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一讲概说.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29650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一讲概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一讲概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一讲概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一讲概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一讲概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一讲概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一讲概说.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一讲 文化概说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

2、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广义:文化是指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文化是指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对文化的理解,更应该把他看作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带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社会意识、道德制度等观念。,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它能力和形成的习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

3、科拉克洪:“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价值观念 道意识形态 思维方式 处世哲学,二、 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 符号 价值观 规范,1.符号是文化的基础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号系统,如文字。各文字体系有相应的认知心理。 符号是指能有意义地表达事物的信息,信息是事物的状态或对事物状态的描述。符号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的表达形式。,如语言符号,艺术符号,数字符号,科学符

4、号等等。 其中,语言文字和数字符号是最基本的符号。,语言符号,数字符号 一 壹 1,2.价值观是文化的的核心 价值观是判断孰是孰非,孰重孰轻的标准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最高境界。,王国维肖像,当今人类最高价值观: 自由、平等、正义/真、善、美。,价值观虽各具特色,但有先进落后之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主要是价值观的先进与落后。如,自由 专制 平等 特权 正义 邪恶 真 假 善 恶 美 丑,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其根本差别就在于文化的差别,在于价值观的差别: 人本位、君本位与神本位的差别。,3.规范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制度规范 道德规范 习惯规范,习惯规范约束力比较

5、弱; 道德规范约束力比较强,违背了要受到舆论的谴责; 制度规范则是由国家制定的法律,违背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作为文化,价值观首先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制度之中,或凝固在一个国家的制度之中。,一个国家的制度,是文化,是价值观的体现。反过来,某种制度又巩固着某种价值观。制度规范虽各具特色,但显然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体制改革,就是革掉落后的制度,创造或引进先进的制度。,三、文化的层次和结构 关于文化的层次和结构,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两分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三层次说:物质,制度,精神;,(3)四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思想与价值(精神); (4)六大子系统:物质,社会关系,精

6、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 现代文化学界多采用四层次说。,1.物质文化,也称为物态文化 物质文化总和 物质文化创造的基础和表现 物质文化文化结构的表层,2.制度文化 人创造的符合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 制度文化文化结构的中层:政治制度,济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 法律制度,宗教社团以及教育、艺术等组织制度等。,3.精神文化 也称作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精神文化文化结构的深层 精神文化的特征:抽象性,相对独立性 以观念形态呈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

7、化,物质文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4.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定势,是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四、文化的特征与类型 (一)文化的特征 1.同一性 2.时代性 3.民族性 4.地域性,(二)文化的类型 汤因比历史研究: “人类历史上产生过21个 文化类型:西方、拜占庭、 俄罗斯、伊朗、阿拉伯、 印度、远东、希腊、叙利亚、古代印度、古代中国、朝鲜日本、米诺斯、苏美尔、赫梯、巴比仑、埃及、安第斯、墨西哥、于丹加、马雅文明。”,季羡林认为: 人类有史以来,总 共形成了四大文化 圈:古希腊、罗马 一直到近代欧美的 文化圈,从古锡伯 来起直到伊斯兰国家 的闪族文化圈,印度

8、 文化圈和中国文化圈。,梁漱溟把文化分三大类型: 西方文化 印度文化 中华文化,五、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回顾 (一)严复 (18531921),原名宗光, 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 福建侯官人。1877年到1879年, 被公派到英国留学,1912年严复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体现了严复 在当时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 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 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严复最先明确地认识到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是“自由不自由异耳”。 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指出: “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

9、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 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 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 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 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 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 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 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愉。 其接物也,中国美谦虚,而西人务发舒; 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 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二)李大钊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 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东渡日本, 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

10、, 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1918年李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文中指出:“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 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也; 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 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 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 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 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 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 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 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 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 一为灵的,一为肉的; 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 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 东方之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之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三)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

11、42), 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 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 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 的创始人之一。,陈铭枢挽陈独秀: 言皆断制,行绝诡随。横览九州,公真健者! 谤积邱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陈 独 秀,新 青 年,在陈独秀那里,“中”与“西”、“新”与“旧”之间被划了一道鸿沟。他认为,西方文化之“新” 和中国文化之“旧”,是水火不相容的。“,1. 战争本位与安息本位 西方文化战争本位 好战健斗,e.g.多宗教战争,政治战争,商业战争 e.g.英国,德国等大国因战而称霸,比利时,塞尔维亚等小国因战而抗外敌等 西方民族性“恶侮辱,宁斗死”,中国文化安息本位 中国文化好安息,e.g.儒:

12、不尚力争; 道:使民不争; 佛:去杀 (依唐君毅先生所说,中国人爱好和平,在学术思想上多重融和会通;而中国历史上亦无西方那样大规模的宗教战争。) 中国民族性“恶斗死,宁忍辱”,2. 个人本位与家庭本位 西方文化个人本位 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彻底的个人主义,拥护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幸福。 .,他们所讲的思想言论上的自由,法律上的人人平等,以及宪法上的保障人权等等,都体现这种个人主义精神; 即使西方人讲国家利益,社会利益,表面上与个人主义相冲突,但实际上仍是以巩固个人利益为目的。,中国文化家庭本位 中国社会为宗法社会,以家庭为本位,个人无权利。,家庭方面讲孝 实质是家人听命於家长; 国家方面讲忠 实质

13、是国民听命於君主。,这种社会的缺点为:损坏个人独立自尊的人格;窒碍个人意志的自由;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养成依赖性并减低个人的生产力。,3. 法治,实利本位与情感,虚文本位 西方文化法治,实利本位 西方文化重法治、实利,国家、社会及家庭无不如此。不但商业上对法律的信任多於对人的信任;甚至亲戚、家人及夫妇等关系,亦以法律为基础。,e.g.“父子昆季之间,称贷责偿,锱铢必较,违之者不惜诉诸法律;亲戚交游,更无以感情违法损利之事。”,e.g.“西俗成家之子,恒离亲而别居,绝经济之关系;所谓吾之家庭(My family)者,必其独立生活也;否则必曰吾父之家(My fathers family);用

14、语严别,误必遗讥。” 西方表面上有刻薄寡恩之嫌,但结果却形成每个人的独立的人格,不相侵害,是“以小人始,以君子终”。,中国文化情感/虚文本位 中国文化重情感,虚文,人与人关系以情感为基础。,e.g.“交游称贷,视为当然,其偿也无期,其质也无物,惟以感情为条件.社会经济,因以大乱。”,中国表面上风俗淳厚,但实际上却造成人的依赖性,减低生产力。,陈独秀新青年发刊词“敬告青年”的宗旨: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四)胡适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 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

15、改名 胡适,字适之。1891年2月 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 实为安徽绩溪人。1962年 2月24日于(台湾)中央研究 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胡 适,胡 适,胡适说:“我第一提倡自由,提倡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发表自由;第二我提倡怀疑,我一生就反对独断,就是反对教条主义。”,早在1923年他写过一篇文章:“无论对于何种制度,何种信仰,何种疑难,一概不肯盲从,一概不肯武断,一概须要用冷静的眼光,搜求证据,搜求立论的根据,搜求解决的方法:这便是评判的态度。”,1919年胡发表新思潮的意义提出: “研究问题, 输入学理, 整理国故, 再造文明。”,这里“再造文明”就是中国文化走向未来的路向。 要

16、造成一种心理,这种心理就是“要肯认错,要大彻大悟地承认我们自己百不如人”; 要“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文学革命八条件”: 不用典 不用陈套语 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语 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呻吟 不摹仿古人 须言之有物,贺卫方让胡适校长的精神活在我们心中:“看着墓前胡先生塑像那泰然自若的面庞,我不禁想起这位终其一生都在为学术自由和大学独立而奋斗的先贤的种种事迹。他虽然早年就名满天下,但却总是把学术视为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他多次强调,凡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绝顶聪明同时又肯下笨功夫的人。他的治学视野极其广阔,很少有人能够像他那样涉足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宗教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并且在每一个

17、领域里都取得卓越的成就。知识视野的开阔不仅让他在治学上触类旁通,而且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走势有了更为健全的判断。我们今天回过头来读他的政治评论,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对现代中国政治、宪政乃至法治应选取路径的论述是何等睿智、明辨,富于洞察力和想象力。”,(五)鲁迅(18811936),鲁 迅,鲁 迅 与 家 人,在鲁迅的观念中,西方文化是一种异质文化,一方面和中国文化不一样,但又有独立的价值。 他认为尽管西方文化是随着帝国主义的枪炮打进来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还是有益的。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异质文化,就有了比较。由此而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在鲁

18、迅看来,中国人对待自己文化最大的盲目性,就在于那个中华中心主义。什么叫中华中心主义?就是认为我们传统文化有一种至善至美性,达到了顶端、极境。鲁迅认为这种至善至美性,是虚妄的,是一种盲目性。“打破盲目性,增加自觉性”,这是鲁迅接受外来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六)梁漱溟(18931988) 原名焕鼎,字寿铭,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皆自学。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1916年上海的东方杂志上连载了梁漱溟撰写的一篇文章究元决疑论,文章以近世西洋学说阐述印度佛家理论,这篇文章发表后很快便引起蔡元培的高度重视,蔡元培与当时

19、的文科学长陈独秀商议决定聘请梁漱溟(24岁 )来校任教。,梁 漱 溟,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认为: 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我们可以列表的方式把握住这个方向性: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印度文化 文化分期: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关注问题:人与自然 人与他人 人与宇宙因果法则 意欲方向:向前面要求 调和持中 反身向后面要求,1985年北京大学汤一介先生等主持中国文化书院举办“中国文化讲习班”。 3月20日上午,梁作题为中国文化要义的学术演讲,他说:西方文化“我以八个字概括之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而我中国是礼让为国,是伦理本位。”,汤因比(1881975)是英国历史学家,早年曾在牛津大学接受古典教育,并成为希腊罗马史和近东问题的专家。19191955年,汤因比长期担任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并多次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他的一生著述很多,但全面反映他历史观点并使他成名的是一套12卷本的巨著历史研究。这部书被誉为 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