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2012年8月28日).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71600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3.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2012年8月28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2013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2012年8月28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2013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2012年8月28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2013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2012年8月28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2013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2012年8月28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2012年8月28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2012年8月28日).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二十世纪著名史学家、国学家钱穆指出: “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西周,秦,汉,唐,元,明,清,475B.C,1840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魏晋南北朝,设军机处,夏,宋,分封制 宗法制 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秦统一 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 中央机构 郡县制,郡国并行 刺史制 选官制 (察举制),选官制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 正副相 三司使,废丞相 内阁制,1912年封建君主制度结束,选官制 (九品中正),王位世

2、袭制,行省制 枢密院 宣政院,地方,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刺史制(州),司府县,道州县,路州县,省府县,行省路,单元线索,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奴隶社会),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夏、商、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清 朝,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形成,发展,(汉唐宋元),顶峰,(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1年1912年),早期政治制度(部族时代封建时代): 分封制;宗法制。,从秦到清的政治制度(帝国时代):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政体),传统社会演进的三个时代名称 “部族时代”、“封建时代”和“帝国时代”。,中国传统社会的总体特征,(1)中国文明早熟。,(2

3、)血缘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的牢固纽带。,(3)农耕社会,私有制发展极不充分。,(4)大一统政治体制,(5)个人崇拜的民族心理和习惯思维根深蒂固。,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礼乐制度,维护秩序、巩固统治,西周的制度,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皇帝,三公,九卿,1、灭六国,2、越族地区,3、西南地区,4、河套地区,南海,陇西,大海,咸阳,灵渠,临洮,辽东

4、,秦朝的疆域,三郡,河套地区,皇 帝,九 卿,有事上报,实际的 决策机构,实际的 执行机构,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政事堂,草诏,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共性何在?,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宰 相,皇帝,(三司),中书省,皇帝,岭 北,甘 肃,中 书,陕 西,辽 阳,河 南,江 浙,江 西,湖 广,四 川,云 南,琉 球,皇帝,殿阁,厂卫,五军都督府,全国 军队,皇帝,内阁,工部,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军机处,(

5、清初),(康熙),(雍正),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清朝行政区划: 包括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相权的发展过程: 夏商:相,参与商王决策 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西汉: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于一身 汉武帝:削弱相权:采用布衣为相,外朝 东汉:光武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唐: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宋:制约宰相: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设三司使分割财权 明:废除丞相,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参与决策

6、,无决策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秦朝,汉末魏晋,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县,县,县,州,郡,县,路,州,县,明朝,清朝,承宣布政使司,府,县,省,道,府,县,府,古代中国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战国开始,盛行封建社会,确立于元朝,沿用至今,拥有封地和统治权,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受中央节制,绝对服从中央,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对中国古代的三大地

7、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这是历史的进步; 由郡县制到行省制: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 正制,科举制,西周至 春秋,官职 世袭,被限定在 贵族范围,秦汉魏晋 南北朝,魏晋 南北朝,以官举士来源基层,中正评定授官依据,成为世族把 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 明清,考试选官 仕途开放,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以官举士 权操于上,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察举制。地方官吏察访,再举荐给中央。,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衰落

8、于明清。,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即官职世袭。,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三阶段:,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有哪些?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 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 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 考试内容和方式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监察制度 (1)秦朝: 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西汉:汉武帝设 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3)北宋:各州设 ,监督知州,使知州和通 判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及地方设 。,御史大夫,刺

9、史,通判,按察使司,思想控制文化专制不断加强,想一想: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思想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 民主思想,承秦巩固,开创建立,承前启后,进一步加强,发展完善,中朝 外朝尚书台,郡国.州郡县,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道州县三级,二府参知三司使,文臣.路州县,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政治制度),三省体制,有新发展,一省二院,行省制.路府州县,空前加强,废中相分六,立阁,废行省设三司,发展顶峰,康设南书房 雍设军机处,典型习题,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

10、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B,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11、“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C,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D,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 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 朝代是 A唐代 B. 宋代 C元代 D

12、明代,B,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B,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最能全面体现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B,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 B尚书被中书取代 C以三公决策,

13、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A,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 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司 A. B. C. D.,B,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A,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

14、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 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 作者对“原理”的开创者持赞赏态度 A B C D,D,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B,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

15、公天下”的因素。若以此为论文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论点是 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B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C,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进行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A,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

16、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C,唐太宗说:“以天下之 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 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A,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 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 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C,王安石于公元

17、1042年中进士后,先后做过苏州通 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为参 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的职位的描述错误 的是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D,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 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 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 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 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 同感。材料表明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 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

18、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D,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B,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D,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倍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试赋策

19、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B,“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A,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C,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D,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

20、.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C,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定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A,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冶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

21、.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D,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C,思维拓展,读史感悟: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积极作用:(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2

22、)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提高行政效率。(3)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消极作用:(1)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2)科举制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3)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

23、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答:相同点:在中央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和在地方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不同点:在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决策机构来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宰相权力。在地方上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和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宋太祖则将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1)演变,秦朝:,中央:,地方:,汉朝:,中央:,地方:,御史大夫,监御史,御史大夫、,(州)刺史,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明初至清末:,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发展而来),(2)评价,积极:监察体制的逐渐健全,(一定程度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等,)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局限:1、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 2、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监察制度能真正发挥监察职能吗?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