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经济学方法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56085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4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经济学方法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六章经济学方法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六章经济学方法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六章经济学方法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六章经济学方法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经济学方法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经济学方法论.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经济学方法论(下),曹 均 伟,第六章 归纳分析与演绎分析,首先分别回顾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方法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然后阐述经验主义与归纳法,以及唯理主义与演绎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接着叙述经济学说史上有关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的争论;最后采用引例的方式,谈到了两者的结合有利于现代经济研究中科学研究途径的形成。,第一节 经验主义及其归纳法,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这一时期的科学还处于积累材料的阶段,这些材料的获得主要依靠实验性的观察、分析与总结。自然科学领域中经验性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快在全社会引起了共鸣,经验也被某些哲学家认为是惟一可靠的认识方法。 经验主义者推崇经验, 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

2、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主张从已知的知识体系中概括和归纳出新的知识,从而反对实证与逻辑的推理,反对理性。,一、经验主义的方法论,经验主义者在方法论上提倡归纳主义,推崇的是归纳法:人们要获得正确的知识,首先就必须从事实出发,通过实验收集各种不同材料,进行比较和排除,从而得出结论。 经验主义的方法论是以归纳法为主线发展的:从培根对经验归纳法的制定,到霍布斯在其中掺进大量唯理主义因素,洛克进一步使两种因素在经验主义内部发生尖锐矛盾,最后演变到贝克莱和休谟对经验归纳法本身的否定。经验主义方法论呈现为一个经验主义的内在矛盾性而来的产生、发展和衰败的过程。, 培根的方法论,在培根时代,以亚里士多德的简单枚举法

3、和三段论演绎为主体的经院哲学虽已遭到普遍怀疑和抛弃,但还没有人能像培根那样对认识方法的改造系统地提出建设性的方案。培根在否定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之后提出了不同的“新工具”。 他认为,自然科学只有借助于“新工具”进行科学实验才能建立。培根发明了“三表法”,即在对经验事物的详尽分析(分解)和综合(组合)之上的归纳推理。 培根归纳法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对假说不够重视;瞧不起演绎推理;也轻视数学,他以为数学的实验性差,这可以在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贬意中看出来。, 霍布斯的方法论,霍布斯认为,“发明的方法”(即归纳法)不仅包含分析,而且包含综合。霍布斯已经接触到分析和综合相互渗透的思想。但是,从根本上讲

4、,他对分析和综合的理解仍然是机械论的,是观念之间外在的分离和组合。 与培根明显不同的是,霍布斯不但充实了归纳法,而且认真研究了演绎法。他认为,就在“发明的方法”即归纳法内部已经包含了演绎法或“证明的方法”的起点。 霍布斯一方面在经验归纳法中掺入了唯理主义因素,另一方面又在理性演绎法中加进了经验主义的理解,但最终的倾向仍然没有背离经验归纳主义的基本立场。因此,这种“工具主义”仍然是经验主义的特点。, 洛克的方法论,洛克对以往经验主义的方法(归纳法)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反省。他认为,经验主义者认为靠对感性特质的收集和分析就可以达到对实体本质的认识,这只是一种幻想。 他认为,所谓认识方法,只能是关于主观

5、观念之间关系的处理方法,亦即是观念与观念“相符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第一步是区别“同”与“异”。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再考察两个不同观念之间的“关系”,在比较中发现是否相符合。第三步是在诸观念相符合基础上,再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名称”或“实体”的复杂观念。最后一步是找到与这个实体观念相符合的实际存在,其实已超出“观念与观念相符合”的范围,而是“观念与实在相符合”了。 洛克从经验主义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这一斜坡上,改造和吸收唯理主义的因素,形成特有的“健全理智”的认识方法,其特点在于:重视经验,但不完全相信经验;提倡理性思维,但不把它作为教条。, 贝克莱的方法论,一个经验主义者,只要他

6、还承认所面对的认识对象具有物质客观性,他就要再寻求一种能帮助其超出感觉而达到物质对象的方法,即理性思维。贝克莱深深懂得这一点,并认为,唯物经验主义者(特别是洛克)在贯彻经验主义原则上都不彻底,因为他们还承认抽象观念的存在及其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论价值。 贝克莱认为,根本不存在抽象观念,没有 “物质”、“实体”和“运动”,也不存在感觉底下任何物质的“原因”,存在着的只有上帝和人的感觉,上帝给人规定了自然的经验法则。 贝克莱这种对理性抽象能力的否定,抽掉了一切认识方法赖以立足的理论思维的基石,使培根以来经验主义在方法论上苦心经营的归纳主义大厦一朝倾倒。, 休谟的方法论,休谟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必

7、然的因果性,那只不过是一种习惯性的联想。这样一来就使在感觉印象之上的一切推论都失去了可靠性。真正对指导生活有价值的是由习惯所形成的“信念”,它不是必然的,而只是或然的。人们是根据一件事通常出现的概率来预测未来,做出决定的,这完全不足以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识。 休谟对经验主义本身的认识方法的批判,实质上是从内容(一般概念)到形式(普遍必然性)都排斥了一切科学认识方法的可能性,而这正是把经验主义感觉论原则推到极端而走向反面的逻辑结果。,二、归纳法,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出发,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认识方法。归纳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其中个别或特殊事物是基础,而且必须真实。 从

8、历史的角度看,简单枚举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最早在古代已被提出和应用。近代弗兰西斯培根大力改进归纳方法,着重强调科学归纳方法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穆勒提出了寻求因果联系的五种归纳方法。随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和穆勒五法就成为近代逻辑学体系中归纳逻辑的主要内容。20世纪20年代又充实了概率归纳逻辑的内容,其特点是将概率论和统计方法应用于归纳过程,以确定被检验的假说是否可被接受。 从分类的角度看,归纳法分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又可以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可用公式表示为: S1是(或者不是)P, S2是(或者不是)P, Sn是(或

9、者不是)P, 且S1 、S2、Sn是S类的全部对象, 所以,所有S都是(或者不是)P。 完全归纳法所得到的结论虽然非常可靠,思维过程很简单,但它的局限性在于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对考察的对象进行一一枚举,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还必须权衡研究成本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这一限制条件使完全归纳法的实用性大打折扣。 有一类完全归纳法经常会用到,那就是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和自然数紧密联系的完全归纳法,其名称是由棣摩根于1838年确定下来的,并根据皮阿诺的第五公设发展而来,被运用于大量的有关自然数的证明,有第一数学归纳法和第二数学归纳法之分。, 不完全归纳法,1简单枚举法 根据对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考察

10、,发现它们具有某种性质,没有遇见相反的事例,因而得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的方法,被称为简单枚举法。 简单枚举归纳法可用公式表示为: S1是(或者不是)P, S2是(或者不是)P, S3是(或者不是)P, S1 、S2、S3、是S类的部分对象,在枚举过程未发现相反事例,所以,所有S都是(或者不是)P。,2三表法 培根的“三表法”是指这样三个步骤:第一,根据所要研究的某种对象或性质,从经验中收集一切(尽可能完备的)有关例子,包括本身就是这个对象或者具有这种性质的例子,例如要研究“热”这一现象,首先就到处收集热和具有热的实例,然后列成一个表,它叫做“本质和具有表”;第二,再收集一些与上述例子相似但

11、却缺乏“热”这一因素的例子,如阳光和月光都是光,但阳光热而月光不热,把这些要从研究对象中排除掉的例子列成一个表,叫做“差异表”;第三,把各种例子列成表加以比较,看其中哪些现象和热现象有共变关系,即相互成比例地增加或者减少,这就是“比较表”。培根认为,通过这三个表,就可以在大量表面现象中排除偶然现象,发现那被淹没了的内在的本质规律。,3“穆勒五法” 穆勒“五法”是:契合法 、差异法 、契合差异法 、剩余法 、共变法 。 穆勒“五法”的前提是,只存在两类现象,每类现象只含有三个元素,即、(现象)和A、B、C(原因),并都先假定了只有一个出现的条件(原因),只有A、B、C是可能的条件(原因)。 穆勒

12、五法的归纳,似乎能够不太费力地找到事物的因果关系,但事实上非常困难。就穆勒五法而言,最难满足的就是那两个预设的条件,第一个称决定论公设,量子力学和混沌学的研究表明,真实世界中决定论系统并不太多,所以,并不总能满足这一预设。第二个称封闭系统公设,这在科学研究中是最难满足的。,第二节 唯理主义及其演绎法,与英国不同的是,17、18世纪以来,欧洲大陆的理论科学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诸如数学和力学,而这类极具思辨色彩的学科之发展更加突显出理性对人类探索新事物与新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唯理主义以一种有别于经验主义的姿态在欧洲大陆得以确立。 唯理主义者认为, 除了凭经验获得知识外,人类还可以通过某些

13、“内在观念”和“内在原则”来获取新知识,感性认识一般并不可靠,只有运用理性才具有实在性。 唯理主义推崇演绎法,认为只要严格遵循逻辑的推理方法,从不证自明的公理与原则出发,经过推导和求证,就能获得正确有效的新认识。 理性主方法论以演绎法为主线展开:从笛卡儿对理性演绎法的制定,到斯宾诺莎开始把几何方法作为工具演绎出哲学体系,再到莱布尼茨吸取经验主义因素试图把认识方法转变成一种数学符合演算,也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规律性。,一、唯理主义的方法论,唯理主义又被称为理性主义。这是狭义的理性主义概念。 在与中世纪经院哲学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斗争中,培根用经验主义的归纳法代替了经院哲学的方法论;而笛卡儿则提出了以几

14、何学推演方法为核心的演绎法,开创了近代哲学认识方法的第二条道路。, 笛卡尔的方法论,笛卡尔认为,经院哲学的三段论,最多只能证明已知的东西。但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必须首先在人的认识中找到一个最确定的支点,即最高的抽象的心灵活动原则:“我思”。他对一个客观上帝的设定在方法论上具有的“直观公理”的意义,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旧的三段论改造过来。 笛卡尔把数学或几何学方法当作理性演绎法最好的模范。他认为几何学从几条自明的公理出发,演绎出一系列特殊原理,并由此解决任何几何图形的证明问题,这种方法具有无可置疑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但他并不认为几何学方法本身就可直接运用于哲学认识论。 笛卡尔容纳了培根“三表法”中“

15、本质和具有表”的内容,表现出这两位哲学家在认识方法上的背道而驰,却又殊途同归;但笛卡尔并不把这种归纳因素当作出发点,而只是作为事后的事实验证,主要运用于自然哲学即物理学之中。, 斯宾诺莎的方法论,斯宾诺莎站在唯理主义认识方法的立场上,清除了笛卡尔含混不清的“我思”,把理性演绎法贯彻到底。他认为,演绎的真正出发点是具有确定性的“真观念”。 在方法论上,他真正做到了从第一个理性直观所把握的“自明的真观念”出发推演出其余一切原理。从论证形式上使用了欧几里德几何学的一套“公理”、“定义”、“命题”和“证明”等,并在其主要著作伦理学的副标题中明确标示“依几何学方式证明”。 和笛卡尔一样,斯宾诺莎仍然无法

16、完全否认经验方法的价值,一方面,他把最初的方法看成“天赋的”,但又认为必须用它去制造更多更复杂的工具,从而把唯理主义原则与经验主义“工具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他提出一种从具体事物的知识通过分析、比较和排除上升到最高抽象原则的“方法的方法”、“工具的工具”, 即归纳法,可见,从本质上无法摆脱经验主义的方法。, 莱布尼茨的方法论,莱布尼茨从其“单子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出发,一方面把逻辑学构成一种纯粹的本体论图景,另一方面又使之高度抽象化、形式化,成为一种用符号进行演算的纯“逻辑一数学”工具。 莱布尼茨立足于唯理主义,却表现出调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强烈倾向。认为除了某些“同一陈述”的命题之外,一切

17、论证前提都可通过推理而得到证明,不但能从上至下,而且也能从下至上地推出来 。他吸收一些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有助于从下至上地进行推理。 他提出了两大推理原则,即“矛盾原则”和“充足理由原则”。莱布尼茨认为,矛盾律表现上帝的理智,充足理由律表现上帝善的意志。他想就此将这两大原则结合起来,但最终还是倒向了唯理主义认识方法。 他接受经验主义对于分析的理解,认为分析就是给事物“分类”,即划分为“实在的类”和“逻辑的类”。这与他的两大推理原则有对应关系:“逻辑的类”相应于“矛盾原则”,“实在的类”相应于“充足理由原则”。 莱布尼茨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演绎过程形式化和精确化方面的推进。他继承了笛卡尔等从数学中

18、寻找哲学工具的传统,把代数学运用符号系统的方法转用于逻辑学,即把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转换成一种符号演算。由于这一贡献,莱布尼茨被认为是现代数理逻辑的鼻祖。,二、演绎法,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先假说,后求证。 演绎法主要有三段论、关系推理、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和二难推理等。, 三段论,三段论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即三段论由三个部分组成: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例:会计学是一门管理科学, (大前提) 财务会计是会计学的一门分支, (小前提) 所以,财务会计也是一门管理科学。(结论), 关系推理,前提中至少

19、有一个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它是根据关系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可分为直接关系推理和间接关系推理。前者包括对称性关系推理、反对称性关系推理;后者包括传递性关系推理和反传递性关系推理。 联言推理 联言推理是前提或结论为联言判断,并且根据联言联结项的逻辑性质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联言推理主要有分解式与合成式两种。, 选言推理,前提中有一个是选言判断,并根据选言判断之间的关系推出结论的推理。可分为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和相容的选言推理两种。 假言推理 前提中有一个假言判断,并根据假言判断前后件之间相互关系而推出结论的推理。依据假言推理前提条件的不同,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20、 二难推理,二难推理也称“假言选言推理”,它通常有一个选言判断的前提列举两种可能,同时以这两种可能分别作两个假言判断的前件,由这两个前提再引出两个后件,而这两个后件常常是难以接受的。所以称为“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有四种形式,即简单构成式、复杂构成式、简单破斥式和复杂破斥式。,第三节 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的争论与融合,一般来说,经验主义主张归纳法,推崇归纳主义;唯理主义注重演绎法,推崇演绎主义。 在经济学说史上,关于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的激烈争论共有两次:一次是发生在18世纪马尔萨斯的归纳主义与李嘉图的演绎主义之争;另一次是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的归纳主义与英国的奥地利学派的演绎主义之争。 此后,争

21、论并未结束。相反,由于数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发展,兴起了计量经济学派的归纳主义与纯理论建构学派的演绎主义之争。究竟哪种方法更接近问题的本质,争论还在继续,但出现融合的趋势。,一、归纳法与演绎法之争,古典归纳主义者认为,如果满足归纳原理的条件,那么从有限单位观察的陈述中归纳出普遍性定律是合理的。科学理论发展是真实知识的积累和递增。因此,认为经验事实是真实的,归纳法也是合理的,从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知识是不会错的。运用归纳主义分析最早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马尔萨斯是更为强调归纳法的典型人物。因此,当时以他为代表的归纳主义与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演绎主义形成鲜明的对垒。这段时期,归纳和演绎孰优孰劣的问题争论

22、纷纷,扑朔迷离。 传统的演绎主义认为,科学是真命题的集合,因此科学是绝对正确的,是已被证明了的知识。科学的基础是公理,是不证自命的,是所有科学命题的原始前提,有了这样的原始前提,就可以推导出整个科学理论体系。运用演绎方法形成的原理开始在方法论上替代归纳法。在李嘉图的著作里,提倡用抽象的演绎方法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由于在李嘉图的著作中所运用的演绎方法带来了结果的确定性,使得李嘉图的继承者们看到了将经济学发展成为一门像物理学那样精确的科学的希望;但其不足之处,熊彼特称之为“李嘉图恶习”,说的是李嘉图把高度抽象的经济模式直接运用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情况这种偏好。而这种恶习也成为了李嘉图的继承者们的通

23、病。,二、逻辑抽象法和历史描述法之争,在经济思想史上,逻辑抽象法和历史描述法之争,实际上是演绎法与归纳法之争的延续和深化。19世纪80年代,即“边际革命”前后,奥地利学派门格尔等人与罗雪尔、施穆勒等展开了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激烈论战。这场争论使得“方法论之争”成为经济学辞书中的一个固定词条,即“德奥之争”,因而,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空前的影响。 双方的观点涉及到经济学的性质、范围及政策含义的不同看法,争论围绕着经济学是一门关于论述历史过程的科学,还是一门用以处理资料的分析工具的科学而展开。 这是一场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之争。他们分别对对方观点的否定远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严重。门格尔根本没有打算取代历

24、史学派的方法,他在1883年出版的方法论论著中倒是有意识地把历史经验法的许多特点融合为更加全面的一般方法论。同样,施穆勒虽强调归纳法,但也不是完全排斥在经济推理时使用演绎法。,三、归纳法与演绎法的结合,在实际中,经济学研究的状况是:纯理论家更多采用演绎法,计量经济学家则更多采用归纳法。然而,科学的研究途径常常是将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演绎提供的前提可以是一般性原则,或者是具体的事实,而归纳则检验前提的有效性或可应用性。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弥补各自的缺陷。归纳由演绎作为指导,演绎以归纳为基础。从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然后再到演绎,如此辩证的应用。 不少伟大经济学家都把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如内维尔凯恩斯(1890)倡导假设演绎法。菲利普斯曲线的产生就是借助归纳和演绎结合的办法。在马歇尔看来,归纳法和演绎法都是科学思想所必须采用的方法,正如两足是走路缺一不可一样。以诺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归纳和演绎两者并重,从新古典经济学的有关假定出发,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重新认识和解释历史,并从描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探寻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