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36390 上传时间:2019-08-25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83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二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第一、二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第一、二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第一、二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第一、二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二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二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刘红玲 2011年1月13日 Email: ,影响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与文化 经济与技术水平,环境因素,青少年的特点 发展的规律,对象因素,教育方针 教育体制特点 教育观,内部因素,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 时代的变迁,四十年来几个对教育 有重大影响的背景问题,“知识经济” “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路甬祥:创新与未来 p.3;科学出版社,1998,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对公民的基本素养重新进行思考,什么是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 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 对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有大体的了解

2、某一领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欲望和能力 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的能力 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人生规划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 由于过度开发所引起的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关注,逐步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仅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还包含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人的生存生活到国家政治制度,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价值观” 需要对科学和科技发展的价值有恰当的定位,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对科学活动进行导向。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如过度开发引起

3、的资源枯竭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科技发展本身带来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高科技武器、克隆人的问题。 科学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维定势,如对思辨性思维的排斥问题,科学的绝对论问题。,科学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对科学和科学观的否定,而是促使人们进一步以更为科学、更为辩证的立场去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相关的思想体系。哪种以否定科学为前提,以虚无主义为终结的观念,尽管现在在中国甚嚣一时,就像是躁动在浪尖上的泡沫,终归会被历史所唾弃。 “科学主义”对人的思维和社会的发展都有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是对科学的无知而导致的违反科学规律的思想和行为,是各种以“反对科学主义”为幌子而实际上是

4、反科学的观念在泛滥,因此,目前更重要的并不是反对“科学主义”,而是要宏扬科学。,“ 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指的是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现象。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必须终身学习。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让学生懂得: 如何通过多种不同渠道找到并获取信息, 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 将新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网络结合起来, 判断信息的价值, 将有价值的新信息应用到实践中去。,需要重视科学对人的影响 今天所谓知识信息“ 爆炸”,主要是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知识信息快速膨胀。这就产生了另一问题: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体现“人”本身的价

5、值?体现人性、人格等等反映“人”本身的内涵品质的价值? 不能因为适应科技的发展和强调科学素养的重要而忽视人性和人格发展的重要,不能重“物”轻“人”。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如何使科学素养的培养与人格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上述问题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在价值观发生急剧改变的时代,如何进行价值教育? 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如何确定教育的内容? 如何使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终身学习相衔接?,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二 世界各国的应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是: 调整培养目标 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6、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反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 改革评价方式,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 四项发展目标: 六项基本技能 四方面共同的价值观,英国,精神方面的发展: 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道德方面的发展: 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社会方面的发展: 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文化方面的发展: 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英国新课程的四项发展目标,交 流 数的处理 信息技术 共同操作 改进学习 解决问题,英国新课程的六项基本技能,英

7、国新课程的四方面共同价值观,自我: 认同客观存在的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养成自尊心和自制力。 人际关系: 承认自我与他人生存和发展的相互依赖关系,尊重他人,诚实、可信、自信。 社会: 追求自由与正义,维护权利与法的尊严,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重视公民的责任和家庭,尊重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民主生活。 环境: 把由社会和自然共同构成的环境视为生命和变化的起源,对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抱有责任感,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努力保持自然的平衡性与多样性。,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 “美国学生在 4、 8、12 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 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8、 ,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美国,日本,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起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 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 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

9、课程。,韩国,2000年台湾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其基本目标可概括为3大关系、10项能力: 人与自己:强调个体身心的发展 1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 2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3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台湾地区,人与社会环境: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 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 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6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7、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人与自然环境:强调自然与环境 8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9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0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台湾即将推出的新课程把人、自然、社会视为有机整体,用一种整体论的视野规划新

10、课程的目标体系。,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新加坡,公民的责任 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 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 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 信息素养 国际视野,在培养目标方面,各国普遍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 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 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 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 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实行学分制。,1、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法国 学校应该让学生获得某种共同文化,获得能力和知

11、识的共同基石,帮助他们获得自治,成为现代社会警醒的公民;让学科的多样性在作为人的学生身上找到统一。(国民教育研究和技术部:为了21世纪的高中,1998年),韩国 考虑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前途,使教育内容和方法多样化,确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和素质选择教学科目、能动地自律地学习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国民共同基本课程和以选修为主的课程体系” 。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大纲,1997年12月),2、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美国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

12、备。(伍德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高中学生年国家的使命2001年10月),德国 把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天赋和发展倾向、对自己未来发展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同发展学生参与社会民主建设的意识、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结合起来。(巴伐利亚等州课程纲要草案,2000年) 印度 将教育与生活世界连接起来,将教育与工作世界相联系。(2000年11月印度政府:全国课程框架),3、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英国 设计与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公民、综合学习 法国 个体化帮助、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 日本 信息科、综合学习,4、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瑞士 目前所进行的被称为“百年来最重要的改革”的核心是赋

13、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日本 当前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为各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提供空间。,5、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英国 高中生确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步骤: 学校提供信息、咨询与指导; 学生初步形成个人学习计划; 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计划; 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德国 学校把第12、13学级(相当我国高二、高三)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 学生在每一学习阶段开始,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制定个人的课程表; 不同的学生在相关学习领域形成自己的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6、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各国实行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主要包括: 课程说明 选课指导手册 专职咨询员 辅导员制度 同学

14、合作计划,7、实行学分制,目前,不少国家在高中阶段都实行学分制,如美国、加拿大、瑞典、芬兰、印度、韩国、日本等。,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三 中国的现状,中国的现状,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 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 基础教育的滞后,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对教育的层次要求的提高 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 对教育体系的公平性要求的提高,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15、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

16、9-06-13,什么是素质?,素质:(心理学的解释) = 遗传素质、先天素质 人的机体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 素质是能力、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前提),但是素质不等于能力、个性,也不能宿命地决定一个人的能力、个性。 素质是遗传的,但不能从素质的遗传,推论出能力也能遗传。 素质:(语言学的解释) 白色质地,本质,事物本来的性质,素养,日常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素质:(后天说) 教育学的素质概念不同于心理学的素质概念,它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发展起来的后天社会本质,即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

17、展的基本品质。 以先天心理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素质是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身体体质、心理和思想道德品质等的总称 素质是包括后天习得的知识、品质、能力、技能的总称,主要是指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素质:(“有机结合”说) 在坚持先天性的基础上,补入后天性,从素质的层次结构的角度阐述素质的含义: 三层次说: 生理、心理和文化三层次。 先天素质、可能素质(或发展素质 )与现实素质(或习得素质)。 四层次说: 生理素质,一般心理素质,文化心理素质,个性心理素质 先天素质、身心素质、德才素质与国民素质。 双向多层次说: 纵向层

18、次:先天、生理、心理、社会文化 横向层次:德、智、体、美、劳,本人认为: “素质”的概念在非心理学领域中是一个泛化的概念,既有“本质”的含义,又有素养的含义,指人在基本的心理、品格、道德、文化等方面达到的水平。 基础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素质教育,指的是基础教育的性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是针对人的“本质”内涵进行的教育。不管你侧重的是知识传授还是发展能力,是追求分数还是追求个性,都是在为未来的发展打基础,都是“素质”教育。党中央提出的素质教育方针,就是要教育工作者尊重教育的这一基本规律,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现在所说的素质教育指的是一个过程,一个使人所具有的先天内禀特性得以显现,成为

19、显性的智慧、能力、精神、品格等各方面的素养的过程。 “素质”概念的表述现在还不够清晰、深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19961998年对全国9个省市城镇和农村的16000名学生,2000名校长、教师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大部分委员,对1993年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义务教育现状调查,校长、教师认为 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校长与教师对教材所选内容量的意见,校长、教师对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的意见,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类型,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

20、而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的实践性作业,城市小学四年级就有近一半的学生一天课间中除做操外基本没有户外活动。城市初三学生这一比例高达83%。,课间基本没有户外活动的学生人数,对考试结果的处理,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 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 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 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或害怕或讨厌。,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愉快 体验与有关变量的相关系数,普通高中情况调查,2002年对全国10个省、市、区的2万名高中

21、学生和2千名高中教师进行调查。,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有69.8%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对高中课程 内容容量的看法,78.2%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的量偏多,66.2%的校长认为课程难度过大; 37.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偏多,36.7%的教师认为高中课程内容难度过大。,对高中课程 内容难度的看法,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

22、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关于学生作业的调查,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性、探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公众对学生作息时间的反馈,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占67.7%,在6小时以下的占22.2%; 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自由支配时间在0.5小时以下的占41.6%,没有的占19.4%。,85.4%的学生及78%的社会公众明确表示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学生及社会公众对考试成绩的看法,现状调查说明什么?,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并没有成为教育的真正目标,社会关注的是带有明显功利效果的考试成绩,学校关注的是与考试成绩密切相

23、关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课程内容存在偏多、偏难的现象。 学生缺少接触联系实践的机会。 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单向的传授,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被动接受和机械的训练。 考试评价的方式,特别是排名次的做法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 学生缺乏足够的休息和自由活动时间,身心发展受到局限和压抑。,目前的教育制度与课程存在的问题,精英教育, 学科中心, 教学内容偏难、偏旧, 单向传授式教学, 以筛选和淘汰为目标的考试评价方式, 急攻近利大量违背教育基本规律的做法在学校中大行其道,教育的价值模糊,教育的道德沦落; 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引发了严重问题。,怎么办?,纵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

24、别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课程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新挑战的需要,课程改革实现高质量 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背景四 我国教育改革的历程,截至目前,我国教育总计进行了九次教育改革。,第一次改革,开始于1950年。国家出台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并依据这两个草案,修订,改编和形成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改革,开始于1952年。国家出台了进一步修订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并依据新的教学大纲,完成了全国第二套新教材的编写工作。,第三次改革,开始于

25、1950年。国家对1952年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出台了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了第三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四次改革,开始于1963年。在各地实验和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草案),并于196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新教材,即第四套全国通用教材。,第五次改革,开始于1978年。“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在纠正错误的同时,国家组织力量对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进行修订,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接着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1978年,第五套通用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第六次改革,开始于1981年。原国家教委先

26、后颁发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国家教委又制定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学计划(草案),组织力量编制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各科教学大纲初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第六套全国通用教材。,第七次改革,开始于1988年。国家教委陆续颁发了“九年制全日制小学和初中各科教学大纲的初审稿,编写了第七套全国通用教材,组织修订了高中教学计划和高中教学大纲,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各科教学大纲(试用本)。,19491952年 19531957年 195719

27、63年 19641976年 19781980年 19811985年 19861996年 1996至今,课程权力主体角度,把我国墓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历史 分为三个阶段 从1977年“文革” 结束到1985年,“国家”模式阶段、 从1985年到1999 年,“ 国家十地 方”模式阶段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家十地方十”模式阶,五十年代,重双基阶段 六七十年代,培养智力和能力阶段 八十年代,强调非智力因素阶段 九十年代至今,注重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阶段,2001年,以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随后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实行,五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改变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 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国家复兴、民族繁荣。,思考与讨论,综述世纪之交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情况,探讨这些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素质教育的含义是什么?是否有必要?是不是成功? 以你所了解的一种与教育有关的现象,如教育不公平、不考试的科目就不开课、全国共用一套统编教材,等等,分析其与学校课程的关系,探讨课程改革是否能够将其中一些负面的弊端加以革除。,再见!,See you next tim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