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综合篇.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36262 上传时间:2019-08-25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5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字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综合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字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综合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字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综合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字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综合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字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综合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字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综合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字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综合篇.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讲:字词句段在文章中的含义及作用,姚作松,涉及考点: 理解常用词句段在语境中的含义 运用汉语语法知识理解文意并答题 理解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考察范围: 重点字词句段在语境中的含义 利用语法知识理解词句在语境中的运用 修辞手法及其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各种表达技巧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情感、主旨、写作意图 各种词类活用,连词辨析,复句考辨等 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各种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例一:阅读下文,完成第59题。(14分) 判断一个人的历史功过,主要看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他所发挥的作用。 每一个社会成员,根据他所处的社会地位来尽他的职责(或称义务),传

2、统谓之尽伦尽职。伦是秩序、次序。人在社会中生存,必须站在一定的社会位置上。有时同一件事(一种行为),由于行为者的社会位置不同,人们对他的行为可以作不同的评价。 梁武帝信佛教,有极深厚的宗教修养,写过不少佛教经典注释流传于世。他坚持素食,营养不良,操劳过度,面黄肌瘦。有人奉劝他,作为一个皇帝,职责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得富足,不在于“辍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梁武帝如果不在皇帝的位置上,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的行为值得称赞;作为一个皇帝,他是个亡国之君,不及格。与梁武帝情况类似的还有宋徽宗赵佶,他绘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可以传世,踢球的技术也不错;就是把国家弄得一团糟,成了亡国之君,也是个不

3、及格的皇帝。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两军对阵,项羽用刘邦的父亲为人质,胁迫刘邦屈服;如不屈服,就油锅烹死刘邦的父亲。刘邦说,我们曾经结为兄弟,“我父即尔父,若烹太公,幸分我一杯羹”。刘邦为了争天下,可以不管父亲的死活。刘邦成了汉朝开国之君,他的政绩比秦朝好。后人没有深责刘邦的不孝。俄国的彼得大帝是个有为之君,对俄国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但他又好色,然而历史学家对他这点采取宽容的态度,未加苛求。 人们对千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可以看主流。对古人的主要贡献、历史作用给以通盘考虑是通常采用的方法。因为时隔多年,古人的小失误已不再发生影响,留存下来的是他们发生社会影响的那一部分。如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为人很不好

4、,纵子横行乡里,但几百年来,人们还是承认他的书画的成就。 我们评论当前的人物和言行,就不可以硬套评论历史人物功过的粗略方法。因为目前的小事,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特别是负有领导责任的各级官员,更应起好榜样的作用。如果追求享受,脱离群众的监督,胡作妄为,也许自己以为是小节无碍,实际上亏了大节。不必等到百年之后,当前就难逃公论的指责。小节失误,也是失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如果不注意小节,就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当时不及格,企图从后来的评论家笔下得到宽恕,这是不现实的,对社会、对自己有害无益。,5本文列举梁武帝等历史人物,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2分) 6文中画线句是多重复句,它的第一层次应划在

5、句之前。(2分) 7从文章表现手法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B说古论今,引经据典,随手拈来,娓娓而谈是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 C作者借古讽今,笔锋犀利,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D文中多处使用了引证、例证、对比等论证方法,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8议论文的论据要典型精当,本文用了四个封建帝王和一个文人的例子来论证观点,读来并不感到重复累赘,请简析原因。(4分) 9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 。(3分),参考答案: 5判断一个人的历史功过,主要看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他所发挥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6 7D 8因为这些例子从不同角度充分而严密地论

6、证了观点。前四位是中外的封建帝王,说明对执政者而言,主要看政绩(或:因为前四位封建帝王,两位是反面例子,两位是正面例子,说明对执政者而言,主要看政绩);举董其昌例,则说明文人名士主要看他们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语言表达分。 9不仅提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更为了强调评价当前人物既要讲大节,也不能忽略小节。,例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7分)2009年上海春考卷 手工是一种遗产 冯骥才 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用双手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无论盖房造物,还是做饭制衣,都由双手来完成。但这还不够,双手还要去实现人类对更精美事物的追求,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于是,从生活的智慧、技术的发明直到审美

7、理想便都由双手来体现。由于审美进入十指,许多艺术相应而生。 在遥远的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中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每一种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产。手成了心灵最灵便的工具。故而,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双手就是愈聪明;同时,不同民族的双手又具有自奇特的本领和气质。 手工中智慧与技术的含量是长久以来一代代积累而成的。在漫长的的传衍过程中,不断冒出来一位又一位工匠。他们心灵手巧,聪明过人,或是在技艺上做了这样或那样的绝妙的改进和创新,或是在审美情趣上做了一些提升,受到人们的认同。这些新的技艺或审美便自然而然地融进传统的手工中去。精湛的民间手工全是千锤百炼的。但是,在没有专利的时代,手

8、工中至关重要的绝技是世袭或以师徒方式单传的。如果艺人没有后嗣,技艺的传承便会中断。面对广元三星堆那些“纵目神灵”青铜面具上的方孔,我们已无法知道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用什么利器切割开这厚厚的青铜;也无法知道他们用何种技术把坚硬的玉石切割成纸板一样的薄片,并打磨得如此细腻与光滑。大量的手工技艺生生灭灭,随其自然,这也是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 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里。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从文明的传承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一次

9、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属于手工的时代,工业文明属于机器的时代。由于机器的能力与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这一转型急剧而猛烈,所向披靡,故而抛弃手工在所不惜。然而,人们在生活中只会关心物品的本身,不会关心造物的手段到底是机械还是手工。等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 如今,市场开始青睐手工制作的陶艺、锻打的铁艺和种种编织的手艺,为之标上高价。市场的规律是“物以稀为贵”和“按工计价”。人们认可这种高价,是因为手工制品纯朴、生动,带着人的气息。人用双手触弄和制造这些物品时,总是渗透着心中的想法、审美情趣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而且不会重复。这是机器制品不具有的。在冷

10、峻的千篇一律的工业文明的时代,手工给人一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人文的温馨,就像那些仿古餐厅中摇曳的烛光。 然而,遗产的意义远非如此。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每一种手工的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体现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因此,抢救与记录濒危和珍稀的民间手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转型期间的全新课题。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现在非做不可。因为,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地成批死亡。 人类放弃手工,使用机器,

11、是伟大的进步。但我们用时还要记忆手工。因为 放弃手工是为了文明的发展;记忆手工是为了文明本身。,1有人认为第段画线句中“聪明”一词使用不当,建议改为“灵巧”,你认为如何?简述理由。(2分) 2对第段中举“青铜面具上的方孔”例子的主要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中国古代工匠手工制作技艺的高超。 B说明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 C说明许多手工技艺的传承现在已经中断。 D说明当今社会的手工文明正在日益衰弱。 3第段中画线部分“文明的转型”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4综观全文,概括手工遗产的意义。(6分) (1) (2) (3) 5根据文本信息,用对话形式介绍“机器”与“手工

12、”各自的主要特点(对话形式如下,不超过80 字)。(5分) “ ”,机器说道。 “ ”,手工说,“ ”。,参考答案: 1(2分)认为使用不妥的,可从语法角度分析,也可从词义辨析的角度判别(近义词词义的辨析或词语的搭配),指出其主谓搭配不当的语病。 认为用词恰当的,可从“聪明”一词不仅体现人类双手的灵巧和神奇,而且说明它凝聚着能工巧匠的智慧的角度分析。 要点:理由充分,与观点一致,得2分;理由不充分,与观点一致,得1分;缺乏理由,与观点不一致,得0分。 2(2分)A 3(2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4(6分)(1)带给人们怀旧的人文温馨(2)见证工匠的聪明才智(3)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

13、和个性的象征(4)蕴含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写出一点给2分。四点中写出三点给6分。) 5(5分)要点: 机器特点:千篇一律;通过档案资料保存;能力和效率高 手工特点:注入个性(不会重复,无法复制);口传心授、绝技单传;感性和悟性,给人怀旧的人文温馨感受。 给分要点:机器特点2分,手工特点2分,对话形式1分。,例三:阅读下文,完成第7一12题。(20分)上海10年高考题 天目山 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

14、。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

15、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

16、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17、。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

18、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来源:学科网ZXXK 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

19、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7第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分) 8第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 (2分) 9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段作赏析。 (3分) 10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3分) 11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B第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 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

20、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 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 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12第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 。 (4分),参考答案: 7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8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9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10. 革命志士,母亲的战友;57年前被枪杀于天目山的大树下;牺牲时年仅27岁。 11.

21、B E 12.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练习:阅读下文,解答第15题。(12分)2001年上海 假山实在算不得一件好看的东西。乱石堆叠起来,高高低低,凹凹凸凸, 说天下决没有这样的山, 说阳光照在上面,明一块,暗一块,支离破碎,看去总觉得不顺眼。玄墓山下有一景,叫做“真假山”,是山脚露出一些石块,有洞穴,有皱襞,宛如用湖石堆成的一般。然而合着玄墓山一起看,这反而成为一个破绽,跟全山的调子不协调。可观的“真假山”,依我的浅见,要算太湖中洞庭西山的石公山了。那里全山是湖石,洞穴和皱襞俯拾即是,可是浑然一气。又有几十丈高的嶂壁,比虎丘“千人石”大得多的石滩

22、,真当得上“雄奇”二字。看了石公山再来看花园里的假山,只觉得是不知哪一个石匠把他的石料寄存在这里罢了。 假山上大都种树木,盖亭子,往往整个假山都在树木的荫蔽之下,而株数并不多,少的简直只有一株。亭子里总得摆一张石桌,可以围坐几个人,一座亭子镇压着整个所谓“山峰”也是常有的事。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你着眼在山一方面,树木和亭子未免太大了,如果着眼在树木和亭子一方面,山又未免小得可笑了。浮生六记里的闲情记趣开头说:“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2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这不失为很好的幻想。作者所以能“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在乎比拟得相称。假若在蚊帐中“徐喷以烟”而捕一只麻雀来让它逃来逃去,或者以丛草为树林,而让一只猫蹲在丛草之上,这就凝不成“青云白鹤”和“林壑幽深”的幻想,也就无从“怡然”了。假山上长着大树,盖着亭子,情形正跟上面所说的相类。不相称的东西硬凑在一起,只使人觉得是大树长在乱石堆上,亭子盖在乱石堆上而已。,依传统说法,假山并不重在真有山林之趣,假山本来是假山。路径的盘曲,层次的繁复,凡是山上所有的景物,如绝壁,危梁,岩洞,石屋,应有尽有,正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谚语,在这等地方,显出设计的人的匠心。有名的狮子林,大家

24、都说它了不起,就为那假山具有上面所说的那些条件。我小时候还没到过狮子林,长辈告诉我说,那里的假山曲折得厉害,两个人同在山上,看也看得见,手也握得着,但是他们要走到一条路上,还得待小半天呢。后来我去了,虽然不至于小半天,走走的确要好些时间。总之是 ,_。就从这个决窍,产生了两个人看得见而不能立刻碰头的效果。要堆这样一座假山当然不是容易事,然而不容易的事不一定做成功具有艺术价值的东西。就像假山,当你爬到“绝顶”的时候,且不说一览宇宙之大,你总要想来一下宽广的眺望吧。但是糟得很,什么堂什么轩的屋顶就挤在你眼前,你可以辨认那遗留在瓦楞上的雀粪。真山真水若是自然手创的艺术品,假山便是人类的难能而不可贵的

25、“匠”制。凡是可以从真山真水得到的趣味,假山完全没有。 1填入第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且不 单 B不仅 就 C并非 而 D就算 只 2第段“可观的真假山”中“真假山”的意思是 。(2分) 3第段引用了闲情记趣并加以分析阐发,目的是说明 (2分) 4填入第空格处最贴切的一项是(2分) A景物美 阻隔多 B层次多 阻隔多 C山势美 层次多 D山势美 景物美 5从全文看,文末画线句中所说的真山真水的“趣味”有数处,写出其中的两处。(4分) (1) (2),参考答案: 1A 2具有假山特征的真山 3假山与上面的亭、树不相称(或:相称才有情趣) 4B 5浑然一气 山水等景物的自然相称 一览宇宙之大(写出其中的两项即可),作业 以“善良”为主题,改编珊瑚,自拟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以“诚信”为主题,结合本次课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3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下次课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