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考前.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22689 上传时间:2019-08-2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7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简史考前.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教育简史,第一部分 考试类型及要点,1、填空题(要求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史实) 2、选择题(要求辨析基本史实与概念) 3、名词解释 (要求掌握基本概念与一些重要的教育制度或学校) 4、简答题(要求掌握重要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5、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分析重要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第二部分 复习的主要范围,1、夏、商、西周的主要学校 2、六艺教育 3、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 的兴起及其影响 4、稷下学宫 5、孔子的“有教无类” 6、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 7、墨子的教育内容,8、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 9、韩非“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管理模式 10、汉代“罢黜百家

2、,独尊儒术”文教政策 11、鸿都门学 12、察举制度 13、董仲舒的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14、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 与教学过程 15、国子学 16、九品中正制 17、颜氏家训与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18、嵇康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19、隋唐的科举制度 20、韩愈论述教师 21、北宋三次兴学运动,22、三舍法 23、“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24、宋代的书院教育制度 25、朱熹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 26、 “朱子读书法” 27、八股取士制度 28、王守仁论儿童教育,29、王夫之的人性论与教育作用 30、早期的教会学校 31、京师同文馆 32、福建船政学堂 3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3、 34、 “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35、癸卯学制 36、厘定教育宗旨 37、梁启超论教育作用与目的 38、严复的三育救国论 39、壬子癸丑学制 40、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41、平民教育思潮,4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43、 1922年学制改革 44、湖南自修大学 45、 “党化教育” 46、杨贤江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 47、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48、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 49、陈鹤琴“活教育”的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50、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51、陕北公学 52、延安大学 53、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54、“高校六十条” 55、 “两个估计”,56、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57、

4、 “三个面向”的教育发展方针,第三部分 重点内容提要,1、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齐王兴办的大型养士机构。学宫设于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之下,故因此而得名。稷下学宫初创于齐桓公田午当政之时,延续大约150年之久。稷下学宫也是战国时代唯一的一所官办高等学府,四方学者云集于此,议论时政,交流学术,著书立说,聚徒讲学,相互争鸣,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学术和教学活动。它建立之后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2、 “有教无类” 孔子的私学以“有教无类”为办学方针,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杂收弟子。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少

5、数贵族弟子,而大多数出生贫贱。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垄断的局面,把教育对象从贵族转移到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崛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同时,这一主张千百年来成为社会下层人士追求平等教育权利的思想武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断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得以确立,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为指导思想,并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去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对人民实行思想教化。,4、鸿都门学 鸿都门

6、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因校址位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学生由地方长官或朝中三公举荐,招收“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经考试合格方得入学。鸿都门学把儒家经典摒弃于教学内容之外,学生专习辞赋、小说、尺牍、画、书法等。这些学生毕业后“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鸿都门学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打破以儒家经典为国学唯一教学内容的旧传统,不仅为汉代建立了崭新的教育体制,也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开辟了专科学校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新纪元。,5、察举制度 汉代的察举制度,是在西汉文帝到武帝之间渐次形成的。 汉代察举科目繁多,一般可分为特举和岁举两大类,前者如贤良方正、明经、明

7、法等,后者如秀才、孝廉等。贤良方正是汉代地位最高的选士科目.在察举制度下,士人能否做官,一般取决于能否被举;而能否被举,则取决于乡闾的舆论。以“声名”取士,是察举的一个重要特点。,6、京师同文馆 1861年(咸丰十年)1月,恭亲王奕讠斤等奏请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文馆,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但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外语教习,迟迟没有开张。后经英国公使的推荐,聘请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任英文教习。直到1862年6月11日,京师同文馆才正式开学。同文馆首先开办英文馆,后陆续增设法文、俄文、德文、东文等馆。1866年12月,奕诉等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讲习化学、天文、数学等,京师同文馆遂成为一所培养外语

8、和自然科学人才的综合性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改变封建传统教育的首次尝试,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7、福建船政学堂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6月,闽浙总督左宗棠奏准于福州马尾设船政局,并附设船政学堂,亦名“求是堂艺局”,以培养中国自己的制造和驾驶轮船的人才。福建船政学堂分前后两学堂。前学堂学习制造,用法文进行教学,也叫“法文学堂”。后学堂学习驾驶,用英文进行教学,也叫“英文学堂”。两学堂学制一般为四年,前三年在学堂学习理论课程,后一年前学堂学生在船厂实习造船,后学堂学生则出海“练船”。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国近代海军培养了第一批海军指挥人才和兵舰制造人才。,8、“中学为

9、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教育基本思想。这一主张并不是张之洞最早提出来的,而是当时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教育思潮。这一教育思潮发轫于19世纪40年代,明朗化于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之时,盛行于80、90年代。张之洞在1898年撰写的劝学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成为清末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指导方针。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9、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的主要制度。这一制度是在魏黄初元年(公元220

10、年)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来的。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具体方法是:“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中正官的职责是察访本地士人的家世,了解其牒谱,父祖资历,做官情况,爵位高低等。还要调查士人的德才情况,并据此写出品状,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官有权对所评定的人物,按其言行予以升降。,10、癸卯学制 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在全国正式颁布施行,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又实际推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因其公布于癸卯年,故又称“癸卯

11、学制”。癸卯学制从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癸卯学制的颁布施行,在形式上标志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11、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12、梁启超论教育作用与目的 梁启超是近代教育救国论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教育是育人、强国的根本。他逐渐把教育的着眼点从培育人才转向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上。1902年,他

12、发表了论教育当定宗旨一认为正确的教育宗旨应该是“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因为国家的强弱、存亡是由整体国民的素质决定的。1902年2月至1903年11月间,梁启超撰写了洋洋十余万言的新民说,全面探讨了国民性改造问题,形成了系统的新民学说,13、严复的三育救国论 严复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的提倡者之一。他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指出中国积弱积贫的根源就在于“民力已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从提高国民这三方面素质入手,全面砥砺提高中国人种的水平。他由此提出了三育救国论:“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14、 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革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随着民

13、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以民主主义教育与科学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内容、方法、制度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推动了当时教育管理的重大变革。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有:(1)教育方针的演变,(2)男女平等教育权的确立 ,(3)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4)大学管理制度的改革。,15、1922年学制改革 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22年9月在北京召开“学制会议”,邀请教育专家和各省行政负责人对“草案”进行审订、修改。同年10月,教育部又将修订稿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询意见,最终形成“学校系统改革案”,并于11月2日,以大总统黎元洪令颁布施行。1922年学制不提教育宗旨,而以七项标准

14、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新学制仍把学校教育分为普通、师范和职业教育三类。在普通教育方面一反清末民初依照日本学制的模式,而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四”单轨制形式.,1922年新学制的主要特点 1922年新学制的主要特点是: (1)根据儿童年龄分期来划分教育阶段,普通教育实行“六三三”制,较之壬子癸丑学制小学7年,中学4年的规定更符合学龄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2)中等教育阶段成为学制改革的核心。 (3)改革了师范教育制度。(4)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16、湖南自修大学 湖南自修大学是毛泽东于1921年8月利用船山学社的旧址和经费在湖南长沙创办的一所新型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大学

15、。办学宗旨是要把有为的青年,培养成为党的干部,来改造现实社会。办学形式是采取古代书院和现代学校二者之长,以学生自动学习的方法,研究各种学术,以期发明真理,造就人才,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周流于社会。1923年11月,湖南军阀赵恒惕以自修大学“学说不正,有碍治安”的罪名,将学校强行封闭。,17、“党化教育” 1926年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积极提倡“党化教育”,并通过决议案。1927年5月,蒋介石在南京举行的“五四”纪念会上,提出要施行“党化教育”,并授意各省市成立“党化教育委员会”,拟定“党化教育大纲”。从此“党化教育”开始在各地推行,其中江、浙两省尤为积极。“党化教育”的实质,就是推

16、行“一个党,一个主义”的专制教育,以国民党的训练方法和组织纪律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国民党化。,18、大职业教育主义 黄炎培在1925年12月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方针。“大职业教育主义”方针的提出,标志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一是突破了过去在职业教育小圈子里打转的局限性,强调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和联络,”必须“有最高的热诚,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二是突破了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局限,主张“提倡职业教育的,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19、陈鹤琴“活教育”的目的论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

17、现代中国人。”陈鹤琴赋予“现代中国人”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是“活教育”的课程论。 “活教育”的方法论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20、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于1936年6月成立于瓦窑堡,原名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迁延安。抗大的任务是培养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骨干力量,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

18、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治泼。”抗大教学的主要原则是:“少而精”、“理论与实际并重”、“理论与实际联系”、“军事与政治并重”等。学习方法有“集体研究”、“自动学习”、“互相帮助”等。抗日战争八年中抗大总校先后培养了20多万名军政干部,21、陕北公学 1939年8月成立于延安东门外延河之滨,主要培养行政干部、民运干部和文化工作干部。分普通班,学习期限4个月;高级研究班,学习期限1年。校长成仿吾。课程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教学原则是:少而精,理论与实践联系,教学一致。1941年9月,与中国女子大学等合并成立延安大学。,22、延安大学 19

19、41年9月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干校合并而成,是一所规模较大、学制正规的综合性大学,学制2年。延安大学分行政学院,设行政、司法、财经、教育四系,学制2年;鲁迅文艺学院,设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四系,学制2年;自然科学院设工学、农学、化学三系,学制3年,医药系,学制1至2年。1949年6月,以延安大学为基础成立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迁往西安。,23、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1957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

20、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教育方针。,24、“两个估计” 1971年4月15日至7月3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制定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纪要提出17年来“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战线“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把教师队伍的大多数和解放后培养的大批学生说成“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两个根本错误的“估计”,对我国教育事业危害极大,对长期辛勤工作在教育领域里的广大教师、干部摧残极大。,25、教育体制改革 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后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指明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实现改革与发展目标的方针、政策,由此推动了中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26、“三个面向”的教育发展方针 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简称“三个面向”)。“三个面向”为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成为党和政府领导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方针,对于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