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化学专题2-2选择题.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73818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化学专题2-2选择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3高考化学专题2-2选择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3高考化学专题2-2选择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13高考化学专题2-2选择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13高考化学专题2-2选择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高考化学专题2-2选择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考化学专题2-2选择题.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解题方法指导,1选择题的特点 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是高考试题的重要题型之一,以容易题和中档题为主,侧重于“双基”的考查。由于高考中选择题分值重,故选择题的得分已成为很多考生整份试卷得分高低的关键,要想高考得高分,必须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经过对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分析,选择题具有如下特点: (1)考查的知识容量较大,覆盖面广,利于选拔。 (2)其中少量的“基础题”增加考生得分的基数。 (3)保留某些类型的常见题,调控总难度。 (4)题型保持相对稳定,利于考生备考。,2明确选择题的常见陷阱 在选择题中,命题者为了更好地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常在题中设置一些“陷阱”。倘若基础知识不扎实,考虑问题

2、不全面,就会掉进“陷阱”。高考化学选择题中的常见“陷阱”主要有: (1)概念陷阱:化学基本概念相当多,其命题陷阱主要是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或者适用条件上做文章,若概念混淆易掉进命题者的陷阱。所以对概念要理解透彻。把握概念的本质,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可采用“抓特例、看条件、想关联”的方法突破。,典例1 (2012年高考山东卷改编)下列与化学概念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有单质参与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C催化剂能改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D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解析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所有的置换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但有

3、单质参与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3O2 2O3等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就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大多数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但也有的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等,也有的是两性氧化物,如Al2O3等;催化剂能改变可逆反应的速率,故可改变其达到平衡的时间;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仍为混合物。若概念不清,本题易错选A若D。 答案 C,(2)化学性质陷阱 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所以每年的高考化学题目都会涉及有关物质的性质,此类题中陷阱重重,如类推陷阱、鉴别物质时的干扰陷阱及与实际反应不符合的陷阱等。 有关化学性质的陷阱可采用“抓实质、作比较、想差异”的方法突破。“抓实质”就是从物质的性质出

4、发,分析到底发生了什么反应,如对于有机结构与性质类试题须观察官能团发生反应的位置、加入某种试剂后是否还会发生后续反应等。“作比较”就是将陌生反应与已知反应进行对比,具有哪些相似性、哪些差异性,如Na2CO3在高温下能与SiO2反应生成Na2SiO3和CO2,体现了Si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Al2O3在高温下也能与Na2SiO3反应生成NaAlO2和CO2,通过比较可得出Al2O3,也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想差异”就是注意相似性质的同时,还需注意特殊性质,如Li与O2反应只能生成Li2O,而不能生成Li2O2。,典例2 (2011年高考山东卷)Al、Fe、Cu都是重要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

5、确的是( ) A三者对应的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B三者的单质放置在空气中均只生成氧化物 C制备AlCl3、FeCl3、CuCl2均不能采用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 D电解AlCl3、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时阴极上依次析出Cu、Fe、Al,解析 A项,Fe、Cu对应的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而Al对应的氧化物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故A错误;B项,Al、Fe放置在空气中生成氧化物Al2O3、Fe2O3,而Cu放置在空气中会生成Cu2(OH)2CO3(铜绿),故B错误;C项,制备AlCl3、FeCl3、CuCl2若蒸干会由于盐水解生成氢氧化物和HCl而失败,故C正确;D项,电解AlCl3、F

6、eCl3、CuCl2的混合溶液时,阴极上离子的放电顺序为Fe3Cu2H,析出的物质只有Cu和H2(Fe3生成Fe2),故D错误。 答案 C,(3)思维定势陷阱:人们往往习惯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高考命题人根据同学们的这一弱点,常常在命题中偷梁换柱或弱化信息巧设“陷阱”,如少量CO2与漂白粉溶液反应生成CaCO3和HClO,命题者就设置少量SO2与漂白粉溶液反应也生成CaSO3和HClO的“陷阱”;Al(OH)3能与碱溶液反应,命题者就设置Al(OH)3也溶解在氨水中的“陷阱”;如Al3能与S2发生双水解反应,命题者就设置Fe3也与S2发生双水解反应的“陷阱”;HNO3能氧化Fe2、S2、

7、SO 等,命题者就设置HNO3也能氧化Cl的“陷阱”等。可采用“抓特征、找异同、看本质”的方法突破。,答案 D,(4)图表数据陷阱:图表数据是分析化学反应或现象的重要定量指标,一般以直角坐标系的形式出现,可能是单一曲线型,也可能是多种曲线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如化学平衡中的转化率变化、化工生产中的投料比变化等。另一种以表格数据的形式出现,一般在表格中设置相关的数据,通过比较具有一定关系的几个化学量,从而得出某种规律来回答相应问题。为此高考命题者常将化学反应或原理的本质通过图表伪装的手段来迷惑考生,从而达到考查考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应用的目的。 图表数据陷阱可采用“看纵横、看拐点、联原理”的方法

8、突破。“看纵横”就是理解纵坐标和横坐标表示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看拐点”就是看清楚图像中曲线的变化点,搞清楚这个变化点可能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联原理”就是将图像中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原理联系起来,看这些变化是否与规律相符合。,典例4 下列图像与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图甲表示T1T2,SO2与O2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图乙表示用0.100 0 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CH3COOH溶液所得到的滴定曲线 C图丙表示ZnCu原电池反应过程中电流的变化,t时刻可能加入了H2O2 D图丁表示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逐渐加入BaSO4固体后

9、,溶液中c(CO )的浓度变化曲线 解析 本题对考生观察、分析图像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命题者采用“偷梁换柱”法,在每一个选项中都设置陷阱。图甲中SO2与O2反应的H陷阱,图乙中CH3COOH是弱酸陷阱,图丙中H2O2陷阱。,由于SO2与O2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的焓变小于0,故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A项正确;由于醋酸是弱酸,物质的量浓度为0.100 0 molL1CH3COOH的pH大于1,B项错误;在ZnCu原电池反应过程中,使得电流变小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加入了H2O2,相当于提供了氧化剂,电流应该增大,C项错误。在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BaS

10、O4固体,发生沉淀溶解平衡CO (aq)BaSO4(s)BaCO3(s)SO (aq),由于Ksp(BaCO3)Ksp(BaSO4)最后达到平衡状态,c(CO )不会等于0。故D错误。 答案 A,(5)限定条件陷阱 化学反应中的限定条件较多,通过不同的限定条件设置相应的陷阱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灵活应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能力,如反应条件、容积可变、压强可变、反应物量的多少、燃料电池的工作环境等。 限定条件陷阱可采用“抓限制、找差异、想原理”的方法突破。“抓限制”就是要仔细阅读题目,找出题目设置的限制条件。“找差异”就是找出这些限制条件对结果或答案的影响。“想原理”就是在“抓限制、找差异”的基础

11、上,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知识,对症下药,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答案 B,(6)反应先后陷阱 由于物质的性质存在差异,往往导致物质发生的反应存在先后顺序,这也是设置陷阱的重要切入点,如沉淀先后顺序、结合H或OH的先后顺序、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顺序、电解时离子放电的先后顺序、实验中添加药品和操作的先后顺序或除杂的先后顺序等。 反应先后陷阱可采用“抓性质、找规律、看实际”的方法突破。“抓性质”就是以反应物的性质为基点,考虑它们是否能发生反应。“找规律”就是分析反应的物质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类型的反应,是否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等。“看实际”就是看具体加入量的多少,再结合反应规律确定反应顺序,继而确定正确的反应

12、情况。,典例6 (2012年高考安徽卷)已知室温下,Al(OH)3的Ksp或溶解度远大于Fe(OH)3。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Fe(NO3)3和Al(NO3)3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下列示意图表示生成Al(OH)3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的关系,合理的是(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特别注意,难溶物的Ksp越大, 在溶液中越难形成沉淀;Al(OH)3能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由于Al(OH)3的Ksp比Fe(OH)3的Ksp大,故在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先生成Fe(OH)3沉淀,而不生成Al(OH)3沉淀,当Fe(NO3)3反应完全后再生成Al(OH)3沉淀,继

13、续加入NaOH溶液,Al(OH)3沉淀又溶解,故只有C图像符合题意。由于观察图像不仔细,容易错选D。 答案 C,3选择题的常用解法 (1)守恒法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原子种类和数目没有变化,因此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且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这些都是运用守恒法解题的理论依据。中学化学常用的守恒法有: 质量守恒:常用于溶液稀释、物质组成成分判断的计算。 电荷守恒:主要用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或等式正确与否的判断。 电子守恒:常用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守恒法的优点在于不必深究过程细节,不必考虑途径变化,只需考虑体系中某

14、种量的始态和终态,能化繁为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1 (2012年高考四川卷)向27.2 g Cu和Cu2O的混合物中加入某浓度的稀硝酸0.5 L,固体物质完全反应,生成NO和Cu(NO3)2。在所得溶液中加入1.0 mol/L的NaOH溶液1.0 L,此时溶液呈中性,金属离子已完全沉淀,沉淀质量为39.2 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u与Cu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B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6 mol/L C产生的N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 L DCu、Cu2O与硝酸反应后剩余HNO3为0.2 mol 解法指导 解题的关键是会利用守恒法解题,包括元素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

15、,解析 Cu(OH)2的质量为39.2 g,其物质的量为0.4 mol,设Cu、Cu2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x2y0.4 mol,64 g/molx144 g/moly27.2 g,解得:x0.2 mol,y0.1 mol,故A正确;Cu和Cu2O中的Cu都变成了2价,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40.2) mol0.6 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生成的NO应为0.2 mol,故C正确;n(NaOH)1 mol,生成0.4 mol Cu(OH)2时消耗了0.8 mol NaOH,另外0.2 mol NaOH中和了硝酸,故D正确;硝酸总的物质的量为0.2 mol(剩余的)0.2 mol

16、(表现氧化性的)0.8 mol(表现酸性的)1.2 mol,其物质的量浓度为2.4 mol/L,故B错。 答案 B,(2)关系式法 关系式是化学计算中用来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转化关系式,根据关系式确定的数量关系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此法关键在于找准物质变化过程中已知物与待求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常用于多步反应的计算。 寻找关系式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逐一递进找出关系式。 根据某原子守恒,直接写出关系式。,如:工业上用硫铁矿制取硫酸: 关系式为:FeS22SO22SO32H2SO4,或直接根据硫原子守恒确定关系式FeS22H2SO4。,例2 (2012年烟台模拟)一

17、定体积的KMnO4溶液恰好能氧化一定质量的KHC2O4H2C2O42H2O。若用0.100 0 molL1的NaOH溶液中和相同质量的KHC2O4H2C2O42H2O,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恰好为KMnO4溶液的3倍,则KMnO4溶液的浓度(molL1)为( ) 提示:H2C2O4是二元弱酸; 10KHC2O4H2C2O48KMnO417H2SO4=8MnSO49K2SO440CO232H2O A0.008 889 B0.080 00 C0.120 0 D0.240 0 解法指导 本题看似繁琐,但只要把握反应过程中各物质之间的关系,找出关系式,则可很方便求得答案。,解析 本题中涉及的反应关系为

18、: 10KHC2O4H2C2O430NaOH8KMnO4 30 mol 8mol 3v(KMnO4)0.1 molL1 v(KMnO4)c(KMnO4) 0.08 molL1 答案 B,(3)差量法 利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间所出现的差量关系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之差、气体体积之差、物质的量之差、反应过程中热量之差等。差量的大小跟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差量法常分三类: 质量差:一般以一个过程中固态物质始态和终态之间的质量差来进行计算的方法。 体积差:是以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总体积差计算的方法。 物质的量差:大多用于气体之间的计算。 差量法的关键是找准理论差量,理论差量是按反应

19、方程式反应时的差量。,例3 把氯气通入浓氨水中,会立即发生下列反应:3Cl28NH3H2O=6NH4ClN28H2O。在标准状况下,把1.12 L Cl2、N2的混合气体(90%Cl2和10%N2,均为体积分数)通过浓氨水,实验测得逸出气体体积为0.672 L(其中有50%Cl2和50%N2),此反应中被氧化的NH3的质量为( ) A3.4 g B0.34 g C1.36 g D4.48 g 解法指导 本题可利用体积差量法来求解。再利用关系式法,找出差量。,解析 由反应式可得出每3 mol Cl2(反应气)生成1 mol N2(生成气)时,气体物质的量减少了2 mol,即体积减少44.8 L,

20、这一量即为“理论差量”,而这一差量所对应的被氧化的氨气的物质的量为2 mol(质量为34 g),再从题中所给的数据可以求出“实际差量”为(1.120.672)L0.448 L。即: 3Cl22NH3N2 V 2 mol17 gmol1 44.8 L m(被氧化的NH3) (1.120.672) L 列出比例式:(2 mol17 gmol1)44.8 L m(被氧化的NH3)(1.120.672) L,则m(被氧化的NH3)0.34 g。 答案 B,(4)逐项分析筛选法 在高考化学试题中,定性分析选择题占有很大的比例,其特点就是对化学概念、本质等属性的界定。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物质性质、实验等

21、为素材,考查考生能否准确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 这类试题的解答一般采用逐一分析选项,常见的如NA与微粒数的关系、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实验原理分析、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等相关的选择题都可使用这种方法。,C向100 mL 1 mol/L的FeBr2溶液中通入0.05 mol 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22Br=2ClBr2 D硫酸氢钠溶液和稀硫酸分别与足量氢氧化钡反应不能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 解法指导 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和书写,属于常规题型。解答时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原则,如拆分原则、量的关系、电荷守恒、反应优先原

22、则等,一一对照选项分析,判断正确与否。,答案 D,(5)排除淘汰法 排除法是根据已经掌握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寻找不合理因素(不正确的选项),将其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答案。运用排除法的注意点:不能漏选。因为有时可供筛选的选项较多,则筛选要逐一处理。已筛选掉的就不用再考虑,以免重复。 此法多用于单项选择题的解答,可根据题目要求,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排除错误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例5 下列反应中,相关示意图错误的是( ),解法指导 本题考查反应过程中的图像分析。解答时要先分析每个化学反应,并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特别注意要分析反应的先后顺序,得出反应中相关物

23、质(或各微粒)的变化情况,逐个分析图像,找出正确图像,得出答案。 答案 D,(6)例证法 例证法是在解选择题时,碰到一些迷惑性极强的选项时,直接运用有关概念往往难以判断,而要借助已掌握的一些知识特例或列举反面特例(反例)进行反驳,逐一消除干扰项,从而快速获取正确答案的一种技巧。列举特例、反例也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这种技巧适用于解答从正面获取答案有困难的化学选择题。该类方法常用于解答元素性质比较类试题和元素推断类试题。,例6 短周期的X、Y、Z三种主族元素,已知原子序数的关系为XZ2Y,且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酸。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X是O,则YX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

24、若X是Na,则Z的最高正价一定为偶数 C若Y是O,则非金属性:ZYX D若Y是Na,则X、Z不可能是同一主族元素 解法指导 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可得出Z元素的可能情况只有三种:N、S、Cl。然后再根据题中所给的原子序数关系可知,X与Z的原子序数之和为偶数,则X与Z的原子序数一定同为奇数或同为偶数,进而再利用例证法求解。,解析 Z可能是氮元素、硫元素或氯元素。若X是O,Z只能是硫,则Y是镁,MgO是离子化合物,A正确;若X是Na,Z可能是N或Cl,其最高正化合价是奇数,B错;若Y是O,Z只能是N,则X是F,非金属性XYZ,C错;若Y是Na,X、Z可能是P和N,处于同一主族,D错。 答案 A,(7)极

25、值法 极值法(或极端思维法)就是把研究对象或变化过程假设成某种理想的状态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一种思维方法。一般思路是先根据边界条件(极值)确定答案的可能取值范围,然后结合题给条件确定答案。对于存在某种极值的计算题(某些混合物的计算、平行反应计算、讨论型计算题等)应用极值法可化难为易、巧妙突破。 此类题的解法是根据题意求出两个端值,则实际值介于两个端值之间。,例7 (2012年高考天津卷)已知2SO2(g)O2(g)2SO3(g) H197 kJmol1。向同温、同体积的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气体:(甲)2 mol SO2和1 mol O2;(乙)1 mol SO2和0.5 mol O2;(丙

26、)2 mol SO3。恒温、恒容下反应达平衡时,下列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容器内压强pp甲p丙2p乙 BSO3的质量mm甲m丙2m乙 Cc(SO2)与c(O2)之比为kk甲k丙k乙 D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数值QQ甲Q丙2Q乙 解法指导 甲中各物质的量是乙中的2倍,可先用极值法分析甲与乙的关系,再根据平衡移动判断最终二者的关系。,解析 因为反应2SO2(g)O2(g)2SO3(g)在恒温、恒容的条件下进行。根据等效平衡的原理可知,甲与丙最后达到平衡时SO2、O2、SO3的物质的量、容器内的压强、SO2与O2的比值都相同;乙相当于在甲容器达到平衡后,将容器的体积瞬间扩大为原来的2倍。设甲达到平

27、衡时容器内的压强为p甲,此时容器内瞬间压强减小为p甲/2,此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加,SO3的质量减小,所以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增大,则p乙p甲/2,则2p乙p甲p丙,SO3的质量,m甲m丙2m乙,A错、B对;将甲容器达到平衡后瞬间将容器体积扩大2倍,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但是生成的SO2与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这与开始两者加入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所以在此过程中SO2与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一直是21不变,C错;甲与丙为等效平衡,但达到平衡时,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与丙容器中SO3的转化率不一定相等,即Q甲不一定等于Q丙,D错。 答案 B,例8 向两种碳酸盐组成的4.1 g混合物

28、中,加足量盐酸,微热,生成的CO2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12 L,则该混合物可能的组成是( ) ANaHCO3与MgCO3 BCaCO3与Ca(HCO3)2 CNa2CO3与NaHCO3 DBa(HCO3)2与NaHCO3 解法指导 根据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CO2的量,求出碳酸盐的平均摩尔质量,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答案 B,(9)特征法 特征法是根据试题提供的各种信息特征(如结构特征、位置特征、性质特征、组成特征、现象特征、数值特征等),进行分析、推理或联想,可以做到抓实质,快速求解。 此类题的解法是分析特征得出结论逐项分析得出答案。,例9 (2011年高考浙江卷)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

29、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圈中心区(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形成棕色铁锈环(b),如右图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处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 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 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2由a区向b区迁移,与b区的OH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 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 解法指导 抓住边缘区能与O2充分接触应为正极区这一特征分析。 解析 Cl由b区向a区

30、迁移,A错;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B正确;由题干知铁板发生吸氧腐蚀,铁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因此C项错;铜螺丝钉做正极,因此D错。 答案 B,(10)讨论分析法 讨论法是对比较复杂的试题中包含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化学问题,以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反应规律为依据,运用题给条件对各种可能的情况进行分析、计算、讨论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解题方法。讨论得出的结果不一定是唯一的,需说明每一个结果的适用范围。当题给条件不充分时常用讨论法求解。 此类题的解法是分析反应过程列出各种可能情况找出反应区间分区间进行讨论。,例10 a g Fe粉与一定量的硝酸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将生成的气体与标况下b L O2混合,恰好能被水完全吸收,则a和b的关系可能是( ) Ab0.3a Bb0.2a C0.2ab0.3a D无法确定 答案 C,总之:选择题的解法较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做选择题时既要认真审清题目要求,读懂题干,又要对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总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