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总结.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81336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43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总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G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总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G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总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G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总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G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总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总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总结.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中文言文总结,GXC,一、文言文常见体裁,1.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等。 2.表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 “动之以情”是“表”这种文体的一个

2、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3.序 一种是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临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者的赞许、推重或勉励。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与所咏有关的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4.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

3、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记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如桃花源记(诗前序文)、核舟记等。 6.传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

4、,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7.书 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二、常见异读字,信 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n.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n.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王 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ng.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ng.例: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度 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

5、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 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u.例: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例: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乘 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ng.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作量词时,读shng.例: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罢 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

6、读b。例: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 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例: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三、常考文言实词归类,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

7、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一直、从来。曾不事农桑(观刈麦) (4)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8、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实施、施行。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4)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当 (1)应当。例: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出师表)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正当。例:今当远离(出师表) (4)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

9、(木兰诗),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8.国 (1)国都,京城。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国破山河在。(春望)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会 (1)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适逢、正赶上。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10.见 (1)看见。例: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拜见。例:乃入见(曹刿论战)/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通“现”,表现。例:才美不外现(马说) (4

10、)通“现”,出现。例: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孙权劝学) (5)接见、召见。例: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11.将 (1)将要。例: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拿。,12、尽 (1)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2)全部、毫无保留。例:进尽忠言(出师表) (3)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4)全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5)竭尽,全部用出。例:力尽不知热(观刈麦) 13、穷 (1)穷尽,动词。例: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2)穷尽,形容词。例: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3)贫穷。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14.

11、知 (1)知道。例: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2)同“智”,聪明,智慧。例:是知也。(论语十则)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15.薄 (1)迫近,接近。例: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例: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例:狐裘不暧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6、策 (1)马鞭。例: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7、出 (1)拿出。例: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

12、2)在外面。例: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故 (1)旧有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2)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3)所以,因此。例: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19、号 (1)ho大叫,呼啸。例: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o别号。例: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20、乐 (1)以为乐。例:太守之乐其乐(醉翁亭记) (2)使快乐。例:钟鼓乐之(关雎) (3)乐趣。例: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4)欢乐,快乐。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5)逗乐。例: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21、良 (1)实在。例:良多趣味(三峡) (2)善良。例:

13、此皆良实(出师表) 22、临 (1)面对。例:执策而临之(马说) (2)当着。例: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3)到、来到。例: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4)靠近。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5)将要。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23、屈 (1)委屈。例:猥自枉屈(出师表) (2)弯曲。例:手指不可屈伸(送东阳马生序) 24、阙 (1)宫殿。例:不知天上宫阙(水调歌头) (2)通“缺”,中断。例:略无阙处(三峡) 25、舍 (1)sh学舍,书馆。例:至舍(送东阳马生序) (2)sh房屋。例: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3)舍弃。例: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4)施舍。例:舍与你的(范进中

14、举),26、通 (1)通过。例: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2)顺利,顺畅。例: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3)贯通。例:中通外直(爱莲说) 27、谓 (1)说。例:谓为信然(隆中对) (2)对。例:谓先主曰(隆中对) (3)是。例: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4)认为。例:予谓莲(爱莲说) (5)叫做。例: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6)命名。例: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28、鲜 (1)xin鲜艳。例: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2)xin少。例: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29、益 (1)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利益,好处。例:有所广益(出师表) (3)更加,进一步。例:益慕

15、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四、常见的文言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但微颔之(卖油翁)“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4.妇抚儿乳(口技)“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口技)“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口技) “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

16、“骑驴”。,9.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10.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16.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

17、序)“腰”转化为动词“腰佩”。,(二)名词作状语,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 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6.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1.攘除奸凶(出师表)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3.此皆良实(出师表) 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6.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四)意动用法,1.父异之(伤仲永) 2.邑

18、人奇之(伤仲永) 3.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4.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5.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五)使动用法,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5.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五、常见文言虚词总结,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时也

19、作第一人称,译为“我”。,(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20、(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

21、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而未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休息一下,其,(一)代词

22、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

23、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以,(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

24、借”“按照”“依靠”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屠惧,投以骨(狼)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

25、而”。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

26、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谓为信然。(隆中对)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望之蔚然而

27、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乃,(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

28、:乃入吴寻二陆。(周处)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

29、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为,“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

30、,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六、文言文翻译九法,考试要求: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要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语言,把原文的内容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进行文言文翻译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留,专用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官职、器具等,可照录不译。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其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分别是年号、人名和地名,翻译时都可直接录用。,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将句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例如: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31、 这是个表被动的省略句,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应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在“使”后面省略了称代扶苏的兼语“之”,翻译时必须补充出来。,删,就是要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在“久”之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翻译时可删去。,换,在翻译时应将古词换成现代词。例如: 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 句中的“岁”应换成“年”。,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此句可调整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我善治鬼,鬼莫敢我

32、抗。(越巫) 此句可调整为“鬼莫敢抗我”的形式。,选,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文言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 云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顾”是多义词,它的义项共有七条: 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但是。h反而,却。在这个句子中用“a”最合适。,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例如: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 “咸”译成“全都”,“讯”译成“消息”。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属”同“嘱”,在翻译时必须译出。,格,有些文言文有固定的格式,翻译时也有固定的译法。例如: 览物之情

33、,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得无乎”是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翻译时按固定格式译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不亦乎”译为“岂不是吗?”“不是吗?”,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义,直译会不明确,应当意译。例如: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醉翁亭记) 直译:驼背和搀扶着的,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意译:老老小小的行路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小结: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是把古汉语换成现代语言,不是解释或说明,也不是根据原意做创造性改写。所以,必须着重在古今汉语的相异之处予以改换,在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尽可能不作很大的变动,但要照顾到译文贯通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读、细读文言文,译时对原文要多加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