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65613 上传时间:2019-08-29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7.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2012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2012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2012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2012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数学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杨丽芳,2,本册重点内容,3,全册教材的教学目标,见教师教学用书 第2、3页,4,全册教材的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会解答简单或较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及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4.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5,理解分数乘、除法的算理。比较熟练地计

2、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 探索推导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及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4.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全册教材的教学难点,6,教材的编写特点,见教师教学用书 第412页,7,课时安排,2012年9月3日开学; 2013年1月19日开始寒假。 共20周,减去节日放假、学校大型活动时间,新课教学时间只有15-16周。 具体课时安排: 一、位置(3课时)(机动1节) 二、分数乘法(1

3、4课时)(机动2节) 1. 分数乘法(5课时左右) 2. 解决问题(5课时左右) 3. 倒数的认识(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8,三、分数除法(18课时)(机动2节) 1. 分数除法(7课时左右) 2. 解决问题(5课时左右) 3. 比和比的应用(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四、圆(10课时)(机动3节) 1. 圆的认识(2课时左右) 2. 圆的周长( 3课时左右) 3. 圆的面积( 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确定起跑线( 1课时),课时安排,9,五、百分数 (15课时)(机动2节) 1.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2课时左右) 2.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4、( 2课时左右) 3.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六、统计(3课时)(机动1节) 合理存款(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机动1节) 八、总复习(5课时左右),课时安排,10,各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或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难点 用数对表示位置或根据数对确定位置。,第一单元:位置,12,内容具体编排,两方面: 1.根据点的位置,学会用数对来表示该位置。 2.根据数对,在情境中或在方格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13,例1:在具体情境中用数

5、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逐步抽象,形成直角坐标系的雏形,14,14,1.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行,列,解决一些约定的东西,2.确定平面上的一个 位置,一般要用两个数据(数对)表示。,3.数对的两个数是有序的,先写列数,再写行数。,15,1、进一步的抽象,将实物在网格图上抽象成点,形成坐标的雏形,数对与点能相互转换。,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现这两个数对中数的特点与它们的位置关系(同行),16,数形结合,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列数不变; 图形向左或向右平移,行数不变。,P6,17,温馨提示:,2.建议增加给出两个或三个数对,让学生想象它

6、们的 位置关系的练习,培养空间观念。 如:A(2,4),B(2,8),C(6,4), 三角形ABC是什么三角形?,1.建议增加用一组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式练习; 比如:电影院第3排,第4坐可以表示为(3,4), 第6坐,第5排可以表示为(?,?),P6,18,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19,教学目标 见教师教学用书 第22页,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的算理;分数乘法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及分析方法。,20,各小节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1、分数乘法的计算,21,教学建议,加强分数乘法意义的教学,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 对分数乘

7、法的意义理解不仅是理解分数乘分数算理的关键,而且是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问题的基础。因此一定要重视分数乘法意义的教学。,22,在解决如何算的过程中体会分数乘的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3,23,可参照九义教 材的教法,先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再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算理算法。,24,不同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算式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以往,25,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P13,26,建议增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练习,简算的标准是能否约分,27,27,温馨提示:,1.加强分数乘法口算的训练,加入分数加减法的

8、计算,以防计算方法混淆。 2.分数乘法的计算时,注意公因数是质数11、 13、17、19的情况,以防学生约分不彻底。 3.注意提示学生一般不在原式上进行约分。,28,各小节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2、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主要安排了两种类型: 1、数据中含有分数,但数量关系与解答方法与整数的相同。(如练习三的第2、5、7、9题)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重点),29,30,30,31,31,分数连乘,32,32,教学建议,借助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1、找单位“1”的训练。 2、分析关键句,写数量关系式的训练。 3、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33,找单位“1”的

9、专项训练。 1.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 2.一条公路,已经修了 3.六1班 的学生是三好学生。 4.普通列车的速度比磁悬浮列车慢 5.现在噪音降低 6.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这条公路的,比原来,比水的体积,“1”,“1”,“1”,34,分析关键句写数量关系式的专项训练。,杨树棵树 =柳树的棵树,6.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水的体积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相当于水的体积的(1+ ),1.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36,36,从会看线段图入手,逐步学会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量率对应关系一目了然,37,虽然教师用书这样说,但是画线段图不作为

10、测试的要求,会看图列式即可,37,例1、例2是教学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为后面分数除法的学习做准备。建议增加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的练习。,3、倒数的认识,各小节教学内容及建议,38,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39,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会解答简单和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 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见教师教学用书 第52页,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的算理;分数除法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及分析方法;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40,1、分数除法的计算,各小节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41,1、

11、关注相关知识的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引导对照。 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亦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42,2、借助操作与图示,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里展示了2种思考方法: 1、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有局限性)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普遍性、广泛性),43,借助操作与图示,探索计算方法,44,方法一:利用商不变规律,方法三:根据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猜想推导,45,借助操作与图示,探索计算方法,46,46,P33,47,2007年版本,09 年 版 本,11 年 版 本,48,4

12、8,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一次性约分,49,2、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50,50,教学建议,正确认识调整后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编排,借助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鼓励用方程解决问题。,仍然要加强分析数量关系写关系式的训练,51,教学建议,在练习课中适当增加分数乘法应用问题的练习,与分数除法应用问题的解答方法进行对比沟通,找到内在联系,明确什么时候用乘法计算,什么时候用方程或除法计算。,美术组人数 =航模组人数,美术组人数 =航模组人数,40,32,?,?,或,如:,52,仍然要加强借助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53,3、比和比的应用,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5

13、4,54,渗透类比思想,引导学生联系比和除法、分数关系,研究并得出比的基本性质。,55,若有学生提出用分数除法的方法化简比(亦即求比值的方法),应予以肯定,在有些时候,用这个方法化简两个数的比会显得更加简便,不过要提醒最后的结果是一个比,而不是一个数,要写成分数或比的形式,如: 建议增加分数与小数的比的化简练习。,56,温馨提示: 1.比表示两个量的一种关系,它们的比值没有单位。 2.化简带单位的两个同类量的比时,单位要统一。 如:1米:40厘米=100厘米:40厘米=5:2,57,建议增加分率与比相互转换的专项练习,男生是女生的,男 女 总数 4 5 4+5=9,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4:5,

14、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4,女生是男生的,58,若是:,建议增加分率与比相互转换的专项练习,男生比女生多,则可以先转换成:,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的,再用刚才的方法进行转换,59,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 通过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该类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的方法。,三个量的比,60,第四单元 圆,教学目标,见教师教学用书 第111页,教学重点 1、认识圆的基本特征。 2、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能正确解答较复杂的有关圆的周长与面积的实际问题。,

15、61,教学内容安排,62,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 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教学建议,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围一围、拼一拼,63,63,2、注意让学生感悟“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64,64,温馨提示: 1、探究圆的基本特征,强调前提:在同一个圆内或等圆里。 2、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3、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 数,不随圆的大小改变。 4、半径是2厘米的圆,周长和面积不相等。 范畴不同,无法比较。,65,5.半圆的周长与圆周长的一半不相等。,温馨提示:,6.建议采用以下方法提高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正确率。,方法1:背

16、诵3.141= 3.142= 3.149= 方法2:计算时圆周率放到最后才进行计算。 方法3:若步数比较多,建议适当分步解答。,66,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目标,见教师教学用书 第136页,第五单元 百分数,教学难点 用百分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67,具体教学内容安排,68,具体教学内容安排,69,教学建议,1.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收集、整理百分数信息; 说说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讨论:为什么在生活中人们喜欢使用百分数?,70,教学建议,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带单位;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可带单位,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17、,2.注意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71,教学建议,2.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72,72,注意区分: 实际比计划增加百分之几? 计划比实际减少百分之几?,73,建议引导学生补充求出勤率、 合格率、成活率、 含糖率、出油率、 出粉率 等公式,74,75,75,温馨提示: 注意分数、百分数应用问题的变式训练。 一、条件固定,问题发散 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增加了12,? ()今年增加多少?()今年有多少? ()原来是今年的百分之几? 二、问题固定,条件发散 男生人,女生多少人? ()女生比男生多 ; ()女生是男生的 ; ()比女生少 。 (4 )占总人数的,76,第六单元

18、 统计,教学目标,见教师教学用书 第2、3页,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作出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判断。,教学难点 能对扇形统计图作出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判断。,77,教学建议,注意根据已有知识基础,把握新知识的生成点。,用图例标明各项目,78,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教学建议,加强对比,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特点和作用的认识,78,79,教学建议,不要拔高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不要拔高要求。课程标准对该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故教学时仅要求学生能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能从给出的扇形统计图中提取相应的统计信息,作出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判断即可,不要

19、求学生绘制扇形统计图。,80,1、喜欢乒乓球的比喜欢足球的多百分之几?,第一种:(乒乓球人数足球人数)足球人数 第二种:(30 20 ) 20 ,2、喜欢乒乓球的比喜欢足球的多占百分之几?,全班人数的,30 20 ,81,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一、教学目标,见教师教学用书 第174页,82,引入,探究算法,列表,假设,列方程,83,83,教学建议,1采取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探讨不同的方法。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84,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 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具体地说, 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深化本体性知识,丰富补充条件性知识, 加强实践性知识,提高一般性知识。,是指其他的历史、地理、人文、政治等知识,85,六上:位置,四下:位置与方向,极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86,关于毛遂自荐,87,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