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2-11)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87804 上传时间:2019-09-02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24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2-11)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2-11)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2-11)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2-11)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2-11)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2-11)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2-11)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 一、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 (一)社会角色的本质 社会期望: 社会对每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的要求 角色扮演:个体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其权利 角色: 美学者蒂博特和凯利认为,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该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次,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 最后,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美肖和康斯坦佐从六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概念: (1) 从历史渊源上说,角色概念取自古希腊罗马剧场中的戏剧和舞台,它指的是演员在某场戏剧中扮演的那个人

2、物所具有的特征; (2) 角色以其舞台原意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其概念本身并无变化,它指的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3) 正如演员扮演角色要,受到同台演出的其他演员的制约,社会中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该社会环境中与之发生关系的其他人; (4) 社会科学中角色概念的出现事实上带有学科交叉的性质,其主要源于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 (5) 现代角色理论的先驱者们都是在他们各自的学科中建构自己的角色概念的; (6) 通过多门社会科学的共同参与导致了一种综合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有关内容,并形成独特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的角色理论的产生 角色:为处于特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

3、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1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及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将角色划分为先赋性角色与自致性角色(蒂博特和凯利群体社会心理学) 1)先赋性角色 不必经过角色扮演者的努力而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一般存在两种先赋性角色:一种是由遗传、血缘等先天因素决定的,诸如性别角色以及由父子关系而产生的父亲角色和儿子角色等;另一种是由社会规定的,如封建时代通过世袭制继承地位所形成的皇帝、王公或公爵、伯爵等角色 2)自致性角色(获得性角色) 社会个体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进入某一社会位置后所扮演的角色,如通过考试而成为大学生,通过竞选而当上总

4、统或总理等.,2根据角色表现的隐显状况,将角色划分为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林顿1936年在人的研究) 活跃性角色(正在扮演着的角色) 潜隐性角色(暂时不表现出来的角色) 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是相对的,并且会随着个人所处的情境的转换而互相转换 . 3根据社会对角色有无明确的期望以及角色对期望的执行情况,将角色划分为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 正式角色(凡是存在相对明确的社会期望、得到社会认可的角色) 非正式角色(尚没有特定的社会期望,未能获得社会认可的角色,可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三)社会角色的功能 1.互动功能 是角色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角色与互动是两个关系十分密切的概念一方面,角色通

5、过互动表现自己,而互动又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角色的扮演和形成也无一不是在互动中进行的互动这种角色的最基本的功能是由角色的本质派生出来的 2.规范功能 角色的规范功能也是角色的重要功能之一角色的规范功能,说明了角色具有制约、控制和范个体行为的作用 3.自我表现功能 这不但是角色的主要功能之一,而且也是不同的人在共同的社期望之下,扮演同一角色但却能够表现出各自特点的原因所在 ,二、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一)角色的扮演 结构角色论: 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与此地位相关的社会期望规定好的,他承担角色的过程不过是这种被结构化的行为的释放过程因此,角色行使比角色扮演更能恰当地反映角色承

6、担的真实情形 过程角色论: 以米德的“角色扮演”思想作为自己的中心命题认为,只有从动态、从角色扮演的全过程来分析角色,才能建立合理的角色理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角色并不是单纯的角色行使,而是一种角色扮演或角色创造在这一过程中,行动者并不是被动地受制于情境和结构的,他也能够通过互动主动地界定情境并对社会结构发生影响,(二)角色的社会化 班图拉的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两大方面: 1.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 人的因素、行为和环境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 2.包括角色行为在内的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 人们通过观察了解到新行为如何操作,在日后的情景中这一编码的信息就能作为行动的向导 注意过程:

7、人在其所接触的大量示范性因素中选择什么进行观察,以及在与原型的接触中吸取些什么; 保持过程:模仿发生的前提,主要依赖表象(童年早期)和言语编码(童年后期发展出的)两种表征系统; 动作再现过程:即将已经编码的符号表象转译为相应的行为,这是模仿学习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动机过程:这涉及观察向行为的转变动因,人们在角色社会化过程中是十分主动的它不是一种简单模仿式的学习,而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特征的复杂活动,它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于与一定社会地位有关的权利和义务的认知和了解,也就是对于一定的社会期望的了解这是角色社会化的开始阶段 (2)角色移情阶段:

8、 角色的移情指不仅在认知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体验到他人角色这时角色扮演者与角色的情感融为一体,即所谓进入了角色的境界,角色扮演者不再有逢场作戏之感 (3)角色行为阶段: 角色行为是角色的表演方式,它是角色认知与角色移情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它不仅随着个体角色认知和角色移情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还与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密切相关例如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等都会影响到个体角色扮演,(三)角色丛与角色冲突 冲突产生的可能性和个体体验到的角色冲突的强度,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 其一,社会期望的性质; 如果同一角色丛和角色库中的不同角色间的社会期望的差别越大,冲突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越大;反之,也

9、就越小. 其二,个体的角色扮演能力的高低. 如果个人的角色扮演能力强,自然就比较容易处理因社会期望的相互矛盾而带来的角色顺应的困难;反之,就难以处理这种困难.,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与角色紧张 角色间冲突: 个体必须同时扮演过多的角色,由于缺乏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无法满足这些角色所提出的期望而产生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伙伴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所引起的冲突 角色紧张: 处在角色间冲突情境中的个体所体验的心理状态 解决紧张的具体方法(古德):即从各种互为交叉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自己更有价值的角色上角色价值则取决于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该角色对个体

10、的意义如何; 第二,不扮演某些角色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结果; 第三,围的人对你拒绝某些角色的反应,(四)君子与小人:中国式的角色冲突 缩短君子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途径: 第一条途径: 不求具备君子的内在道德品质,只求君子的表面风度和做人的诀窍。一般说来,君子必须在品德、教养、为人和仪表等四大方面出类拔萃 第二条途径: 找一些托词、借口或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行为虽不够正派、果敢、大方,但仍不失为君子这种作法不但在社会上层即便在一般社会大众中也十分普遍比如,“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君子争礼,小人争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好男不和女斗”、“大丈夫能屈能伸”、“好汉不吃跟前亏” 第三条途径:

11、表面奉行君子的理想,暗地干脆干小人的勾当。同前两种方式相比,依这种途径行事的人是典型的“伪君子”,三、社会文化因素对角色的影响与制约 (一)职业角色 职业是个人谋生的一种方式; 职业在现代社会则是个人社会地位的一种具体表现; 单就职业本身而言,它作为一个社会位置,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高低之分的;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地位差别基本上是由职业差别造成的,而这种差别以及由此决定的不同职业的声望高低. 研究发现,职业声望主要是由该职业的收入决定的,其次是由职业所拥有的权力、受教育的年限、职业所需要的经验以及位置的多寡决定的 中国公众对16种典型职业的声望评价由高到低依序为:教授、工程师、领导干部、企业家、影

12、视艺术家、一般干部、运动员、中小学教师、军警、采购员、农村干部、个体户、服务员、工人、农民和神职员 这一研究发现,智能高和拥有法定权力的职业享有的声望最高;政治权力较小、付出体力较多的专业性职业和付出体力少、经济收入多的体力型职业次之;付出体力大、经济收入少的体力型职业享有的声望则最低,从中国社会结构在这几十年间的变迁看,上述有关职业声望的评定在不同的年代是有极大差异的: 50年代军人吃香,60年代工人尤其劳模吃香,70年代干部尤其老干部吃香,80年代知识分子吃香,90年代企业家和商人吃香 近年以来,我国社会心理学家围绕着企业凝聚力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工业社会心理学研究,其中有

13、一些研究直接涉及到职工的职业角色意识. 198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实施的一项涉及全国47家企业15472名职工的调查,通过对涉及职工工作积极性的五个维度(努力性、主动性、创造性、负责性和情绪性)的衡量,得出了的结果:中国企业职工对本职工作的安心程度以及主人地位感较低,普通工人的工作主动性水平也较低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以及早稻田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进行的一项题为“中日青年工人劳动意识调查”的研究中,同样得出了和以上研究基本相似的结论:中国青年工人的职业角色意识水准在日本青年工人之下 .,(二)性别角色(两种不同的观点) 传统性别观: 先天的生理特征(生理解剖结构、

14、性激素)决定了性别,性别又决定了社会对两性所持的不同的期望,并进一步导致了两性迥然相异的社会行为模式 现代性别观: 男女两性在心理与行为七的差别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性别角色行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或曰文化行为而不是单纯的生理行为 证实或理解这一结论有两条具体的研究途径: 其一,进行共时态研究,即考察生活于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或亚文化群体的男女成员在社会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异; 其二,进行历时态研究,即考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是否也经历了相应的变化过程,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受到了挑战 原先径渭分明的两性角

15、色的界限日渐模糊,并出现了“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的两性角色的“互化”和趋同现象.。 造成男女两性角色互化的社会文化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及由此而来的两性在社会职业上的接近,是造成两性在心理和行为上的趋同的最重要原因 (2)传统的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过渡,使原先家庭内部分工严格的男女角色界限趋于模糊男女两性都必须随时准备在对方不在家的时候承担对方的工作、扮演对方的角色 (3)思想和观念的变革消除了传统社会所遗留下来的性别偏见和歧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两性性别角色的互化,(三)社会文化变迁与角色适应 角色适应: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社会中的各种角色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动的社会 社会期望是角色行为赖以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标准当社会期望随社会文化变迁发生变化时,人们也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以符合新的社会期望的要求 角色适应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角色适应是在角色扮演者的地位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二种:伴随着社会流动,角色适应则是在角色扮演者的地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出现的 缺乏相应的角色适应能力 : 个体感到由于缺乏知识,他连在该角色的最低的可能被接受的水平上行动的能力都没有;填补知识空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