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4文化传承与创新.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35509 上传时间:2019-08-25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14文化传承与创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学案14文化传承与创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学案14文化传承与创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学案14文化传承与创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学案14文化传承与创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14文化传承与创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14文化传承与创新.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案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 (1)含义及表现: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 的多样性。 (2)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 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民族文化,必要性: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是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 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 的必然要求。 (3)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态度:既要认同 文化,又要尊重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反对文化霸权主

2、义,反对守旧和封闭主义,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的,世界的,本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繁荣,本民族,其他民族文化,2.文化传播 (1)途径:主要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 等。 (2)手段: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大体经历了 、 、 、电子和 等发展阶段。 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口语,文字,印刷,网络,大众传媒,(1)多角度分析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增进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加强相互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2)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及要求。积极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态度及要求。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

4、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 (1)特点: 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 的精神纽带。 (2)影响(或作用):具有双重性。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继承性,稳定性,民族性,民族生存和发展,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 ,发展是继承的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5、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 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 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 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必要前提,必然要求,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三、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6、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 的发展,促进 的繁荣。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文化创新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对传统文化“ 、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社会实践,灵魂,社会实践,民族文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2)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4.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1)不同 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 。 (2)在此过程中,必须以世界 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在学

7、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 、 。,时代精神,民族文化,博采众长,优秀,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克服“ ”和“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2)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 需求,发扬中华民族 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 ,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实践,精神文化,长处,优秀,易错点1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典例1 】(2009江苏)2008年10月,第31届世界戏剧节在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

8、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这表明 ( ) A.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C.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D,错因分析 该题考生易错选A、B、C,原因在于对尊重文化多样性存在误解。“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充分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D项符合题意。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才可为我所用,A项片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B项错误;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C项错误。 纠错心得:尊重文化多样性:(1)首先要尊重自己民

9、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2)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3)应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4)对其他民族文化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易错点2 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典例2 】(2009江苏)200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 )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A. B. C. D.,B,错因分析 该题考生易错选。京剧是我国国粹,优秀剧目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10、,通过课堂渠道,可以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符合题意,当选。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具体分析,片面;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错误,因此答案为B。 纠错心得: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传统文化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易错点3 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与一般群众无关 【典例3 】文艺工作者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这是因为 ( )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艺创作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实践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于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A.

11、B. C. D.,A,错因分析 错选是没有弄清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只能来自于社会实践,而不是创作者的聪明才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个人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正确,选A。 纠错心得:人民群众与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与文化创作者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文化创新只是文化创作者的事情。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文化创作者不可能有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文化创作者必须服务于人民群众。

12、因而,认为文化创新与一般群众无关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易错点4 我们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所以学习和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时要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 【典例4 】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有 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是一种傲慢的态度,也 是一种学术浅薄的表现。这启示我们 ( ) 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必须承认世界 文化的多样性 必须承认各国文化存在优劣之分 学 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时要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 A. B. C. D.,A,错因分析 错选是把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错误地理解为要把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必须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3、,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正确,选A。 纠错心得:如何进行文化交流和借鉴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但是,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预测: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近几年来,中华文化逐渐走向世界,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中外文化年不断举办,高考可能会结合中

14、外文化交流的具体事例,考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典例1 】(2009广东单科,不定项)三字经的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推广。这表明 ( ) A.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 B.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C.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 D.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解析 此题可以利用排除法。A说法认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是错误的;三字经是传统文化,其英译本入选“儿童道德丛书”成为现代文化,故D符合题意;B、C很容易判断是符合题意的。,BCD,预测: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是高考命题的重点,结合我

15、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现实生活中保护传统文化的实例命题是高考重要的考查方式。可能会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复习备考中注意将文化的继承、发展与文化创新整合起来理解。 【典例2 】(2009福建文综)某校高二(1)班的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开讨论。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相关链接】曹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使汉初社会凋敝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萧规曹随”。 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日益增强。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疆拓土,实施改革,实现

16、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 甲同学:“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解析 应全面分析,既要正面立论,说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又要批驳错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答案(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预测:文化创新如何进行 文化创新是本部分高考命题的重点,可能会结合现实生活中进行

17、文化创新的成功实例,让考生表述他们是如何进行创新的,或者是就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提出建议措施。 【典例3 】(2009安徽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

18、建议。 答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安徽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进文化创新。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全面繁荣。,时政播报 文化、教育问题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要话题。以下是两位代表在分组讨论时各自的发言。 文艺界代表:近日在深圳评出的改革开放30年30首流行金曲,只有“吉祥三宝”一首是在2000年以后创作的。尽管近年来流行歌坛红红火火,每年新歌层出不穷,但也不乏品位低下的产品,真正的精品却廖廖无几,令音乐人

19、忧心不已。 教育界代表:“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也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为全面落实新课程方案,建议学校把“仁、义、礼、智、信”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设问角度 一:从文艺界代表的发言中,你能领悟到什么文化生活的道理? 获取信息:设问信息:知识范围要求是文化生活,题目类型是体现类,具体要求是文艺界代表的发言体现了什么文化道理。材料信息:每年新歌层出不穷,但也不乏品味低下的产品,真正的精品廖廖无几。 调动知识:文化市场有喜有忧,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组织答案:(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在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20、。 (2)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越需要我们提高眼力,增强辨识能力。 (3)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只有面向广大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二: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教育界代表的建议加以评析。 获取信息:设问信息:知识范围要求是文化生活,题目类型是评析类,具体要求是评价教育界代表的建议。材料信息:教育界代表主张将儒家五常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调动知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组织答案:(1)“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

21、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代表的建议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要坚持批判地继承,并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既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一、选择题 1.(2009广东文基)“入乡随俗”表明了( ) 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B.优秀文化取代落后文化 C.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D.不同的文化具有共同性 解析 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体育运动、服饰、饮

22、食等各个方面。所以选A。B、C、D项与题意不符。,A,2.(2009广东文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 ( ) A.不平衡性 B.包容性 C.同一性 D.时代性 解析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求同存异的具体表现,所以选B。A、C、D项与题意无关。,B,3.(2009广东单科)“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 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的保守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

23、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A项与题意无关。B项表述错误,较强的保守性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D项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与题意无关。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其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故选C。,C,4.(2009广东单科)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常常通过博客、BBS等来表达、交流思想。这表明科技进步 ( ) A.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B.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 C.促成了新传媒代替旧传媒 D.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 解析 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常常通过博客、BBS等来表达、交流思想,这是由于科技进步而引起文化传播方式的

24、变化,故选A。B项不符合题意,科技进步改变的是传播文化的方式而不是文化资源的内容。C项表述错误,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D项表述不正确,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A,5.(2009上海单科,不定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50年来一直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喜爱。创作者洋为中用,扬长避短,充分展示了音乐的无穷魅力。梁祝的成功表明 ( ) A.艺术创新必须是引进与输出的统一 B.艺术创新必须是全新的 C.艺术创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D.艺术创新离不开辩证思维 解析 洋为中用,扬长避短是“扬弃”的过程,也是辩证思维的体现,C、D项当选。对于

25、外来文化关键是分清优劣,而非简单的“引进与输出”的程序问题,A项排除;“全新”说法否认了继承性,B项片面。,CD,6.(2008江苏)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点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 )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不能割裂历史文脉,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更好地发展。因此答案为A。,A,7.(2008海南)近年来,流

26、行歌曲、小品等大受欢迎,交响乐、歌剧、民族戏曲则有些受冷落,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生态平衡”,因为 ( ) 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大众的需求 在文化艺术领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重要扶持高雅文化艺术、适当限制通俗文化艺术是当务之急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能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 B. C. D. 解析 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可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需求,有助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观点片面,社会效益在文化艺术领域尤为重要。理解片面,材料中的不平衡,不是高雅文化艺术与通俗文化艺术的不平衡问

27、题。,D,8.2008年10月14日,第十一届全运会吉祥物在山东济南揭晓。吉祥物名为“泰山童子”,灵感来源于充满文化、自然内涵和动人传说的“五岳之首”泰山,并结合现代体育理念、国泰民安的吉祥寓意创作完成,以拟人化的泰山石赋予吉祥寓意。这说明 ( ) A.客观事物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 C.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D.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C,二、非选择题 9.(2009宁夏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

28、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化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 解析 应注意从民族文化的传承、人类文明的演进等角度全面分析。,答案 文化遗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民

29、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址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址对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文化遗址对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的价值。(如考生根据文化遗址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性、不可估价性、不可再生性等回答文化遗址保护的意义,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华文化是“危”中有“机”,为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充分利用齐鲁文化优势,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 某校高二(5)班学生在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上,围绕“实施齐鲁文化走出去战略”展开研讨。请你参与其中,为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提出合理化建议。,解析 本题属于探究题,让学生参与为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提建议,应紧紧围绕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充分利用齐鲁文化优势,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 答案(1)立足实践抓住新机遇,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优势。(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铸造齐鲁文化新辉煌。(3)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让世界真正了解齐鲁文化。(4)大力发展山东文化产业,打造有重要影响和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齐鲁文化国际竞争力。,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