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63310 上传时间:2019-08-2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6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郑集高级中学 高三生物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纲要求,.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 .特点: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1、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研讨一、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 (通常指捕食链),.捕食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 .当某种生

2、物大量增加时,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上一营养级数量减少,作为其捕食者的下一营养级数量增多。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使它们的数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 .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种群。 .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食物网,.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二者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外来因素而大量增加时

3、,一般除导致上一营养级减少,下一营养级增加外,还会导致与其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数量下降。 . 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1.能量的输入 (1).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固定太阳能。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所有太阳能 (3).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其能量来自太阳能。即 光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特殊的生态系统深海热泉生态系统 无机物中的化学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研讨二、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

4、失,2.能量的传递 (1)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3)传递过程(以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为例)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时的分流情况总结如下:,能量的传递过程(如下图所示),初级消费者摄入能量 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排出粪便中的能量 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 自身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 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输出的总能量是指系统内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3能量流动中的转化: 太阳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能量散失 主要途径:细胞呼吸、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主要形式:热能。 5能量在流经每一营养级时的分流 (1)能量来源 生产者的能量:

5、太阳能 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一般来自上一个营养级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所含能量)。 (2)能量去路 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散失 一部分能量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中 一部分随着生物的遗体、粪便、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未被利用能量(最终流向),二、能量传递效率及相关计算,(一).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X100,(二)能量流动的极值计算 1在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中,若未作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在已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 若求“最多”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按“

6、10”效率传递; 若求“最(至)少”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按“20”效率传递。 3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 若求“最多”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按“20”效率传递; 若求“最(至)少”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按“10”效率传递。具体规律如下:,三、生态金字塔,1.在一条食物链中,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推算,前一营养级比后一营养级含量一定多的指标是“能量”,而“数量”和“生物量”均可能出现反例。 2.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因能量可人为补充,可能会使能量金字塔呈现倒置状况。如人工鱼塘中生产者的能量未必比消费者(鱼)多。天然生态系统则必须当能量状况表现为金字塔形状时

7、,方可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某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同于“尿液”中的能量。前者应归于上一营养级(含在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80%90%中);后者则归于该营养级,是该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中的一部分(含在上一营养级传递来的10%20%的能量中)。,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1.概念理解 (1)循环的对象: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 ,而不是具体 。 (2)循环的过程: 、 。 (3)循环的范围: 。 2.特点: ;反复出现, 。 3.实例碳循环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 _形式循环 群落内部通过 关系以_ _形式流动 碳进生物群落的生理

8、过程: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_ 碳出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 消费者、 的_ 产生CO2的非生物途径:_ _ 4.环境问题:碳循环平衡打破会造成 。,化学元素,化合物,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全球性,循环流动,CO2,捕食,含碳有机物,化能合成作用,生产者,分解者,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燃烧,温室效应,研讨三、物质循环,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碳循环实例,(1)碳循环的形式: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CO2,CO2和碳酸盐,

9、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食物链(网),生物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碳循环,温室效应 成因 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 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危害 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缓解温室效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是减少CO2的释放,主要措施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 二是增加CO2的吸收量,主要措施是保护好森林和草原,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双

10、向箭头的两侧一定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库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要有箭头指向大气中二氧化碳库 各营养级生物均要有箭头指向分解者,A:生产者 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消费者 D:分解者,是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次级消费者 分解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1.信息的种类 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热、电、波长、频率、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例如:萤火虫的闪光、植物五颜六色的花、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化学信息: 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 动物的化学物质:信息素(性外激素等) 行为信息:鸟类等的报警

11、行为、昆虫的舞蹈、鸟类的求偶行为,研讨四、信息传递,2.来源:可来自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3.方向: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信息传递的应用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目前控制危害动物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等。,研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12、。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方式: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范围:生物群落内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负反馈调节) 4.生态系统稳态被破坏的原因: 当外界干扰的强度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迅速丧失。 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对生态系统的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6.种类:可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耕地减少,粮食需求量增加。 (2)

13、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3)环境污染加剧。 我国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的措施 (1)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5)推进生态农业。,研讨、生态环境的保护,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保护生物多样性 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成因:共同进化的结果 类型: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价值体现: 直接价值:实用意义, 非实用意义 间接价值(生态功能):水土保持、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 潜在价值:尚不清楚 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最有效措施) 异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研究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