儿童的性别、健康状况、出生次序等也影响儿童的依恋发展。,母亲的照看方式与依恋,安全型依恋照看方式是敏感的、合作的、接受的和易接近的; 回避型依恋照看方式往往是不敏感的、拒绝的; 反应型依恋照看方式往往是冷漠的、抗拒的、横加干涉的。,照看环境与依恋,绝对的亲子分离具有破坏性的后

19、果,肯定损害良好依恋的形成。 短期的亲子分离下,儿童应与代理母亲之间建立持续、温暖而亲密的关系。,讨论,儿童的日托与全托比较。 儿童是否入托(园)越早越好? 职业妇女与职业母亲的冲突及其解决。 寄养家庭的甄别与筛选。,依恋理论的提出,John Bowlby, 1907-? 英国人,着重研究了在教养院和孤儿院成长的儿童,也对比研究了曾短期在正常家庭中成长后被迫长期与家庭分离的儿童 母亲照看与心理健康(1951) 指出“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婴儿和年幼儿童应该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建立一种温暖、亲密而持久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婴儿和年幼儿童既获得满足,也能感到愉悦”。 依恋(1969) 分离(1973

20、) 缺失(1975),动物的早期依恋对后期的影响,哈罗( Harry Harlow )及其同事的研究 在50、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萨克特的动物社交能力追踪研究 ( G. P. Sackett ,1967)。 哈罗等人后来的研究(1975)表明隔离的影响并非完全不可逆,只要条件合适,异常行为模式可以改变。,儿童的早期依恋对后期的影响,对儿童认知的影响(Main,1973) 对儿童同伴关系及社会适应的影响(包尔拜, Srowfe,1983) 对后期的影响(Lewis,1984) 不良依恋的可补偿性(Mussen,1984,1990 Rutter,1987),依恋发展的敏感期,K. Lorenzi ,1903-? 奥地利人,1973年与另外2人获诺贝尔生物学奖。 30年代的系列实验第一个证实了动物印刻的关键期。小鹅以看见和追随的第一个对象罗伦兹为母亲,而不理睬母鹅。,处理儿童的分离焦虑,肯定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反应; 事先为分离作好准备; 告诉儿童重聚之后的具体活动; 遵循一定的分、合程序; 接受孩子的分离焦虑反应; 勿使自己的分离焦虑感染儿童; 让陌生人有所准备; 特定的游戏或活动; 较长时间的分离,加强与儿童的联系。,人格的特质理论,祝各位学习快乐! 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