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26028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112 大小:20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镇江市妇幼保健院 张燕,一、传染病及传染的概念,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机体组织损害和功能改变,可迅速传播造成流行,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甚至引起大量患者死亡。,传染亦称传染过程,是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传染的构成必须具备病原体、人体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传染后不一定都得传染病,而传染病只是传染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即传染病的流行过程。,2基本条件: 传染源体内有病源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病人、携带者、病动

2、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空气、飞沫、尘埃传播,经水、食物、苍蝇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传播,土壤传播)。 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易感者。,三、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一)病理发展的规律性 1潜伏期指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起,直到最初出现症状以前的时间,其长短不一,短的仅数小时,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多数在数日内,如猩红热、白喉等,有的可达数月,如狂犬病。 2前驱期病原体生长繁殖后出现头痛、发热、乏力等轻微症状,多无特异性,一般仅12天。有些传染病起病骤急,可无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此时某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大多出现,病情由轻转重,到达高峰。

3、4恢复期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力、食欲逐渐恢复,直至完全康复。,(二)病情的特殊表现 发热、发疹、毒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毒血症病原体的毒素和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引起全身功能失调和中毒症状。,菌血症病原体在感染部位生长繁殖进入血流,不出现明显症状,称原发性菌血症,继而在血管内皮细胞及肝脾内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称为第二次菌血症。,败血症在人体防御功能明显减弱时,病原体不断侵入血流,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引起急性全身性感染,出现严重临床症状。 脓毒血症病原菌在各组织和器官中引起转移、多发性脓肿。,(三)临床类型 1发病性质、临床表现:急性、亚急性、慢性 2病情经过:典型、非典型 3严重程

4、度: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四、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一)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 托幼园所是易感者集中的地方,儿童日常接触密切,一旦传染病传入,极易造成流行。,1入园前健康检查(见健康检查制度93页)。 2加强个人、饮食、环境卫生管理。 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用肥皂流水洗手,定期洗澡、理发、剪指(趾)甲,定期换洗衣裤、被褥。定期检查炊事人员、厨房、炊具及食品卫生情况,确保饮食卫生。儿童卧室及活动室经常通风、换气,地面、桌椅干净、整齐,消灭四害,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3定期健康检查(见健康检查制度93页)。 4认真落实托幼机构的有关各项制度。园所内一旦发生传染病,应做

5、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的蔓延。 5健康教育 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工作人员、儿童及家长的自我保健意识。,(二)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1对病人的管理:早诊断、早治疗,采取有效措施隔离病人。对于烈性传染病要及时上报。,2对接触者的管理:与传染源接触过,可能受到感染的儿童及工作人员,在该病潜伏期内都称为接触者。根据情况进行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并根据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进行医学观察及适当管理。检疫期内不要与其他班级接触,并暂停办理入托(园)、转托(园)手续。,(三)切断传播途径 它是预防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主要措施。由于各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

6、因而采取的措施也有所区别。如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虫媒传染病的重点是消灭蚊子等媒介昆虫;切断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方法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戴口罩或进行室内空气消毒等。,(四)提高人群免疫力 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制度,提供合理平衡的膳食,加强户外锻炼,增强体质是提高儿童非特异性免疫力的重要措施。按规定程序进行计划免疫及集体投药预防是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的主要措施。,五、传染病管理常规,托幼机构儿童聚集,抵抗力差易造成传染病流行。为了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加强传染病管理。,(一)建立传染病管理制度,做好各环节消毒隔离工作,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1相关概念 消毒即使用物理、化学、生物

7、方法清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的程度。 隔离将传染病人或带菌者安排在特定环境中,不与外界接触,以便于管理和消毒,目的是防止传染源向外扩散。,2消毒的分类: (1)预防性消毒:为了预防传染病发生而施行的消毒,并非已发现明显的传染源。消毒的对象为有可能被病源体污染的东西和场所,如玩具、餐具、水杯、毛巾、饮水及居室空气等,每天进行12次消毒。,(2)疫源地的消毒:传染病病源体向四周散播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随时消毒当有传染病发生时,在患儿尚未离开园所之前,应随时对其所在班级和污染物(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进行消毒,即随时消毒,以迅速杀灭从机体排出的病原体。,终末消

8、毒当患儿离园后对被污染的场所及一切物品实行最后一次彻底的消毒。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传染源被移走或痊愈,不再携带病源体,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环境的病源体,所有接触过传染源的易感儿,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出现,此时才能结束对疫源地的各项防疫措施。,3常用消毒方法及常用消毒液(42、213页) 4发生传染病时的卫生消毒(49页),(二)做好各种预防接种(113页),预防接种率达100%。 督促幼儿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计划免疫应用免疫学原理,根据儿童免疫学特点和疫情监测资料,按照国家制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有效地控制以至最终消灭相应的传染病。,(三)发现传

9、染病患者立即送医院隔离治疗,按照不同传染病做好消毒工作,接触者进行隔离检疫。对可疑病例应安排在幼儿园隔离室进行观察。(参考隔离室工作内容,111页),检疫接触过传染源的人叫接触者,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称为检疫。 检疫期是从最后一个人发病算起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为止。 续发病人在检疫期以内发病,为同一病种称续发病人。 医学观察期=检疫期,(四)做好传染病报告制度,报辖区内防疫站或保健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一章 第三条 本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 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 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

10、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传染病是指: 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五)发生了传染病或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清洁消毒工作应每天进行,如房屋空间消毒至少连续两周,被检疫的班级不参加园内集体活动。玩具、用品在班级单独消毒,人员不得串班走动。,(六)需隔离检疫班级的传染病类别为:肝炎、脑炎、菌痢、结核、暴发性流感或患病人数众多的水

11、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结膜炎(红眼病)等。检疫期以最后一个人发病算起。,(七)如发生了甲肝病人后,全班师生应每人查肝功能,以排除传染源,凡是和病人接触有关的一切物品均需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 (八)需通知防疫站来消毒的传染病类别有:肝炎、菌痢、脑炎、霍乱、鼠疫、伤寒、猩红热、白喉、疑似非典等。,(九)对患传染病后归园的幼儿要掌握好原则,做好家长的工作,除了有医院的痊愈证明外,还要符合传染病规定隔离期限方可入园。 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隔离、检疫、观察表(213页) (十)家庭中有密切接触患下列传染病的家长,幼儿暂缓入园。如家长患肝炎(甲肝)、结核、菌痢、霍乱、鼠疫、伤寒、破伤风、白喉、疑似非典等。

12、,托幼机构发生传染病时应如何处理,1控制传染源 (1)隔离病人 对法定传染病应送医院隔离治疗,对某些传染病症状轻微者,如腮腺炎、水痘、痢疾带菌者等,可在隔离室内观察或采取家庭隔离的方式。,(2)对发病班级医学观察(检疫班的时间、内容随不同病种而不同)。做到三不:不并班、不串班、不招新生或转出儿童。检疫班物品、场地及保教人员与其他班级严格分开 (3)医学观察期间加强晨检及全日观察,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晨间检查:每天在幼儿园门口有专门的保健人员为入园的孩子检查、喷喷漱液。目的是防止儿童将传染病及危险物品(可造成创伤的)带到园内。有的家长对此认识不够,习惯把孩子直接往园内送,还认为晨检没说法。其实

13、晨检不是简单的走过场,它包括一问、二摸、三看、四查四个步骤。,一问:是通过询问家长了解儿童离园后到来园期间的一般健康情况,包括精神、食欲、睡眠、大小便等情况及有无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二摸:通常摸额部及手心,以筛查小儿是否有发热,对可疑发热者及时测量体温、确定是否发热。,三看:要观看小儿精神是否活泼,面色是否正常。有无流泪,眼结膜充血、流鼻涕等,注意皮肤(包括面额、耳后、颈部)是否有皮疹等。 四查:根据当地小儿传染病流行情况对易感儿进行重点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时隔离。同时检查小儿口袋中是否携带易造成创伤的玩物,如石子、弹子、小刀、玻璃片等。,晨间检查后,要将所获得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否

14、正常。对无异常者让其回到所在班级,对有传染病或其他疾病可疑者可由家长带儿童去诊所确诊及治疗,或留在观察室临时隔离观察,对一般小伤小病,不需限制活动的儿童,可将药物交给保健老师,由保健老师给予服药。保健药品不允许带入幼儿园,所带药品应包好,并由家长写上孩子的班级、姓名、及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服用时间,再交给保健老师。,全日观察工作(111页),午间巡视:保健老师每日午间巡视一次,并向班上保育员、教养员了解孩子的精神、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情况,遇有可疑情况应及时处理。,掌握儿童缺勤情况,及时了解儿童缺勤原因。家长应主动向班级老师或保健人员反映。如系患传染病,则对接触者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接触物

15、要进行彻底消毒处理。,2切断传播途径 严格做好消毒工作:不同的传染病其传染方式不尽相同,应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以达到阻止传染病蔓延的目的。随时消毒、终末消毒。整个幼儿园都应加强消毒工作。,3保护易感人群 (1)药物预防 (2)预防接种,水痘,1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2流行病学 (1)传染源:急性期病人 (2)传播途径:飞沫或被疱疹浆液污染的物品传播。冬春季多见。 (3)易感者: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病后获得终生免疫,到成人期有20%的人可发生带状疱疹。,3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在39以下;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发热12天出现皮疹,初为红色,细小斑丘疹,数小时变为圆

16、形的、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大小不一,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有痒感,疱疹液开始清亮而后变混浊。13天后疱疹变干结痂;若无继发感染,脱落后不留疤痕。皮疹以躯干、腰、头皮多见,四肢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现,在同一时期可见斑丘疹、疱疹、干痂。口腔粘膜、咽部、眼结膜也可见皮疹,破溃后形成溃疡。,4隔离期:患儿皮疹全部干燥结痂。 5检疫期:21天 6观察内容:注意观察有无皮疹。,7预防: (1)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变干后为止。对密切接触儿检疫21天。 (2)室内注意通风,可用紫外线消毒。 (3)对正在用激素、免疫制剂的患儿进行被动动免疫。 (4)预防接种:水痘疫苗,8治疗 (1)对症处理:

17、发热时用退热剂;保持皮肤、指甲清洁,避免抓破庖疹;庖疹已破或有继发感染者,局部涂1%龙胆紫。 (2)必要时按医嘱肌肉注射维生素B。 (3)有继发感染者,可用抗生素(按医嘱)。,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1病因:腮腺炎病毒,2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3)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3临床表现: 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大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偶尔有腮腺始终不肿者。,4隔

18、离期:患儿腮腺完全消肿后一周。(病程两周左右) 5检疫期:21天 6观察内容:注意观察有无发热或单、双侧腮腺肿胀。,7预防: (1)隔离患儿至腮腺肿完全消失后一周,对密切接触者检疫21天。检疫期间应加强晨检、全日观察,早期发现病儿,及时隔离;观察期不能接受或转出儿童。 (2)腮腺炎流行季节,儿童活动室、卧室勤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3)药物预防 板蓝根冲剂连服35天 (4)预防接种 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8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质,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 (2)对症治疗: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敷以醋调金黄散减轻疼痛。 (3)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4)积极

19、治疗合并症。,麻疹,1病因:麻疹病毒,2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 (2)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冬春季多发。 (3)易感者:婴幼儿多见,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3临床表现: (1)前驱期:中度以上发热,结膜充血,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病后23天可见口腔麻疹粘膜斑(科氏斑),为小白点周围有红晕,并有粘膜充血,最有早期诊断价值。,(2)出疹期:发热后45天开始出疹,自耳后,发际向面、颊、躯干几四肢蔓延。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疹间皮肤正常,随皮疹增多、增密,常呈暗红色。重症可出现出血性皮疹。随着皮疹出现,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可达40,是麻疹的极期。,(3)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依

20、出疹顺序逐渐隐退,体温下降,症状减轻,疹退后留有棕色色素沉着斑。 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注射丙种球蛋白者,症状轻,表现不典型。,4隔离期:无合并症者,出疹后5天。 5检疫期:21天 6观察内容:注意疹退情况,7预防: (1)隔离患儿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时延长至10天。密切接触者检疫28天,未进行疫苗接种的儿童检疫21天。 (2)对患儿所在班级进行消毒:过氧乙酸熏蒸或紫外线照射。因麻疹病毒不易在体外生存,所以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后只需在室外流通空气中阳光照射2030分钟,即可自然消毒。 (3)预防接种:按免疫程序给患儿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8治疗 住院治疗,猩红热,1病因:溶血性粘球菌A组,2流行病学:

21、 (1)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冬春季多见。也可通过玩具、毛巾、书、衣被等间接传播。 (3)易感者:28岁儿童多发,因型别多,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可再次感染。,3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重,体温高达3940,咽痛,咽及扁桃体充血,杨梅舌,颈颌下淋巴结肿大。发烧半天或两天后出疹,沿耳后-颈部-躯干-四肢,24小时遍及全身。出疹特点为弥漫性针尖大小猩红色密集小丘疹,全身皮肤潮红,压之退色。可见“环口苍白圈”,“帕氏线”,等体征。1周后疹退、脱皮,无色素沉着。,4隔离期:自发病起隔离2周或症状消失后一周,咽培养阴性。 5检疫期:12天 6观察内容:注意皮肤变化,7预防: (1)隔

22、离患儿,诊断明确者症状消失后1周解除隔离;有化脓性并发症者隔离至炎症痊愈,并持地段保健科证明方可返园。密切接触者检疫12天,一旦发现咽炎或扁桃体炎,应治疗35天。口服复方新诺明40mg/kg/d,分2次,或肌注青霉素2040万单位,分2次。观察期间不接受或转出儿童。,(2)患儿病后3周内要注意经常查尿和心电图,及早发现和治疗肾炎、心肌炎等合并症。 (3)对患儿的分泌物及污染物品进行消毒。 (4)药物预防:大青叶、板蓝根各15克煎水服,每日1次,连服3天或复方新诺明40mg/kg/d,分2次。,8治疗 (1)对症处理:用淡盐水漱口,高热用退热剂。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遵医嘱。28万u/

23、kg/d,分2次肌注,重症住院治疗。,手足口病,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1病因: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

24、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2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3)易感者: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

25、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3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4隔离期:10天 5检疫期:710天 6观察内容:注意观察有无皮疹。,7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

26、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一)个人预防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

27、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二)托幼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1)本病流行季节,活动室和卧室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放假措施。,8治疗

28、 (1)对症处理:保持口腔卫生,口腔溃疡处可局部涂药。 (2)防止继发感染。 (3)中医治疗:清热解毒。,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的血清学检测,HBsAg携带者因无症状,除非做血清学检查(测HBsAg),否则不易被察觉。其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性比患者更甚。虽然只有抗HBsAg,即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才表明对乙肝病毒的感染具有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以是感染(包括隐性感染)后果,也可以是接种灭活乙肝疫苗的后果。,2预防 (1)儿童入园体检中凡发现仅HBsAg(+),肝功能正常者可入园;HBsAg(+)、抗HBcAg(+)、抗HBeAg(+)即小三阳或HBsAg(+),抗HBcAg(+),肝功能正常者可入园,但

29、不能在幼儿园吃、住;HBsAg(+)、HBeAg(+)、抗HBcAg(+)即大三阳不可以入园。,(2)工作人员体检中发现HBsAg(+)或小三阳或HBsAg(+),抗HBcAg(+),肝功能正常者可在幼儿园工作但不能从事保教工作或炊事员工作,可从事管理资料、勤杂等不接触孩子的工作。大三阳则一定要调离幼儿园。,(3)严格消毒医疗用品。注射器、输液器最好用一次性的。 (4)对易感儿进行乙肝疫苗注射,尤其是母亲为表面抗原阳性的,其婴儿出生后须进行自动和被动免疫。 3治疗;注意休息,调节饮食及对症处理。急性期应住院治疗。,结核菌素试验 入园体检均做PPD(结核菌素试验),皮内注射,前臂屈侧中、下1/3

30、交界处皮内。,判断标准:1.红肿硬结直径5mm为阴性“-”;2. 红肿硬结直径59mm为可疑“”;3. 红肿硬结直径1020 mm为阳性“+”;4. 红肿硬结直径20 mm或有水疱和(或)坏死为强阳性。,临床意义: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常见于:1.卡介苗接种48周之后;2.已受结核杆菌感染,但尚无活动性病灶;3.患结核病;4.曾患过结核,经治疗而临床痊愈;但病灶内结核杆菌尚未全部死亡者。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大多表示未受感染(包括接种卡介苗失败)。,有下列情况者亦可出现假阴性:1.已感染结核而尚未产升变态反应;2.急性传染病(如麻疹、风疹、流感等病毒感染后的1个月内);3.严重结核病(如急性粟粒性结核);4.身体极度衰弱(如重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水肿、恶液质等);5.长期(46周以上)应用免疫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6.免疫缺陷病。,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