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高教发展回顾与展望-张力.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20643 上传时间:2019-08-23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4.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高教发展回顾与展望-张力.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14高教发展回顾与展望-张力.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14高教发展回顾与展望-张力.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14高教发展回顾与展望-张力.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14高教发展回顾与展望-张力.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高教发展回顾与展望-张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高教发展回顾与展望-张力.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张 力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回顾和未来趋势展望,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成就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改革发展新的要求 三、高等教育进入发展模式创新和质量提升阶段,本PPT的基本观点和资料仅供内部参阅, 未经事先本人允许,请不要公开引用和转送! 来函请发电子邮箱: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成就,新中国教育60年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占全国人口80%以上,现在不到10%,1949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其他阶段教育入学率低得不好统计,2008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2、分别达到99.54%、98.5%、74%和23.3%。如果从每一万人口当中能有多少学生在校学习来看,1949年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分别是450人、15人、8人和2人,到了2008年,这些指标增加到782人、423人、344人和204人。,新中国教育60年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教育事业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跃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全球范围扫除

3、文盲、减少贫困等方面,新中国教育事业也为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新中国教育事业三大历史性转变 一是从制度建设上,坚决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后,每个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得到了法律保障。,新中国教育事业三大历史性转变 二是从基本任务上,坚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通过教育实现追赶型及跨越式发展,初步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人力资源比较优势逐渐显露,现有劳动力人口中的8000多万大学毕业生和数亿初高中毕业生,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深度参与国际竞

4、争的基础条件。,新中国教育事业三大历史性转变 三是从发展方式上,坚定确立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促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开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改革开放30年教育改革发展成就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9%,其西部为98%。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以内。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态势良好。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快速提高,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每年近800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新增劳动力文化素质明显增强。 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2900万人的学生

5、规模居世界第一,高职占据半壁江山,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不断进展,高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全面展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30年教育改革发展成就 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等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3%、97.8%、91.6%。 财政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助学体系基本形成,覆盖面空前扩大(两免一补、高校和中职生资助),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多渠道筹资机制基本建立。 继续教育、民办教育发展势头良好,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明显改善。 国民受教育程度不

6、断提升,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8.5年以上和10.5年左右,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打下很好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大幅提升 1978-2008年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7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7.3%。在UNESCO全民教育监测报告中,我国处于前三分之一的位次,近年来跻身全球义务教育免费水平较高国家行列;在UNDP关于以各级教育入学率、成人识字率为核心指标的人类发展指数(HD

7、I)测评中,我国已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刚刚超过0.5,提升到2005年的0.777,在177个国家(地区)中排第81位,说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布15年来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各国教育毛入学率对比,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发展成就,既是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教育领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发展的成功实践,30年的教育体制改革进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20世纪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注重与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相协调。1985年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向,提出了把

8、发展基础教育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重要举措。推动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改革显著进展,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六大,教育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推进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一是赋予地方政府更多教育管理权责。二是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纳入国家政策范畴。三是形成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新体制。 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责任。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思路,一是更加重视促进教育公平。国家持续加

9、大农村特别是西部扶持力度,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面显著扩大。 二是继续巩固教育体制改革成果,不断巩固和改进以地方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三是教育投入体制更加完善,政府责任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并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健全财政投入为主、成本分担和多渠道筹资的制度。,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突出体现在:一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二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三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五是坚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

10、阶段基本国情,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办教育;六是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引自刘延东国务委员在2009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改革发展新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新世纪的社会根本转变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

11、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生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创新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不少国家都把加强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占据国际竞争有利位置的基本策略。,世界各国教育政策五大走向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与现代化进程紧密关联。(推行教育先行) 保障公民教育权利,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平等。(促进教育公平) 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强化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注重人才本土化)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习,打造终身学习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 应对跨境教育服务贸易竞争挑战,扩大对外开放

12、。(重视教育国际化),世界银行:K4D(知识为了发展) 三类基本知识 直接为谋生的,物质型的 不直接为谋生,物质加精神的 不为谋生的,精神的 四个基本要素 完善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公共事业机构制度,以促进对已有知识的有效应用,以及企业的繁荣 受过教育的、创新性和技能型人才 信息化基础 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贯穿人一生的学习路径,出生,生命终结,正规学校教育,开始工作 法定起点,开始连续 学校教育,结束连续 学校教育,退休,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工作与生活,生活,显 性 知 识,隐 性 知 识,K4D 知识为了发展 知识性质 物质-谋生 精神-文化,1994-95年九国不同年龄组人口终身学习参与率

13、(比利时、加拿大、爱尔兰、荷兰、新西兰、瑞典、瑞士、英国、美国),%,岁,估计中国2020,估计中国2020,估计中国2005,估计中国2005,95%,30%,我国同发达国家 至少相差30年,OECD教育政策分析(2004年) : 终身学习是一个概念,最初指在职前教育(initial education)结束后继续学习。现在表示的是学习贯穿于人一生的过程,包括在校学习。OECD定义了四项原则,每项均蕴涵着学校教育的影响。 有组织的学习应是系统和相互联系的。因此,学校教育应与人生其他阶段的学习相关联。 学习者应该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对义务教育而言,这是个颇具挑战性的要求。 应该重视学习的动机。这

14、是职前教育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性的需求,很多人在这方面对职前教育的情况不满。 应当承认教育目标的多重性,而不应仅仅着重于经济或工具主义目标。,世界全民教育2015年前目标 UNESCO达喀尔行动纲领2000年4月六项目标: 1、扩大和改善幼儿,尤其是最脆弱和条件最差的幼儿的全面保育与教育;2、确保在2015年以前所有的儿童,尤其是女童、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儿童和少数民族儿童,都能接受和完成免费的和高质量的义务初等教育;3、确保通过公平获得必要的学习机会,学习各种生活技能,来满足所有青年人和成年人的学习需求;4、2015年以前使成人脱盲人数,尤其是妇女脱盲人数增加50%,所有的成年人都有接受基础教育和继

15、续教育的平等的机会;5、在2005年以前消除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男女生人数不平衡的现象,并在2015年以前实现教育方面的男女平等,重点是确保女青少年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接受和完成高质量的基础教育;6、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人人都能学好,在读、写、算和基本生活技能方面都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国民教育体系:从传统向现代 传统国民教育体系 产生基础 主要特征 适应范畴 工业革命 体系单一 重视一次性教育的发展 西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以三级教育为主 适应职业生活的需要 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确立 正规教育为主 关注人的单一发展要求 强调统一标准和规格 重视精英教育/少数人 教育机会不均等 各级各类教育互不衔接

16、重学位文凭和资格证书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工业现代化 体系完整、结构合理 重视人的终身学习需求 知识型社会初期 机会公平,区域均衡 适应社会生活多方面需要 民主社会的发展 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 关注人的发展多样性 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互沟通 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并重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 这段时期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六大目标(涉及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 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17、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十一五”规划数量目标与”十五”增量对比,世界银行评估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期教育 【主要成果】“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即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同时其他任务的实施也已经步入正轨。许多新的政策、法规以及计划已颁布实施。政府的政治承诺和社会对于教育强有力支持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全国免费义务教育的目标,以及扩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的目标将会提前得以实现。尽管很难对提高教育系统的质量取得的进展进行评估,但很清楚的一点是许多措施已经开始实行。公共教育的提供也变得更加公平。一个公共财政体系已经建立以满足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城乡和区域差距在

18、某种程度上被缩小。这些都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的里程碑。,【主要挑战】 与规模扩大和体系发展相比,区域发展和质量改进是整个改革中的薄弱环节。各个领域的教育质量都需要加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仍然落后于城市;与发展目标和国际标准相比教育投入仍然不足;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政策研究不足导致了这些薄弱环节的产生。之前规划的一些重点研究如生均成本和办学基准,还有一些基础性工作包括建立数据库和更新教师资格标准等,都还没有开始进行。这类政策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对于质量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其他一些基础工作,例如更新课程和教学方法,教师职业发展以及学校管理等则都需要长期的努力。 对于所有这些措施和任务,都没有建立一个

19、系统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因此,缺乏足够的数据来监测和评估许多计划和改革的进展情况。这会阻碍在五年计划执行的后期对政策进行调整。现有的教育统计系统也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和一些可供比较的指标。,2006年8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34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学习,就教育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2007年8月31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教育论述的基础上,重申优先发展教育,明确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

20、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

21、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本节阐述了教育定位、教育方针、教育结构、教学改革、教育公平、其他重要举措等六个政策要点和前进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为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明确了具体方向,不仅对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政策指导作用,而且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中的教育战略部署指明了基本方向,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

22、规划纲要定下基调。,义务教育从区域内逐步到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是在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朝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迈出的坚实步伐; 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将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将着重解决人民群众高度关心的后义务教育入学机会问题,显著改进新增劳动力结构; 职业教育长足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有用性与就业出路的问题,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支撑,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水平; 学前教育得到重视,特殊教育得到关心,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过上小康生活的新期待; 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将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性社会创造更加便利的条

23、件。,后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政策选择 有质量的全民教育(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关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保障全民的基本技能(Ensure Basic Skill for All),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全民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for All)”,OECD报告推崇备至,需要很强的经济支撑能力和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 更强的全民教育(Strong Education for All),OECD报告强调抢占国际竞争先机。 面向全民的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for All),

24、尊重学生和社区的需求、能力、特点、预期的多样性,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龄人口波动 (2004-2020年),万人,我国教育进入后“普及”阶段拐点 有质量与均衡发展的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时间表 面向就业和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体制创新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步骤,2002年、2007年各级教育规模比较,高等教育,高中教育,初中教育,普通小学,2002年,2007年,2020年,社会投入,财政投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向教育投多少?,国际上看,教育经费只有超过GDP6%才能支撑教育现代化。2007年我国财政教育经费占GDP3.32%,社会投入占1.

25、55%,合计仅为4.87%。,差1000亿元,差2000多亿元,20世纪90年代世界平均水平,?,政府和社会教育投入结构的中外比较,我国政府和社会的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我国政府和社会向高等学校投入结构,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 即使中央财政逐年加大支持中西部,但地方财政能力差距很大,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继续呈现很大差异(请见下表)。 2002-2007年间,全国分别有7、17、19、23、18、6个省级区划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下降。,1996-2008年民办教育机构在学人数 2007年全国高等教育2907万;中等教育1.02亿;小学1.03亿。 民办教

26、育所占同级教育比例分别为13.8%、9.4%、4.6%。,万人,胡锦涛总书记: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服务满意度的思考 区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和非公共教育服务,从而判断政府责任的到位情况。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让所有人尤其是低收入者阶层满意; 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让有分担成本能力的阶层满意;对具备必要资格条件的低收入者阶层资助救助并让其基本满意; 非公共教育服务则让有特别选择需求并有充分支付能力的阶层满意。,服务型政府的职

27、能转变 世界银行认为,全球范围内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干预,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付费、直接提供、监管;对非公共服务就是监管。 必须作为:全面负担基本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弱势群体)、国防建设、重大工程等 重点作为:选择资助基础学科、边远艰苦行业、市场不好调节的公共服务 委托作为:政府对非基本公共服务不直接提供,委托授权、托管、购买 不须作为:明确不具体作为,非公共服务引入市场机制,仅制定规则或适当监管,三、高等教育进入发展模式创新和质量提升阶段,2002-2007年经过国家宏观调控下的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及入学率的变化,我国普通高中招生连续出现负增长,2006-2008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连续比上年下降

28、,在校生增速明显放缓。一是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刚刚度过一个高峰期;二是国家促进高中段普职招生均衡的相关政策发挥了作用,其中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每年中职教育有1600万人受到国家财政资助,占中职学生的90%。,高中阶段普职招生比例明显缩小 2002-2008年,普职招生比例从58.9:41.1缩小到50.84:49.16;在校生从58.6:41.4缩小到54.75:45.25。,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2008,2008,1998-2008年普通高校校均规模 (单位:人),注*:2008年包括独立学院数据,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高教毛入学率处于“精英”阶段的2

29、0多年中,毕业生供不应求现象曾十分明显,但随着扩招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情形确实发生了变化。据2005年高等教育毕业生步入就业高峰以来相关调研,有三个较突出特点: 高等教育毕业生学历(学位)程度与起薪及定薪水平之间基本上成正比关系。 高等教育毕业生的预期起点月薪水平逐年有所下调。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高等教育收益率存在着明显差异,开始出现结构性就业问题。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冲破600万人大关,是世纪初的一年毕业生的6倍,不仅对同年一半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发起冲击,而且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用人等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请参见2007年中国教育绿皮书),借用赫兹伯格管理理论,高学历者的就业率、起薪

30、点、收益率等处于优势时,曾是人们就学强大动力(激励因素)。当高教毛入学率提升开始导致未入学同龄人口更多焦虑,同等高学历者的谋职竞争日趋激烈,即使达不到原有预期水平,但低学历者状况更差,或只是担心以后其状况更差,原有接受高等教育旨在追求更大收益,转变为确保更小损失的保健因素,导致社会高学历需求进一步高涨。,精英大众化普及化 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1),精英大众化普及化 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2),UNESCO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1998) 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他们能够融合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要通过学习不断适应当前与未来社会所需的课程,使他们获得适当的职业资格,包括高

31、水准的知识与能力。 为学习者提供可以终身接受高等培训和学习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一系列最佳选择的课程,和进入与离开高教系统的灵活措施,使他们能够获得自身发展和社会流动,从而培养他们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 促进全民终身教育实施,成为全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推动力量并为此而变革、自我改造。 通过研究,创造和传播知识,通过恰当的科学鉴定,为社区服务,促进文化的、社会的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促进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艺术创造领域的发展。 (十年后第二次世界高教大会:寻求动力),OECD重新定义(第三级)高等教育 研究要点(1995-96年10国参与): 高等教育的需求、入学

32、和增加参与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教育价值观的变革和教育政策的新方向 课程的设计和传授:教与学 大众化的质量观 决策、领导和管理 成本与财政 未来的政策指向,OECD重新思考(第三级)高等教育 研究要点(2002-07年24国参与): 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态势 高等教育系统控制和治理制度 高等教育的经费 高等教育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 保证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通过高等教育实现公平 有效发挥高等教育在研究创新中的作用 加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 支持高等教育在区域中的作用 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球高教毛入学率的变化(%) 世纪之交当中国高等教育大扩招,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北美、欧洲、大洋洲纷纷从大众化

33、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 精英:高教毛入学率50%,发达国家关注的政策要点 培养和聚集精英人才和领导型人才; 高等教育是终身学习的链环; 政府和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模式选择; 趋于普及的高等教育更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 近期欧美高等教育的宏观关切 高等学校分类定位发展 大学成为国家创新体系支柱 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 学术中心转移的背后,恰恰是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含量增加和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分工带来的变化。高等教育是终身学习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链环。,欧洲高等教育“博洛尼亚进程” 欧洲33个国家(2001年)共同推进。借助ISCED 5A、5B和6,设立六条核心原则:,增强学历文凭资格的相互认可度和可比性 实

34、施以(学士和硕士)两条主渠道为基础的体系 建立一个包括欧洲学分累计转移(ECTS)的认证体系 开发有利于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欧洲内)流动的制度 提高欧洲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合作水平 强调高等教育(在课程开发和校际合作)方面的欧洲特色,欧盟委员会最近还启动了与北美和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的新一轮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合作。此期合作的内容涉及35个合作项目,总投入为920万欧元,覆盖189个高等教育机构,为2000名多学生提供跨地区学术交流的机会。,未来大学的设想(OECD),终身学习 在严格限制数量的学校 在很大范围的学校 中颁发学位 中颁发学位 高中毕业升入高等教育,1-传统的 Tradition,2

35、-经营的 Entrepreneurial,3-自由市场 Free market,4-开放和终身的 Open & Lifelong,5-网络的 Network,6-多样化/消失 Diversity/ Disappearance,(6 scenarios),未来大学的设想(OECDs scenarios),未来大学的设想(OECDs scenarios),国家重点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38所(重点是北大、清华、浙大、南京大学、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尔滨工大、中国科技大学), 56所设研究生院的大学,211工程大学105所(新增若干所)。 在下表2008年数据中

36、,本科院校未包含322所独立学院,普通高校包括640所可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高校,但未计866所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自学考试助读),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结构,UNESCO 1997年修订国际教育 标准分类 (ISCED),专业/职业教育的自然优势,在职培训 继续教育,职业/就业 学术/应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高校二维网格,教学,科研,应用/ 职业性,学术/ 理论性,Y,X,I 6/5A,III 5A/6,V 5A,IV 5A,II 5A/6B,VII 5B,VI 5A,VIII 5B,晏才宏,华罗庚,钱锺书,王 选,袁隆平,高校二维网格,重点学科 国家实验室 工程中心,工程技术中心

37、 产学研合作项目 校企R&D中心 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多样化社会服务,我国高校重点学科分布的既定格局,2003年,全国高校共有964个重点学科,其中的960个重点学科分布在181所大学之中。 2007年,教育部审核批准了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8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93个。共计980个重点学科。,全国高校重点学科拥有情况 (2003年),部分学科特色突出高校,高等学校整体提高质量两大基点,一是高水平二是有特色(都是针对不同类型高校而言),防止“千校一面”,必须促使每所高校科学定位、发挥特色、提高水平。 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需要继续重点支持,承担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大责任,同时,国家建设急需

38、的重点学科、交叉边缘学科、特色学科,也迫切需要重点支持。,背景:高校排名 目前世界范围大学比较性排名主要有美国新闻和英国泰晤士报副刊,上海交大排名也被关注。但是不同国家内部均有各自的排名,美国按学科专业排名最为著名,英国有罗素俱乐部大学,德国、法国、俄罗斯国内大学排序。中国民间有若干排行榜,常被关注的武书连和中国校友网等。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UNESCO-CEPES)和美国华盛顿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IHEP)共同成立专家组,于2006年5月20日通过了“高校排名的柏林原则(Berlin Principles on Ranking of Higher Educat

39、ion Institutions)”,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排名的健康和规范发展。 一、排名的目的与目标 1.成为评定高等教育输入、过程、输出众多方式中的一种。 2.明确自己的目的和对象群。 3.认识到高等学校机构的多样性并兼顾其使命和目标的不同。 4.提供清晰的排名信息来源及每个信息源所反映的要点。 5.阐明排名所处的语言、文化、经济、历史等教育系统背景。,二、指标的设计与赋权 6.排名产生的方法是透明的。 7.依据贴切程度和有效性选择指标。 8.尽可能优先测量成果而不是输入。 9.使不同指标赋权显著,并限制它们的变化。 三、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0.注意伦理标准并吸收好的做法。 11.尽可能使用

40、经审查、可核实的数据。 12.使用那些符合科学程序而收集获取的数据。 13.对排名过程自身实施质量保证测量。 14.以组织性保障提升排名的可靠性。 四、排名结果的公布 15.让使用者清楚地了解编制排名的所有信息,并给他们机会让他们 自己决定如何排序。 16.注意剔除或减少原始数据中的错误,并在处理和公布时使错误得 以改正。,欧盟拟推出世界大学排行榜 众多欧洲国家代表在巴黎举行的欧洲“教育系统国际比较研讨会”上对上海交大排行榜表达了严重不满。2008年11月13日,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总司长坎坦宣布,欧盟将就此进行公开招标,以便在2010年推出由欧洲权威机构制定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此举有两个目的:一

41、是增强欧洲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加强欧洲大学的流动性。 欧洲制定的大学排行榜同样将采取“多重标准”,同时考虑每个学科教育质量,而非仅仅注重科研水平。因此,要将大学排出名次其实很困难,欧洲给自己的大学排名的设想,主要是绘制一张“地图”,让各大学之间相互比较,帮助学生们明白无误地做出选择。该排行榜将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目的是与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一决高低。,高等学校可能选择的运作模式 A 基于学科的“传统/准传统”模式 大众化乃至普及化后的学术精英基地 相对封闭亚文化圈,坚持和创新传统价值 学校边界清晰,主干学科专业为本位 知识分子社区管理,保持社会批判敏感 终身学习与终身探究的功能结合 生

42、产力驱动与兴趣驱动的基础科研 与企业/科研院所的研发上下游关系 (个别研究型大学、艺术院校,e.g. 加州理工、巴黎高师,参见国内近期对大学改革和人文教育讨论),高等学校可能选择的运作模式 B 处于转型的“现代”模式 大众化乃至普及化后实用性人才基地 相对开放亚文化圈,价值集中与分散并存 学校边界趋于模糊,交叉学科比重增大 促进教学/科研/服务平衡的解科层管理 外部压力下配置资源,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高度关注职业岗位群变动和就业创业能力 向不同群体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 (多数综合性、多科性、专业性大学,e.g. MIT,东京大学,国内不同水平的本科院校),高等学校可能选择的运作模式 C 面向社会的

43、“后现代”模式 大众化乃至普及化后实用性人才基地 完全开放亚文化圈,价值取向分散为主 保留极少外部边界,交叉边缘学科弹性平台 便于多样化教学培训实践的网络式管理 就业为导向,针对岗位需求调整培养模式 设计个性化、技能精细化的终身学习机会 同企业、社区、家庭、学习者保持密切关系 (职业性、远程性、网络性、社区性高等学校,少数新大学,e.g. 美社区学院系统、凤凰城大学,墨蒙特雷大学,欧洲地区学院,卢森堡大学金融学院),教学,科研,应用/ 职业性,学术/ 理论性,Y,X,I 6/5A,III 5A/6,V 5A,IV 5A,II 5A/6B,VII 5B,VI 5A,VIII 5B,高校二维网格,

44、A 传统/准传统 (“海螺”),B 现代 (“章鱼”),C 后现代 (“章鱼”),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创新主攻方向很多,不同高校分别担负什么职责?(地方高校教师被迫争取科研项目、完成发表论文任务,但是低水平重复) 不同类型高等学校都有条件创建国内以及国际的一流水平(选择合适的测量尺度) 只能保持少数从事科学技术研发的学术型人才梯队(R&D领域前沿本地化/本土化) 必须依靠面大量广的、非传统专业/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服务功能向所有学习者拓展),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揭开新的一页,深刻地融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

45、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过程。显然,处于教育体系顶端的高等教育,面对是的各个领域现代化包括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新挑战下的使命定位。为此,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应遵循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对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应适应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标志的现代化建设的多方面需求,至少有以下三个思考的切入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始终坚持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学术文化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在市场经济的多方位冲击以及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态势下,高等教育应当保持守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找准位置,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

46、智力贡献,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鼓励高层次专门人才坚持创新的敏锐,发掘创新的潜能,发挥创新的优势,着力打造研究型大学和特色高等学校的一批创新高地及其团队,努力营造“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良好环境。,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密切关注社会和公民个人谋生需求的职业性和专业性。迈进大众化门槛的高等教育,将直接面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道路的复杂外部需求。我国行业的职业和工种等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加快代谢步伐,企业产权边界和市场行为规范可望更加明晰,劳动力就业压力仍将持续紧张,工作岗位“网格化”结构初见端倪,新

47、阶层的发展特别是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格局,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需要注重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和公民个人谋生发展的新期待,需要面向社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坚持发挥专业化特长,循序渐进地重点推进职业化,这将可能成为相当部分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务实的战略选择之一。,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需要积极探索发展方式和培养模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预计到2020年前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龄人口处于相对低谷,外部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就业状况变化而显著分化,因此,我们应当未雨绸缪,从现在起就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系统的有用性、有效性和有限性,近年来各方面越来越能形成的一个共识是,未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将被置于学习型社会的长线链

48、环之中,在政府投入、成本分担、多渠道筹资等机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将逐步形成灵活多样便捷的公共学习资源平台,帮助错过适龄学习机会及需要继续教育的人们进出高等教育系统,使其及时获得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实现自身持续发展和社会良性流动。,研制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年8月29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订工作方案(2009年1月4日在各大报刊摘要发表)。2009年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温总理的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重要文章,这是温总理在2008年科教领导小组会议讲话基础上亲自修改补充的新稿,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教育工作全局的宏观思考和对研制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 领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