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74975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80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201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201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201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201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设题方式: 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赏析诗词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 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

2、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表达技巧,1 表达方式 2 修辞方法 3 表现手法 4 结构技巧,(一)掌握常见表达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返回,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

3、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

4、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抒情方式,(一)掌握常见表达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 诗歌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抒情。 描写手法: 人物描写手法: 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 景物描写手法: 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视角变化、色彩渲染、意象叠加,1、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渲染气氛。 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景、人、事,来烘托另一事物的特点或人物的心绪情感。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5、被烘托之物不写) 古代诗歌中,渲染和烘托往往成对出现。既渲染气氛,又烘托人物。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烘托) 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烘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渲染、烘托),1、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两物皆写,以次衬主) 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 反衬 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正衬

6、)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反衬),2、白描 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写人: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 写事: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写景:不尚华丽,不事雕琢,务求朴实、真实。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3、细节描写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细节可以更加生动具体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内在本质,增强感染力。往往从人物

7、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4、动静结合 (1)何谓动静: 静止与活动、安静与声响 (2)动静手法的几大细类: 动静结合: 在写景时既描写动态景物业描写静态景物,动态与静态相映成趣。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4、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突出静态,也属于反衬。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化静为动 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化动为静 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

8、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5、虚实结合 (1)何谓虚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2)虚实结合的细类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景为虚。 如:柳永雨霖铃、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具体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限写无限)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具体写抽象),6、正侧结合 指诗歌在写人写景时,既

9、从正面描写,也从侧面描摹,两者结合起来以突出人或物的特点。 单独正面描写渲染、白描。单独侧面描写烘托。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7、点面结合 以简练的笔调勾勒出阔大的背景,再着意写出该画面中的一个细节,或与画面相比显得细小的形象。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8、视角变化 指诗歌在写景时,远近、高低、俯仰、五感结合在一起,对景物进行多角度描写。 远近高低俯仰:由远到近、由近及远;从高到低;俯视与仰视相结合。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

10、齐。 五感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结合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9、色彩渲染 通过景物色彩的渲染、对照来突出景物特点,构建画面,营造意境。有冷暖、明暗之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10、意象叠加 不使用连接词而将几组意象并列,形成意象的并置堆叠,从而构建画面、营造意境、表达情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第一类:表达方式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1、情景

11、交融/寓情于景/融情于景 指将感情融于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面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情景相生,景语即情语)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2、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情感、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景为情生缘由、情为写景目的)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的绝句) 两者区别:情景交融是景中含情,景明写、情暗抒。借景抒情是明写景,以景引情,明写情。,3、托物言志 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

12、人间。(于谦石灰吟) 4、借事抒情 指诗人通过对事件的具体叙述来抒发感情。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5、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 两种抒情方式都是借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来抒发情感。 区别在于:用典抒情重在抒发与个人相关的私人情感(由他人感自身)。借古讽今主要是发表对当今风气、政治或历史事件的看法(由他人观时政得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

13、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想),多见于咏物诗。,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借古讽今(

14、喻今、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寓情于事: 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

15、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例: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典抒情: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a、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

16、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b、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

17、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c、正用典故,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 这两句,上句

18、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d、反用典故,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总之都能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

19、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作者借赞扬历史上的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用典与咏史怀古的区别,用典:也叫用事。它是在诗中某一部分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或著名诗句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咏史怀古是指整首诗通过怀念某个著名历史件表达诗人的感情,第二类: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比拟 对偶、双关、设问、反问、 互文、通感、用典 对比 衬托等,第二类:修辞手法 古典诗歌常见修

20、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比拟、借代、夸张、对比、起兴、象征、通感、对偶、双关、设问、反问、借代、双关、叠字、反复、用典、互文、通感。 1、对比 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相反关系,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双方无主次之分。通过对立的双方,显示两者的反差,突出主题,发人深思。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对比手法小结 时空的对比:古盛今衰 景物的对比:动静、高低、远近 颜色冷暖、生命力强弱的对比 情感的对比:哀与乐,(1)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

21、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 查 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也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得分点) 、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偶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得分点) 、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继而用“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直接表现出来。(得分点),比喻: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

22、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化虚为实、把抽象事物具体形象化的艺术效果。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作用: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拟人:它使得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新 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

23、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山园小梅 北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中颔联最为著名,颈联也常为人称道,试从修辞方法上分析其妙处。,颈联纯属虚写,用“偷眼”这一拟人化的动作和“断魂”的假设进一步衬托出梅的风情,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体现了诗人极丰富的想象力。,比喻与比拟、拟人:,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

24、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1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运用比拟手法“飞出深深杨柳渚”将舟拟比作鸟类,“飞”守形象生动写出了群舟竞发的速度之快。 作用: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是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夸张

25、: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诗人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起兴 起兴,即借助看似无关实则有相似处的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它有引起心绪情怀,创造作品气氛,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象征(托物言志) 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

26、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明月:象征离愁别绪,思乡怀人。 杨柳:惜别 南浦:表示送别之地的专有名词 梅花:坚贞、高洁、不屈、孤傲 杜鹃:哀婉凄凉的心绪 松柏:孤高、正直、耐寒不屈,通感 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

27、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 韩愈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 此手法在现代汉语中运用较为普遍,古典诗歌使用相对较少。,借代 (1)定义: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2)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3)常见类型: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28、。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思考:第二句诗用了什么手法?,“马策”和“刀环”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前者指战马,后者指武器,合起来指代战争,一、二两句表达了对战争的怨恨之情。,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1)用事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

29、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感情。,(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夔 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诗中写到羊公碑,试分析其作用。,作用: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 和个人愿望等。,引用典故,从登高所见到读

30、到羊公建立的功业,慨叹时间飞逝,表达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和愁苦。,互文 :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 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双关 :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利用词的多义和多音的特点,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同根生”既是指豆与豆萁是同根生,又是指曹植与曹丕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曹植借此来表达对

31、曹丕不顾兄弟之情,手足相残的行径的强烈愤慨和控诉。,“晴”暗指感情的“情”。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对偶: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 设问:能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

32、内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铺排(赋):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第三类:结构方法 (1)诗歌的结构方法指的是诗歌的行文脉络、情感变化。也就是诗歌的起承转合(开头、展开、过渡、结尾等)。 (2)考查诗歌的结构有整体和部分之分。 考整体:理清整首诗的内容脉络(先写什么后写

33、什么)、情感变化,指出运用的结构技巧。 考部分:分析某句诗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3)常见结构方法 线索、照应、过渡、伏笔铺垫、抑扬 以景结情、先景后情、以小见大、 点面结合、卒章显志、层层深入,其内容是如何体现出主旨,古诗词主旨表现,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古诗词的结构特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

34、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抑扬结合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先写汉文帝在宣室夜召曾被驱逐的臣子贾谊,“求贤”“虚前席”写汉文帝求贤心切,这是扬;但汉文帝并不为听取如何治国安民的大计,感兴趣的只是鬼神之事,这足以证明其政治上的昏聩慵弱,这是抑。,

35、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第四类:表现手法,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衬托、渲染、烘托、象征、悬念、对比、用典、照应、抑扬、 动静相衬、 虚实结合、托物言志、赋比兴,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或把

36、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纷下垂 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 推断 分析 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选择了月夜遥忘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有正衬和反衬两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37、,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渲染 对环境 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是渲染 渲染不一定只适用于景物,“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猾,竹窗斜漏补衣灯.” 诗人以” 冷鳞 萤. 村店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还在田塍 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再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

38、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的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新酿造出的米酒,微呈黄绿色,面上还有一些悬浮物细小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发问也就水到渠成:我想饮酒取暖,你能陪我喝一杯吗?,渲染与借景抒情,渲染可通过描写某些景物、或诗人自己进行的某种活动来故意地烘托营造某种气氛,表达内心情感. 借景抒情是借用某些已存在的自然景物来有意的抒发内心情感。一般的诗歌都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感情. 渲染似乎包括的范围要大于借景抒情.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

39、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渲染: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烘托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烘托)出画面的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反衬了春涧的寂静。,赋比兴,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如诗经.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第三章首句

40、)“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比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注: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比较偏指情感情绪一类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同: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

41、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3、比较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异同,异: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可以喻自已(如王冕墨梅、欧阳修画眉鸟、郑谷菊)也可以喻他人 ,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愿望、理想、喜好(言志)。如王冕墨梅、欧阳修画眉鸟、郑谷菊,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 的固定性,如: “故乡明月” -“乡思情” “松风山月” -“隐逸情”

42、 “寒林残月” -“诗人的忧愁” “中秋圆月” -“相思情苦” “长亭折柳” -惜别情” “空城落花” -“对国势衰危的哀叹” “风雨落花,双燕孤飞” - “闺怨情” “江湖扁舟,月落乌啼” -“诗人的羁旅之苦” “梦后酒醒,烟柳断肠”-“悲欢离合情” “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对世事沧桑的感叹”,虚实结合,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 b、已逝之景之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设想的未来之境。 雨霖铃,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

43、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借喻和借代: 1)这两种修辞方法的本体都没有出现,而只出现了喻体或借体 2)借喻是靠“相似点”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的 3)借代却是靠“相关性”把借体和本体联结在一起 4)借喻是靠“喻”使语言生动形象的 5)借代则是靠“代”将事物的某一相关部分的特征拿来代替本体使形象突出、语言生动的 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二)如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熟悉常见表达技巧。 2、把握

44、诗中景与景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 3、立足整体。 4、选择最主要、最突出、最常见的技巧来分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比喻、化虚为实、意象叠加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侧面描写;触觉、视觉、听觉相结合,对比,动静结合,解题步骤:1.表达方式、修辞手法,(1)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是联系诗句对相关表达技巧作具体分析。,(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再次,技巧的作用和效果。,(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

45、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点明该技巧的表达效果: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还是就整体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角度或篇章结构方面进行赏析,抑或是兼而有之。,(三)答题步骤 1、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指出表达技巧 具体分析诗句如何体现该技巧 点明该技巧的表达效果: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 【注意】具体分析该如何分析举例 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借何景抒何情?) 对比:将某物与某物进行对比,突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虚实结合:刻画了什么实景,描绘了什么虚景。 化虚为实:将无形

46、的某事物化为具体的某物,(三)答题步骤 2、结构方法 点明结构方法 阐述诗歌内容层次转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说明景与情的关系。 点明该结构方法的效果,表情达意的作用。,答案要点: 1.揭示手法; 2.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手法的; 3.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对主旨、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常用的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具体分析,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对表现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手法+分析+效果,小结: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如借景抒情,白描,工笔细描,拟人,动静结合等, 给1分)

47、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给1分 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如燕子的活泼可爱,充满情趣,自然和谐等,2分) 3、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如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2分),注:答出两种手法以上,取其答得较好的一种给分。要点完整,可得满分;但错别字较多,有明显语病的,扣1分。,答题示例,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这首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步骤二)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三)。两处

48、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现了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步骤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08四川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来打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1:这首诗景中含情(1分)。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的活动。(1分)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2分)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2分) 参考答案2:这首诗借景抒情(1分)。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1分)。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2分)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