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员干部学习2024年在青海省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心得体会研讨发言仲夏六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考察调研,深入民族中学、佛寺等地,看发展、察实情,意义重大深远。广大党员干部要循迹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海之行”,走好新时代的为民之路、忠诚之路、担当之路,在新征程上障厉奋发、笃行不怠,共同绘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时代画卷。一、循迹“民族中学”、看“东西协作二汲取“不忘初心”的奋进力量,走好“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为民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这所学校正是上海市对口支援,联想在儿童节之际,总书记给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回信,这所学校正是浙江省对口支援,从两所学校,看出东西部协作这项大战略,总书记始终关切着。“求真务实,方能善作善成”,纵观28年东西部协助的笃行不怠,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协作格局,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逐渐壮大,人民幸福更加美好。广大党员干部要耕好”责任田”,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干出成效、干出实绩、干出口碑,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二、循迹“宗教资源”、看“团结进步”,汲取“矢志不渝”的信仰力量,走好“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
3、忠诚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我们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然会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到来。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回望百年来的光辉历程,我们党团结统一各民族的人民群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碟礴力量,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铸牢理想信念,时刻心怀“国之大者”,要从全局看、从战略上看、从人民根本利益看发展,笃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立场,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狠抓落实、勇毅前行,
4、团结带领各民族人民群众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三、循迹“教育工作”、看“全面发展”,汲取“善作善成”的实干力,走好“薛厉奋发、攻坚克难”的“担当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敢”字当头、“干”字为先,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铁肩担道义”的胸襟,豁得出、靠得住、顶得上,在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中练就“真本领要将前瞻性思维和务实推动有机地相结合,及时复盘、有效解决新质发展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各项工作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中,久久
5、为功,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行家里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学习青海省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6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考察调研,深入民族中学、宗教场所等进行调研,看发展、察民情、提要求。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当深悟总书记的“青海之行二以更加饱满的干事劲头,挺鹰时代担当,写实“团结”“生态”“经济”三篇文章,在强国建设、伟大复兴的赛道上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一、饱蘸“党的领导”之墨,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实“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团结文章”。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你
6、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追今抚昔,从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统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促进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都昭示出中国共产党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充分说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让各民族群众都坚定“跟着共产党走,就有出路
7、跟着共产党干,才会幸福”的大道理,实现追梦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二、饱蘸“绿色发展”之墨,提升综合治理的效能,写实“蓝天净土、绿水青山”的“生态文章”。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也十分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任务。”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就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从“生态文明建设”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建设
8、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员干部当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大刀阔斧的决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三、饱蘸“特色资源”之墨,加快产业现代化发展,写实“生活富裕、人民幸福”的“经济文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资源,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近年来,青海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巧打资源富集、物产丰饶的“金算盘”,聚力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
9、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发展蓝图,也是各个地区发展应该遵循的路径。因此,要深度挖掘本地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广泛应用新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农民增收基础、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学习2024年在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了解当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
10、情况。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发展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石,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点亮“民族团结”火炬,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谱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新篇章。点亮“思想火炬”,奏响民族团结“主旋律”。“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J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从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到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再到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
11、谐关系的新纪元。阔步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作为科学谋划、循序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行为准则和核心要义,准确为各民族把稳前进“方向舵”,努力实现“思想上的同心、行动上的统一“,让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点亮“实干火炬”,种下民族团结“常青树”。“民族团结千秋业,社会和谐万代功。”群众基础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只有在群众中扎下根、散开枝,才能将各族群众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的根基。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走进基层,扑身一线,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入交融,多一些“走街串
12、巷,、少一些“特立独行”,多一些“田间地头”、少一些“机关坐班”,多一些“嘘寒问暖”、少一些“闷声不吭”,多一些“俯身低头”、少一些“高高挂起”,在各族群众家长里短、只言片语甚至抱怨牢骚中敏锐细致她发现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反对的是什么,以“促膝长谈”的方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点亮“文化火炬”,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O“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J想要全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必须倾心浇灌好中华文化这棵大
13、树,使其根深干壮、枝繁叶茂,这样才能使中华文化魂不散、形不乱,万枝花开归于一树,才能更加深厚地彰显出中华文化伟大的聚合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勇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以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为“抓手”,积极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各族群众在深入的“文化交流”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磅碰力量。学习2024年青海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生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治国有常,利
14、民为本。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办得多不多、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能不能真正为民造福,让群众满意。新征程上,要牢记嘱托,常知民所愁、常解民所忧、常应民所盼,时时处处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用实打实的行动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倾力答好为民卷。一、常知民所愁,多办顺民意的实事。民意是百姓的真实倾向,是人民的意愿要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顺民意,才能获认可、得民心。因此,一定要把知民所愁作为顺民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身边,掌握第一手资料,用心倾听群众心声,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愁是什么、真正知晓民意在哪里,将其作为办好顺民意实事的依据与遵循。坚定站稳人民立场,从人民群众
15、所想所盼、所忧所愁出发,不因顺民意的事小而不为、事难而避之,脚步向下、找准方法,守好防线、兜牢底线,直面矛盾、破解难题,逐一研判、逐个推进,办好办实、多办常办顺民意的实事,让顺民意直达身边、让幸福感直抵人心。二、常解民所忧,多办惠民生的实事。民生作为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常解民所忧,多办惠民生的实事,方能用辛苦指数换取幸福指数,把民生清单”变为群众的“幸福账单”。要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树立正确政绩观,从内心深处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真正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时时处处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常解民
16、所忧作为重要任务,掌握同老百姓见面、交流的方法本领,既尽力而为,能做到哪里、解决多少,就倾尽全力想办法、做努力,解民所忧,又量力而行,不过度承诺、不开空头支票,从群众所需出发,紧扣群众诉求,尽最大努力做好民生工作,办好办实惠民生的实事。三、常应民所盼,多办暖民心的实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急难愁盼的事,说到底是民之所盼的事。如何多办暖民心的实事,值得付诸实打实的行动,一步一个脚印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须重视民心向背,始终心系民所盼,群众的盼望在哪里、期待在哪里,行动的脚步就跟进到哪里,既顺民心而为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又得民心而成之,以常应民所盼之
17、行,述真情、传温暖、暖民心,使得百姓心里美滋滋。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善作善成,坚持从最困难处、最关键处、最细微处回应群众期盼,多办暖民心的实事,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学习2024年在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6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青海,群山巍巍,风光壮美,是生态屏障、资源宝库,是一朵中华大地上美丽盛开的“高岭之花”,也是团结热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着青海的发展,牵挂着各族群众的生活,数次来到青海考察调研。广大党员干部应读懂总书记“青海足迹”的背后的深意,始终坚持党的引领、加强综合治理,发挥生态优势,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
18、绘就山清水秀的画卷,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让青海这朵美丽的“高岭之花”永远繁荣茂盛。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筑牢“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的团结根基,让民族团结之花永远繁荣茂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历史充分证明,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
19、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永远向阳生长。以综合治理为圆心,绘就“碧空如洗澄无尘,环境清新如仙境”的壮美画卷,让生态环境之花永远繁荣茂盛。青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丰富的水资源如同生命的源泉,滋养着这片土她。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中国重要江河都源自这里,因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应运而生,守护着这片土地,也赋予了它“中华水塔”的美誉。保护三江源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广大党员干部要运用好“综合治理”这把“刷子”,使水资源、野生动物、珍稀植物在这里“各得其所”,
20、实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重点区域琮合治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水平,持续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将生态保护与体制机制相结合,与民生改善相协调,在生态环境逐步修复的同时,让牧民群众享受更多发展红利,争取走出“既能保护生态、更能造福于民”的路子。以生态优势为重心,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发展秘籍,让特色经济之花永远繁荣茂盛。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圣源她毯集团考
21、察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青海拥有特色资源禀赋,近年来,青海聚力打造产业四地,即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因此,要立足自身费源优势,找准长板、般造长板,将独特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因她制宜发展壮大高原特色产业。同时,强化“龙头”效应,培育更多的优质企业,使其带动产业发展,造福地方百姓,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学习2024年在青海省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了解当地促进民族团结
22、进步等情况。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的广大党员干部当追寻“青海足迹二感悟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坚决守护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石榴之籽”紧密相拥,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一、让“石榴籽”紧密相拥,要在凝聚组织合力中,达到民族团结的“思想共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从我们党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历史充分
23、证明,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各民族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有关讲话精神,更加深刻地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不断坚定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始终在思想上做到与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提高自身民族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凝聚起广大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共识,确保民族团结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二、让“石榴籽”紧密相拥,要在凝聚文化合力中,引发民族团结的“灵魂共鸣”。“中华文明根植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
24、发展至今的文明。”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着民族共识、体现着民族精神。因此,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引发“灵魂共鸣”,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重视文化工作,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窿续民族精神,传承文化基因,留住文化根脉。要坚持把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手段,加大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着重在语言文字、传统风俗等方面提高科学保护力度,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交流互鉴持续深化,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凝聚文化合力中引发民族团结的“灵魂共鸣三、让“石榴籽”紧密相拥,要在凝聚发展合力中,形成民
25、族团结的“行动共振”。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J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抵御内忧外患、共同为国家发展出力献策的历史,没有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就没有当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因此,未来还需继续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各民族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奋斗方向,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牢牢掌握住民族共同繁荣的“制胜密码”,聚焦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明进步等重点领域,着眼文旅互融、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用心谋划、用情推动、用力落实,携起手来,团结奋斗,凝聚越促进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发
26、展的强大合力,形成民族团结的“行动共振”。学习青海省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6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调研,了解当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情感归属与美好期冀,是中华儿女共有的价值追求与道德准则。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与新任务。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团结奋进,使中华民族成为交融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一、“共”拥党的领导,铭记“暗夜南湖亮斗星,万族齐
27、心长夜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语言不同、文化各异的各民族就像是千姿百态的枝叶,而中国共产党则是引领各族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主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党员干部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与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完备科学的理论体系引导各族人民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此外,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党建引领、政府管理、统战协调、各族共治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又要夯实基层阵地,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党的民族理论与
28、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与民族团结在基层有人抓,做到上下一心,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稳步提升。二、“共”承华夏文脉,坚定“横贯古今九州共,同根同源同舟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发展中,在中华文化六合同风的“大一统”中,在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被孕育、滋养,各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也变得日益活跃、精彩。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现代力量,抖擞各族人民奋斗新征程的精气神,为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添砖加瓦。党员干部要进一步理解好“四个与共”
29、五个认同”,在培育精神高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共同历史的宣传教育。既要保护好各民族的语言文化自由,提高各族优秀文化自觉,坚定各族人民文化自信,又要引导各民族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不断共聚中国版图,共承中国之制,共尊中国认同。三、“共”建民族团结,促进“交往交流与交融,各族人民一家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坚定的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趋势中,“合”为主流,多元的群体、多样的文化,在相互尊重、学习借鉴中形成了四海一家、寰宇一心的团结和谐;“交”是过程,
30、线下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人口流动交往,搭建各民族共享互嵌社区,线上用好网络平台,抓好各族科教文卫的共建活动,讲好各民族向内凝聚、互嵌发展的经典故事,积极分享民族团结的正能量,传播感情联结的最强音,不断增强各族的共鸣与共情。“融”是关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都离不开各族的团结奋斗。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助力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制定政策与谋划布局时,将改善民生保障,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的奋斗目标,把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让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2024年在青海省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心
31、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近日,在青海省西宁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并观摩了一堂思政课。总书记对思政课历来很重视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理论的“滋养”到实践的“历练”,都为学生的成长注入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内容、方式和成效上下足功夫,以“小”见“大”,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作用。深挖文物内涵,以“小切口”揭示“大道理”,把思政课讲深,让学生从小接受红色熏陶。井冈山上,八角楼的灯光照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
32、道路;湖南沙洲村,“半条被子”讲述了长征路上的鱼水情深;黄土高原上,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一件件文物背后,是具体生动的红色故事。各级各类学校要利用好历史文化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第二课堂”,通过“小切口”讲明“大道理”,让听课人走出教室走进书本上的风景,调动各个感官去“触摸”实际,感受革命英雄让人“热血沸腾”的伟大事迹,在移步换景、低头沉思、互动交流中“对话”过往、“叩问”真心,扣紧“思想扣”。创新授课方式,以“小课堂”释放“大能量”,把思政课讲透,让学生从小树立崇高理想。思政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育情感和态度的过程,思政课越
33、是生动,就越是充满吸引力。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是每一个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各级各类学校要打破常规模式,创新授课方式,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科研院所等学习资源,运用情景展示、现场模拟、实地研学、主题研讨等教学载体,借助现代化全媒体手段,把“思政小课堂”锻进“社会大课堂”,线上线下齐发力,变“传统讲台”为“情境讲堂”,让书本上的历史故事、文化底蕴都“活起来”,让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在历史情景中聆听初心旋律、感悟信仰之源、汲取奋进力量。落实学用结合,以“小故事”传递“大情怀”,把思政课讲活,让学生从小积蓄奋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100余年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史、70多年的新中国发展史,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一个个的小故事释放着大情怀,各级各类学校要引导学生用眼造、用心灵、用情感去接触历史、鹿续精神,要注重将思政课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思政“金课”作为实践的“指向灯”、解题的“金钥匙”、奋斗的“动力源”,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确保思政课学习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