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二部分汉代儒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75910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44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第二部分汉代儒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专题一第二部分汉代儒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专题一第二部分汉代儒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专题一第二部分汉代儒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专题一第二部分汉代儒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第二部分汉代儒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第二部分汉代儒学.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第二节 汉代儒学,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焚书坑 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 秦始皇焚书坑儒,问题1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问题2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一、 “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 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

2、治。,2、经过: (1)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 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2)坑儒:焚书之后不久,秦始皇疑心一些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于是下令将这些人逮捕审问,并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3、评价:,1、实质: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2、积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秦朝的统一。 3、消极: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人才 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一场文化浩劫,阻碍社会进步。 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钳制思想、摧残文化,(李斯建议

3、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明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二、罢黜百家(西汉),1、汉武帝尊儒背景: 大一统得到巩固; 专制主义政体定型; 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材料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4、,古今之通谊也。 材料2“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3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材料4“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主张,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一统”,2、“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3、仁政思想 限田薄敛省役,4、“三纲五常”,作用,思

5、想统一、国家安宁,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提出为人处事标准,维护统治秩序,君权 中央集权 统一,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董仲舒的儒学思想,2、汉武帝尊儒内容:,1)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 兴办太学,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3、影响: 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4)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

6、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练练笔,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B. C. D.,答案:D,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答案:C,2、科举制:,(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 A、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

7、 B、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材料1: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2: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 材料3: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古代儿童启蒙读本 以上材料反映的科举制的作用是什么?,儒学的地位演变,春秋 战国,秦,汉,开创,打击,孔子 孟子 荀子,原因: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政治统一思想的需要,

8、确立为正统思想,原因: 大一统局面及 君主专制的需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2: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什么?这两个材料 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 (2)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3)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1)天人关系。含义不一致。材料一中的“天”是指“自然”。材料二中的“天”是指神化的“天”。 (2)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是一种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应注意的是,人类不仅要有战胜自然的勇气,更要遵循自然规律。 (3)材料二认为天有意志,可降下灾乱;同时把“天子”神化,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宣扬大一统,让人民服从君主。材料二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汉武帝 宋明 明清,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兴起,蔚然大宗,遭到打击,正统,高潮-理学 新的儒学体系,批判 时代特色的新思想,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