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的概念.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54309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PPT 页数:155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教育的概念.ppt(1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 主讲教师: 黄丽平 联系方式:13625588588,例:一个母亲因孩子把他刚买回家的一 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的 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 师,教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 “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教师给她 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 现,你不该打孩子,“那我该怎么办?”这位母 亲听了教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你如果是这位母亲,将怎 么办?,案例,例:前不久,报道一则信息,在某某小学见 到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 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 着脑袋,满眼泪花。

2、你的感触是什么?,例3:有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上课时特别爱举手回答 问题,甚至有时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 来,让他起来回答时,他又不会。老师课下和这位同学聊 天,问他原因,该生说:“班上的同学总笑我成绩不好, 说我傻,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时我总举手,是想向大 家证明我不笨。”老师了解了原委后,并没有批评这个学 生,而是和他订下君子协议:“以后老师提问时,如果真 会回答,你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在以后的课 上,老师抓住该生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并好好地表 扬了他。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在学习上很有起色,不久就 跨入了先进生的行列。 你认为这个老师的做法如何?,思考:,为什么

3、要学习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本章内容,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概述,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教学目标:,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教育发展的阶段? 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是什么?,有人说:“如果想让哲学家发疯,就追问他什么是哲学就可以了。”,“什么是某物”型问题的困难主要在于某物的外延太广且不固定,从中抽象出一种规范的描述自然就困难起来。,“什么是教育”也不例外。,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爱因斯坦)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

4、魂。 ”(雅斯贝尔斯),“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们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根据什么将教育与摧残、奴役、愚弄、欺骗、蒙蔽、操纵、控制、禁锢、贬抑、束缚、蛊惑、教唆、误导等等区别开来?显然,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异化。”,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教育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 一类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一类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还是第一种

5、用法,因为不论是方法的还是制度的,教育强调的是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变过程。,二、“教育”的词源,1. 甲骨文,2. “教育”一词的出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3.说文解字,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4.英语词源,在拉丁语中,“E”表示“出”,“ducre”表示“引”,“E- ducre”表示“引出” 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变为现实。,启示: 1.教育意味着成长,发展; 2.教育对象具有自主性,能动性; 3.教育实施者要做出主动的影响行为;,三、 已有的“教育”命题,中外著名的教育命题 裴斯特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

6、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教育即发展) 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务的过程。”“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巴格莱:“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则是传递这些(人类)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即“修道”)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育是通过生活,为了生活和在生活之中进行的。”(“生活”即教育) 孙喜亭:“教育是对

7、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启示: 在教育界,教育的定义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原因不仅有个人观点的差别,还有文化背景、哲学基础、人性基础、阶级立场等等的差别。因此,想求得一个普遍认同的纲领性“教育”定义是勉为其难的。,四、教育的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教育”定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

8、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教育是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德莱克-朗特里)。 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思考:中国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你想为中国的教育做些什么?,教育的要素,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 学习者 教育影响,(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教育者必须具有

9、必要的能够实现促使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任务或使命的知识。 (一无所知的人是没有资格自称为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具有基本素质:,教育者必须具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教育者 是能够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引导”“促进” “规范”个体发展的人。,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而不是一种“实体”,“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教育者”的父母与 “抚养者”的父母是有质的不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作为“教书匠”的教师,彼此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资格,(二)学习者 为什么用“学

10、习者” 而不使用“受教育者”或“学生”这两个概念,主要原因是: 第一,“受教育者”这个概念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的存在,看成是纯粹“接受教育者教育”或“被教育者教育”的人。 第二,“学生”这个概念尽管也有“学习者”的含义,但是它所指称的“学习者”主要是那些在身心两方面还没有成熟的人。,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有共性和个性特征。 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学习者的特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 ()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

11、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书也可以这样教 一堂名为“赌博的概率”的活动课,澳大利亚的教师是这样上的:每个学生发10个筹码,老师坐庄,没过一会儿,18个学生中就有16个输了“钱”。然后老师要求学生计算概率结果发现,由于赢的概率太小,时间一长,每个人只能输。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明白了赌博的欺骗性。 再看一堂美国老师的数学课面积的计算,上课后,老师把孩子

12、带到教室外的一块不规则草坪上,然后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一卷皮尺,要求学生们想想看,用什么方法能算出这块草坪的面积。只见孩子们兴高采烈,有的用拼凑法将不规则的草坪切分成若干个长方形,有的用填补法,加加减减,不一会儿,孩子们都算出了草坪的面积 中国教育报2003-10-12(7),教育手段、教育途径 时 教育者 学习者 空 教育内容 教 育 环 境,任何教育都是教育者在一定教育环境中借用一定的教育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把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的活动,或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教育派(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只承认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只是接受教育,被认识

13、和塑造的对象,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学校教育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要绝对地服从教师。即所谓的“教师中心论”。,现代教育派(以杜威为代表):猛烈批评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忽视,认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儿童本身,儿童是教育的中心,“教师要放弃向导和指挥官的任务,而只充任一名看守者和助理者。教师不要站在学生面前的讲台上,应该站到学生背后去。”(杜威语)即所谓的“儿童中心论”。,我国教育界主流观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种观点其实并没有说明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主体”与“主导”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问题,前者讲地是地位,后者讲的是作用;前者回答谁是活动的承担者、行动者;后者是回答在活

14、动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相对学生的学来说起主导作用,这是对的,但是否认教师的地位又是错误的。,复合主体论的观点(叶澜提出):教育者与学习者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看。各自同时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又是另一活动的客体。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学习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是客体,也是开展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学的活动中,学习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的对象和条件,是客体之一(另一客体是教育措施)。复合主体在不同的教育活动中有不同的主次关系,教师在教的时候是主,对教的过程进行计划、领导、控制;学生在学的时候是

15、主,有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是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涉及到两个根本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其次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教育的起源,理论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神话起源论,这种观点产生最早,广泛存在于古代东西方社会生活中,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教育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旨,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西

16、方:上帝造人、摩西十诫、诺亚方舟 东方:女娲造人 朱熹:“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复性”。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相对低下,对人类及教育起源的认识也受到历史的局限。,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Letourneau) 沛西能(Percy Nunn) 理论基础:生物进化论 主要观点: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动物为了自己的物种和保存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简评: 与神话起源说相比,生物起源说认识

17、到了动物本能活动与人类教育间的联系,较之教育起源于神意是一种进步。但将教育这一复杂的社会活动简单地归结于动物的本能,否定了人与动物的差别,否定了人的社会性。况且从定义来看,将“人的教育”朔源于“动物的教育”,即“教育起源于教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 在原始社会,儿童仅仅是凭借着对成人的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便习得了全部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教育发源于儿童“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模仿”。,简评: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一种学习方式,模仿确实是教育的途径之一。但心理起源论将全部教育都归因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而将有意识和在意识支配

18、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实际上与生物起源论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忽视了社会性的关键作用。,4.劳动起源论,理论基础: 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的学说 恩格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提出了“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三个阶段,并将“正在形成中的人”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渡时期视为“人类的童年”,这一时期人类已能利用天然的工具来从事简单的劳动,进而促进了自身的手、脑、语言、思维的发展,并产生了相互协作的必要。因此,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形成了人类社会。,主要观点: 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

19、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说教育起源于劳动。,简评: 较之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认识到了人类教育起源的动因在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揭示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所在。但是人类社会生活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即使是在原始社会,除了劳动经验外,某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来传授给下一代,而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5.生活需要起源论,代表人物: 杜威: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

20、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自然是在生活中提出的。 杨贤江:“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 主要观点: 在人类社会中,生活和劳动是并列的,教育不仅要传递劳动经验,也要传递生活经验,在适应和满足人类劳动和生活双重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教育。,简评: 需要起源论是对劳动起源论的补充和完善,看到了教育与生活间的联系,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但是从逻辑关系来看,需要起源论只是解释了“教育为什么会产生”,而没有说明“教育是怎么产生”,因此并未真正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6.交往起源论,代表人物:叶澜 主要观点: 人类社会中的相互交往活动中包含着教育的要素,其中某些

21、特殊交往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内容和较为固定的教学关系时,教育活动便产生了。因此人类教育起源于交往。,小结: 上述六种观点,除神话起源论明显缺乏科学依据外,其余大体可分为两类。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都将教育看作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前者强调人与动物的联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进而否认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则失之偏颇;心理起源论注意到了模仿对儿童学习的意义,也有其合理性,但对此过于强调,又进而否认了成人在儿童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同样失之偏颇。,劳动起源论、需要起源论和交往起源论则将教育看作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及社会关系的形成

22、,教育即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为科学、合理地揭示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教育起源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需要许多学科来综合研究的人类问题。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与否,将取决于人类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教育的发展,教育自产生之日就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就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目前,关于教育发展历史阶段划分问题主要有这么两种观点:,一、以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主要依据,将教育发展阶段划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二、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

23、要依据,将教育发展阶段划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和现代社会教育。,(一)原始社会教育,原始社会也称史前时代,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人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起点。在我国史学界,一般将“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作为研究原始社会的开端。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主要是用石器进行生产,劳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使得人们只能通过简单协作来共同劳动。劳动所得往往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没有剩余产品,实行原始的公有制。,在文化层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尚不能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种种问题,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面,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 受物质及文化两方面发展水平的制约,原始

24、社会教育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脑力劳动尚未和体力劳动分离,还没有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没有阶级和国家。教育尚未成为专门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社会过程,没有制度化的教育机构,即没有专门的教育机关和专职的教育人员,儿童也没有摆脱生产劳动去专门学习的可能。 原始社会的教育完全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和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内容极其贫乏,教学方法也非常简单,基本以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为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表现: 宓羲:教民以猎 燧人:教民以渔;钻木取火 神农:教民以耕;尝百草,2.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原始社会生活中教育主要是以“巫”

25、承担:“以巫为师”。教育与原始宗教、仪式密切联系,主要在宗教活动中进行,宗教活动蕴涵教育意义。表现形式有冠礼(青年礼)、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3 .对象没有阶级的区分,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在原始社会中,没有阶级,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教育也没有阶级性。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教育也是普及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 礼记礼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二)古代社会教育,金属工具代替石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古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劳动产品逐渐增多,出现了私有制,产

26、生了阶级。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产生了官吏、僧侣、学者和艺术家等知识分子,社会文化日渐丰富,促成了教育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从历史分期来说,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共同特征为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源,以畜力耕作为基本生产方式,政治制度为土地占有者对社会的宗法专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当时教育具有如下特征:,1 .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学校的产生,必须具备下列必要条件: 第一,社会生产中出现足够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出现专门从

27、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第二,具有相当多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第三,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一定水平。,东方: 夏曰校,殷曰序,学则三代以共之。 校:孟子:“校者,教也”; 说文解字:“校,从木,交声” 序: 孟子:“序者,射也”; 礼记:“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乡老于 西序” 庠: “庠者,养也”; 中国古代学校也有专门的场所: “丙子卜,贞,多子其徙学,版(返)不遇大雨?”,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目标的狭窄性: 东方:学而优则仕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西方:世俗的贵

28、族、骑士教育;教会的宗教教育。 公元前1100年古埃及的草纸文字: “要用心学习,这会使你摆脱一切艰苦劳动,成为一名有名望的官员。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哪个铁匠受到使命,也没有看到哪个铸工当了使节。”,2.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具有阶级性,阶级的存在决定了教育的阶级性。 在奴隶社会,奴隶被成为“有生命的工具”,是优先于其他工具的工具”,完全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国家机器的统治者和维护者。 在封建社会,教育的阶级性上升到等级性。即使在同一阶级中,不同等级的子弟接受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以唐代国子监所属学校为例: 国子学:招收文武三品以上子孙;或从二品以上曾孙 太学: 招收文武五品以上子

29、孙; 四门学:招收文武七品以上子;或庶人之俊异者。,律学、书学、算学(八品及八品以下),太学(五品以上),国子学(三品以上),二馆,四门学(七品以上),二馆是: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宰相大臣的儿子,3 .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具有封 闭性,伦理道德: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自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后,儒学始终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儒学又被称为“道德哲学”。其中三纲五常、修身养性、中庸之道等都是强调维护现有的统治秩序,也就是要求人顺从安分守己,如忠、孝、节、义等思想实际上也是关于伦理道德的学问。 二十四孝的故事: 孝感动天、啮指心痛、亲尝汤药、怀桔遗亲 为母埋儿

30、、卧冰求鲤 、恣蚊饱血 、哭竹生笋,在我国古代,读书、做文章是“代圣人立言”,或解释圣书,总离不开引经据典,谁的经典学得多、记得熟,谁就最有学问。这是一个“过去统治着现在、权威统治着众生”的时代,教育内容具有强烈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即使是一些具有革新思想者,在自己的行为上也不得不表现出这一特征,即打出古人的旗号,采取托古改制的手段。,科技教育: 东汉: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南北朝:律、书、算学 唐代:太医署、太仆寺、司天台 古代社会中的科技教育,不仅学校数量十分有限,学生人数稀少,而且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并不能影响整个教育的保守性和封闭性。,4 .呆板的知识传授,强迫的道

31、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由于古代教育的阶级性、封闭性和保守性,决定了受教育者从内心到外在必须坚决服从固有的社会阶级和社会秩序,知识的学习只能是机械记忆和背诵,对既成定论必须接受,不容许个人的自由思考和怀疑;辅之严格的纪律乃至法律约束,对社会秩序、违反纲常伦理者处以重罚。,古代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主要采用棍棒纪律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采用个别教学。 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古埃及谚语: 男孩的耳朵是长在背上的,只有打他他才听。 学神把教鞭送给人间。,评价与选拔方式: 科举考试使教育与选士相结合,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方法为要求死记硬背,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严加束

32、缚。 八股文体,在“四书”中出题,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 截搭题: 文字狱:“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做则”,5.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出现了大量总结和研究教育活动经验的论著,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东方:孔子、孟子、朱熹 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小结: 古代社会教育是建立在当时的小生产条件和社会生活条件之上。无论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封闭性和保守性。,(三)现代社会教育,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般可分为三段: 第一阶段是与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相适应的,包括18世纪到1

33、9世纪后期约100年的时间; 第二阶段是与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相适应的,包括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近100年时间; 第三阶段是与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相适应的,包括20世纪中叶至今。 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a.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现代大工业生产需要劳动者具有相当水平的科技和文化素质。对劳动者进行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成为必需,从而促进了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体现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两个方面。,部分国家义务教育的年限: 德国:12年 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1

34、0年 日本、南非、斯里兰卡、中国:9年 巴西:8年 墨西哥、尼日利亚:6年 越南:5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都几乎超过了20%。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义务教育的普及,也正在加紧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b.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的变化引起教育的强烈反映与应对,促进教育的变革;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向社会提供人才支持、科

35、技服务,使得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现代教育突破了古代教育的封闭性,为社会培养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人才。教育的社会功能日渐扩大,除传统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外,还具有经济功能、人类自我发展功能、改善民族素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功能。,c.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在教育具有生产性的影响下,现代社会教育改变了古代教育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的封闭知识框架,教育内容日趋丰富与合理。 如19世纪后期的英国,“初等教育法”规定“学校里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中等教育削减了文法修辞、宗教知识等古典课程,增加了“实科”;高等教育出

36、现了“新大学运动”,开始了商业原理、近代法律、医学等学科。教育逐步趋向于选择世俗的、功利的自然科学等丰富内容。,d.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民主政治、以法治国、教育的生产性、普及教育等因素促进了教育立法的发展、以法治教的实施。 现代教育立法制度产生于西方近代市民社会形成时期,在19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开展1870年制定的教育立法的时期,标志为英国初等教育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教育立法进入普遍推行和迅速发展阶段。如日、美、俄等国都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及与之相配套的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教师教育法等,形成了互相衔接、严密完整的教育法体系。,我国

37、现代教育立法活动始于清末民初,1902年清朝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被视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法规。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新的教育立法高潮,从1980年至今先后制定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7部教育法律和15部教育行政法规,基本建立了系统的教育法体系。 教育立法中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e.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Lengrand)在终身教育导论中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日益成为各国开展继续教育的理念和根据。 他认为,把人生分成两

38、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工作的观点是毫无科学依据的,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打通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阻隔。,f.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即面向世界。具体来说,“教育国际化是指在教育思想、模式、内容,以及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国际间交流的趋势”。,g.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表现: 理论基础的现代化、学科体系日趋完善、元教育学

39、理论的产生等。 内容: 人类学基础研究;社会学基础研究;教育科学本体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其它观点: 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 现代教育具有商品性; 现代教育弹性化特征。,2.资本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 在教育目的上兼顾各个阶层的需要; 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 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 不断推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新方案; 产生独立形态的教育学,3.社会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 要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人才; 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观。,参考资料: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

40、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3.赵建中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创造性的,依赖于对出乎意料的问题的惊奇,对事物的想像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热爱。所有这些,都是现代叫做学校的地方所不能提供或满足的。应该用更加理智的眼光来看待制度化教育和改革制度化教育。,有一个笑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世界儿童出了一道题: “对于其他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请您谈谈自己的看法。” 结果没有一个国家的儿童能正确回答,因为: 美国的儿童不知道什么叫 “ ? ”; 非洲的儿童不知道什么叫 “ ? ”; 欧洲的儿童不理解什么叫 “ ?”

41、; 拉丁美洲的儿童不懂什么叫作 “?”; 中国的儿童不知道什么叫 “ ? ”。,http:/ 2.请 3.其他国家 4.自己的看法 5.短缺,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时期 三、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时 (注意:每个时期的教育学家的名称、代表著作、代表观点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1.时间范围: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中叶。 2.萌芽期教育学的特点:对教育问题的论述 包含在道德、哲学的论述中,也只是对教育 经验的总结或对教育事实的描述,早期很难见 到独立的、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教育 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哲学体系,教育学,3.萌芽期中西方出现

42、的有关教育的著作,中 国 孔子: 论语 孟子 :孟子 老子 :老子 庄子 :庄子 孔伋中庸 朱 熹:四书集注 王守仁:传习录 乐正克:学记,学记最早专门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 原则、师生关系等问题的教育专著.,西 方 苏格拉底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雄辩术原理也称论演说 家的教育,西方第一部教育专 著,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办学方针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学原则和方法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行结合“弗学何以行?”“学而时习之”,中国代表人物介

43、绍孔子,老子,道的最本质特征是无为,应该教育人们做到无为,做到无事,无欲。 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无为品质、顺应自然的人。 教育内容:不争、知足、贵柔、取虚。,学记中的教育原则和方法,(1)教学相长,学记指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知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这句话表明了“学”因 “教”而日进, “教”因 “学”而益深。,(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师严而道尊”的思想,“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学记强调教师的崇高社会地位,认为天子君主对于教师也要免行君臣之礼,以表示尊师,同时

44、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又要熟悉教育理论,掌握高超的教育技巧,并反复告诫求学者“择师不可不慎也”。,学记提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正课学习要和课外练习有机配合,学习与休息兼顾,使学生乐学而亲师。,(3)藏息相辅,“藏”的意思指学习;“息”的意思指休息。藏息相辅,即学习与休息兼顾。,(4)豫、时、孙(shun)、摩,“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豫” 是预防不良行为; “时” 是抓住适当时

45、机,及时施教; “孙” 是顺序,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要循序渐进; “摩” 是互相观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第一,道而弗牵。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硬牵着学生走,这样学起来就会自然和谐。 第二,强而弗抑。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这样学起来就会容易顺利。 第三,开而弗达。教师要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但不要把知识全部塞给学生,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积极思考。,(5)启发诱导,学记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原则。,弗:应理解为 “不要”或 “不能”,(6)长善救失,认为 教师对这“四失”要具体分析,如果教育得法,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认为,学习者有四失,“

46、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多”,过于庞杂,贪多务得; “寡”,知识面狭窄,贫乏浅薄; “易”,把学习看得过分容易,自满自足; “止”,夸大困难,畏难而止。,学记还对一些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问答法。,发问者要注意由易到难 答问者要注意深浅适当,讲解法。,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富于启发性,类比法。,练习法。,“触类旁通”,学习必须打好基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造就统治人才 教育内容:美德;广博的知识 教育方法:苏格拉底法产婆术,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

47、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 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 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 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

48、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 吗?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 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 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苏格拉底的哲学故事,有一天,学生问苏格拉底什么是恋爱,苏格拉底便把学生带到一片玉米地,“从这边走到那边,”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从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大的玉米,摘下来,只是,一旦选择了一个,就不能再作其他选择了

49、。”这个学生进入玉米地,刚走几步,就看到一个比较大的玉米,他想,不能摘,后面一定还会有更大的玉米。就这样,快走到终点才发现,大玉米全错过了,只好将就着摘了一个。苏格拉底对众学生说:“你们看,这就是恋爱,最好的已经错过,而手里的这个只能将就。” 又有一个弟子问什么是结婚,苏格拉底同样让他在玉米田里走一次,选择一个玉米。这个弟子牢记前车之鉴,走了一会儿,看到一个比较大的玉米,觉得可以了,便摘下来,刚走几步,却发现后面还有更大的,却已不能再换了,只好带着遗憾回来。苏格拉底总结说:“看,这就是结婚,看到后面的,才后悔自己行动太早,错过了更好的。”,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